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中学回忆

中学回忆

发布时间: 2021-06-14 11:55:43

A. 名人的中学时代的回忆。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毛主席怎样读书?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8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

鲁迅嚼辣椒驱寒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21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拾贝壳的孩子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4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3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B. 关于中学回忆的一篇文章

难忘的水堡时光
水堡中学的时光是永远都无法忘怀的.
那简简单单的二层楼房,傍靠着一座秃秃的荒山.但是那些教室里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有几个朋友坐在火炉旁互相聊天时的幸福,也有几个红颜知己谈心的温暖,还有那个曾经喜欢的人在记忆里闪闪发着光.那几个难忘的老师,那个难忘的晚上,还有在操场上为她人捡篮球的情景都已经消失在记忆的长河里,惟有那个曾经喜欢过的人仍在,我在远方遥遥的祝她幸福.
天气清爽的早上,拿上几本语文书爬上秃秃的山上大声的背诵古诗和文言短文,下午黄昏时分,去近一点的树林寻找一分静谧和安闲.那些朋友们有的已经成家立业,有的还在拼搏奋斗,不知道他们现在都过的好不好.每每想起冬天在教室里不生炉火都温暖的日子,晚上在女生宿舍打扑克的美丽时光,自己似乎在心里就有一种阳光般的温暖.
那些逃课的日子,去同学家里看电视的中午,在宿舍里看见一闪而过灯光的深夜,都成了一种思念和美好.那些中午骑着自行车走上来回十六里路的匆忙,那些在食堂里等待炸馒头和面片的欣喜,那些在开放假时才有的羞涩和依依不舍,那些在下了晚自习还在教室里谈人生理想的那份闲聊和激动,那些对女生的呵护,那些请过的雪糕的高兴,犹然在闪闪发光.
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有些人是必须不能忘的.一直以为幸福就在自己可以追逐的未来,双眼眺望,双耳聆听,惟恐疏忽错过.后来才发现那些说过的话,唱过的歌,流过的泪,喜欢呵护过的人........所谓的水堡时光就是幸福.
水堡中学已经不再招生了,那些个幸福时光就成了永久的回忆和思念.我的那些永远的朋友和知己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那些事,那些人

当岁月一次次被无情的风吹皱时,我们已经好久不见.
怀念高中的时光:当慵懒的阳光再次绕过窗角把班驳的足迹留在桌子上时,我们已不能再重温那段熠熠发辉的日子;当清脆的铃声划破那一抹沉默的寂静时,嬉戏玩笑的身影已经消逝在时光的角落里;当那亲近的晚霞一次次吻着夕阳走下山头时,打水扫地的那一份愉悦恐怕早就被遗忘了,留下的只有他们静悄悄的回忆.
想念那些去而不能复返的日子,想念那些好久不见的朋友们,更想念那些经历四年寒窗的同桌们,想念那些排队打饭时的匆忙,怀念在宿舍楼上丢下的郁闷的纸飞机,想念那些偶然见面时温暖的寒暄......
如果岁月真能回头的话,我们还会在沙河街上"流浪",去书店里"掏宝"么;当朋友再次相聚时,还有在朋友家里打扑克的那份激动吗;当被子一铺在床上时,还有一宿舍人回去时的那份尴尬吗,我想这些问题是没有人能回答的出来的.
当沙河街上人来人往的穿梭时,当学校一天天改变着容貌时,留在我们心底的恐怕只有那一份份的记忆罢了.慢慢的回味时,幸福已经超越那份时间的极限.有些事物会变,一直在变,那时由于他们都禁不住时间的考验;然而有些东西不曾改变,而且永远也不会改变,这就是朋友间的情谊.不用说在患难时的鼎力相助,就是平平常常的一句鼓励,一声安慰,就够我们终生难忘的了.
已是深秋时节,故乡的那些事,那些物,已经在慢慢的淡出岁月的边界,我们把沉沉的离别和深深的想念背在肩上时,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代替一张张陌熟悉的面孔时,那些在异乡可曾忘却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

C. 中学回忆录

初中的与同学\老师还有自己的奋斗历史.值得自己回味的每一个情节,交织着.这样一来到可以采取分段的形式来分别阐述.这可以是时间角度\空间角度\逻辑角度来组织材料.
点点滴滴,思绪撩过,似散文,把握一个主题去写.

