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化
1、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重要支点,它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旨在激发原动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向心力。包括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严谨认真的工作环境,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正确健康的舆论氛围。通过会议、办专栏、橱窗、画溪之音、校园电视台、国旗下讲话,设立校务公开栏、校园网站等,以及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科技节、艺术节、评先评优、树榜样等活动,树正气,明是非,辨善恶、抨歪风,打造学校团队精神,逐步锻造学校的精神文化。
3、营造氛围,建设书香校园。读书启迪心智,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守住心灵的净土,走进名家伟人的精神世界,陶冶师生自己情操,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不断充实图书资料,提高图书设施的使用率和图书借阅率,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在校园的橱窗和教学楼走道布置师生作品、名人名言;在花园草地布置有人文气息的宣传标语。利用乡村少年宫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读书知识竞赛、读后感交流、读书征文、经典篇章诵读、歌咏比赛等活动,建设“书香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构建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4、以画溪文学社楹联诗社为依托,搞好楹联文化建设。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通过楹联文化建设,让学生了解楹联的历史、特点、艺术手法和社会功用等,从而使学生更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Ⅱ 郑州中学的文化传统
郑州中学每月举行一次新书推荐活动,吸引教师读新书,读好书。每周一篇个案分析和教学心得,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此外,还定期还开设教育论坛,促使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师分层培训,促使教师向探索型、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在“同心、同行、同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发展。 4月,春之声
10月,秋季运动会
学校累计有1000余名学生走出国门访问学习,有120名学生在美、英、法、意、澳等10多个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有50余名教师先后到国外访学。
2000—2006年,郑州中学有15名学生被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录取;其中,2000年,高营垒同学在全国高中生出国留学考试中是唯一被英国牛津大学录取的河南学生;2001年,王育颖同学以高三学生的身份参加英国剑桥大学在华招生,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性考试中,王育颖同学是剑桥大学录取的15名学生中河南唯一的一人; 2005年,郑州中学有3名同学被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录取,其中,孙静阳同学以综合测试全优的成绩,创下了同时被香港三所大学同时录取的河南省唯一;2006年,崔玥、李玲梦两位同学分别韩国首尔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录取。2007年,郑州中学有5名同学在托福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赵婧冉同学又创同时被美国5所大学录取的河南省唯一,李喆同学被世界排名第三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四所大学同时录取。
学校创办有PGA高中国际课程班。
PGA高中国际课程是由教育部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ACT,Inc.)根据中国高中教育标准要求和西方教育特点而共同研发的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课程。2012-2013年先后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现代教育报、腾讯网等评为十大国际教育品牌、最具领导力品牌、最具竞争力教育品牌。2014年PGA高中国际课程在中国教育盛典被新浪网新浪教育评为最具社会影响力教育品牌。国内目前开设PGA课程的项目学校有北师大二附中、郑州中学、上海大同中学、广州一中等二十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或省级示范性高中。郑州中学至今已经有8年的高中国际班办学经验,是河南省唯一开设PGA高中国际课程的项目学校。PGA课程作为一门集中西方教育优势,满足中等以上程度优秀学生对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能与国外教育做到有效衔接的教育课程已经连年通过办学实践检验。郑州中学,一个善于创造高中国际教育奇迹的地方。2011年,郑州中学首届PGA国际班29人100%考入世界一流名校,一时在中原大地掀起了郑州中学国际教育热;2012-2014年,学校第二、三、四届PGA国际班再传佳绩,全体毕业生125人均被美国综合排名前100或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著名学校录取;2015年,第五届PGA高中国际班再塑辉煌。截至5月8日,毕业生62人,全部收到全美排名前100或世界前100世界知名大学的入学邀请,20人获得全美排名前50或世界前50大学录取通知书,25人获得1000-23000美元/年不等的入学奖学金。连续五年的百分百世界知名大学录取率,郑州中学向全省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优质国际教育答卷。
2015年,学校又创办了郑州中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分校,成为河南省第一家在海外办学的学校。
2015年3月,郑州中学、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加拿大大学预备联合会一起通过吸纳中加双方社会资金合作接管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学校并得到河南省教育厅的正式批复,2015年秋季将正式招收中国地区初三应届毕业生,并接受在读的高一、高二学生的就读申请。
Ⅲ 中学课程文化特色建设是什么意思
“课程”是一个具有多层面、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我们对课程的基本定义是指以给学生获得体验为预期的有计划的显形或隐形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科。因此,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都可视为课程形态。课程是学校常态工作的中心,学校有责任按国家规定保证开足课程与课时;学校有义务保证提供优质的课程服务。课程是学校的特色标志,办学思想、校训口号,终归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上获得支撑。课程方面显现出来的异同,是学校间的本质差别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校本课程,是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必经之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持续六年的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历程。
一、课程文化建设的背景
