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Ⅰ 泉州七中好吗
泉州七中创建于1931年5月,择天后宫为校址,原名私立晦鸣中学。取《论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以激励学子勤奋读书。1948年增设高中部,1956年改私立为公办,易名泉州第七中学,并东扩至现址。
建校初年,社会有识之士蔡鼎常、蔡光华、陈佩玉、王岫松等组成的校董会,虽办学条件简陋,教员清苦,但经首任校长台湾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农业科学家汤文通先生,第二任校长华侨大学教授陈允敦先生和第三任校长王岫松先生诸位名贤艰苦努力,事业不断发展。经受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的洗礼,经历十年浩劫和拨乱反正的风雨,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迄今七十年,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改革开放给七中带来新的机遇,二十余年来,傅火儒、林培华、卢清山等历任校长带领“一班人”团结全体师生员工,深化改革,艰苦创业,拼搏进取。1985年学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7年省教委赞誉“一般中学不一般”。1990年12月经省教委验收为全省第一所三级达标中学,跻身省重点中学行列,1993年5月又晋升为二级达标中学;1995年7月全省第九所被省教委确认为一级达标中学。按常规要用九年的时间,七中只用五年就上了三个大台阶。学校荣获10项国家级、56项省级集体荣誉称号,闯出了一条办好一般中学、办好重点中学的成功之路,为福建普教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学生4018人,教职员269名,其中党员 126名。特级、高级教师63名,一级教师96名,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现任校级领导研究生学历达100%,初中教师本科率达85%,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1岁。校园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为实现迈向全国示范高中的目标,1997年新建占地面积42亩的泉州七中分校,使学校占地总面积达100亩。教学所需的理、化、生仪器,体、音、美器材,电教听音设备等均按国家双I类标准配齐。新建的体育馆、春晖图书楼(林树哲先生捐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天文台、拥有42间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大楼(泉州校友楼)、(香港校友楼)和科学实验楼(菲律宾校友楼)、学生宿舍楼及环形塑胶跑道构成了和谐壮观的校园新貌,使教学设施更臻完善。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促泉州七中教育教学成绩年年大幅度上升。
学校还先后建成二个各占地十亩的社会实践基地。一个用作劳技教育、勤工俭学基地的校办厂--泉州无线电七厂,1993年由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教学仪器首批定点厂;一个用作开展生产劳动实践学习农林知识的学农基地。
党政领导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厚爱,海内外校友的深情,热情的关注、衷心的祝福、慷慨的资助聚成七中崛起、腾飞的巨大动力。全校师生员工将不负众望,继续奋进,以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为新的起点,为开创新世纪泉州七中更加辉煌的业绩而努力奋斗。
Ⅱ 泉州七中公立
LZ你好。。我是现在高一实验班的。。。。分AB段。。A段是普通班,B段是实验班。。我在B段。。B123是市区实验班 567是宏志班就是外县市的,,老师都很不错。。真的是很不错。。一生能碰到这样的老师很够了!有的很有经验,有得很有性格,不厌就很尽职。。当然也不是全部都这么好。。LZ你有什么问题我具体回答
Ⅲ 泉州第七中学的荣誉称号
1、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
2006年,泉州七中校被国家汉办确定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专地校”,是属福建省六所中小学基地校之一。在过去的几年中,泉州七中校积极开展外派汉语教师、建立海外孔子课堂、组织汉语夏令营、培训对外汉语教师等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该校有十几位老师参加了省级、国家级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具备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2009年,该校刘燕燕老师赴德国多特蒙德GSG中学教授汉语和推广中华文化,这是全德国最优秀的十五所中学之一;2010年,该校又派出叶文静、黄丹丹老师赴日本京都两洋高等学校担任汉语教师,承担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并获得喜人的成绩,她们共同辅导的学生获“汉语桥”日本关西区第一名并到中国参加总决赛。2010年,开始接受外国学生到泉州七中接受汉语培训和学习,已有美国、土耳其、菲律宾、马来西亚学生到该校参加汉语学习。2011年,德国、日本等国的学生将到该校参加汉语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系列活动。
Ⅳ 泉州七中是公办还是民办
泉州七中是公办;泉州七中创建于1931年5月,择天后宫为校址,原名私立晦鸣中学。取《论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以激励学子勤奋读书。1948年增设高中部,1956年改私立为公办,易名泉州第七中学,并东扩至现址。
Ⅳ 泉州七中的简介