D. 名人中学时代的回忆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在中学时代就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由于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诗歌大都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艺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真善美与伪恶丑对照的原则。这篇序言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30年,雨果浪漫戏剧代表作《欧那尼》的公开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
1830年七月革命后,雨果在政治上进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他的长篇名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部作品奠定了雨果作为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
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1852年,他出版了对拿破仑三世进行辛辣嘲骂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同年春,他又写了《一件罪行的始末》,对反革命篡权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无情的揭露。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1885年5月22日,法国伟大的民族诗人、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100多年来,法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缅怀这位伟大的法国文化先驱者。雨果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小说杰作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郭沫若
早年生活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生在四川省乐山县(今乐山市)观峨乡沙湾镇。这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从镇里向西望去,在群山中有一高峰,叫做绥山,是峨眉山的第二高峰;镇的东面,是滔滔的大渡河水由北向南不停地奔流。对这山水之间的小镇,乡里人总爱用“绥山毓秀,沫水钟灵”来加以赞美。沫水是大渡河的古称。
郭沫若出生之前,郭氏家业已经凋敝。他的父亲早年失学,曾在盐井上当过学徒,人很精明,经营有方,逐渐又把家业发展起来。购置了田产、房屋和盐井,到郭沫若出生的时候,郭家已是殷实之户了。
郭沫若行八,母亲呼他为“八儿”。上学时用的名字是郭开贞,“开”字是辈分,对于“贞”字,他历来不喜欢,嫌它有些女性化。1919年在日本读书时,终于把这个名字改掉了。不过,这是后话。
郭沫若4岁时,便随着母亲口诵古诗,受到中国诗歌的熏陶。后来他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说:“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好多的诗”,“我母亲事实上是我真正的蒙师。”他的父母虽然没有读过书,对子女的教育却很重视,设了家塾。因为家塾面对绥山,取名为“绥山山馆”,并且聘请了一位有名望的老师。
6岁时,郭沫若进“绥山山馆”拜师,在大成至圣先师的神位之前,磕了几个响头。开始学些《三字经》、《千家诗》之类,并开始作对子。7岁时开始作试帖诗,老师出了些什么“赋得山雨欲来风满楼得楼字”的诗题,这对儿童就像巫师画的神符一样。还有什么虚实平仄,什么音律对仗,是很没有趣味的,简直是一种“诗的刑罚”。但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却引起他的兴趣,尤其喜欢唐诗。自己也学会作诗,在他的诗集中有一首诗,名叫《茶溪》,是他保存下来最早的诗:
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诗。钓竿含了去,不识是何鱼?
这首诗大约作于13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他早年生活的状况。茶溪是从峨眉山麓流下来的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沙湾,注入大渡河。能有兴致去钓鱼戏水,进而忘情诵诗,足可以说明他少年时生活的闲适和对诗歌的投入。
15岁,他离开沙湾到乐山县城读高等小学。年假时自己通读了《史记》,很喜欢太史公司马迁的笔调。16岁升入设在乐山的嘉定府官立中学堂,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如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等,还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在学校里,他的学习成绩总是优秀的。在高等小学第一学期,考了第一名。以后的期末考试,也都是前几名。但他的性格疾恶如仇,敢于反抗,倔强不屈,在那样的社会里不能不给他带来很多麻烦。他的“修身”成绩异常的低,最低的只有35分。
在县城读书时,他曾因反对老师野蛮打人而被记大过。还有两次因罢课反对学校不公正地对待同学,而几乎被学校斥退(开除)。又有一次因为同学被军人打伤,他为同学鸣不平,代表学生要求学校向军人进行交涉,遭到学校的训斥,愤而与同学一起罢课。学校以“纠众罢课”的罪名,又把他斥退,并通饬全省。这些精神上的打击,并没有使他屈服,反而培养了他的反抗性格,受到同学的敬慕,俨然成了学生中的小领袖。
1910年,他19岁时到成都,入四川省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读书。第二年初,成都发生了国会请愿风潮,要求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他被推举为班级的代表,参加全市学生的罢课斗争,因而又一次被学校斥退。
辛亥革命暴发之后,他十分振奋,立即剪掉辫子,并写了一首《咏牡丹》诗:
绝代豪华富贵身,艳色娇姿自可人。花国于今非帝制,花王名号应图新。
表达了他对清朝的覆灭和祖国的去旧图新的欣喜心情。
冰心
原名谢婉莹,笔名有冰心女士、男士等。190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福建长乐县。父亲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1904年她随父移居烟台,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自幼热爱大海。1911年进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学习,1918年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两个家庭》,开始了以社会、家庭、妇女为主题的“问题小说”的创作。随后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等。1921年后,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等,作品多以“母爱”或“人类之爱”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理想。1923年,她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专攻英国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31年写了小说《分》,标志着作家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32年北新书局开始分集出版《冰心全集》。
抗战爆发后,她于1938年到昆明,1940年到重庆,曾以“男士”的笔名写了散文《关于女人》。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秋回国,她写了散文《归来以后》等作品,创作上揭开了新的一页。1956年出版了《陶奇的暑期日记》。1958年3月《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她的《再寄小读者》,内容多是介绍国外见闻、歌颂友谊以及勉励儿童努力上进。此外,还出版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以及《冰心小说散文选》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香港朝阳出版社还出版了她的散文集《樱花和友谊》、《我们这里没有冬天》。粉碎“四人帮”以后,她开始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三寄小读者》。
建国以后,冰心曾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活动。