2002年建平中学高标准通过上海市教委专家组对我校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中期检查。在此基础上,建平中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时制定了未来五年(2002年——2007年)发展规划。
建平中学的未来发展基点是建立在现代社会整个大的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入世带来的教育市场的开放,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们将遇到更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优化资源,使我们的办学达到最大效益,以应对新的形势对我们的挑战。
建平中学未来发展基点也是建立在大力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的,新的课程改革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我们要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我们提出了构建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质的建平学校文化这一“五年规划”期间的核心任务,这是一个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包括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系统,今后五年以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继续加大改革实验力度,深入发展建平中学的办学特色,把建平中学建设成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质的、在国内基础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级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实现“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的育人目标,以我们卓越的努力,在微观领域,实践并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入发展。
为此,我们把“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作为规划重点,力图通过学校课程建设这一抓手,纲举目张地推进学校的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全面发展,从而构建起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征的建平文化。
二、对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认识
我们认识到,课程与课程文化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学校文化的真正成果应该是培养出一批符合建平文化精神的建平学子,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课程必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将课程问题从基础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来考虑,就是力图在课程建设、体系确立、评价模型建立等方面能够体现出建平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同时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支撑,校本培训与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软件支撑)以及学校环境文化的构建(硬件支撑)也应该在课程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最后作为所有课题建设的纽带,我们将在未来的五年中对建平中学的管理文化做一个更深层面上的再建构。
为了顺利开展这项系统工程,我们经过各个层面反复讨论,全体教工统一思想,明确了以下几个认识:
1、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因此,我们开展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重构建平学校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2、宗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确立课程的服务意识,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服务,学校应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去“创造”适应“课程”的学生。学校课程必须主动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必须主动服务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3、课程观念:课程不能仅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课程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4、课程文化特性:基础性、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
所谓基础性,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均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社会化要求,落实合格层面的基本要求,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
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开放。凡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财富都可以选择作为课程内容,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凡有利于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都可以选择为我所用,无论接受式的,还是探究式的,无论是文本的,还是网络的;承认个体智能是多元的,因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否弃划一、僵化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否弃“选拔为本”的评价体系,力主“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所谓选择性是基于开放性形成的,除了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有课程进程中的选择,教材的选择,教师的选择,基础型必修课不同层次的选择,拓展型选修课科目、模块的选择,研究型课程课题的选择,活动课程社团的选择,是否参与某次考试的选择,考试层次的选择,考试科目的选择。给学生自己以充分选择的自由,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给学生发展特长的自由。
所谓综合性是基于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而形成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课程的每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综合,课程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德智体美诸因素的综合。综合的另一个含义是改变学科门户独立毫不相干的现状,学科之间加强沟通,建立学科联系,组织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课程结构:建立以“领域、科目、模块”为系列的三级课程结构系统。