泉州七中创建于1931年5月,原名“私立晦鸣中学”,择天后宫为校址,1948年增设高中部,1956年改为公办,易名泉州第七中学,并迁校至现址,是一所具有76年办学历史的老完中。校园占地33亩,建筑面积26666.6 m2,生均建筑面积9 m2,拥有51个教学班(含宏志班),学生2762人,教职工250人。由于历史原因,七中原是一所生源起点低、办学条件简陋的一般中学。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七中师生发扬不甘落后、团结拼搏的苦干精神,深化内部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硬是在“一般”中学办学条件下,创造出“不一般”的成绩和特色:学校1990-1995年“五年连上三个大台阶”跻身省一级达标中学行列,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九年的任务,这在全省是首例;1996年开始按国家示范高中标准建设,2001在全省普通中学中首家通过ISO9002教育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成功地与加拿大多伦多五湖学院联合开办了“中加合作高中班”,开创了我省中小学与外国合作办学的成功先例;2003年全省首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中省级验收;2004被省教育厅授予首批“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称号;2005年通过“第九届省级文明学校”验收,从而成为1984年至2005年泉州市区惟一一所连续九届荣膺该项称号的学校;2006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2007年成为全国第六所、全省惟一一所“清华大学实验基地校”,先后荣获集体荣誉称号国家级12项,省级68项。
二、显著的教育教学成绩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手素质教育和办学特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大批既有个性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教学成绩逐年大幅度攀升。
1.高考指标连续三年居全市、全省前茅:2005年8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38位学生考入全国排名前十所重点高校,600分以上高分人数达64人。2006年11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42位学生考入全国排名前十所重点高校, 600分以上高分人数达164人。2007年11位学生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清华、北大,51位学生考入全国排名前十所重点高校,600分以上高分人数达175人(不含保送生),高考高分人数连续三年位居市区四所达标中学第一。
2.学科奥赛、科技创新大赛成绩显著:近三年,奥赛金牌总数分别为7枚、18枚、20枚,因奥赛获奖而取得全国重点高校保送或加分资格的学生人数分别为8人次、17人次,20人次,逐年成倍增长,连续三年位居市区第一。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殊荣。2005年“2061星空乐队”在曼谷举行的世界中学生电脑机器人奥赛上为中国夺得惟一一枚金牌。2006年“仿真机器鱼项目”获世界中学生电脑机器人奥赛最佳技术奖金牌。2007年8月我校高二年两位同学代表省队参加第24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其中吕子鉷同学入选国家集训队并被清华大学现场录取,杨一航同学获得银牌并被复旦大学现场录取。2007年10月王海光同学代表省队参加全国物理奥赛决赛并被上海交大现场录取。2007年12月杨玲娜、陈俊杰顺利通过中国科技大学保送生考试被提前录取。
3.体音美传统特色突出:近几年,先后荣获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优秀学校、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集体荣誉称号;50多位学生被北京体大、华东师大、上海体院、中国美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重点高校录取,多位学生进入省体校、省体工队、国少队、国青队。2007年参加市区中学生运动会第十次夺得团体总分冠军,校男篮第八次蝉联市中学生篮球锦标赛冠军,新组建的校足球队首次参加市中学生足球比赛获冠军。
三、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
我校致力于创建校园文化,总结提升办学理念、塑造七中精神,创造和谐校园,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以校园的整体文化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总结和提倡“七中精神”:即“团结协作、敬业奉献、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提出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新理念和建设“福建著名、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目标;通过教代会提出“创一流业绩,建美好家园”的目标愿景。阐明职业与事业,事业与人生、事业与家庭的相互促进关系。坚持“培养身心健康的现代中国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家庭充满阳光”的育人目标坚持“团队精神”,提倡“称职的员工是学校最大的财富”,“要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等理念。树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打造“魅力学生、魅力教师、魅力七中”,为创建“魅力鲤城”添砖加瓦。
