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天津校园文化

天津校园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5-23 10:25:47

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学校文化

天津大学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被人们沿传引申,毛泽东也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赵天麟以这四个字首倡于北洋大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技术知识,端正学风。
赵天麟坚持严字当头,以讲求高质量为教学目标。他在1925年北洋大学三十周年校庆祝词中写到:
形上形下,聚精会神。人文渊薮,日新又新。
猥长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实事求是。
忆当髫稚,蛾术于斯。归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学相承,渊源接续。从事此间,厥情最笃。
别来数稔,时复念兹。达材成德,与有荣施。
云霞蒸蔚,盛会欣逢。洋洋学海,万派朝宗。
这一段祝词是赵天麟办学思想的回顾和总结,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抱负。
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教师严格聘任,讲求真才实学,并要求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讲授认真,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并要求学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 天津大学校歌,又称北洋大学校歌,诞生于1935年,为纪念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建校40周年而谱写。校歌作者萧友梅、廖辅叔。校歌总结了北洋大学兴学育人、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促人奋进,催人向上,激发北洋学子在黑暗的旧中国,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奋斗。用埋头苦干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学风,献身科学“把中华改造”。

Ⅱ 天津市45中校园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Ⅲ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

学院坚持“以大庆精神办学、以铁人精神育人”的办学理念,秉承“尚德砺能”的校训和“求实、勤奋、和谐、创新”的校风,把“学习大庆精神、传承石油文化、培养当代铁人”作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Ⅳ 天津哪家公司做校园文化强

海口溯新文化做得不错

Ⅳ 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的校园文化

五字学德:三十五中对学生提出了勤、孝、礼、善、诚五个字的学德。这五个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结晶,也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表现。所以,在三十五中我们特别强调了“五字学得”这一点。我们把“勤”放在第一个字,因为勤能补拙。我们说,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所以我们非常崇尚孝道,而且孝为尊,孝为上。第三个字是“礼”。因为,中国从儒家孔子提出“以礼平天下”,所以礼就是我们所说的德。实际上,法是人们行为的最低限,而德要高于法。我们的学生教育他们,要知礼、懂礼、明礼,这是三十五中学生必备的。第四个是“善”。一个人如果心地不善良,最痛苦的是自己。看到别人好处于一种嫉妒、不平衡。培养孩子一颗善良的心非常重要。再一个就是“诚”,诚实是做人做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如果社会失去了诚信是很危险的。

Ⅵ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学校文化

天津大学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被人们沿传引申,毛泽东也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赵天麟以这四个字首倡于北洋大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技术知识,端正学风。
赵天麟坚持严字当头,以讲求高质量为教学目标。他在1925年北洋大学三十周年校庆祝词中写到:
形上形下,聚精会神。人文渊薮,日新又新。
猥长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实事求是。
忆当髫稚,蛾术于斯。归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学相承,渊源接续。从事此间,厥情最笃。
别来数稔,时复念兹。达材成德,与有荣施。
云霞蒸蔚,盛会欣逢。洋洋学海,万派朝宗。
这一段祝词是赵天麟办学思想的回顾和总结,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抱负。
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教师严格聘任,讲求真才实学,并要求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讲授认真,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并要求学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 天津大学校歌,又称北洋大学校歌,诞生于1935年,为纪念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建校40周年而谱写。校歌作者萧友梅、廖辅叔。校歌总结了北洋大学兴学育人、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促人奋进,催人向上,激发北洋学子在黑暗的旧中国,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奋斗。用埋头苦干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学风,献身科学“把中华改造”。

