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桃坞中学

桃坞中学

发布时间: 2021-05-25 21:57:59

『壹』 钱钟书的事迹,写1篇文章

钱钟书少年故事
钱钟书14岁时,和弟弟钱钟韩一起考入了苏州桃坞中学。因他的兴趣和天赋在文学上,习惯海天阔地联想和自由发挥,对按部就班逻辑推理的数理十分厌恶,也就不大用功,所以成绩平平,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注意。然而,在一次每年例行的全校国文、英文作文竞赛中,他居然取得了第七名。一个初中新生取得这样高的名次,在桃坞中学是史无前例的。学校校长特别关照,尽管他理科成绩不佳,而由于中、英文成绩好被特殊照顾,保护过关,桃坞中学是座教会学校,英文、地理等科目由外藉教师担任,于是英文引起了钟书的兴趣。不过,他的用功不表现在课堂学,而是在课堂上悄悄地读他感兴趣的外文小说和外文词典。尽管他课上不好好听讲、记笔记,但每回考试,他总是全班第一。到初三时,他的中、英文成绩已居全校之首,发音纯正和外籍教师不相上下。基于他成绩卓著,老师派他当了班长。只是这位班长在生活方面有点“痴气”盎然——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迷失方向,穿鞋有时也不分左右。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班长,他的英文口令喊得洪亮、准确,“向右看齐——,向左转——”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乱转乱看,闹得上班同学哄堂大笑,他自己还莫名其妙。老师看出他不是“当官”的料,只两个星期,就把他给罢免了。

『贰』 苏州三星级高中有哪几所

有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苏州四中、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等。

1、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Suzhou Instrial Park Xinghai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简称“星海”,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学校是由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管委会创办的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2000年的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和创建于2005年的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学校;2010年,两校合并为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2020年5月,学校获评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

(2)桃坞中学扩展阅读:

学校建设及师资力量:

1、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占地5.74公顷,建筑面积41563.79平方米;有教学班80个,学生3339人;有教职员工314人。

学校拥有校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创新室,计算机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房、器乐室、少先队队室、合唱排练厅、体育馆、田径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及乒乓桌、单双杠等设施。

2、苏州四中

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基本健全,运动场地5625平方米,跑道为200米,体育健身房576平方米,器材室27.4平方米。生均场地5.4平方米。体育器材按省颁标准配备,基本能满足体育活动、竞技比赛需要。

学校新建校园电视台,可供直播、转播和教学音像资料双向传递,30个教室均配置29寸彩电和幻灯机、录音机,100光缆接口和各教室、 办公室相连。为教学信息化的广泛采用,作好了硬件设施的配套准备。

3、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7人,一级教师职称53人。一线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2人,硕士学位学历教师34人。

学校通过教师培训、师徒结对、高校进修、名师工程、校际交流等形式,多类型、多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努力打造学生和家长信赖的研究型教师。

70余位教师获得了市区级以上荣誉或各类竞赛奖项,培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苏州市(市区)优秀班主任、苏州市直属中学青年教师教坛新秀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州市第五中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州市第四中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