四、雄厚的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的高素质高学历,是我校的一大优势。在区委、区政府的政策倾斜下,我校从1991年开始,先后从北师大、华师大、福师大等高等院校通过双向自主引进选择一大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和一大批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我校注重名师效应,积极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开展校本培训、以老带新、发展性教师评价等工作,聘请省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到校讲学,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近年来教师在课件、教具制作、说课、优质课、技能等各项比赛中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获奖层次和次数居全省前列。学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强调对每一位学生和家长负责,因材施教,要让每一个进七中的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不搞有偿家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成为每一位七中教师自觉的行为。“不甘落后、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使学校形成人人“讲敬业,争一流服务;讲爱生,送一片温馨;讲奉献,创一流业绩”的良好教育教学氛围。经过17年的努力,学校构建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目前教师本科率达100%,研究生32人,在“教育强区”试验收中,省、市督导室均充分肯定鲤城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人才强区”、“人才强校”的创新思路,肯定泉州七中的师资队伍,堪称全省一流。
五、深入开展新课程实验工作
06年我校被列为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一年以来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着力建设,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这一新课程重点工作,努力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整顿教研风气、提高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建设好课程资源网站。在9月份的新课程省级样本校评估检查中获得领导、专家的好评。发挥省样本校的实验、示范、辐射作用。接待了多所省内外兄弟学校的来访考察,各学科专家回访活动或市、区校际交流组示范课;联合区属其他学校开展新课程实验,取得良好的成效。
六、增强国际交流
学校还成为国家汉办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校”,与国内各大专院校的“孔子学院”和其他基地校一起,承担“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国家战略任务,目前在全省仅有六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校”,我校是泉州市唯一的一所。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校”,我校将派出汉语教师赴国外主流社会中学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教学,学校还对口支持国外主流社会重点中学开设汉语和中华文化课程,还接受外国中学留学生到我校留学学习汉语,其中的“文化体验”紧紧围绕鲤城区和泉州的文化、经济,让外国人更了解鲤城区,这既是学校办学发展,提升学校品牌和知名度的一次契机,也是扩大鲤城区国际影响,产生良好效应的途径之一。
七、丰厚的奖教奖学基金
我校的长足发展,极大鼓舞了广大海内外校友,他们纷纷慷慨解囊,鼎力支持母校。香港太平绅士李群华、南益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林树哲、菲华公会常务理事长戴国兴、金鹿集团董事长张华安、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金山石材董事长梁志鹏等海内外校友纷纷响应,共设立12个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会,为母校的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75周年校庆之际,我校发动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届人士成立“泉州七中助学奖学基金”,对品学兼优者予以免费入学并提供一定的生活费补助,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从七中校园做起”,“不让任何一位七中学子因贫困而辍学”。
Ⅵ 泉州七中怎么样,泉州七中好不好
泉州七中是“一级达标中学”
如果在本市的地位,应该是略略次于泉州五中,与实验中学、泉州一中一起居于第二集团
Ⅶ 泉州五中和泉州七中哪个中学比较好啊
泉州五中是泉州地区最好的高中。不过最近几年泉州七中进步也很快。
Ⅷ 泉州七中的大概情况
泉州七中创建于1931年5月,择天后宫为校址,原名私立晦鸣中学。取《论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以激励学子勤奋读书。1948年增设高中部,1956年改私立为公办,易名泉州第七中学,并东扩至现址。
建校初年,社会有识之士蔡鼎常、蔡光华、陈佩玉、王岫松等组成的校董会,虽办学条件简陋,教员清苦,但经首任校长台湾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农业科学家汤文通先生,第二任校长华侨大学教授陈允敦先生和第三任校长王岫松先生诸位名贤艰苦努力,事业不断发展。经受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的洗礼,经历十年浩劫和拨乱反正的风雨,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迄今七十年,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改革开放给七中带来新的机遇,二十余年来,傅火儒、林培华、卢清山等历任校长带领“一班人”团结全体师生员工,深化改革,艰苦创业,拼搏进取。1985年学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7年省教委赞誉“一般中学不一般”。1990年12月经省教委验收为全省第一所三级达标中学,跻身省重点中学行列,1993年5月又晋升为二级达标中学;1995年7月全省第九所被省教委确认为一级达标中学。按常规要用九年的时间,七中只用五年就上了三个大台阶。学校荣获10项国家级、56项省级集体荣誉称号,闯出了一条办好一般中学、办好重点中学的成功之路,为福建普教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学生4018人,教职员269名,其中党员126名。