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解读
❶ 谈谈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能力的重要阶段,处在能否塑造健康向上人格的关键时刻,处在能否成为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时期。学校在常规课堂教学以外,引导学生直觉或直发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显得是何等的重要和必要。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实现师生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的统一。
(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德育范围常抓不懈。
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学校德育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是课本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渗透和延续。通过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和在国旗下的演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能激发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向上的学风和校风;张贴名人名言、设立校园板报、建立校训有助于优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
(二)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爱好,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充分加强学校团组织的建设,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四)更新课堂教育观念,借鉴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习的快乐。
(五)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初中生活泼好动,知识面广,求知欲望强烈,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他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❷ 郑州74中的校园文化内涵诠释
从古至今,楼台、亭阁、书房命名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一个学校的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理解教育”为背景,以“中的精神”为核心,体现“理解、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营造富有学院气息的宁静清雅的理解型校园文化。
我们尝试将“中的精神”化解为九个关键四字词,即“中的精神”内涵阐释系列化,即:“闳约深美、中正平和、忍耐精进、慎独自修、忠恕宽容、平淡天真、虚怀若谷、至诚尽性、上善若水”九个篇章。其中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为“中的精神”的三个主要行动原则,这九个篇章分别以校园九座建筑物的楼名来进行命名。
群雕作品:《对话》
此群雕作品的题目设计叫做《对话》,由纯青铜制作,群雕由四个人物和两个空着的蒲团组成。这四位人物分别是:师尊孔子、弟子颜回、弟子子路、弟子曾参,分别代表了立德、立功和立言,两个空着的蒲团意即虚位以待、中和化育,通过心灵对话、增进理解,和而不同。《对话》是我校“理解教育”办学思想的精神象征,也是“中的精神”总的统领和体现。
1、办公楼:闳美楼(闳约深美)
闳约深美源于清张惠言的《词选序》中“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1918年蔡元培先生书“闳约深美”赠上海美专,对“闳约深美”诠释曰:“‘闳’就是知识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的选择,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以便学有专长;‘深’就是钻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百折不回;‘美’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
此四字,一是要求为学者要有宽阔的心胸和眼界,要博学多识,有广博的知识,坚定的目标,崇高的艺术理想,百折不回的求学精神,向着知识高峰永无止境地跋涉攀登,永不停育的历史责任,以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为己任,志存高远,心系众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科技楼:中和楼(中正平和)
“中正平和”系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所之绳也。道教语,中正平和指的是正气。《太平经,含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北周瘦信道士步虚词之曰:“中和炼九气,申子谢三元。”“中正平和”,此后引申为中庸之道的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种原则。儒家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了。现代汉语词典释:中正是指公正、公平的意思,平和泛指性情和言行温和,气氛平静,纷争停息的意思。
3、实验楼:精进楼(忍耐精进)
关于忍耐。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另一半还是耐心。学会忍耐了,心胸才会宽广,心胸宽广了,才能装下知识和财富。有人说,人的心胸是冤枉撑大的,不无道理。就我们常人而言,忍耐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我们坚决地和自己的欲望做斗争,更需要一种异乎常人的远见卓识与坚定意志。特别是在确定了一件事情,并坚持到一定程度将要突破之前,会出现一种难以忍受的难过,人一般在这个时候出现分化,忍耐到位的人,巨大的幸福感会不速而来,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种从未意料到的欢喜,欢喜在拐角的地方!没有忍耐到位,就将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很形象很准确。
关于精进。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忍受超过半小时以上的孤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精进是分阶梯的,阶梯是人内在精神生长的基本过程,也是基本规律,就像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阶,第一阶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阶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第三阶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精进之道,在于修炼自身的气息与气场以及状态,不断的精进,将不断提高自身内心世界丰富程度,在我看来,精进的途径无非是,内省与感悟,内省是扩胸运动,使人有智慧,而感悟是益智运动,感悟后的东西才能算是自己的东西,与我们74中师生的核心习惯:“在错误中反思自己”也相辅相成相呼应。
4、北教楼:修德楼(慎独自修)
中的精神主要行动原则之一: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5、南教楼:忠容楼(忠恕宽容)
中的精神主要行动原则二: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6、北餐厅:真味楼(平淡天真)
中国文化的审美,“平淡天真”是一个核心元素,也就是说,“平淡天真”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核心之一,意味着真、善、美的品学之境,也隐含了审美的文化理想,温柔而天真,敦厚而平淡。其实是“中的精神”的意境最美诠释。
在生活上,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说: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意思是:用粗糙的麦子大豆作为饭食羹汤,滋味清淡却悠远,放下筷子时嘴边处犹有余香。认真吃饭,真诚面对每一粒饭、每一口菜,然后在它的营养下努力,平淡天真是为真正的生活之中道精神。
7、南二楼报告厅:虚谷楼(虚怀若谷)
《老子》:“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
所谓“大盈若缺,大智若愚。”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见,最白的东西反而有污点。整天穿金戴银的人恐怕不一定真有钱;柔弱的人不一定胆小;糊涂的人不一定真傻。圣人的胸怀空虚得好像天地间的风箱,又好似山间的低谷,无边无际。所以他对自己从没有过自满。因为低谷不容易充满,而高岭也不容易失去。只有汇小溪、纳百川才能成为江海湖泊。这才是《道德经》中“虚怀若谷”的真缔!