E. 名人的中学时代的回忆

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中学时代:

  1. 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在中学时代就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

  2. 由于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诗歌大都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

  3. 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艺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真善美与伪恶丑对照的原则。

  4. 这篇序言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 1830年,雨果浪漫戏剧代表作《欧那尼》的公开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

  6. 1830年七月革命后,雨果在政治上进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他的长篇名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部作品奠定了雨果作为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7. 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

  8. 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1852年,他出版了对拿破仑三世进行辛辣嘲骂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同年春,他又写了《一件罪行的始末》,对反革命篡权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无情的揭露。

F. 回忆我初中学时代,于我来说,很残忍。

呵呵。。。我被老师用皮鞭子抽过。。。对了我是男的。。当然我们这当也有女的这样被打的。。。这顶多是教育方面的个案或少数的!你家长只是过去的思想,严师出高徒!时代变迁,严师出啥都有可能啊。。。。现代人的思维敏捷所以要明白我们的想法始终和上一代的人是有代沟的,哪怕当时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素质都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了。我 也非常恨当时的老师,等我当老师的时候我又开始恨教育局的了。。。。因为最终我被替代了,无法转正!我发现老师并非那么神圣,只有老师的心里神圣才会学生们喜爱你!因为有同学的家长给我东西照顾XXX孩子,有的是亲戚家的孩子。。。。你明白的!!细说的话过去的学业之路水深啊。。套路啊。。真的是坑啊。。。。这些种种对于你和我或那些碰到过不平等遭遇的人来说已经算是无法忘记的过往经历,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了,我们要接受的同时要考虑问题的所在,还要杜绝和曝光此类事情,学会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或许在我们未来的那道坎儿由于年少时被欺侮而填平了阳光大道了呢!!你现在碰到好的老师了。。。那些曾经看你笑话的同学不见得他的未来有多好不一定现在还被人奚落的呢。。。因此对生命的长河来说这简直就是毛毛雨。。。只是在哪曾经的花季雨季碰到了时节而已,再加上当时我们自身的叛逆想法容易冲动,无法考虑那么多。。因我们当时的想法与过去的教育概念与家教产生冲突!所以在我们慢慢成长中我们也会回忆也会思考,也会重新认识过去,开创未来!!!加油吧,你并不孤单!

