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校园建筑
❶ 同济大学建筑系
各学科成绩,竞赛都无关紧要。竞赛拿到报送也报送不了建筑。自招是可以的,会对专业很有优惠。建筑录取完全取决于高考成绩与自招加分,入学决不会加试素描。。好多进来都不会素描的再学。
❷ 同济大学校内建筑的资料
和平搂
和平搂建造于1953年,建筑面积约2600m ,由冯纪患设计,是一幢2屡砖木结构的内廊式教学、办公用建筑。该建筑立面采用白墙灰瓦和木窗,体型简洁形象质朴;平面呈L型,布局自由又不失严整整个建筑功能、流线明确.尽度亲切宜人,平泼中显露出精细。该时期同类型和同风格的校园建筑还有毗邻的“工程实验馆”和“理化馆”。从这组建筑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设计者对江南民居建筑的偏爱及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娴熟,并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文远楼
这是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之初的精致梦想,现已成为永恒的经典。文远楼于1953年建成,由黄毓麟、哈雄文设计。整座建筑布局合理、体型丰富、外貌简洁。二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但由于后来全国上下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影响,包豪斯现代建筑思想受到冷遇和批判,现代主义建筑没能在中国得到发展,直至改革开放后建筑界才开始重新认识到文远楼所隐含的重要历史价值。20世纪90年代末,文远楼被载入《世界建筑史》,全国仅有37座建筑获此殊荣。
明成楼
位于文远楼北侧的明成楼承载着新一代同济城规人最真切的回忆与生活。我们亲切的叫她红楼,我们戏谑地说自己做着迷幻的红楼梦。
1987年8月,红楼一期工程建成。1997年5月,二期工程建成。今年,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装修。她最初的设计者是黄仁,但时至今日,它包容了太多红楼人对尽善尽美的追求。
红楼以进厅为主核心。进厅正对内庭院,使人一进馆便看到开敞的室外空间。东面是三层教师行政用房,围绕着一个经常进行各种集会、演讲、陈列、展览、联欢及交流谈话的次核心——多功能厅布置办公用房;西面是两体段四层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教室设计成1到5年级合用的大统间,有利于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两体段之间为由二层向三层逐步升起的六个大台阶,既便于二层和三层的到中庭,又便于中庭的人交流。中庭顶盖用V形截面球节点钢管空间桁架,屋面用U形夹丝玻璃,整个顶部轻盈通透、豁亮开敞,室内外成为一体。建筑物外界面是利用废铁屑与陶土烧制出的暗赭红色面砖,价格很低又使建筑物能有别于其它建筑,体现一种雄健阳刚之气。今年学院重新装修后,拥有了面积1000平米、目前全国建筑院校中最大的图书馆;可储存学生二十年的作业的大型图档馆。
红楼几经改建,但它始终遵从最初的设计理念:注重交流空间,与自然结合,古今中外文化交融,低造价高品味。
C楼
C楼的主设计者是原同济城规学院青年教师张斌。C楼位于学校西侧,紧邻学院大楼,因无道路进入,一直是校园中“隐匿”的角落。这座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新楼尝试对它特殊和潜力进行“揭示”,重新建立它与校园整体的关系。
新楼的设计理念是一个充分鼓励使用者交往的建筑,一个在理性秩序中激发“隐匿”的率性激情与创作直觉的身心活动场所。在这里,建筑空间被理解成一种流动的连续体,不同功能使用空间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而交通,休闲,景观等非功能空间是活动的流动空间,它们包裹住功能空间,是交际活动的容器;在这里,设计者试图突破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静态关系,交往空间成为空间构成的主干,而功能空间与它之间呈现一种动态的“即插式”关系——IT时代的非物质化图景。
张斌介绍说,新楼的核心是居中贯穿的连廊系统,其中包含了一部贯穿所有工作楼面的直跑楼梯,以及一系列上下贯穿的光景,充足的天光和连续的空间使它成为所有师生的交往场所——一个充满不连续情节的随机空间,它容纳了所有的可能。连廊北侧是三个异质单元穿插的复杂系统:导师工作单元、机动工作单元、服务单元“接插”在不同高度上,之间被两个流通的虚空间所包裹,一个是通高的室内休闲中庭,一个是室外的屋顶景观花园,他们拥有一面共同的透明玻璃外皮,二层外皮与三个实体单元的不同穿插关系更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流动性。半地下室提供了一个固定展厅,一个开放展厅,一个自助吧(两层高)和一些设备用房。大楼上层部分玻璃楼面为固定展厅提供了间接的漫射天光。南侧架空部分引入叠水及阶梯式花圃,为地下室提供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休闲场所。另外,用一个两层高的连廊将新楼的核心空间与老楼的办公区中庭联系起来,其下被一条下沉式车道穿过。为了达成从不透明到透明的不同变化,建筑支撑部分主要为涂料墙面,而各单元的外皮分别使用了透明玻璃,半透明U型玻璃板、半透明钢板网及抛光瓦楞铝板等工业材料。