Ⅶ 南开大学的校园文化

校名 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在严宅偏院,规模狭小,当时校名初称“私立中学堂”,不久先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几经周折,起建校舍。这片地位于天津城西南的开洼地带,向有“南开洼”之称,简称“南开”。“南开”地名由此而来。 经过这一番周折后,学校在此起建校舍。 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这是学校称“南开”之始。
在南开大学的校门上镌刻着四个大字“南开大学”,金光闪闪、苍劲有力、飘逸挥洒。每一个南开人都知道,这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校名。这几个大字已经成为南开的重要标识。 校徽 为纪念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2004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启用了新的校徽。
南开大学标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图形标志和字体标志两部分构成。其中,图形标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也称为“校标”。
南开大学校标的核心图像为八角形,它既是南开大学校标的原始形态,也是其核心形态。八角星行由两个正方行叠加、结合而成,八个角皆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一是体现“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体现南开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怀博大,广纳新知,锐意进取”之精神。
八角星行方圆互动,融合东西,体现了南开大学“智圆行方”的入世哲学、“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学和“允公允能”的济世哲学。
校标中的“南开”二字凝练厚重,而孤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简约明快,表征了南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面向世界的东方学府,图标下部以“1919” 具体说明南开大学的创建时间。
由来
1917年9月22日,天津南运河决口。当日夜里,洪水涌进天津南开中学。10月,在张彭春亲自指挥下,全校迁入河北政法学校。为同其他学校学生区别开来,每名学生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纸制的紫白色临时校徽。紫白是南开校色(紫色意取“紫气东来”),正是这枚紫白校徽,使学生们念念不忘自己是南开人。以后,每年的9月23日晚上,学校都要在饭厅里举行一次“水灾纪念会”。全体学生坐在饭桌前喝粥纪念,而且胸前都佩戴印有“南开”二字的紫白色卡片,同当年那个一样,只是下面加印了一行小字:“民国六年水灾纪念”。
变化
后南开大学校徽由盾徽改为圆形校徽,与新校徽不同之处在于底部的字样为南开大学的所在地天津的拼音“TIANJIN”。原“TIANJIN“标志又改为了"1919",标志着南开大学的建校时间,校徽颜色为南开校色青莲紫。 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结,治校传统的升华,体现了南开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正如喻传鉴先生所说:“‘公,能’二字,为全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学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南开大学的校训始创于1934年,在南开学校创办三十周年的校庆纪念会上,校长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张伯苓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迅速。
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而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校训中文标准字体源自1962年4月吴玉如为张伯苓校长夫妇合葬墓碑撰写的碑文拓片,后加以标准化处理。 校歌 由来
为巩固团体精神,南开在五四运动前就创制了校歌,编校歌的动议,是1917年5月16日在东京南开同学会欢迎当时赴日本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张伯苓老校长和南开运动员茶话会上,由留日南开学生张蓬仙提出的。
1918年末,张伯苓老校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校后,即请音乐教员孙润生审定一歌,为“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就南开真精神”,曲子采用的是西方的圣诞之歌——《on Christmas Tree》。
歌词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駸駸 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 文质彬彬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南开镜箴,又称四十字镜箴、容止格言,是流传于南开体系的大中学校,仅次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他是由著名教育家、南开体系创建人张伯苓订立的。南开体系的各所学校在重要通道处都设有大镜子,提醒过往的师生随时注意仪容仪表,这些镜子上都镌刻有这段镜箴。镜箴要求南开学子拥有整洁合适、积极向上的仪容仪表以及平和、宽仁的处世态度,提醒学生注意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每逢开学时节,新生们都会被要求背诵镜箴,不忘张伯苓老校长的谆谆教诲。
原文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来历
张伯苓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合适的着装习惯和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天津南开中学东楼中的过道左侧(一说校门入口处一侧)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张伯苓请严范孙书写的四十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四十年校庆纪念特刊》)使学生出入校门有所儆戒,后得名“镜箴”,一直流传下来。 在南开主楼后广场上,悬挂着南开精神的象征——校钟。两边铜铸支架也呈钟型,支架上架一横梁,校钟悬挂其上。此钟体积巨大,重达3000多公斤,古香古色,给人一种沧桑感。每年新生入学,必到此钟处举行仪式。南开校钟静静地悬在主楼的后广场,学校每逢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都会鸣钟纪念。
当年的校钟系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原是为庆祝李鸿章寿辰而制作的纪念钟,铜钟钟面铸有整部《金刚经》,重达一万三千余斤。1904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英军曾将该钟取走作日常用钟,八国联军向天津交还政权后,大钟移至海光寺,后海光寺赠与南开大学作为校钟。铜钟置于思源堂西侧,以4根弓形梁柱做支架,并悬挂于约2米高的台基之上。翻看南开旧时的照片,当时那口铜钟颇为壮观,是当时南开的一景。九一八事变1周年时,南开师生为铭记国耻,每日连敲校钟9响,次敲1响,再敲8响,用以象征南开人将铭记九一八国耻,钟声轰鸣,声震方圆数里。
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而驻扎在海光寺的日军则将炮口直接对准八里台的南开大学。南开罹难,建筑被毁,图书设备遭到野蛮劫掠,而万斤大钟亦不知所终。战后学校多方查索校钟,张伯苓校长曾致函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将军在日本几个掠夺物品集中地搜寻,但都杳无无音,校钟终难逃被毁的厄运。1997年7月,为铭记南开园被侵华日军炸毁60周年的惨痛历史,学校决定重铸校钟。新铸校钟是由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南京静海寺警世钟设计者王钟泉设计,江苏冶金机械厂铸造的。大钟的钟槌与南京警世钟的钟槌共同出自一棵有着80年树龄的檀木,一南一北两棵钟槌堪称一对孪生姐妹。
新的南开校钟重达3000公斤,钟高1.937米,寓意要师生员工牢记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钟的周边雕刻着60枚校徽图案,意寓60周年,钟的正面是“南开”两个大字。钟上文字由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书写,左面是校歌,中间是校训。
南开大学校钟铭文:
河海泱泱,立学启庠;
英彦蔚起,山高水长;
翔宇负笈,邦国之光;
七七事变,倭寇似狂;
毁我校园,景钟云亡;
今兹重铸,宫生喤喤;
莘莘学子,济济堂堂;
允公允能,蹈励发扬;
日新月异,科教腾骧;
猗欤南开,宏业无疆。

