北京校园暴力事件
⑴ 一些地方发生不少校园暴力事件:北京师范大学珠海
在大学里面发生暴力事件还是比较少的,毕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且能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张在学校读书的素质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1、从源头抓起,轻微欺凌行为也要严肃处理
“在中国的校园里,欺凌现象普遍存在,老生欺负新生,男生欺负女生,有钱的欺负没钱的,成绩好的欺负成绩差的。”在有的专家看来,“学校的问题是以分数为标准,老师并没有把这些问题当回事。应该首先从源头抓起,对轻微的欺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2、加强师生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精神恍惚、情绪反常等异常表现
在前一段时间九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里,就对老师相关责任进行了明确,《意见》要求,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3、依法治班方得人心,才能“治暴”
出现斗殴甚至凌辱事件,教师要依法行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协助警方调查,与家长沟通,对挑衅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当事学生(无论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在事件冷却一段时间后,在班中要进行讨论,对其它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4、召开主题班会,进行价值引领
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疏导学生的情绪,健全学生的心理,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在班会课上,可通过视频播放、欺凌案例介绍等,以案说法,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使学生们从中汲取教训。
也可组织以“反对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学生发言、问题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对一些身材瘦小、体力单薄、能力较差、家境贫寒、生理上有残疾的同学,要尽力关心和帮助,不能瞧不起他们,更不能欺凌他们,要平等尊重他人,绝不凌弱欺生。
5、处理打架事件时,教师切忌和稀泥
很多老师习惯在遇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时将事情简单化,甚至要求学生握手拥抱,包办“友谊”,这样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老师一定要严肃处理,给受害学生公道。在处理恶性事件时不应越俎代庖,把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给顶替了。
孩子们不会无缘无故地使用暴力!
要想解决校园暴力
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的孩子们在想什么?
要想解决校园暴力我们必须要掌握事情的处理方法……
只有找到“病根”在哪,
采用正确的疏导方法,
才能对症下药,
而作为老师的我们或许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⑶ 2010年校园暴力事件
3月17日,由于同学打架而招致报复,遂溪县乌塘镇乌塘中学发生一起歹徒闯校园殴打学生事件,造成15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学校内一座山上废弃的防空洞内发生割喉案,一名高三男生怀疑同班女同学造谣将其杀死;
4月9日,因为与同学发生口角,陆丰一名初二男生将硫酸泼向同学,造成18人不同程度受伤。
核心提示
短短20余天,广东发生多宗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十多岁的孩子失去对生命的尊重,将同龄的伙伴当作了施暴的对象?校园暴力的背后又存在哪些共性?本报记者分赴汕尾、湛江、佛山等地多方走访,揭开这些“校园凶案”的原因和“校园凶手”的蜕变故事。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指出,未能建立起包括事前、事中预防在内的三级预防机制,是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之一。
他们眼中的“校园凶手”:
用硫酸泼伤18名学生
人物:阿涛,15岁,汕尾陆丰甲东中学初二学生
受访者:阿涛的同学、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
“阿涛小时候很乖,与其他同学相处也很好。可小学六年级开始,因为父母之间发生一些事情,脾气变坏了。”阿涛小学老师陈老师说。
“阿涛脾气不好,时不时会在外头打架,周围的同学都怕他。”阿涛的同学阿沐说。
“是一个从小就喜欢使用暴力的孩子。在进入初中学习前,因为吵架,他和其他孩子一起把邻居一个孩子打坏了。”甲东中学一位老师说。
甲东中学一位老师还提及,阿涛的父亲也常对孩子动手,“孩子常挨打,那他很容易因此变得冲动暴戾”。在他看来,家庭环境形成了这个孩子的个性。
刀割同班女生致死
人物:梁某,18岁,佛山九江中学高三学生
受访者:梁某的同学、受害者家属
“虽然读书不算好,但长得帅,又很幽默,同学都很喜欢他。”梁某在九江中学同校的同学告诉记者,梁某此前曾参与赌球。多名同班同学表示,小梁参与了赌球,但至于是不是因赌球欠了债也不清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班同学介绍,“赌球,我们学校一直都有,学生赌球最少50元、100元,多的上千元。”
“我相信他不会为钱对同学下手,肯定是一时冲动失去了理智。”另外一名同班同学阿志(化名)告诉记者。在梁某的同学看来,校方在此次事件中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假山那么偏,校方应该多些巡查,也不该让女生保存3万元代收款。”
⑷ 校园暴力事件案例
案例主要讲的是未打扫卫生起争执酿命案,三位在校学生均获刑,具体如下:
郑某、李某、郑某某与被害人王某某系同班同学,2012年7月,因被害人王某某值日但未打扫卫生,郑某某与王某某发生口角;之后,王某某在路过郑某座位时在郑某背部推了一下,引发推搡厮打;一旁的李某、郑某某也参与到殴打中。最终造成王某某头部重伤,后经救治无效死亡。案发当日,郑某与郑某某先后被警方抓获归案,李某在其亲属陪同下投案自首。
法院一审后,判处郑某有期徒刑七年、李某有期徒刑二年、郑某某有期徒刑二年。一审宣判后,郑某、郑某某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4)北京校园暴力事件扩展阅读:
没有可以复制的青春,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校园暴力事件——尽管其中或许有着太多的共因可寻。因为,每一起事件中的“主角”,若总是面目模糊的“施暴者”与“受害者”,很可能意味着对他们的拯救与干预是隔靴搔痒式的。事件成因越复杂,在寻求解决办法上,越需要耐心和见微知著,如此才能真正找出规律与破解良方。
对于这些未成年人而言,在当前刑法惩戒难以介入的情况下,他们最终基本上还是要回归家庭,回到他们“熟悉”的成长环境。那么,对他们的“改造”,就必然离不开对这种具体环境的干预。
⑸ 北京市房山区的民办院校名称里面有航空学院的,还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的