特级、高级教师63名,一级教师96名,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现任校级领导研究生学历达100%,初中教师本科率达85%,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1岁。校园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为实现迈向全国示范高中的目标,1997年新建占地面积42亩的泉州七中分校,使学校占地总面积达100亩。教学所需的理、化、生仪器,体、音、美器材,电教听音设备等均按国家双I类标准配齐。新建的体育馆、春晖图书楼(林树哲先生捐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天文台、拥有42间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大楼(泉州校友楼)、(香港校友楼)和科学实验楼(菲律宾校友楼)、学生宿舍楼及环形塑胶跑道构成了和谐壮观的校园新貌,使教学设施更臻完善。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促泉州七中教育教学成绩年年大幅度上升。
学校还先后建成二个各占地十亩的社会实践基地。一个用作劳技教育、勤工俭学基地的校办厂--泉州无线电七厂,1993年由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教学仪器首批定点厂;一个用作开展生产劳动实践学习农林知识的学农基地。
党政领导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厚爱,海内外校友的深情,热情的关注、衷心的祝福、慷慨的资助聚成七中崛起、腾飞的巨大动力。全校师生员工将不负众望,继续奋进,以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为新的起点,为开创新世纪泉州七中更加辉煌的业绩而努力奋斗。
开放分类:
中学、泉州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一级达标中学、福建教育
你想知道校风的话去七中的网络贴吧看学生自由言论便知一二http://tieba..com/f?kw=%C8%AA%D6%DD%C6%DF%D6%D0
学校的发展情况http://www.qzqz.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690
Ⅸ 泉州第七中学
泉州七中创建于1931年5月,择天后宫为校址,原名私立晦鸣中学。取《论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以激励学子勤奋读书。1948年增设高中部,1956年改私立为公办,易名泉州第七中学,并东扩至现址。
建校初年,社会有识之士蔡鼎常、蔡光华、陈佩玉、王岫松等组成的校董会,虽办学条件简陋,教员清苦,但经首任校长台湾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农业科学家汤文通先生,第二任校长华侨大学教授陈允敦先生和第三任校长王岫松先生诸位名贤艰苦努力,事业不断发展。经受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的洗礼,经历十年浩劫和拨乱反正的风雨,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迄今七十年,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改革开放给七中带来新的机遇,二十余年来,傅火儒、林培华、卢清山等历任校长带领“一班人”团结全体师生员工,深化改革,艰苦创业,拼搏进取。1985年学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7年省教委赞誉“一般中学不一般”。1990年12月经省教委验收为全省第一所三级达标中学,跻身省重点中学行列,1993年5月又晋升为二级达标中学;1995年7月全省第九所被省教委确认为一级达标中学。按常规要用九年的时间,七中只用五年就上了三个大台阶。学校荣获10项国家级、56项省级集体荣誉称号,闯出了一条办好一般中学、办好重点中学的成功之路,为福建普教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学生4018人,教职员269名,其中党员 126名。特级、高级教师63名,一级教师96名,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现任校级领导研究生学历达100%,初中教师本科率达85%,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1岁。校园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为实现迈向全国示范高中的目标,1997年新建占地面积42亩的泉州七中分校,使学校占地总面积达100亩。教学所需的理、化、生仪器,体、音、美器材,电教听音设备等均按国家双I类标准配齐。新建的体育馆、春晖图书楼(林树哲先生捐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天文台、拥有42间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大楼(泉州校友楼)、(香港校友楼)和科学实验楼(菲律宾校友楼)、学生宿舍楼及环形塑胶跑道构成了和谐壮观的校园新貌,使教学设施更臻完善。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促泉州七中教育教学成绩年年大幅度上升。
学校还先后建成二个各占地十亩的社会实践基地。一个用作劳技教育、勤工俭学基地的校办厂--泉州无线电七厂,1993年由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教学仪器首批定点厂;一个用作开展生产劳动实践学习农林知识的学农基地。
党政领导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厚爱,海内外校友的深情,热情的关注、衷心的祝福、慷慨的资助聚成七中崛起、腾飞的巨大动力。全校师生员工将不负众望,继续奋进,以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为新的起点,为开创新世纪泉州七中更加辉煌的业绩而努力奋斗。
开放分类:
中学、泉州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一级达标中学、福建教育
Ⅹ 泉州第七中学的初中部