虚怀若谷,典自《道德经》“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8、男寝:至诚楼(至诚尽性)
中的精神主要行动原则三: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9、女寝:上善楼(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❸ 校园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这个参考: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园的时代性活动等。
❹ 谈谈你对校园文化的认识
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能力的重要阶段,处在能否塑造健康向上人格的关键时刻,处在能否成为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时期。学校在常规课堂教学以外,引导学生直觉或直发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显得是何等的重要和必要。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实现师生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的统一。 (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德育范围常抓不懈。 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学校德育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是课本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渗透和延续。通过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和在国旗下的演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能激发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向上的学风和校风;张贴名人名言、设立校园板报、建立校训有助于优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 (二)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爱好,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充分加强学校团组织的建设,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四)更新课堂教育观念,借鉴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习的快乐。 (五)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初中生活泼好动,知识面广,求知欲望强烈,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他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❺ 分析你所熟悉的校园文化现象 谈谈你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培育新生一代的圣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与合理使用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建设与合理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能够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而且对学校风气、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影响。所谓校园文化,就是指师生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学习创造的过程,根据党中央自“十二大”以后,反复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精神。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它应该囊括人类的智慧与文化的精华,历史与现时的文学艺术的精华,哲学的美学的历史学的以及各种学术与科技的成就,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种种设施,体育与娱乐中的项目 ,衣食住行及工艺美术活动等,都属校园文化活动的范筹。文化的渊源是绝对不能割断的,传统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应成为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高等学校,文化活动牵涉面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说,如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发展史、民族文化的摇篮、古都文物、古塔寺院、壁画石刻、丝 绸之路等等的研究及其演化的艺术品,都是宏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意识的最好教材。民族意识的培养,在文化教育中各国都是极为重视的。因为民族的尊严与自信心,是一个民族意志的表现,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之所在,其不可屈服的意志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总与民族的尊严连在一起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体现在教学及各种文化学术活动中,体现在各种生活技能的培养之中。 如哲学、史学、逻辑学、经济管理学、美学、宗教、医学、农学的领域,是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各种文学作品、绘画、书法、雕刻、歌曲、舞蹈、电影、电视、相声、杂技、魔术等,也是文化活动中的热门内容。至于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中的内容,也是极好的文化教育项目。即使是对联谜语的运用,花卉盆景的营造,对 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也是有好处的。体育活动中的武术、气功、球类、象棋、围棋等项的练习与比赛活动,也 能为校园文化添增活力。日常服饰、家具、食品、烹饪、茶、酒、刺绣及各种装饰品等,都可造成一种文化氛 围,造就高雅的文化气氛。
校园文化建设与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
1、环境育人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娱乐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可以焕发激情、催人奋进。在学校,要想有一个好的环境,必须要搞好文化建设,创设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让大家感受文化,也创造文化。第一步,修建文化艺术长廊,让师生一起动手来建设,用自己的作品去美化。一首小诗、一幅水彩画、一张毛笔书法等等,展示大家的生活,亲手描绘成长的历程,画出未来的蓝图。在艺术长廊里自由的呼吸,充实自己。第二步,创设校刊,使学校有一个文化载体,通过校刊,营造特殊的氛围,传播思想,交流看法。教师借校刊,发表教育教学观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发表自己的作品。让校刊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尊敬的师长,成长的伙伴。第三步,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通过艺术长廊、校刊等文化设施,再现一种特有的精神内涵,在每一个人身上形成独特的气质,影响其一生。因此,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相当重要。当这种文化一旦成为学生的精神,必然给他们无穷的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2、校风育人校风是一所学校传统的风气和作风,是学校成员所处的精神环境,它体现在学 校成员的精神面貌上,而且集中表现为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领导的作风。校风一经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影响教职工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好的校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第一、校风要刻在显要位置,让大家在自然而然中受熏陶,时间一长,校风就深入每一人的心中,最终成为做人行事的准则。第二、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天,要进行爱校教育,熟悉校风就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也只有学会爱校,长大才会热爱祖国。第三、在升国旗或其他重大节日时,集体背诵校风,形成巨大的震撼力,在全体师生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校风就成了大家精神的重要部分。
3、活动育人活动是校园文化中运动的部分,它是教育教学的延伸,也是寓教育与活动之中的有效结合。第一、要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如颂英雄事迹,学英雄精神;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等。第二、要自创各种活动节、活动月,如读书月、艺术节、科技节、文明活动月等,集中一段时间,开展一项主题活动,增强教育效果。第三、要设计组织系列教育活动,如争创文明学校、争当文明学生等活动。第四、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听广播、看电影、课外阅读、参观展览、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
总之,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一定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一定能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❻ 如何理解学校文化
理解学校文化,首先应该理解文化。文化内涵丰富,古今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众多,但是,对于学校文化的定义和界定没有统一的观点。郑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定义就有310余种。张岱年和程宜山先生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一书中,比较科学、全面地定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书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文化内容和它的本质特征。它既强调人类的活动成果,又强调人类的活动方式。人类活动方式本身就是文化,不仅是活动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人类是由各种民族组成的,文化是各种民族集群创造的,因此,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文化又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所以 文化同时又具有时代性。
