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A. 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
塑造爱国与成才信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正在申请成为市级课题,作为课题组的成员,我承担的任务是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部分。
爱国成才教育的操作关键在于以爱国与成才为基本思想的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体现,如何有效地提高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揭示以爱国与成才为基本思想的理念在当前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反思以爱国与成才为基本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应有的地位,并探讨它的自身建设规律。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我们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课题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体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亦称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潜在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后面的这些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连接在一起的,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并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教育性原则。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道德兴,国家兴;道德兴,民族兴--这是现实得出的结论。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探求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规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避免出现各行其事、相互掣肘的局面。例如,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一要建立组织系统,从领导机构到专、兼职辅导老师,再到学生必须环环相扣;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形成序列,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
最后,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点,阳春葱笼滴翠,盛夏浓荫覆地,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校园建筑的设计、景点的安排,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目前,我们已经做的一些工作:
1、 发掘环境文化。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的是历届毕业生以及在校普通班、美术特色班学生的优秀作品,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又两次动员各年级全体学生收集格言警句,要求在爱国与成才的主题下,结合两个信念:只要努力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热爱祖国,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收集有关人格、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的格言警句,每班选定名人或自编的共两条格言警句经过加工制作分别布置在教室内外。通过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这些格言警句的确对部分同学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哲理隽语让学生体会,凡人小语使学生共鸣,名人名言叫学生醒悟思索。课题组还提议组建校“小记者团”,创办校报《晨曦报》,建立长桥中学网站,校刊、校报及时报道学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将原有的宣传橱窗留出一半作为爱国成才教育的专栏,定时更换其中的内容,学生和老师们课余时间看专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心灵自然荡涤,思想必然升华。
2、 修炼礼仪文化。
健康的、高雅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怎样处理同学间关系?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怎样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怎样认识爱国与成才的关系等等。优化学校人际环境,开展尊师爱生活动,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发挥班级环境的熏陶教育,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班风、学风、集体舆论、文化氛围等,老师和学生无论是在课堂或课后都倡导“赞赏鼓励”。目前,“老师好!”已经成为校园流行语。
3、 充实活动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现代中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死读书、读死书有悖于中学生身心。基于这一认识,走出课堂,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组织了“小记者团”,每月时报道学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在课题组的提议下,学校成立了我校科学院(理科)、社科院(文科),设立两院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学生中刻苦学习、努力成才的榜样,也使院士们以科学家为榜样,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发愤学习,并通过大力宣传来激励广大同学的学习上进心,从而推动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发展。科学院和社科院院士每学期都要分别进行课题研究,如这次暑假我所负责的社科院将进行:上海市民的素质--长桥中学师生协作与合作精神综合调查。我们还开展了全校范围的校长助理招聘,竞选出学生校长助理;每月评选最值得表扬者,并让他们担当升旗手;校运会人头攒动,健儿们生龙活虎;世界环保日的环保宣传教育,倡导学生爱校、节能;校园科技节上,学生们放飞飞机的同时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在区戏剧节系列专场比赛中,我们的两院院士们也积极投入其中参与排练,最终我们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又一次让学生们体会和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经过一次次的活动,我们也非常欣喜的看到学生们身上可喜的进步。
后面工作的一些设想:
1、继续充实活动文化。
我们应该成立校园电视台,组织“小记者团”团员们走出火热的校园生活,以自己敏锐的视觉把握瞬息万变的时代脉搏;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自编自演;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观工厂,每月组织社会实践课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动手;指导学生参加读书征文比赛,组织书画摄影活动,举办心理讲座等。多姿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特长,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重大事件、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月系列活动。下学期我们计划展开如下活动: “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庆国庆系列教育月活动,以“尊师重教、终身学习”为主题的九月学习月活动,开展 “美在身边”教室文化建设比赛活动,使教室更加整齐洁净、文明祥和,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推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2、健全价值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学说、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又势必影响到校园的莘莘学子。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辨别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完全作出正确的判别。通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定期观看爱国教育影片,让学生了解自己、把握人生方向,争取美好未来如此等等。开展有组织的班、团、学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校正观念,在实践中认同价值,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制订校训、编写校歌以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虽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力量是巨大的。正如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所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校园环境不仅反映了一定时代的传统观念,而且也影响着教学的积极性。因此,优化育人环境不仅仅看作是一种管理,更应该说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B.