学习领域:指根据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全面发展需要而划分的学习范围,它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科目:指学习领域下相应课程的学科门类,主要有语文、外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艺术,社团活动、社区活动、社会活动等。这些科目分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模块:指根据学科素养要求,按照学科知识能力的系列和序列而划分的若干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板块,这些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综合体,也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既给教师提示了教学目的定位,也方便学生拓展自学。因此,每个模块都是灵活的、动态的、个性化的学习实践活动。
我们给教研组以模块设计的自主权,但必须遵循 “基础性、拓展性、综合性、体验性、选择性”等五个基本原则,并要求逐步实现“大纲、教材、教法、评价”的完整配套。
显然,学科模块课程建设,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而选修课程则全部是校本课程,通过这样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有助于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落实学校个性化办学思想,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高中阶段的全面发展。
6、课程建构的几项重要原则:
(1)、德育渗透原则: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强调全员德育,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教学步骤甚至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资源,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体现教学的德育性。
(2)、自主探究原则:与建平学校文化主体相契合,我们提倡课程建设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在课程建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程建设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
(3)、合作协同原则:学校课程应该体现出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课程开发上要坚持合作协同的学习原则,提倡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的指导与影响。
(4)、师生互动原则: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出师生互动的特点,课程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的灌输的过程,而应该体现出师生之间,知识与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组织者之间的民主关系。
(5)、前瞻开放原则:知识永远应该是向未来开放的,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圆融自足的自闭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向未来开放的知识生成结构,因此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体现这样的特点。
7、课程管理与评价:
在课程实施中关注过程,在过程中关注评价,在评价中关注价值。
成立学校课程规划小组,负责学校课程设置整体规划的设计。指导学校课程设置与开发,指导教师编制学科教学纲要。对课程影响绩效做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将这一管理流程纳入ISO9001品质保证体系的管理范畴。
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设立学分标准。完善学分认定机制,继续研发学校学分制管理的网络数据平台。
引进“课程合同”管理机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课程合同,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计划,使学生明确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学习目标、要领、评价方式。
进一步完善导师制,使学生能够得到符合其个性发展需求的个别化指导,同时,也在指导的过程中,使教师自身的人格与个性得以完善与发展。
增强诊断性评价、加强激励性评价。以金苹果奖、奖励学分以及课程学习诊断及建议书等为载体构建学校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发挥强势、体验成功的课程评价体系。
三、课程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我们统整了原有课程,把原有课程形态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国际课程,分别探索不同类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形态。
附:建平中学课程规划表
课程归类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校本课程)
国际课程
课程形态
必修课程
基础型课程
选修课程 拓展类课程
活动课程
研究性课程
多样开放
课程目标
满足合格要求
落实办学特色
追求特长发展
与国际教育对话、接轨
1、分步开展模块课程建设
2003年,我们申报的《以模块课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研究》获得市级科研课题立项,开始着手实施模块课程建设。整个工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4—2005):探路。首先在高一上学期语文学科试行;在高一下学期数学、英语学科同时开展。2005年召开全市语文学科模块教学研讨会,总结论证语文模块教学成果经验。
第二阶段(2005—2006):铺开。继语数英学科之后,综合文科、信息学科、艺体学科、综合理科等全面开展模块课程实验,并在2006年召开全市数学模块教学研讨会,总结论证数学模块教学的成果经验。
第三阶段(2007—2008):深化。模块课程形成校本化,有完整规范的教学大纲、合乎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行之有效的特有课堂形态与教学方法、建立与模块课程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方式。2007年12月召开全市英语模块教学研讨会,2008年5月召开全市综合文科模块教学研讨会,2008年12月召开全市综合理科模块教学研讨会, 分别总结论证这些学科模块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至此,经过四轮探索,模块课程建设已经在所有学科全面展开, 2008年11月,《以模块课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研究》顺利通过市级科研课题结题验收。
2、建构校本课程体系——领域、学科、模块
n 按八个基本学习领域开发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全面服务
于学校培养目标:
心理健康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侧重于自立精神的培养
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侧重于自立精神的培养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侧重于共生意识的培养
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侧重于科学态度的培养
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侧重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民族
精神)
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侧重于人文情怀的培养(世界
眼光)
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侧重于领袖气质的培养
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侧重于兴趣特长的培养
n 学习领域与科目、模块
学生心理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心理、校班会——主题活动、