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诠释,诸多学者也是见仁见智。概括的可以定义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里意识等。学校文化决定办学质量。英国罗伯·高菲,盖瑞士·琼斯两位教授对学校文化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文化对于学校教育质量来说就是这样”。
学校文化具有教育性、选择性、创造性、个性性和差异性,学校文化是冲突和融合的过程。
❼ 学校文化的定义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第一,广义定义类。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第二,狭义定义类。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有“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有“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有“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
❽ 分析校园文化的成因和影响 。。。
当前,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校园文化的定位”。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现就我校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谈谈认识、实践和思考:
一、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硬环境建设,如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赏心悦目的绿化等;二是软环境建设,如墙面、楼廊、橱窗的环境布置,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制度文化的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等。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校园文化应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2、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我们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德育模式。
二、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做法
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起到教育作用。校园文化亦是如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载体,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1、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
三年来,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厚德、博学”的校训和“理解、践行、和谐”的校风,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组室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厚德、博学”的学校人文精神,目前,全校上下文化活动见诸行动,奋斗目标深入人心。
2、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学校环境
2005年,区政府、教育局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南桥中学办学条件,原奉贤中学作为我们南桥中学的新校址,如今,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绿树成荫,草坪如毯。
楼廊布置了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更多的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书画作品,由此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贴近了学生的心灵,更具教育示范作用。教室内张贴国旗,班班有绿化角,根据各年级按学生的认知水平,每班确立一个主题,文化布置各具特色。
我们同时注意各种文化的熏陶,办好学校墙报、橱窗,能够做到:每月一期,有专人负责,有专题内容。
这无声的一切,都在诉说着我校师生的审美能力,办学水平;这无声的一切,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学生、陶冶着学生、提升着学生。
3、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内化。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完成了8编130多条10万字的《南桥中学学校制度》。制度体现了三个特点:“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便于教职工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将之装订成册,人手一份。平时加强学习,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有利于营造一种公正、公平感,有利于形成正义向上的校风。
4、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形成优良的教风
学校坚持倡导教师上课需做到“三个带进”:把微笑带进教室,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学;强调教法中的“三个注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过程体现“三个为主”: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学的流程管理中,强调六个精心: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练习、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学困生、精心组织考试。
2003年以来,学校广泛开展教师文明用语的活动,提倡教师用“老师喜欢你、老师也有说话不对的地方、请你原谅、你真行”等九类关爱型、平等型、赞美型的爱语,要求教师弃“你真笨、你真没救”等16类辱骂性、打击性、推却性、怨恨性的忌语,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5、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我们注重全方位的开掘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1)把升旗仪式、校会、晨会、班会、专题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2)把各种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如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革命传统教育;(3)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的延伸部分。(4)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类活动做到班班行动,人人参与。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活动突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了伙伴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强化了实践体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活动目标。
6、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我们根据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十分重视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我们要求每个班主任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对优秀论文给予奖励。近二年,我校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如《教师理解教育行动研究》被列为区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访问”策略的有效研究》被列为市级条线课题。
通过科研,全体教师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形成了共识,开掘出了一系列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途径,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7、以校刊为载体,积聚文化底蕴
2002年,我们创办了《南中教苑》。现已经出版了12个教育教学专集,约80万字。
2003起年,学校恢复了潮汐文学社,出版了社刊《潮汐》。一篇篇文章来自于一个个学生的心灵感悟,一本本校刊的出版,凝聚了校园文化精髓,积聚了校园文化的底蕴。校刊的出版、传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使全校师生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凝聚力又大大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领导重视
我们感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成功,第一要素就是领导的重视。领导重视的工作应该是非常具体化的。如,班子的配设,队伍的培训,财力的支持等,都要到位。
思考之二:定位准确
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应有明确的文化定位:如,学校原有的文化传统,校园物质表层文化的建设水平,载体的确立与利用,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的表现形式等。
思考之三:全员参与
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全员参与。从这个意义看,班主任老师、课任老师,各部门要有高度认识,通力合作。
思考之四:形成文化阵地
作为一种文化,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应该形成一种文化阵地。如,校刊、学生刊物等。
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解决的几对矛盾
1、硬件与软件的矛盾
就物质文化而言,现在的校舍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但作为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的较多,落实在行动上较少。
2、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
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广大。但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❾ 解释并理解 学校文化
学校的硬件设施,所达到的水准,就是一个学校的硬实力
学校的学生人数、教师数量,学生的实力和教师的实力,所形成的综合力量,是学校的软实力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实力中,学校师生共同形成的精神力量,精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