Ⅷ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的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学院重视党、团、就业指导、公寓管理、辅导员、班主任等团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推进以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理想信念为核心、爱国主义为重点、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德育系统工程,积极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知荣明辱、党课团课等方面的系列教育;以四十多个社团为载体,营造健康校园文化;以五四文化节、健康体育节、外语文化节、公寓文化节、可口可乐美食节等品牌节日为契机,营造多彩校园文化;以军训、公益劳动、支援西部等责任教育为引领,营造主流校园文化;以师生国际交流为熏陶,营造高雅校园文化;同时加大对困难生、住校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悉心关怀,全方位建设和谐校园。
服务社会。学院连续多年为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外经贸千名在职干部提供全面轮训;为本市纺织集团、渤海化工集团、机电集团、一轻集团、二轻集团、冶金集团、佳能集团、北方集团、利和集团、外运集团、网通集团等几百家企业的万名外向型业务人员提供外语、国贸实务、商务礼仪等专项技能培训;为支援新农村建设,学院免费为静海县160余家企业进行出口跟单信用证600条款运作的技能培训。2008年,学院紧紧抓住天津成为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重大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天津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成为本市第一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Ⅸ 论天津大学精神文化起之缘起

学校文化指的是学校里所有人员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总体文明样态,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天津大学校园文化之缘起,我觉得与天津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密不可分。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并承继至今。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近二十年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一直沿袭至今。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说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被人们沿传引申,毛泽东也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赵天麟以这四个字首倡于北洋大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技术知识,端正学风。对昔日的北洋大学和今天的天津大学在治学、育人诸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天麟坚持严字当头,以讲求高质量为教学目标。他在1925年北洋大学三十周年校庆祝词中写到:
形上形下,聚精会神。 人文渊薮,日新又新。 猥长其曹,改制伊始。 一得之愚,实事求是。 忆当髫稚,蛾术于斯。 归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学相承,渊源接续。 从事此间,厥情最笃。 别来数稔,时复念兹。 达材成德,与有荣施。 云霞蒸蔚,盛会欣逢。 洋洋学海,万派朝宗。
这一段祝词是赵天麟办学思想的回顾和总结,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抱负。
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教师严格聘任,讲求真才实学,并要求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讲授认真,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并要求学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
如今的天津大学,有全国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设备。天大对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一如它的治学一样严谨,容不得一丝懈怠。近年来,天大在学子毕业时,通常会赠予一副筷子,希望借用它的三个含义:其一,是继承传统,将华夏文明发扬光大;其二,希望各位学子能够团结协作、正直做人、认真做事;其三,希望各位学子凭借在校学到的本领和技艺,在各行各业都能取得卓越的业绩,大展宏图。由此可见天津大学的精神文化应该无不是缘起于“实事求是”的严谨校训在教育方面秉承的理念。

热点内容
历史朝代皇帝顺序表 发布:2025-08-28 02:00:58 浏览:699
马云哪里人 发布:2025-08-27 23:35:16 浏览:467
如何看微信聊天记录 发布:2025-08-27 23:24:53 浏览:719
小学师德考试试题 发布:2025-08-27 21:13:38 浏览:956
四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发布:2025-08-27 21:03:57 浏览:751
武当道教学院 发布:2025-08-27 17:31:23 浏览:744
女围棋老师 发布:2025-08-27 16:48:45 浏览:218
精锐教育地理 发布:2025-08-27 14:01:34 浏览:591
回想起老师 发布:2025-08-27 13:56:33 浏览:183
中小学教师师德学习心得 发布:2025-08-27 11:00:22 浏览: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