『叁』 为什么有的父母明明儿子极没有出息,极没用,还是看不起自己有出息的女儿,如果说重男轻女是因为儿子更能

个是杨绛为钱钟书的围城写的序文的一部分,里边有很多他们夫妻之间以及钱钟书的亲人之间的故事,一直觉得这个序文很好,可惜网上很难找到完整版,对付看吧! 一 钱钟书写《围城》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 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钟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如果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可是在《围城》的读者里,我却成了最高标准.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 钟书和我一九三二年春在清华初识,一九三三年订婚,一九三五年结婚,同船到英国(我是自费留学),一九三七年秋同到法国,一九三八年秋同船回国.我母亲一年前去世,我苏州的家已被日寇抢劫一空,父亲避难上海,寄居我姐夫家.我急要省视老父,钟书在香港下船到昆明,我乘原船直接到上海.当时我中学母校的校长留我在“孤岛” 的上海建立“分校”.二年后上海沦陷,“分校”停办,我暂当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课,业余创作话剧.钟书陷落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非常高兴,催他快写.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据钱家的“坟上风文”,不旺长旺小;长往往没有子息,便有,也没出息,伯父就是“没出息”的长子.他比钟书的父亲大十四岁,二伯父早亡,他父亲行二,叔父行四,两人是同胞双生,钟书是长孙,出嗣给长.伯父为钟书连夜冒雨到乡间物色得一个壮健的农妇;她是寡妇,遗腹子下地就死了,是现成的好奶妈(钟书称为“姆妈”).姆妈一辈于帮在钱家,中年以后,每年要呆呆的发一阵子呆,家里人背后称为“痴姆妈”.她在钟书结婚前特地了一只翡翠镶金戒指,准备送我做见面礼.有人哄她那是假货,把戒指骗去,姆妈气得大发疯,不久就去世了,我始终没见到她. 钟书自小在大家庭长大,和堂兄弟的感情不输亲兄弟.亲兄弟、堂兄弟共十人,钟书居长.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个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吃了痴姆妈的奶,有“痴气”.我们无锡人所谓“痴”,包括很多意义:疯、傻、憨、稚气、呆气、淘气等等.他父母有时说他“痴颠不拉”、“痴舞作法”、“呒著呒落”(“著三不著两”的意思——我不知正确的文字,只按乡音写).他确也不像他母亲那样沉默寡言、严肃谨慎,也不像他父亲那样一本正经.他母亲常抱怨他父亲“憨”.也许钟书的“痴气”和他父亲的憨厚正是一脉相承的.我曾看过他们家的旧照片.他的弟弟都精精壮壮,唯他瘦弱,善眉善眼的一副忠厚可怜相.想来那时候的“痴气”只是稚气、呆气,还不会淘气呢. 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他出世那天,恰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已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可是周岁有了“钟书” 这个学名,“仰先”就成为小名,叫作“阿先”.但“先儿”、“先哥”好像“亡儿”、 “亡兄”,“先”字又改为“宣”,他父亲仍叫他“阿先”.(他父亲把钟书写的家信一张张帖在本子上,有厚厚许多本,亲手帖上题签“先儿家书(一)(二)(三)……”;我还看到过那些本子和上面贴的信.)伯父去世后,他父亲因钟书爱胡说乱道,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的意思.钟书对我说:“其实我喜欢‘哲良’,又哲又良——我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伯伯给我写在练习簿上的‘哲良’.”这也许因为他思念伯父的缘故.我觉得他确是又哲又良,不过他“痴气”盎然的胡说乱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气也可算不良.“默存”这个显然没有起克用. 伯父“没出息”,不得父母欢心,原因一半也在伯母.伯母娘家是江阴富户,做颜料商发财的,有七八只运货的大船.钟书的祖母娘家是石塘湾孙家,官僚地主,一方之霸.婆媳彼此看不起,也影响了父子的感情.伯父中了秀才回家,进门就挨他父亲一顿打,说是“杀杀他的势气”;因为钟书的祖父虽然有两个中举的哥哥,他自己也不过是个秀才.钟书不到一岁,祖母就去世了.祖父始终不喜欢大儿子,钟书也是不得宠的孙子. 钟书四岁(我纪年都用虚岁,因为钟书只记得虚岁,而钟书是阳历十一月下旬生的,所以周岁当减一岁或二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钟书成天跟着他.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钟书都跟去.他父亲不便干涉,又怕惯坏了孩子,只好建议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学.钟书六岁入秦氏小学.现在他看到人家大讲“比较文学”,就记起小学里造句:“狗比猫大,牛比羊大”;有个同学比来比去,只是“狗比狗大,狗比狗小”,挨了老师一顿骂.他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舍不得他上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他七岁,和比他小半岁的常弟钟韩同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钟韩念《尔雅》.但附学不便,一年后他和钟韩都在家由伯父教.伯父对钟书的父亲和叔父说: “你们两兄弟都是我启蒙的,我还教不了他们?”父亲和叔父当然不敢反对. 其实钟书的父亲是由一位族兄启蒙的.祖父认为钟书的父亲笨,叔父聪明,而伯父的文笔不顶好.叔父反正聪明,由伯父教也无妨;父亲笨,得请一位文理较好的族兄来教.那位族兄严厉得很,钟书的父亲挨了不知多少顿痛打.伯父心疼自己的弟弟,求了祖父,让两个弟弟都由他教.钟书的父亲挨了族兄的痛打一点不抱怨,却别有领会.他告诉钟书:“不知怎么的,有一天忽然给打得豁然开通了.” 钟书和钟韩跟伯父读书,只在下午上课.他父亲和叔父都有职业,家务由伯父经管.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或和熟人聊天.钟书总跟着去.伯父化一个铜板给他一个大酥饼吃(据钟书比给我看,那个酥饼有饭碗口大小,不知是真有那么大,还是小儿心目中的饼大);又化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钟书在家里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把“同呆 子”读如“岂子”,也不知《西游记》里的“呆子” 就是猪八戒.钟书小时候,中药的草药每一味都有两层纸包裹;一张白纸,一张印着药名和药性.每服一付药可攒下一叠包药的纸.