你说的是房山区窦店镇白草洼村的北京现代管理大学,就这个学校里有一个“民航学院”,说实话,那个学院的女生长得并不好看(长得好看的也不去这个学校)。你说的校园暴力事件其实就是学生打架,经常有,但并不仅仅限于民航学院,这个学校里的软件学院才是打架事件发生最多最频繁的。(因为现代管理大学本校已经不办学了,它现在是将学校的场地对外出租,只要你有钱,就可以挂靠在这个学校的名下,办一个自己的学院进行招生办学,超垃圾的)
⑹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还能好好做同学吗
近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不仅发生在学生之间,也发生在师生之间:
4月15日,安徽省蒙城县范集中学一英语老师因收发试卷与学生发生冲突,视频显示,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激烈的肢体冲突;3月27日,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学生卢海清在成龙校区一宿舍学习室被室友用菜刀杀害,起因为两人因琐事发生争执……据统计,仅2015年上半年,经媒体报道的校园霸凌事件就高达42起。而且,校园暴力施暴者日益呈现低龄化特征。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副教授分析:“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更倾向于用武力这种最原始本能的方法去解决冲突。”对于目前我国校园暴力频发的状况,他认为原因之一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缺乏对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理性认知。
在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杨芷英教授看来,校园暴力频发,学校教育需承担一定责任:“我们目前的教育更关注学业方面的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情绪反应等关注不够。”此外,杨芷英认为校园暴力的发生也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从社会深层原因看,社会分配不公,竞争环境比较激烈,学生在面对竞争时处理不当会导致矛盾的激化。另外,来自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的影响,也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心理上对暴力行为 脱敏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她指出,孩子的许多行为往往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一般父母有暴力行为,或者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孩子存在校园暴力行为的情况就会更多。
如何破解?杨芷英认为,“首先要培养青少年乐群善良的品质,教会青春期的孩子调控情绪,如何用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同时学校除了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外也应设立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在共同面对任务的过程中养成协作意识。”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惩戒机制。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储殷副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刑法》规定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未满14周岁以及14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暴力行为被排除在法律之外。此外,我国目前法律实际上以物理后果作为判断危害性的主要依据,而大部分校园暴力、霸凌的物理伤害程度较低,却对被侵害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法律低估了暴力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
对比国际经验,我们看到,目前许多国家已对校园暴力采取专门对策,美国绝大多数州已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惩罚,澳大利亚通过《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来协助学校积极打击校园内学生间欺辱行为。
在预防和及时制止校园暴力行为方面,学校、教师和家庭的责任也应当被格外重视。英国政府就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专门培训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及行为矫正的方法。美国法律规定,学校必须提供举报霸凌事件的渠道,教职员一旦发现这类行为必须举报。校园暴力发生后,对家长也同时进行惩戒,如要求父母上训导课程,一起进入司法程序,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等,已成为许多国家探索的方向。
室友为何成熟悉的陌生人
北京某高校的大二学生小蔡习惯独来独往,就算回到宿舍也直接窝进床帘里。在小蔡居住的六人间宿舍里,每个床铺上都挂上了厚厚的床帘。室友回来,彼此也不打招呼,径自沉浸在各自的小空间里。“也有时候想要主动交流,可一抬头,看到的是厚厚的床帘、听到的是此起彼伏敲击键盘的声音,只能悻悻放弃。”小蔡的话代表了许多大学生的心声。
此前,有媒体曾面向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8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同学关系淡漠。
室友本该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亲密度最高的人群,但如今却成为“熟悉的陌生人”。谈及原因,杨芷英认为:“目前孩子普遍存在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自我。一方面与不少学校片面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完善的人格养成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一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同伴关爱,也不太懂得如何主动与人交流,发生摩擦后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在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宋晔教授看来,网络时代助推了校园人际关系的淡漠:“信息时代使人际交往趋向虚拟化与媒介化,具体表现为,网络中热情外向,但在真实世界却不知道如何交流。”
杨芷英也分析,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青少年,往往又回过头来,将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作为逃避现实交往的心理“庇护所”,在现实世界交往越不顺利,越从网络中寻求安慰,继而更排斥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充分认识并积极采取行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们就自发倡议不装床帘,室友之间敞开心扉、真诚交流。2012级本科生朱君所在的宿舍就被评为“2015年北京市优秀宿舍”,宿舍内,四个来自不同省份、性格特征完全不同的女孩儿,彼此坦诚相对,共同探讨学业,分享生活中的困惑与喜悦。