学习心理、人格心理……
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音体美——双周音乐会、国庆
通宵、健美操、电脑绘画……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理化生、政史地——环境保护、社区活动、南京行、长江行……
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数理化生、信息科技、劳技(网
络技术、电脑组装、机器人)……
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语文、政史地——诸子百家选
读、史记选读、西部行……
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外语、政史地——莎士比亚选
读、欧洲行、美国行、澳洲行……
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各学科——学农、学军、航模
社团、跆拳道社团……
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各学科——作文比赛、英特儿
创新大赛、数学竞赛、化学竞赛……
3、学校课程举例:德育课程
建平德育课程规划
学期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1
选修课程2
社会实践
综合性实践课程
校班会
健康与活动
自主管理
心理健康
学生社团
青年党校
人文素养
课题研讨
高一(上)
社区服务
学军
升旗仪式专题报告校会班会
广播操 眼保健操
规范与管理
适应心理
04论坛
党的基础知识学习
各科开设人文讲座
以
国庆系列活动
护旗队
课
高一(下)
社区服务
南京行
规范与管理
个性心理
"建平之星"网站
题
五四系列活动
"我们"网站
为
高二(上)
社会义工
国庆系列活动
服务与管理
学业心理(1)
"阳光新闻"采编社
主
先锋论坛
的
高二(下)
社会义工
学农
服务与管理
交往心理
"红帆"编辑部
党的理论学习
研
五四系列活动
"新生代"编辑部
究
高三(上)
干部实习
国庆系列活动
责任与管理
学业心理(2)
"金苹果"电视台
专题研究
性
"金苹果"电台
学
高三(下)
18岁成人仪式
责任与管理
职业心理
心理成长社 其他社团
习
德育课程坚持活动德育模式,在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活动中健全人格修养的自我塑造。
显然,我们的课程建设,实质上是一种“课程校本化”建设工程:学科模块课程建设,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而选修课程则全部是校本课程;引进国际课程也是最终达到校本化。
四、课程文化建设的推进情况
学校继续不断推进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主要从四方面着手开展:(一)学科模块课程建设——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我们的模块课程建设,是在总结反思中不断推进、深化、提升。
1、总结推进
第一阶段展开前,学校在暑假期间,连续召开了三次不同层面的课程研讨会(骨干教师与相关责任部门干部会、所有教研组长以及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学校课程改革动员与全员培训)。经过一系列会议,统一思想,确定方向,为下一阶段的学校课程建设做好思想、计划与方案的准备。
以后每一年,我们都会围绕前一阶段学校模块课程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研讨: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教育沙龙以及学科专家咨询会等形式,对学校已经开设模块课程的教研组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特别是2008年,所有学科都开展了几轮模块课程实践后,我们组织各学科课改骨干,分批分学科集中专题研讨梳理本学科模块课程体系,重新审视模块课程,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深化模块课程的具体任务。
2、实践完善
经过一系列的研讨,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思路更清晰,意见更统一,操作更踏实。无论是模块课程推进的广度还是推进的深度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的提升。2007年,100%的教研组开始实施模块课程。到2009年6月,语文、英语以及数学已经连续进行四轮模块课程的实验,综合文科组已经进行了两轮。综合理科组也在2006年启动了模块课程改革。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课程改革终于呈现出我们所期望的整体态势,在模块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所期望的建平共同价值观已经形成。
课程建设不仅在广度上得到发展,在改革深度上也不断推进。
在这一方面,语文组连续两年,从不同角度进行实验,第一年确定了丰富课程资源,新增课程内容的模块课程构建思路,另一方面,又从第二年开始在模块课的学习组织形式上进行尝试,逐步形成以专题语文活动为主要特色,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模块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第三年,语文组则开始将语文课程中的必修、选修、模块课程全部打通,并出版教本,彻底实现校本化、模块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建平自己的语文课程。如今,第四轮语文模块教材更进一步深化,把教学大纲要求、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评价等要素都编入教材,使教材既是语文读本,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记录。
数学组,第一年在模块设置上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的模块大受欢迎,有些模块授课情况不尽如人意,所以在第二年的课程设置上,更多考虑到挖掘数学与人文、与社会实践、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用“源头活水”使数学的“半亩方塘”呈现出独特的“天光云影”。第四轮出版了模块教材《图形计算器的运用与探索》。
综合文科组发挥“综合”的特点,在模块设计上,追求“哲学的深度”、“历史的‘长度’”、“地理的广度”,围绕社会、资源与发展的主题,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指导学生研究。
综合理科组第一轮课改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的前沿发展四个主题来建设课程模块,第二轮梳理出四大系列:科学概念系列(构建各学科核心概念,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感悟“科学是美丽的”)、科学实验系列(掌握综合理科基本实验的技能与方法,理解“科学是严谨的”)、科学人文系列(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作用,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自主发展系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发现和培养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与发展潜能的学生,感受“科学是有趣的”)。
在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将学科知识、生活体验与学校的育人目标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从教师的角度上说,一方面教育理念通过实践有了极大的转变,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获得了一个最佳的提升平台。