这种纸干净、吸水,钟书大约八、九岁左右常用包药纸来临摹他伯父藏的《芥子园画谱》,或印在《唐诗三百首》里的“诗中之画”.他为自己想出一个别叫“项昂之”——因为他佩服项羽,“昂之”是他想象中项羽的气概.他在每幅画上挥笔署上“项昂之”的大名,得意非凡.他大约常有“项昂之”的兴趣,只恨不善画.他曾央求当时在中学读书的女儿为他临摹过几幅有名的西洋淘气画,其中一幅是《魔鬼临去遗臭图》(图名是我杜撰),魔鬼像似的后部撒着气逃跑,画很妙.上课画《许眼变化图》,央女儿代摹《魔鬼遗臭图》,想来也都是“痴气”的表现.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网络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我只有一次见到他苦学.那是在牛津,论文预试得考“版本和校勘”那一门课,要能辨认十五世纪以来的手稿.他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 “休养”得睡梦中手舞脚踢,不知是捉拿凶手,还是自己做了凶手和打架.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暑假后补考.这件补考的事,《围城》英译本《导言》里也提到.钟书一九七九年访美,该译本出版家把译本的《导言》给他过目,他读到这一段又惊又笑,想不到调查这么精密.后来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君来见,才知道是他向钟书在牛津时的同窗好友Donald Stuart打听来的.胡志德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钱钟书》里把这件事却删去了.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贴,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醮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这一串孩子挨肩儿都相差两岁,常在一起玩.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似的注意避忌.钟书变着法儿,或作手势,或用切口,诱他们说出来,就赖他们说“坏话”.于是一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他虽然挨了围攻,还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 他又对女儿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他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里,有个女孩子穿一件紫红毛衣,钟书告诉阿圆那是个最讨厌的孩子,也就是她.阿圆大上心事,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那里去了.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钟书设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钟书腕上一搭,表示感谢.我们常爱引用西方谚语:“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小猫知感,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紧邻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猫》的第一句),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他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 钟书上了四年高小,居然也毕业了.钟韩成绩斐然,名列前茅;他只是个痴头傻脑、没正经的孩子.伯父在世时,自愧没出息,深怕“坟上风水”连累了嗣给长的钟书.原来他家祖坟下首的一排排树高大茂盛,上首的细小萎弱.上首的树当然就代表长了.伯父一次私下化钱向理发店了好几斤头发,叫一个佃户陪着,悄悄带着钟书同上祖坟去,把头发埋在上首几排树的根旁.他对钟书说,要叫上首的树荣盛,“将来你做大总统.”那时候钟书才七八岁,还不懂事,不过多少也感觉到那是伯父背着人干的私心事,所以始终没向家里任何别人讲过.他讲给我听的时候,语气中还感念伯父对他的爱护,也惊奇自己居然有心眼为伯父保密.钟书十四岁和钟韩同考上苏州桃坞中学(美国圣公会办的学校).父母为他置备了行装,学费书费之外,还有零用钱.他就和钟韩同往苏州上学,他功课都还不错,只算术不行. 那年他父亲到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钟书寒假回家没有严父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华网书库》、《红玫瑰》、《紫萝兰》等刊物姿意阅读.暑假他父亲归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轮船,转辗回家,假期已过了一半.他父亲回家第一事是命钟书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钟书笑向我形容他当时的窘况:家人都在院子里乘凉,他一人还在大厅上,挨了打又痛又羞,呜呜地哭.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发奋读书的志气.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他有时不按父亲教导的方法作古文,嵌些骈骊,倒也受到父亲赞许.他也开始学着作诗,只是并不请教父亲.一九二七年桃坞中学停办,他和钟韩同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无锡铺仁中学,钟书就经常有父亲管教,常为父亲代笔写信,由口授而代写,由代写信而代作文章.钟书考入清华之前,已不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了.一次他代父亲为乡下某大户作了一篇墓志铭.那天午饭时,钟书的姆妈听见他父亲对他母亲称赞那篇文章,快活得按捺不住,立即去通风报信,当着他伯母对他说:“阿大啊,爹爹称赞你呢!说你文章做得好!”钟书是第一次听到父亲称赞,也和姆妈一样高兴,所以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钟书父亲的序文.据钟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我常见钟书写客套信从不起草,提笔就写,八行笺上,几次抬头,写来恰好八行,一行不多,一行不少.钟书说,那都是他父亲训练出来的,他额角上挨了不少“爆栗子”呢.钟书二十岁伯母去世.那年他考上清华大学,秋季就到上学.他父亲收藏的“先儿家书”是那时候开始的.他父亲身后,钟书才知道父亲把他的每一封信都贴在本子上珍藏.信写得非常有趣,对老师、同学都有生动的描写.可惜钟书所有的家书(包括写给我的),都由“回禄君”收集去了. 钟书在清华的同班同学饶余威一九六八年在新加坡或写了一篇《清华的回忆》①,有一节提到钟书:“同学中我们受钱钟书的影响最大.