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开展校园欺凌的意义

开展校园欺凌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21-06-15 13:15:51

1. 国务院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有何重大意义

该通知的发布
表明国家开始重视校园不良现象的治理
为整改提供了官方支持

2. 预防校园暴力的目的和意义

你好
校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都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共同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

(一).国家的职责

作为国家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尽快制订出保障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为打击和遏制校园暴力伤害案件的发生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特别的暴力事件)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完善校园安全的监督管理责任机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此外,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因“留守儿童”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

(二).学校的工作

1.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校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现代教师要有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切实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各级各类的中小学校都要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学成绩,轻视德育工作的育人理念。要把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尽量排除任何诱发、增强及扩大青少年暴力倾向的学校社会环境;要训练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学生建立和谐、友好、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师及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引发暴力事件的苗头,并对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从而使暴力事件能够被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2.健全校园暴力事件(安全事故)的预防、监督、管理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校的大多数暴力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监督和责任机制。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打架斗殴的苗头或暴力倾向,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外,还要用法律、道德、纪律、规章等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尝试与所有的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签订安全责任书,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群防群治,防患于未然。

3.教师要避免发生体罚或伤害学生等现象的发生。

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一项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中小学校应抓紧师德师风建设,认真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有教师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改进教育方法。要尽量避免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体罚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师生间矛盾的激化或伤害事件的发生。

(三).家庭环境

1.转变教育观念,远离家庭暴力。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又是父母的义务,并且设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的虐待、遗弃等条款,严格禁止亲权的滥用[5]。一方面,夫妻双方应避免因家庭琐事引发家庭暴力,使子女受到影响或伤害;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要避免“棒子头上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现象的发生。目前,有许多未成年子女情感发育严重不足,身上普遍出现了冷漠、孤僻、暴燥等情感特征,这与子女在家庭受到暴力伤害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转变人才观,把子女当人看。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庭把智育作为压倒一切的教育活动。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若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做错了事都会成为被斥责、遭惩罚(或体罚)的导火线。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生活在压抑和不安的状态之中。若这种情绪一旦带到学校后,很可能因为同学间产生矛盾给诱发出来,使其他同学成为被发泄的对象或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因此,家长要切实转变人才观,学会尊重子女,把子女实实在在地当人看,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满意请采纳

3. 如何提高认识,切实开展校园欺凌治理

切实开展校园欺凌治理,首先要开展“校园欺凌事件”的摸底排查:
(一)对校园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和摸底
(二)建立隐患和矛盾纠纷排查台账,实施零报告制度
(三)加大对关键时间点和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
其次要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
最后要完善制度、重在预防,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

4. 《杜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读后感

范文1:
校园欺凌观后感
惩治、遏制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问题再一次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那么,家长和学校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这未必可行。法制文明要从娃娃抓起,家校要走的路仍然还长,但必须得坚定走下去:促进法律健全,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具备正确的法制素养、法制意识,既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懂得用法律维护共同生活的校园环境等。
近日,一条海南省琼海市“长坡中学打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据南海网报道,事件发生于5月20日。此外,该校5月18日也发生了一起学生打人事件。5月21日上午,琼海市教育局就此视频事件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七项措施专项治理校园暴力。此事件距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4月28日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尚不足一个月。4月28日,重庆市彭水县桑拓中学一名学生在厕所内遭到至少三名学生群殴,胸部被利器捅伤致死。同日,辽宁省庄河市第二十二中学课堂上,初二男生吕某遭同班同学姜某割喉身亡。
4月23日,山西省绛县,15岁少年张超凡被多名同学在网吧殴打致死。同日,河北省安新县某中学,一名女生被其他几名女生逼迫脱衣下跪、扇耳光,旁边多人围观起哄,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人出来劝阻……
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原本安宁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曾经遭受校园欺凌的张宇来说,更是如此。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欺凌事件发生后,校园再也不是自己向往的地方了。他整日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可能是太害怕了,我就偷偷地拿了一把刀,每天放在书包里。心想如果有人再敢打我,我就拿刀捅他。”张宇回忆,“庆幸的是,那群欺负我的学生,之后没有再来打我。”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认为,对于被欺凌者来说,如果心理层面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陷入抑郁中不能自拔,甚至会产生自杀想法;或寻找比自己弱的目标,将情绪转移到弱者身上,被欺凌者变为新一轮的欺凌者。
范文2:
校园欺凌现象的感想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相当多,手段及其凶狠,行为及其恶劣,画面触目惊心,大多都是未成年的孩子,让人感觉社会的黑暗似乎不会因为这些处在良好环境下的“太子”与“公主”们有所改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本不应发生的事情呢?越来越多的悲剧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似乎不会因小小的新闻报道所杜绝,是什么样的环境让这本该单纯善良的孩子如此猖狂,一个号称拥有“5000年优秀传统美德的怏怏大国”,竟然无法制止如此恶劣的行为,似乎父辈的成就多么显著都只是徒劳,没有继承,也没有能力发扬,有点可悲吧!
按理说,在第一次的校园欺凌发生时,必然引起轩然大波,也定会引起家长与老师的警觉,与教育研究人员的反思。但是事情似乎没有想像的那么完美与简单,反而将这种暴力色彩笼罩在育贤才、为师表的校园,一些充满江湖暴力、哥们义气的思想压力,让更多的学子心有余悸,把清静、和谐的学府弄的糟糕、洄荡!为什么人们没有从中得到教训呢?为什么让这种风气继续延续下去?试问:究竟要发生多少案例才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究竟让多少祖国的花朵香消玉损才后悔莫及呢?如果说,祖国的发展必然要牺牲许多无私的奉献者,教育的发展要以孩子之间的相互摧残作为代价,似乎这个代价有点昂贵。
校园欺凌问题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一次生命的郑重承诺。人生是一次选择,选择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航船则能勇往直前,鹏程万里;而逆流的航船只能是举步艰难,欲步不前,甚至被猛浪或漩涡永远打翻而深沉海底。选择,是一次对人生的不断完美。
谨慎做出每一个选择,让我们的青春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灿烂。