3、阶段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模块课程建设实现预定目标,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形成了各学科的课程模块纲要。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分别成功举办了面向全市开放的学科模块课程研讨会;语文实现了高一高二教材校本化;数学组出版了《情景数学》、模块教材《图形计算器的运用与探索》;英语组编写了《英语经典文化读本》。高二学生自编了以“人格修养”、“自然情怀”等为主题的个性化文本教材,同时也编出了以“科技与文化”为主题的电子教材。《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和《新闻晚报》等报刊,《上海教育科研》、《语文学习》等国家级核心期刊,《现代教学》、《新教育探索》等专业杂志,都对我校的模块课程建设进行了介绍与评价。从教学实效看,学生们在模块课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而建平的育人目标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切实的载体。
(二)校本选修课程建设
校本选修课程由特色文化课程与特色德育课程两大部分构成。
1、综合性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几年来,我们统整各类特色活动,按照“课程大纲、教材、教法、评价”四项课程要求来规范管理,沉淀了科技节、英语周、学科类校本选修课程和竞赛课程,并开发了“4S课程”(即科技人文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项目设计等四项合称)。每学期常态下的校本选修课程都在一百门左右,其中“智能机器人”特色课程在历届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金奖。每周三下午有两节课时用于“4S”课程(即“项目设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技人文讲座”的合称)。
2、综合性特色德育课程。活动德育是建平的教育特色,积累了丰
富的课程资源。如,一年一度的“与奉节建平希望小学师生手拉手夏令营”活动、社团文化节、国庆“嘉年华”通宵晚会、国际文化节、南京社会考察、学农、军训、青年党校、高三毕业典礼暨成人仪式等传统活动,都是我们的特色活动课程。我们在新课程建设中,更注重活动德育课程的内涵发展,不断探寻新形式,挖掘新内涵。2006年起,我们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感动建平”十大校园人物评选活动,把它作为学校精神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新形式。我们注重它的过程教育功能,从11月份启动,从班级推荐申报、事迹材料网上公布、全校投票评选,到新年1月隆重颁奖典礼,前后持续3个月。周期长、范围广,影响大,使这些好人好事成为极好的教育资源,深入到每个师生的灵魂深处。我们还在学生自主管理的传统德育形式基础上,创造出“主题值周活动”形式,成为一门开发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德育新课程。我们把学生值周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值周班学生每周自主确定一个管理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Ⅳ 中学生文化艺术目
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初中生年龄一般为11-19岁左右。初中生读完初三后会有以升入高中的中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高中或中等专科学校,甚至部分大专院校还可以直接招收一些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制的大专课程艺术培训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启迪智慧、开发智力”为学理念,以“培养孩子文化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开设了美术、书法、舞蹈、健身操、跆拳道、武术、小品、表演、播音主持、声乐、乐器、幼儿英语、珠心算、语言口才、国学堂、汉字宫、语数英补习、作文辅导、家教等多种培训项目。艺术培训以“培养孩子文化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但是,中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单一发展,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中学生不需要心急着去“培养文化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应该扎先实理论基础,争取考上好的大学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文化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完完全全可以在大学里得到更好提升与发展
Ⅳ 中学生文化常识有哪些
首先了解课本知识, 1 中国传统习俗和节日,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解古代历史和人物。 3 文明礼仪 和 4 文学常识
-
中学生文化文学常识必备: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还有其他说法。
(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 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
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
《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
“凤、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
“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
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
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拂教名词,指拂、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溢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
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
(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代称)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③豆蔻指十三四风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不只是了解 还要学会运用 不要死记硬背 看书要明白这本书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知识。 学会灵活运用。
Ⅵ 高中文化与中学文化有联系吗
历史像是从头又来的。
连接还是有的,且现在初中要求往往达不到高中入学的要求
最好暑假再补补。
初中不好不代表高中就不好了
把心放在学习上,可以学好的。
初中差不多是给高中做基础的。
高中(理科)要求比初中要高出很多,
但你一开始就好好学,一点问题都不落,到后来自然也就好了。
且要自觉。
英语很重要,不要只局限在书本上。英语是非常需要你课外积累的。
理科的题海战术其实也很重要,
不多做题你要想好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要学会总结。
Ⅶ 我只是一个中学文化的人我能干些什么呀
你真是的,其实现在的那些大学生都是高分低能的,什么理论知识都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可真的做起来却什么都不知道,你可以毕业后好好学习啊,当个高级的技师,不会比那些高学历的人差的
Ⅷ 中学生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生应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民族意识,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己任。
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京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是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显示、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个明珠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