他的中英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据钟书告诉我,他上课也带笔记本,只是不作笔记,却在本子上乱画.现在美国的许振德君和钟书是同系同班,他最初因钟书夺去了班上的第一名,曾想揍他一顿出气,因为他和钟书同学之前,经常是名列第一的.一次偶有个个能解决的问题,钟书向他讲解了,他很感激,两人成了朋友,上课常同坐在最后一排.许君上课时注意一女同学,钟书就在笔记本上画了一系列的《许眼变化图》,在同班同学里颇为流传,钟书曾得意地面给我看.一年前许君由美国回来,听钟书说起《许眼变化图》还个住大笑. ①《清华大学第五级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册》(一九八四年出版)转载此门,饶君已故. 钟书小时候,中药的草药每一味都有两层纸包裹;一张白纸,一张印着药名和药性.每服一付药可攒下一叠包药的纸.这种纸干净、吸水,钟书大约八、九岁左右常用包药纸来临摹他伯父藏的《芥子园画谱》,或印在《唐诗三百首》里的“诗中之画”.他为自己想出一个别叫“项昂之”——因为他佩服项羽,“昂之”是他想象中项羽的气概.他在每幅画上挥笔署上“项昂之”的大名,得意非凡.他大约常有“项昂之”的兴趣,只恨不善画.他曾央求当时在中学读书的女儿为他临摹过几幅有名的西洋淘气画,其中一幅是《魔鬼临去遗臭图》(图名是我杜撰),魔鬼像似的后部撒着气逃跑,画很妙.上课画《许眼变化图》,央女儿代摹《魔鬼遗臭图》,想来也都是“痴气”的表现.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网络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 我只有一次见到他苦学.那是在牛津,论文预试得考“版本和校勘”那一门课,要能辨认十五世纪以来的手稿.他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休养”得睡梦中手舞脚踢,不知是捉拿凶手,还是自己做了凶手和打架.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暑假后补考.这件补考的事,《围城》英译本《导言》里也提到.钟书一九七九年访美,该译本出版家把译本的《导言》给他过目,他读到这一段又惊又笑,想不到调查这么精密.后来胡志德(Theodore Huters)君来见,才知道是他向钟书在牛津时的同窗好友Donald Stuart打听来的.胡志德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钱钟书》里把这件事却删去了.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贴,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醮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这一串孩子挨肩儿都相差两岁,常在一起玩.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似的注意避忌.钟书变着法儿,或作手势,或用切口,诱他们说出来,就赖他们说“坏话”.于是一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他虽然挨了围攻,还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 他又对女儿说,《围城》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阿圆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他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里,有个女孩子穿一件紫红毛衣,钟书告诉阿圆那是个最讨厌的孩子,也就是她.阿圆大上心事,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那里去了.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钟书设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钟书腕上一搭,表示感谢.我们常爱引用西方谚语:“地狱里尽是不知感激的人.”小猫知感,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紧邻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猫》的第一句),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除了下放期间,他只好“反刍”似的读读自己的笔记,和携带的字典).新书总会从意外的途径到他手里.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这又是家人所谓“痴气”的另一表现.钟书和我父亲诗文上有同好,有许多共同的语言.钟书常和我父亲说些精致典雅的淘气话,相与笑乐_一次我父亲问我:“钟书常那么高兴吗?”“高兴”也正是钱家所谓“痴气”的表现. 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钟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我们俩日常相处,他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再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钟书写完了《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一九五七年春,“大鸣大放”正值,他的《宋诗选注》刚脱稿,因父病到湖北省亲,路上写了《赴鄂道中》五首绝句,现在引录三首:“晨书瞑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恩.碧海掣鲸闲此手,祗教疏凿别清浑.”“奕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驻车清旷小徘徊,隐隐遥空蹍薄雷.脱叶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后两首寄寓他对当时情形的感受,前一首专指《宋诗选注》而说,点化杜甫和元好问的名句(“或看悲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据我了解,他自信还有写作之才,却只能从事研究或评论工作,从此不但口“噤”,而且不兴此念了.《围城》重印后,我问他想不想再写小说.他说:“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语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这几句话也许可作《围城》《重印前记》的笺注吧. 我自己觉得年纪老了;有些事,除了我们俩,没有别人知道.我要乘我们夫妇都健在,一一记下.如有错误,他可以指出,我可以改正.《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我所记的却全是事实.

