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幸福感
⑴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近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以说,“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基本使命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创造幸福,不仅关系到其个体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培养学生认知幸福、体验幸福进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不缺少感受幸福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相应提升。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幸福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幸福能力的重要关口,直接关系未来社会“人民幸福”的实现程度。
培养健康心理是提升大学生幸福能力的关键。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愉悦的情绪感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教育不能立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境遇,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包容他人。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注重把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疏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辩证对待人生所遭遇的挫折甚至失败,帮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加强品德修养是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的根本。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强品德修养的重要时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两个方面,这直接影响和决定其一生的幸福程度。面对世界局势的复杂多变,面对社会生活的纷纭万状,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能力提升是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的途径。一位哲学家说,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提升能力是每个人回报社会、服务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基础,是创造幸福和实现幸福的保障。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创造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能更好地造福社会、惠及他人,为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加强学生幸福能力的培育必须回归生活,把握实现幸福的方法。在人的一生中,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认知,一般会经历从工作到事业再到使命的过程。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奉献给自己钟爱的工作,把有限的宝贵生命与无限的使命追求结合起来,从而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更大的幸福。
⑵ 改病句【初一】 每当我们在夕阳的辉映下走出校园时,都充满着幸福感.
缺主语
每当我们在夕阳的辉映下走出校园时,(心中)都充满着幸福感.
”每当我们在夕阳的辉映下走出校园时”是状语
”心中”是主语
”充满着”是谓语
”幸福感”是宾语
⑶ 浅谈大学生乐观态度与幸福感
心是否是健康的,就看你是否积极乐观向上。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也体现出了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一扇窗、同一个角度看去,积极乐观的人看到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消极悲观的人看到的是满目疮痍、萧瑟凄凉的世界。不难发现,后者的心理是有问题的、不健康的,他们自然离幸福就很远了。
二.部分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还受到很多其他生活情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支持、乐观、事件的应对策略和学习压力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社会支持下,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有显著的提高。有人对大学生在非典隔离期与非典前对心理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态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下,隔离在校园中的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和非典前相比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与非典前相比,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支持的态度、感受和行为方式更积极,学生生活压力显著降低。也即大学生主观上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并且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越充分,那么他们与他人的关系越积极与亲密,越有能力选择和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生活目标更加明确,生活更富有意义,最终个人不断成长与充实。
三.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提升的建议
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发展,为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也恰好弥补了主观幸福感在概念上和测量上的种种局限。心理幸福感不仅仅注重人们的情感体验是如何的,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人们的自我发展和成长,从另一个侧面来界定和诠释幸福感,使得对幸福感
⑷ 中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幸福感受
感受就是过程喽。。。
⑸ 学校生活美好,有具体实际(万能,最好是老师的),有幸福感
学校生活非常之美好,同学之间的情谊。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成绩也非常重要,老师能教会你许多道理,告诉你许多做人的道理,老同学们可以帮帮你看他同学之间的友情,大家可以一起去吃饭聊天喝酒玩游戏,而且一直在天天上课,抬头不见低头见,在学校的时间都比在家的时间多,所以说同学是非常好的革命友谊与老师之间老师,非常的那个乐于奉献,给同学们讲题什么的,非常的辛苦,所以说老师是非常伟大的,有非常有幸福感,所以说我建议你自己好在校的学习时光。
⑹ 寄宿制小学如何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校园幸福指数
小孩子有许多特质,比如自理能力差,兴趣不稳定,贪玩,好奇。
所以针对孩子这些特质。可以展开定期的自理比赛,比穿衣叠被系鞋带比赛之类的。鼓励帮助同学生活的好人好事。多设立不同的兴趣班,而且要找对少儿教育有经验的兴趣班老师,常规的唱歌误导音乐美术班,各种体育项目班,还有新颖的科技班,手工班,染印班,剪纸班,模型班,园艺班等等。就算省市没有比赛,学校也定期比赛或者搞文化艺术节,展示这些孩子兴趣学习的成果。鼓励奖励他们的进步和成就。学习固然要抓,但一定要劳逸结合。因为孩子本身喜欢玩,父母不在身边,劳累的学习过后更容易有孤独,寂寞感。在一些时间开放娱乐设施,滑梯等,或者放动画片,让孩子能充实精神。
所以我觉得生活上不会有较多无助的时候,课余时间能寓教于乐,再默默培养孩子坚强独立乐观知足,能尽量提升学生在校园的幸福感。
⑺ 求 好听的 有幸福感的 校园音乐 谢谢 多多益善
早点的有《童年》《栀子花开》,比较经典,现在的话《素颜》,《 七里香》,《牡丹江》,《下雨天》
⑻ 我在学校的幸福感有哪些,我的理解是什么
在学校的幸福感就是在同学的陪伴下,在老师的帮助下一起快乐的学习和玩耍。
⑼ 在学校的幸福感来自哪些方面,至少五条
可以学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知心好友;与老师交朋友;自己很优秀;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⑽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思想启蒙之所、情感依托之地。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赋予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合理的调节情绪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从容面对挫败,自信乐观、幸福感强。相反,家庭环境恶劣,特别是情感上的缺失,比如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融洽等都将会造成巨大伤害。另外,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自身成长经历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家长不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善于与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转嫁到孩子身上,无形地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幸福感。
2.学校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它对大学生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
(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一些高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缺少引导力度,重“硬件”,轻“软件”。这样,对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校门就意味着到达终点站,不思进取,迷恋网吧,沉迷于恋爱之中,生活上盲目攀比过度消费,影响其幸福感的实现。
(2)专业的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高校专业的硬性和不合理的设置是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的障碍之一。许多高中毕业生对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并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是跟风报考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跨入大学的校门后才发现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但是,高校为了稳定专业教育,在调换专业上会加以限制,让一些想调专业的大学生望而却步,如果无法改变认知和转变态度,以一颗委屈的心迎接未来的大学生活,这就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埋下了痛苦的种子,制约着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实现。
3.社会因素。
大学生说到底也是社会人,大学生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的真善美。公正和谐的社会是大学生幸福感的精神源泉。只有在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中,大学生幸福才有实现和提升的可能,只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大学生才有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如果人们见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难,智者怀才不遇,而小人往往通过不道德的手段得利。那么,只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被要求履行道德规范的大学生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幸福感。
4.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他们正处在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具有从满足基本生存到自我实现的各个层次的需要。他们的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情绪整体上处于激活状态,但心理和思想尚不成熟。首先,表现在自我认识不够。理想预期很高,自身实力不足,最终导致期望脱离实际,总处在无止境的追逐之中,幸福感也就随之降低;其次,部分学生交往沟通能力不足,情商指数不高,不能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不能自拔;再次,部分大学生在与幸福感有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同时存在抗挫折能力低下,不能勇敢地面对挫败和逆境,在挫折面前退缩无措的现象。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节奏,甚至扭曲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导致幸福感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