G. 你们对中学时代有什么回忆

恩有有时候,有时候我还想找找原来的老同学呢,甚至想联系一下以前曾经对自己表达过好感而自己装傻而错过的缘分呢

H. 求一篇关于中学年代回忆的美文

作者:宝宝知道 豆你个豆

我们那时候的校园还是很纯情的,一旦有人谈恋爱在大会上被通报批评,那可是非常令人耻辱的事情。那时候,大家都很保守,老师安排坐位都是男女生分开坐,因为男女有别。



现在看来,说是思想太保守也不恰当,毕竟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之外的儿女情长那是长大以后的事。但是太过强烈的批判,在孩子们情愫萌动的年龄段,他们反而会更加叛逆的去触碰底线。

“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一直刻在脑海里,因为路边墙上的标语,身后的黑板报,教学楼下的报刊栏,到处都有类似字样。成绩好的学生一直被夸,差生一直被批评,那时我最爱考试,因为我喜欢第一的感觉。其实,我很讨厌学习,但我又很享受那种优越感,家长会上我永远是正能量,看到妈妈谦虚的对别的妈妈点头,我很开心。



每天一大早到了学校就开始散作业,因为别的同学要抄作业,不然没法交差。经常我的题做错了,班上一大片跟着错,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趣。

还记得很多练习册,后面带答案的。书本刚发下来就让撕答案上交。然后每人藏一张,拼起来就是一套整的答案。还有同学偷偷去新华书店买同款书籍,为的就是最后的答案。最搞笑的是,有的题目写着“答案略”,也被二货同学原字照搬。当然,免不了老师的一顿臭骂!



那会儿我们是有晚自习的,街边的路灯也没现在这么亮堂,我们都是骑自行车,俗称“脚踏车”。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个村的走在一起,骑半小时从来不知道累。哪像现在,电动车都觉得远,人是越过越懒了。

校长说了,晚上坏人多,最好男女生结伴而行。那些哥们儿太够义气了,经常跟我们一起骑到家门前的十字路口,然后再回家。保驾护航,他们太够意思了,其实很多并不顺路。也没有男女之情,只有同学情谊,男生保护女生,再无其他。



我为什么想回到初中,而不是高中和大学?因为初中同学基本都是发小,从小一起长大的,话还说不全的时候就已经一起玩耍了。很多小学还没我高的男生,到了初中,个子“蹭”的就蹿上去了。有人形容女生“小学冒尖尖,中学站中间,大学靠边边”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大家天各一方,有心人建了一个初中群。大家刚开始七嘴八舌,回忆以前的趣事,渐渐的群里也安静下来。因为我们除了回忆还是回忆,可能这辈子再也没有交集……