每一座楼都凝聚着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精神。同济城规学院完整的承袭了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原系主任冯纪忠老先生曾经带着10个包豪斯风格的设计方案去北京参评,被统统痛斥为资产阶级的设计。回同济后,老先生忿忿地说,我这辈子再也不去北京了。然而,城规人没有放弃,始终坚持,坚持决不允许密集的“大屋顶”或“平屋顶”在校园的存在,于是就有了城规学院三幢性格鲜明的建筑。性格鲜明中有一脉相承,那就是创新精神。
❸ 同济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一个在同济生活了近四年的同济大四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说明一下同济大学有四大校区:四平路校区(本部)、嘉定校区、沪北校区、沪西校区。下面逐个为大家解释一下哈!!!
四平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有:同济大学校门(正门,四平路1239号)、毛像(毛泽东塑像)、国立柱、图书馆、瑞安楼、大礼堂、129礼堂、校史馆、衷和楼等;
传说中的天佑楼
❹ 同济大学的建筑
❺ 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哪个学校的建筑系好
这个应该是天津大学好一些的,但是统计大学的土木专业似乎很厉害的。但建筑和土木(归类为建工)不是一个类别的
❻ 同济大学有哪些著名的建筑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主要项目有: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中国财政博专物馆,景属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国工商银行南方数据中心,联合利华中国研发中心,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南京东路步行街,新天地广场,外滩3号与18号保护与改造等等……
详情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网站http://www.tjadri.com/index.asp
❼ 同济大学本部著名建筑
我是同济建筑学院的,不过我是大一,所以我只能回答我知道的,希望对你有内所帮助。(我说的不清楚的容请你在网上搜搜)
1.排名第一的一定是文远楼,它是中国第一座现代主义建筑,包豪斯风格,好像是1952年造的,传说如果同济地震,这桩楼绝对不塌。
2.图书馆,我们力学老师说图书馆看上去没什么,不过那块地好像不太好,容易沉降还是什么的,总之当时能造起来在土木上有很大的考验。
3.大礼堂,那个横跨的顶,造的时候号陈远东第一大。
4.建筑学院c楼,中德学院,中法学院,这三桩新楼得过奖,似乎是同一个建筑师设计的,听说是一对夫妻,我不太确定。
❽ 是不是同济大学出来的都是搞建筑的
不要听别人乱说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她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211工程"和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地方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同济大学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外国语、文法、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传播与艺术及软件等学院,还建有继续教育、高等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网络教育、汽车营销、女子学院及电影学院等,学校还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81个本科专业、151个硕士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58个,13个博士后流动站,各类学生5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者53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者1300多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4个。学校还设有5个附属医院和2个附属学校。
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办学优势:历史悠久、学风严谨、师资实力雄厚的传统优势;建筑、土木、海洋、环境、车辆、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学科优势;博采众长,对德(欧)交往"窗口"的国际交流优势;立足上海、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地域优势;直属中央、服务于全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建制优势。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3700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有时间你可以到他们的网站上看一看