2010年秋泉州四中(原泉州八中校园,金山社区南区,是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距离泉州七中仅有500米左右。)成为该校初中部。 为进一步统筹和优化市区初中教育资源配置,市政府第62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泉州八中与泉州四中校园整体置换。置换后,泉州八中与培元中学合并,原泉州八中教职员工并入培元中学;泉州四中与泉州七中合并,作为泉州七中初中,原泉州四中教职员工并入泉州七中。
据悉,泉州八中、泉州四中置换合并工作分为教育教学管理过渡衔接、教职工调配、资产置换整合三个部分。自2010年秋季起,由培元中学和泉州七中分别负责原泉州八中与原泉州四中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原来两个学校教职员工分别由培元中学和泉州七中统筹安排工作。
分三个阶段实施置换合并
市政府对泉州八中、泉州四中置换合并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置换合并工作领导组,下设资产置换工作小组和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在确保不影响两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推动置换合并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泉州八中、泉州四中置换合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2010年秋季开学前结束。第一阶段为宣传贯彻阶段,至4月底。市教育局和鲤城区教育局分别在泉州八中和泉州四中召开教师大会,提出置换合并总体要求,向社会广为宣传两校置换合并的目的意义,取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培元中学、泉州七中分别与泉州八中、泉州四中进行合并前教育教学衔接的准备工作,摸清师资设备方面情况,为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衔接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为工作交接阶段,从5月初至学期结束。培元中学和泉州七中将进一步细化教学过渡衔接办法、下学期工作安排方案、工作交接时间表,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年段、班级交接工作,组织教师到相应班级听课和听取学生情况介绍,切实做好教育教学管理过渡衔接工作。
第三阶段为组织实施阶段,学期末至暑假期间。春季期末考试结束后,培元中学和泉州七中分别到对应中学召开家长大会,介绍学校办学情况,征求办学和提高教育质量意见,通过夏令营等方式,让学生实地了解学校办学成效,增强学生对新学校新教师的了解和信赖。暑假期间,分别召开教学管理、德育工作、校本教研等会议,积极谋划新学期计划。
泉州市教育局局长郑文伟介绍,泉州八中位于市区金山社区南区,是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距离泉州七中仅有500米左右。泉州四中位于市区新华北路,是鲤城区教育局所属学校,与培元中学隔街相望。泉州八中、泉州四中创办以来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但由于学校办学时间较短,以及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等原因,家长对学校认可度仍不高,部分派位到泉州八中和泉州四中的学生要求改派到其他学校就读。与两校相邻的培元中学、泉州七中都要求扩大办学规模,但受到用地制约。
四校分别合并,将实现推动学校发展、惠及学生的双赢效应。郑文伟表示,培元中学作为省一级达标高中、泉州七中作为省一级达标高中和省示范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泉州八中合并为培元中学初中、泉州四中合并为泉州七中初中后,成为名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让学校所在地的学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两校置换合并,能缩小市区初中学校办学差距,促进市区初中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将可大大缓解多年来市区初中招生电脑派位后要求改派到其他学校的矛盾。
按照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2010秋季,泉州八中、泉州四中升级到初二、初三年段的学生,分别在原校区上课。自2010年秋季起,以培元中学和泉州七中名义招收初中一年新生(招生计划和招生办法,按当年市区初中招生的有关文件规定执行),招收的初中新生在置换后的校区内上课。 复办初中部
初中部师资将由七中部分高中优秀教师、现代中学原七中优秀公办教师与原四中教师进行优化组合。
在2001年创建示范性高中校过程中,泉州七中实行高中、初中分离,初中已停办10年。泉州七中校长卢青山介绍,置换后复办的初中部,将由七中高中统一管理,再设置一套初中部班子具体管理,按达标学校的标准抓好教学质量,抓好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使初中部具有鲜明的七中文化氛围和管理特色。
泉州四中与泉州七中合并后,泉州七中为一校两区,现有学校仍为高中部,划归后的原泉州八中校园作为初中部。至秋季,泉州七中初中部计划招收初一年新生12个班。
在初中办学中,泉州七中初中部师资将由部分高中优秀教师、现代中学原七中优秀公办教师与原四中教师优化组合。保持学校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实行高、初中联合一体的教研,理念互通,资源共享,将大大提升初中部教师专业水平。利用原八中校舍用地优势,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更新教室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设备,进一步提高硬件水平。加强对初中三个年段的教学质量管理,分析学生优势、弱势,跟踪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辅导的内容、计划,让学生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有大的提升。 2010年度鲤城电脑派位如期举行,3051名小学毕业生由电脑根据他们填报的志愿次序,随机派位到市区5所公办中学就读。南片区共有1501名学生,其中852名学生派位到泉州三中,649名学生派位到泉州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