I. 郭沫若对中学时代的回忆

我老家坡脊是个比芝麻还小的圩镇,在中国大陆最南的雷州半岛上。我在网络地图上放大再放大,怎么也找不到她,我的家乡似乎被一阵热带季风刮跑了。
长到八岁要上学了,我仍然常常倒挂在树上。我拉着父亲的手,走在通向龙平小学的黄泥路上,可内心仍然牵挂着我们家那五棵枝叶婆娑的番石榴树。如果不是被迫要直立行走,要进入人类社会,我宁可一直待在树上。
现在三十年过去了,我身体里仍有一个小男孩,一直在树上荡秋千。
我上小学时的主要活动是种甘蔗,课余则捉鱼摸虾。我几乎没有做作业的不良记忆。有一年,学校发了两本印刷精良的暑假作业本,我看得爱不释手,生怕自己写的字玷污了那些洁白的纸张,于是决定不做作业了。
吃完晚饭,我们还要回学校晚自修。小孩子每人拎着一盏煤油灯,三三两两地走在路上,身体融进夜色,在蚊虫的簇拥下,愉快地返校。在教室里,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盏煤油灯,微光照亮着他们的脸。一些同学看课本,抄生字,我在煤油灯上炒豆子。玻璃灯罩上搁着锡纸叠成的小锅,从衣兜里掏出一把黄豆,掂出几粒,放进去,豆大的煤油灯火焰摇曳,香气慢慢地飘散,充满了整个教室。
我们学校坐落一片山洼间,山坡上是一望无际的甘蔗林,山脚下是波光粼粼的大水塘。这种环境下,小动物特别多,小虫子也很丰富。到夏天,我们就捉蝉蛹和蚂蚱,捡来枯枝败叶,生一堆火烤着吃。
晚自修八点钟结束,天色已很晚了,夜也很深了。两百多个小伙伴从不同教室出来,三五成群地在路上走,走着到了岔路口,各个方向都有,不断地四下散开。每人提着一盏小油灯,走出去很远,人的行踪都遥遥可见。孩子们说话的声音和灯光交杂一起,丰富了我们寂寞的夜晚。
我的家乡差不多是热带气候,天气变化多端,隔三差五的刮风打雷下雨电闪雷鸣发洪水,生活贫穷而快乐。在这简单的快乐中,很少有人想到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学毕业,我语文数学加起来99分。大姐走了后门,把我弄进河唇初级中学,这才有继续读书的机会。
河唇是个小镇,那时叫河唇公社。河唇是柳州铁路局辖下火车大站,火车从河唇枢纽分成两个方向前往茂名或湛江。河唇车辆段段长的级别等同于县长,河唇镇另一个大单位是雷州水库运河管理局,局长级别也等同于县长。水库管理局管理着一座位列全国十大的鹤地水库。鹤地水库水质很好,可直接饮用。我家紧靠着鹤地水库,从小就在水库里玩水,很多水湾都清澈见底,水草游鱼,历历可见。
在郭沫若题写名字的青年亭上极目远眺,烟波浩渺,横无际涯。湖中有数个荒岛,令人遐想。
上初中后我住集体宿舍,全校几十人挤在一间教室改成的宿舍里。宿舍无床,只是绕着四墙搭了一圈双层木架子,每人各铺一块竹篱,就当作自己的床,大家躺着密密匝匝的,跟养鸡场似的。到周末,骑车十几里回坡脊。最长一段路是鹤地水库的大坝。大坝黄泥路面,如果刚下过雨,又被手扶拖拉机碾过,就成黄泥沼泽了。黄泥浆黏性大,骑车冲上去会被急刹,有些人会从自行车前飞出去,落在黄泥浆里。我们会扛着车翻过堤坝围栏,冲进水库里洗澡。乡村孩子没那么多讲究,直接脱光,衣服在水里泡掉黄泥浆后,摊在草上、石头上晾晒,我们则继续在水里泡澡,悠闲,去暑,不知日之将暮。
河唇初级中学按优良中差分为四等,优等生在一班,劣等生在四班。我和全公社小坏蛋们都被分在这里,等着自生自灭。我们的老师有杀过猪的、有开过拖拉机的、有打过预防针的、有做过冰棍的,身份都十分可疑。
我们班两年内换了四位班主任。初二结束,来了吴卓寿老师。
一天下午,吴老师把我留在教室里。夕阳的光线从窗外打进来,犀利地架在教室上空,仿佛达摩克利斯之剑。我立即主动地回忆:没用铅笔夹女生的头发,没在门上放扫把,没叠过纸飞机,没伸腿拌女生的脚,没在严丽丽衬衫背后贴纸条……
吴老师脸色温和,不像要大开杀戒。他问:“廉江去过吗?”
我点点头。廉江我去过很多次,很喜欢那里的一家私人书屋。对我们这些乡村孩子来说,县城就是大城市了。
“湛江去过吗?”吴老师又问。
我点点头。湛江是海港,小时候母亲带我们去动物园看过猴子和哈哈镜。
“湛江可是个好地方啊,”吴老师说,“我做梦都想去湛江工作。”
没想到吴老师还做梦,爱做梦的人总有些与众不同。
“那,我问你,广州去过吗?”吴老师的声音从天外传来。没等我回答,吴老师就从我苦闷的小黑脸上知道了答案,“别说是你,我都没去过……”吴老师坐在我面前的桌上,朝教室门外挥挥手,赶走了几个探头探脑的家伙,循循善诱地对我说,“广州就是天堂。那里人人都穿绫罗绸缎,天天都吃山珍海味,妹子个个像花一样漂亮。你开动脑浆想想……”
我脑浆完全不够用。但我脑浆上有根小灯芯,被吴老师舌头上的火焰点燃了。他稍微拧一下灯芯,火就会旺起来,“……我来跟你说读书多么重要!如果你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能去广州了。你可以留在广州工作,还可以娶大城市妹子做老婆。今后,你的孩子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我那时才十四岁,吴老师就对我进行了成功学的全面洗脑教育。这种诱导式教育是有效果的,我在他的煽动下开始努力学习,以六科360分全班第一名成绩,升上了河唇中学。