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组织自发行动起来,倡导改善校园人际关系淡漠的现状。从国外的“Free Hugs”衍生而来的“抱抱团”,在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学校都曾先后开展,志愿者们在校园内穿上卡通玩偶服装,向过路同学提供拥抱。“肢体语言的传递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减少心理距离,让两个人之间很快就建立起信任和比较亲近的关系”,杨芷英认为。
校园人际为何过早社会化
“表弟不擅与人交往,在学校里充大款到处请客。已欠下同学三四千块,该怎么办?”一位网友在网上这样求助,不少跟帖者表示类似情况在身边并不少见。
环顾周围校园,学生到了新的环境之后,常常会采用以金钱换取友谊的社交方式,而在大学校园内,这类情况更加普遍。老乡间请客吃饭是常事,为加入社团或换届选举而请客应酬也已成为社团潜规则。
除此之外,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将师生情谊异化为市场雇佣关系也频遭诟病。而学生为老师花钱买礼物,更是从大学、中学蔓延至幼儿园。
胡邓认为,“给老师送礼,尤其是教导中小学生给老师送礼,是成人社交关系在校园中的映射,也是焦虑的家长因竞争压力所致。”
“社会上的浮躁、功利风气对校园内的青少年有很大影响,这也是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在校园中的体现。” 杨芷英也分析,“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氛围,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一方面应该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还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宣传倡导,弘扬师德,鼓励老师平等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公平的发展、成长机会,主动拒绝送礼行为。”杨芷英说。
还有专家提出,希望学校能够通过加强引导、学生自治等方式,让更多人意识到过早社会化、功利化的危害,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人际关系。
⑺ 校园爆力谁的过错
校园暴力的频频发生
究竟原因为何
又是谁该为校园暴力负责
4月23日,山西运城一名15岁少年被同学殴打数小时,打人者所用的木棍被打断成好几截,少年心肺被打破,小脑被打坏,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孩子的母亲哭诉:“这些孩子简直丧心病狂!”
5月9日新闻,因课堂起争执,平度一中学生找人殴打老师致其腿部骨折。根据该校学生们的描述,老师平时很和蔼,而找人打老师的几个学生平时都有点不听话。
5月12日视频,三峡某中学女生掌掴一名女生数十下,围观、录像的男生女生皆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5月14日新闻,德州14岁女孩只因不能说出同学的名字,遭对方轮流掌掴30多下。女生被不断骚扰后转学,施暴者到新学校围堵该女生再次进行掌掴。
……
接连的校园暴力新闻让我恐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殴打、扇耳光、扒衣服、泼酒精点火、殴打老师……施暴者、受害者皆有男有女。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七成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七成以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份调研报告显示,68%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加害人大多手持棍棒、砖头甚至管制刀具等凶器,对受害学生不分部位、不计后果地进行攻击,死伤后果严重。
为什么,校园暴力越来越频繁?这到底是谁造成的?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一定有一个熊家长,那么,校园暴力是家长造成的?不一定是。那家长在校园暴力中又起到了怎样的反作用?
1、过度溺爱,这是老生常谈的原因。
家长们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么孩子就会过度自我。在无节制溺爱孩子的过程中,作为权威的家长在不断出让自己的底线,出让自己的权威,这会妨碍孩子明晰道德规则,阻碍孩子形成清晰的道德观。
被溺爱让孩子潜意识中会形成“永远有人为我擦屁股”的观念态度。我有什么需要家长都会满足,有他们替我料理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不用为我的行为负责,我可以肆意妄为。
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当有人不满足自己的愿望,或与自己态度相悖的时候,他们会实施暴力,用暴力让对方屈服,因为这样的方法快捷有效,而且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⑻ 为什么校园暴力会越来越严重了呢
校园欺凌,英文是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 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欺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2018年7月5日,北京为解决校园欺凌,教育部首先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公布:发生校园欺凌须限时上报。11月12日,广东出台治理校园欺凌方案,起侮辱绰号属欺凌。11月21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在日本,校园欺凌已经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有许多学生自杀。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
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
⑼ 校园暴力暴力
现在校园暴力事件的确很多,这是一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多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学校管理因素。学校在学生管理上,虽然想出了许许多多的办法来防止和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是这些办法还是跟不上学生实际的变化,校园暴力事件还是防不胜防,难以杜绝。
二、学生自身因素。学生正是身心发育比较迅速的时期,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比较模糊,分不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哥们义气。从而导致他们一冲动,爱逞能,鲁莽行事。
三、家庭教育因素。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孩子,其家庭教育多多少少都有点儿问题。有些家长有暴力倾向,无疑会使孩子受到感染。有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孩子与同学有矛盾时,不问青红皂白地认为是别人不对,无原则为孩子撑腰,导致孩子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一旦有谁不顺眼,就会付诸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