❾ 同济校园内5个典型土木建筑工程
文远楼(a楼)黄毓麟、哈雄文 文远楼
这是学院成立之初的精致梦想,现已成为永恒的经典。文远楼于1953年建成,由黄毓麟、哈雄文设计。整座建筑布局合理、体型丰富、外貌简洁。二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但由于后来全国上下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影响,包豪斯现代建筑思想受到冷遇和批判,现代主义建筑没能在中国得到发展,直至改革开放后建筑界才开始重新认识到文远楼所隐含的重要历史价值。20世纪90年代末,文远楼被载入《世界建筑史》,全国仅有37座建筑获此殊荣。
明城楼(b楼) 位于文远楼北侧的明成楼承载着新一代同济城规人最真切的回忆与生活。我们亲切的叫她红楼,我们戏谑地说自己做着迷幻的红楼梦。
1987年8月,红楼一期工程建成。1997年5月,二期工程建成。今年,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装修。她最初的设计者是黄仁,但时至今日,它包容了太多红楼人对尽善尽美的追求。
红楼以进厅为主核心。进厅正对内庭院,使人一进馆便看到开敞的室外空间。东面是三层教师行政用房,围绕着一个经常进行各种集会、演讲、陈列、展览、联欢及交流谈话的次核心——多功能厅布置办公用房;西面是两体段四层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教室设计成1到5年级合用的大统间,有利于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两体段之间为由二层向三层逐步升起的六个大台阶,既便于二层和三层的到中庭,又便于中庭的人交流。中庭顶盖用V形截面球节点钢管空间桁架,屋面用U形夹丝玻璃,整个顶部轻盈通透、豁亮开敞,室内外成为一体。建筑物外界面是利用废铁屑与陶土烧制出的暗赭红色面砖,价格很低又使建筑物能有别于其它建筑,体现一种雄健阳刚之气。今年学院重新装修后,拥有了面积1000平米、目前全国建筑院校中最大的图书馆;可储存学生二十年的作业的大型图档馆。
城规学院c楼 张斌 C楼
C楼的主设计者是原同济城规学院青年教师张斌。C楼位于学校西侧,紧邻学院大楼,因无道路进入,一直是校园中“隐匿”的角落。这座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新楼尝试对它特殊和潜力进行“揭示”,重新建立它与校园整体的关系。
新楼的设计理念是一个充分鼓励使用者交往的建筑,一个在理性秩序中激发“隐匿”的率性激情与创作直觉的身心活动场所。在这里,建筑空间被理解成一种流动的连续体,不同功能使用空间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而交通,休闲,景观等非功能空间是活动的流动空间,它们包裹住功能空间,是交际活动的容器;在这里,设计者试图突破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静态关系,交往空间成为空间构成的主干,而功能空间与它之间呈现一种动态的“即插式”关系——IT时代的非物质化图景。
张斌介绍说,新楼的核心是居中贯穿的连廊系统,其中包含了一部贯穿所有工作楼面的直跑楼梯,以及一系列上下贯穿的光景,充足的天光和连续的空间使它成为所有师生的交往场所——一个充满不连续情节的随机空间,它容纳了所有的可能。连廊北侧是三个异质单元穿插的复杂系统:导师工作单元、机动工作单元、服务单元“接插”在不同高度上,之间被两个流通的虚空间所包裹,一个是通高的室内休闲中庭,一个是室外的屋顶景观花园,他们拥有一面共同的透明玻璃外皮,二层外皮与三个实体单元的不同穿插关系更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流动性。半地下室提供了一个固定展厅,一个开放展厅,一个自助吧(两层高)和一些设备用房。大楼上层部分玻璃楼面为固定展厅提供了间接的漫射天光。南侧架空部分引入叠水及阶梯式花圃,为地下室提供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休闲场所。另外,用一个两层高的连廊将新楼的核心空间与老楼的办公区中庭联系起来,其下被一条下沉式车道穿过。为了达成从不透明到透明的不同变化,建筑支撑部分主要为涂料墙面,而各单元的外皮分别使用了透明玻璃,半透明U型玻璃板、半透明钢板网及抛光瓦楞铝板等工业材料。
每一座楼都凝聚着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精神。同济城规学院完整的承袭了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原系主任冯纪忠老先生曾经带着10个包豪斯风格的设计方案去北京参评,被统统痛斥为资产阶级的设计。回同济后,老先生忿忿地说,我这辈子再也不去北京了。然而,城规人没有放弃,始终坚持,坚持决不允许密集的“大屋顶”或“平屋顶”在校园的存在,于是就有了城规学院三幢性格鲜明的建筑。性格鲜明中有一脉相承,那就是创新精神。 *
还有 中法中心 张斌
大礼堂
土木大楼
瑞安楼(研究生院) 戴复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