河唇中学在河唇火车站另一头的山坡上,校舍虽然无序,设施倒是俱全。十几排瓦房坐落在不同方位,横七竖八的散着,各种树木长到高空中,或俊俏,或婆娑,显示着土地的肥沃。各种鸟类出没,掩映在树梢上的鸟巢,高得让人丧气。
老师们也住在学校里,一边给我们上课,一边养鸡养鸭。
河唇中学往常只有理科班,偶尔会开一次文科班。高一结束时,我要求成立文科班,于是学校就有了文科班,混高中文凭的全公社小坏蛋们都跟过来了。文科班要上历史和地理,却没有老师。政治老师边自学边教我们地理,历史老师老得背都驼了。有时候他没来,我就给班上同学讲历史。
对于历史,我知之甚少,只是把历史书看完了,又曾听我父亲讲过一些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军,胡乱搀和着跟同学们胡咧咧,大家也很高兴。我的同桌王戈一高兴,他的历史书上某一页就变成纸飞机朝我超低空地飞过来。班上同学的手工都做得很好,他们的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等,不到半个学期就会变成各种纸飞机,在教室上空翱翔,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那年我高二毕业,全班参加湛江地区预考,只有我一个人上线,拥有参加高考的资格。同学们也不嫉妒,甚至对我有些怜悯——预考结束他们就自由了,这一生中再也不用参加考试了,就等着发毕业文凭回家了。而我还要继续参加讨厌的高考。因此,他们幸灾乐祸地看着我,欢送我搬出集体宿舍。学校专门为我腾出招待所的一个房间,恨不得把我这文科独苗种在花盆里。我可能是全校有史以来第一位过预选线的文科生,享受了特殊待遇,搬进了招待所,有不做早操的特权。
一九八六年,我参加了那年的高考,六门共384分,英语32,数学23。这个成绩如果放在上海,可以上大专,而在我们湛江只能上个“梦中学堂”。高考因为因地区差异,而造成了极大的不公,边远地区的考生即使付出双倍的努力,仍然得不到公平的升学机会。
高二参加高考失败后,父亲让我进县一中文科补习班复读。他说,你随便读,考不上就回家卖凉茶。
那时我哥哥已在县一中文科补习班混了三年,我进文科班时,他到了第四个年头。同班同学如果应届考进大学,已经要毕业了。有地头蛇哥哥罩着,引荐给各路豪杰,我才不被欺负。那时全班118人,我成绩在100名外。这才知道补习班也是一个丛林,高手那个如狼似虎地多啊。有位补习班前辈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他脸上有一种古老的表情。我热情地打招呼,他一声不吭,只是额头上皱起几团凌乱的皱纹。
为了实现混进大城市的梦想,我扎扎实实地拼了十个月,没日没夜地做英语、数学习题,语文、历史什么的完全放弃,偶尔听补习前辈们相互讨论,记在心里。凭着我相对多的阅读积累,高考时我的语文仍然考了全班最高的97分,而历史、地理、英文都是90分,在当时是全县最高分。只有数学88分、政治76分拖后腿。后来我进了大学,发现同班同学的数学没有低于100分的,一位湖南同学甚至考了117分,比我高了29分。文科考试,却以数学成绩决胜负,这也荒唐透顶。
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呢,我就在老家买凉茶了。我很有买凉茶天赋。在大学里演讲时,我曾多次吹嘘说,我如果没有考上大学,说不定现在就是凉茶大王了,就没有王老吉什么事了。
谁知道呢。

热点内容
催眠老师小说 发布:2025-07-16 03:15:50 浏览:700
杨彭美术 发布:2025-07-16 02:49:22 浏览:348
变速教学 发布:2025-07-16 02:29:54 浏览:141
上海教师招聘报名入口 发布:2025-07-15 22:34:05 浏览:384
夏天的雷雨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15 20:44:07 浏览:606
教师资格证的报名时间 发布:2025-07-15 20:21:42 浏览:534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 发布:2025-07-15 19:20:08 浏览:236
有多少可以重来 发布:2025-07-15 16:35:06 浏览:279
洗牙多少钱一般多少钱 发布:2025-07-15 16:08:33 浏览:610
蒙脱石散多少钱 发布:2025-07-15 15:36:52 浏览: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