『肆』 博学多才的钱钟书讲的是什么故事

钱钟书14岁时,和弟弟钱钟韩一起考入了苏州桃坞中学。因为他的兴趣和天赋在文学上,习惯海阔天空地联想和自由发挥,对逻辑推理的数理不感兴趣,所以成绩平平,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注意。

然而,在一次全校国文、英文作文竞赛中,他居然取得了第七名。

一个初中新生取得这样高的名次,在桃坞中学是史无前例的。

桃坞中学的英文、地理等科目由外籍教师担任,英语引起了钟书的极大兴趣。他不分场合地点猛攻英语,在课堂上悄悄地读他念念不忘的英文小说。尽管他上课有时思想开小差,但每回考试,他总是全班第一。到初三时,他的中、英文成绩全校名列前茅,发音的纯正和外籍教师不相上下。老师看他成绩优秀,就委以重任,让他当了班长。只是这位班长在生活方面有点“迷糊”,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校门就迷失方向,穿鞋有时也不分左右,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

作为班长,他的英文口令喊得洪亮准确,“向右看齐--向左转--”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乱转乱看,闹得班上同学哄堂大笑,他自己还莫名其妙。老师看他不是“当官”的料,才当了两个星期的班长,就把他罢免了。

有一年暑假,父亲外出没有回来,钱钟书把作业放在一边,先过小说瘾。不料暑假过了一半,父亲却突然回来了。父亲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让他和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韩的文章写得条理清楚,措词文雅。钟书大概是因为看小说和其他杂书太多的缘故,写的文章不文不白,词意怪诞。父亲非常生气,把他痛打一顿。钱钟书独自坐在大厅里呜呜痛哭。

从此以后,钱钟书发愤用功,他认真读了《古文辞类纂》等书,读书作文大有长进。他的自学态度发生了转变,由杂览变为专攻。

钱钟书在桃坞中学出类拔萃,受到校长、老师的重视,许多同学都崇拜佩服他。

这激发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自尊和自信又转化为发奋读书的动力。

年,钱钟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高超的国文、英文水平,很快成了清华著名才子。

他到清华的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博览中西新旧书籍。广泛的阅读,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伍』 钱钟书说中国有三个半人具体是什么意思

钱钟书话里的中国三个半人,分别是两广人、江浙人、湖南人和山东人,其中山东人,则是那“半个人”。作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钱钟书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视其他中国省份如无物吗?

孔子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就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虽然近代中国对儒家文化产生了大量的批判乃至于鄙夷,但是,儒家文化依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虽然近代矫枉过正,但儒家文化依然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无法去除的文化和信仰。

而儒家往往代表着大治和稳定。经历了近代的战乱不休之后,中国终究会久分必合,由大乱变大治。而此时,当然是由儒家文化出马。当然,近代山东虽然涌现了如吴佩孚等众多历史名人,但其影响而言,依然不如两广、江浙和湖南等地,因此,山东被钱钟书称为了“半个”。

『陆』 关于钱钟书的事迹

1、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大家族。他的父亲钱基博,是著名学者。但是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他出世这一天,恰好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就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是“仰慕先哲”的意思。