5. 关于校园欺凌的名言名句。

1、勿以抄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是: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校园欺凌虽然是小的恶行,但也不要去做。因为小的恶行也是恶行,会给被欺凌的学生带来伤害,并且小的恶行一直持续的话,终将有一天会变成大的恶行。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校园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不能因为他人的性格和行动与自己不一样,就去欺凌他人,而应该有大海一样的宽广胸怀,去接纳他人,这样才能有和谐的校园环境。

(5)开展校园欺凌的意义扩展阅读: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 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欺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2018年7月5日,北京为解决校园欺凌,教育部首先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公布:发生校园欺凌须限时上报。 11月12日,广东出台治理校园欺凌方案,起侮辱绰号属欺凌。

6. 打击校园欺凌有哪些好处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但是却因为校园欺凌事件,使校园变得阴暗,没有光彩。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反对校园欺凌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反对校园欺凌心得体会

校园欺凌是困扰美国的一个老问题,作为一名高中生家长,笔者对此并不陌生。每年9月开学,笔者都会收到学校寄来的信件,提醒家长既不要让孩子欺凌别人,也要避免被人欺凌。原来,美国初高中在开学伊始都有所谓的“敲打新生日”。没人知道这个日子源于何时,但老生欺凌新生,似已约定俗成,成为“欢迎”新生入学的非正式仪式。这一天,新生可能就餐时被抢走食物、被无端推搡绊倒、遭吐口水等。在有的学校,甚至发生过老生把新生塞进垃圾筒的恶作剧。

“敲打新生日”固然张扬,但毕竟只是一年一度的事,真正困扰人们的是那种常态化的欺凌现象。种族、衣着、相貌、缺陷、性取向等,都可能成为被欺凌的理由。由于害怕、难堪以及来自父母和同龄人的压力,许多被欺凌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现象虽感无奈,但基本听之任之,认为这是学生成长中一段不可避免的经历。

奥巴马政府在疲于应对预算战和中东乱局的同时,不忘开展反欺凌运动,让一个老问题骤然成为新热点,主要与两大因素相关。一是最近几个月来,与校园欺凌相关的极端事件频频见诸报道。有一些受欺凌的学生或为报复而滥杀无辜,或走上轻生之路。二是人们发现校园欺凌有了新“变种”,即网上欺凌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的普及,一些学生用网络发送猥亵、威胁类信息。与一般欺凌行为相比,网上欺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随时随地且具隐蔽性,危害性更大。

恃强凌弱这一丛林法则为何在美国青少年中如此盛行,甚至酿成悲剧?专家认为,它既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反叛性较强有关,也是相关法律缺失的结果。美国政府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应对欺凌现象时,处于前沿的学校并未积极作为。尽管全美已有44个州出台了反欺凌的相关法律,但这些法律大多是含糊的政策原则,且基本不涉及学校该如何介入网上欺凌问题。这种法律法规上的缺失,让学校担心因越权管理而官司缠身。

美国教育部正与其他政府部门联手,并会同学校和全国家长协会等组织,共同研究应对欺凌现象的管理细则,力争有法可依。美国两大教师工会也将启动相关预防运动。社会舆论也呼吁联邦政府推出全国性的反校园欺凌法。一些社交网站还开始向受欺凌的青少年提供网上帮助。专家特别强调,家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顺畅的交流和沟通,既要教导孩子如何在不舒服的环境下处理问题、珍爱生命,又需让学生明白,必须为自己欺凌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说到底,反对校园欺凌,不能指望单一因素的改变就能起作用,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才能将其根除。

7. 检察机关为什么开展防止校园欺凌宣讲

检察机关就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的治理预防向该校及县教育局分别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学校及教育部门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和学生心理关怀,并组织检察官进入案发学校开办专题讲座

8. 教育部将开展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这个举动有哪些好处

学习对于许多小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学习只能在学校里面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对于许多学校来讲,因为在管理方面不当,导致越来越多的问题。关于欺凌这一件事情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不想遇见的事情,也从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会被其他人进行欺凌,所以教育部出台欺凌管理专项,其实也有一定的好处,防止更多的人遭受其中的危害,让孩子在学校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里面,也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让她能够有一个美好而光明的未来。

1.减少校园欺凌在各个学校出现。

当然教育局出台这样的管理专项之后,其实还是要靠大家一起付出努力来实现它,毕竟只靠教育局,一个方面是不可能实现,更多的人都了解以及知道,只有将这样的政策制度做好了之后,我们的孩子才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热点内容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 发布:2025-07-13 14:42:16 浏览:896
对教育的 发布:2025-07-13 14:06:14 浏览:28
绿色的金鱼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12:15:47 浏览:779
宫颈多久查一次 发布:2025-07-13 09:36:59 浏览:682
逆羽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09:16:35 浏览:476
幼儿英语口语培训 发布:2025-07-13 08:37:47 浏览:292
2017全国数学文科二卷 发布:2025-07-13 07:49:17 浏览:155
水泥多久干 发布:2025-07-13 07:12:13 浏览:105
中考语文要点 发布:2025-07-13 06:16:00 浏览:386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贺卡 发布:2025-07-13 06:07:45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