那个时候,儿童长到一岁,有“抓周”风俗,抓到什么就表示这一生会在哪一方面有所作为。周岁时,钱钟书“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家里人非常高兴,因此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他七岁时,和比他小半岁的堂弟钟韩一块去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钟韩念《尔雅》。钱钟书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疼爱他,舍不得他上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后来他和钟韩都在家由伯父教。

2、1925年,钱钟书以优异成绩从无锡辅仁中学毕业,报考清华大学。他的数学成绩只有15分,但是国文和英文都是特优,英文还得了满分。罗家伦校长非常赏识钱钟书的才华,在他的力争下,钱钟书被破格录取为外文系的学生。

钱钟书在清华的环境中,吸收了大量知识。他非常勤奋,是清华图书馆借书最多的一个。他自觉进行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探索,境界比以前开阔了许多。不久,钱钟书就以自己已经具备的学术功底和卓越才华震惊了全校的师生,许多老师都对他另眼相看,不把他当成他们的学生,而当成他们的顾问。

钱钟书被誉为清华大学“三才子”之首,其他两位是考古学家夏鼐和历史学家吴晗;清华外文系又有“龙、虎、狗”“三杰”的说法,“龙”是钱钟书,“虎”是戏剧家曹禺,“狗”是颜毓蘅。

3、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自许,恃才傲物。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

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吴宓对这个天才更是“青眼相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4、上世纪80年代以后,钱钟书先生在国际上声誉大振,成为了一位国际知度很高的大学者。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并有优厚酬金,可谓名利双收,钱钟书却不愿参与其中,笑着对前来邀请的人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在钱先生八十寿辰之际,有关部门要给这位学术权威举行盛大的庆祝典礼。对此,钱钟书先生委婉而坚决地谢绝了。事后,有人问钱老为何拒绝举办这一庆典,钱钟书先生淡淡地说: “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

5、“文革”时期,钱钟书凭着超人的记忆力、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孜孜以求的刻苦精神完成了学术著作《管锥编》。“管锥”喻意“以管窥天,以锥指地”。这部鸿篇巨制,可称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的最高结晶之一,其广博的思想和浩瀚的内容使人震撼。

达观直率、淡泊名利的品质凝聚成钱钟书荣辱不惊的人格魅力。“文革”中,这位二十几岁便名扬四方的“文化昆仑”,竟被指派在一名女清洁工的监督下打扫厕所,但他却能一直幽默乐观地生活,即使在惨无人道的批判面前,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

电视剧《围城》热播后,钱钟书的新作旧著,被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面对这种火爆,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对所谓的“钱学”热,他认为“吹捧多于研究”、“由于吹捧,人物可成厌物”。

『柒』 钱钟书的简介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 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 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 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 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 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 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 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 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 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 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 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 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 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 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 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 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 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 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88岁。

『捌』 杨绛在 老王 课文中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老王与杨绛、钱钟书是什么关系

1935年,钱钟书决定参加出国留学的考试。当时报名人数总共近300人,结果被录取的只有24人。在这24位被录取者当中,钱钟书不仅是唯一的英国文学专业录取生,而且总成绩最高。钱钟书把已被录取、准备赴英留学的消息,告诉了杨绛,并希望她能陪同一起出国。杨绛知道钱钟书出自读书世家,从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对日常生活不善自理,假如自己与他一起出国,可以照顾他。因此,杨绛打算不等毕业,先与钱钟书结婚,再一同出国。

为了赶在出国前结婚,钱、杨两人决定于1935年夏举行婚礼。新郎新娘身穿礼服,仪表俨然。杨绛后来曾说过:“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联想到钱钟书《围城》中描写的曹元朗与苏文纨的婚礼。

结婚不久,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此番出国,钱钟书系公费,而杨绛是自费。初来乍到,钱钟书就遭遇“不幸”。据杨绛回忆:“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他是一人出门的,下公共汽车未及站稳,车就开了。他脸朝地摔一大跤。那时我们在老金家做房客。同寓除了我们夫妇,还有住单身房的两位房客,一姓林,一姓曾,都是到牛津访问的医学专家。钟书摔了跤,自己又走回来,用大手绢捂着嘴。手绢上全是鲜血,抖开手绢,落下半枚断牙,满口鲜血。我急得不知怎样能把断牙续上。幸同寓都是医生。他们教我陪钟书赶快找牙医,拔去断牙,然后再镶假牙。”这难免使她想起钱钟书曾常自叹“拙手笨脚”。原来她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她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云集了众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牛津大学拥有世界上第一流图书馆,名叫博德利图书馆,钱钟书将其戏译为“饱蠹楼”。早在莎士比亚在世的1611年,英国书业公司就承担了把各种新书(包括重印书)都免费送一本给这个图书馆的义务。钱钟书和杨绛在这里如鱼得水,差不多把业余时间全部泡在读书上面。他们借来一大堆书,涉猎包括文学、哲学、心理学、历史等各种图书,固定占一个座位,一本接一本地阅读,并作了详细的笔记。一副饱学终日、乐此不疲的模样,令人神往。杨绛既不是正式学生,就没有功课,全部时间都可自己支配。她从前还没享受过这等自由。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坐拥书城,充分满足了她对书籍的“饕餮”之欲。杨绛为自己定下了课程表,一本本书从头到尾细读。能这样读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料理柴米学当家

在牛津,杨绛为自己和钱钟书租下一处好房子。那里地段好,离学校和图书馆都近,过街就是大学公园。他们先在食品杂货商店定好每日的鲜奶和面包。牛奶每晨送到门口,放在门外。面包刚出炉就由一个专送面包的男孩送到家里,正是午餐时。鸡蛋、茶叶、黄油以及香肠、火腿等熟食,鸡鸭鱼肉、蔬菜水果,一切日用食品,店里应有尽有。他们只需到店里去挑选。店里有个男孩专司送货上门;货物装在木匣里,送到门口,放在门外,等下一次送货时再取回空木匣。他们也不用当场付款,要了什么东西都由店家记在一个小账本上,每两星期结一次账。

杨绛笑着说:“我们上图书馆或傍晚出门‘探险’需要的食品。店家结了账送来账本,我们立即付账,从不拖欠。店主把我们当老主顾看待。我们如订了陈货,他就说,‘这是陈货了,过一两天进了新货再给你们送。’有了什么新鲜东西,他也会通知我们。钟书《槐聚诗存》1959年为我写的诗里说我‘料理柴米学当家’。”

在他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大显身手。杨绛因入睡晚,早上还没有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她的床前。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她可从没吃过这样早饭!

杨绛自认为,“我们自理伙食是冒险”。当时她想起曾看见过厨房里怎样炒菜,也学着炒。一次店里送来了扁豆,因为不识货,一面剥,一面还嫌壳太厚、豆太小。她忽然省悟,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于是便焖了吃,颇为成功。店里还有带骨的咸肉,可以和鲜肉同煮,咸肉有火腿味。至于猪头肉,杨绛向来认为“不上台盘”的:店里的猪头肉是制成的熟食,骨头已去净,压成一寸厚的一个圆饼子,嘴、鼻、耳部都好吃,后颈部嫌肥些。还有活虾。她很自信地说:“得剪掉须须和脚。”

她刚剪得一刀,活虾在她手里抽搐,她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钱钟书问她怎么了。

她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

钱钟书跟她讲道理,说道,虾不会像你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由他来剪。

就这样,他们玩着学做饭,觉得很开心。钱钟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

那段时候,她们夫妇俩真的很快活,自己打出了一个美好的天地。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 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 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 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 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 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 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 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 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 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 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 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 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 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 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 于1969年11月与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 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 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 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88岁。

杨绛:
杨绛,(1911——),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玖』 钱钟书家庭背景h

钱锺书(亦作“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钱锺书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后,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女士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锺书主要著作年表】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论文)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开明书店6月出版)
1947 《围城》(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出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出版)

热点内容
2017四川文科数学高考 发布:2025-08-24 15:30:36 浏览:210
孩子发烧物理降温的方法 发布:2025-08-24 14:28:36 浏览:747
校园女孩图片 发布:2025-08-24 14:22:41 浏览:657
程远老师 发布:2025-08-24 11:15:36 浏览:216
怎么做分录 发布:2025-08-24 08:33:23 浏览:40
什么是吊死 发布:2025-08-24 06:34:52 浏览:293
化学原料桶 发布:2025-08-24 05:27:35 浏览:855
央视地理节目 发布:2025-08-24 04:57:57 浏览:514
初一历史课本下册 发布:2025-08-24 02:19:47 浏览:810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发布:2025-08-24 01:24:14 浏览: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