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哪几个方面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中国梦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有理想有梦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向导力量,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为终极目标,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在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注意顶层设计,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主导型与多样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中国梦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把正面的教育内容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不断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从而实现教育人、服务人的功能。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扩展阅读: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C. 大学校园怎么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1.在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完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用和美化的前提下,补充和完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其中包括理念、行为、视觉、环境
2. 抓好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应营造各种校园文化形式:物质的或精神的,显性的或隐性的。雕塑、文化设施、绿地,鲜花、广场的设计、报栏和橱窗等布置无不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
学校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校风校貌,“寝室文化”、“食堂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美术展以及学校向社区文化延伸等无不显示出学校“探索、追求、创新”个性。
3.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隐性的课程,对学生成长大到理想道德,个性品德,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精以思考,精心设计以景育人,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4.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D. 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建设校园文化,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以人为本,创建校园文化应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联系起来;二是建设校园文化必须注重内涵发展。从领导班子建设、教学条件改善、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展各种生动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凝炼提升大学精神等多渠道、多方位进行,从而在高校里营造一种和谐、团结、进取、创新的良好学习、生活、工作氛围,促进高校顺利发展。
E. 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1.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2. 加强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内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
3.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
5.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6. 确立面向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形成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在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形成有助于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文化氛围,形成青年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校园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 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重要的。
F.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怎么写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项目。
G. 如何建设校园特色文化
学校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场所,然而在日益物质化、技术化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念的式微,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文化立校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校园环境建设是文化立校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环境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染作用。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至完美”。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和县《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大文科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优化我校的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位,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我校书香校园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活动。就我们学校而言,大楼上有鲜红的标语、醒目的校训,大楼前立有漂亮的橱窗,教室里张贴着名人名言,中心过道两旁竖有不锈钢的古诗文铭牌,草坪、绿地插着爱护花草树木的警示语,每棵树上都挂有介绍其名称特性的标注牌。努力使校园处处充满着科学、人文气息,让学生时时感受着文化的濡染。走进校园,能让人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尽管他们每天要从已竖立了几个月的古诗文铭牌上的诗句前面经过多次,结果对它们竟毫无印象,一无所知,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升思想涵养和精神品位。我校注重学校的文化环境布置,营造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以校园规范化的语言文字环境引领学生提高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精心布置学校橱窗、板报,加强学校文化阵地建设发挥校园广播、网络的育人功能;创造条件开展校园文学社活动等等。为什么会收获甚微?我认为,这是我们学校在操作上走进了误区,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你布置环境,提供了学习对象,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感染,从而自觉地去学习消化。这不正如给学生发了新书、配音磁带、练习册、作业本,教师不去上课一样吗?我们面对的是学习目的模糊,自学能力弱的小学生,他们是模仿能力、好奇心比较强的年龄阶段。所以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布置校园文化环境,真正做到落实素质教育和有效教育。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说一些什么话?怎样让孩子们听到、听懂、听进、乐听、想听每一面“墙壁”所说的话?怎样让这些话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外化为他们的言行呢?
首先,要让它们说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的欠缺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对于一些深奥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与障网碍。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墙壁”说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对于小学生而言,“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比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容易理解。在一年级教室的楼道里,贴上“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比许多高深的道理、空洞的说教更能深入他们的心灵,外化为他们的行为。富有童趣的儿童画、中国特色的写意画比起生硬的电脑制作、统一打印的名人名言要生动百倍。学校的报栏橱窗更多的是只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那就是一处校园装饰物,像这些对全校学生开放的知识窗口何不用上汉语拼音呢?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不正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吗?
其次,要让孩子们有时间去倾听它们说话。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重是众所周知的,有人说,如果让牛顿生活现在的中国,那么他也只能整天埋头作业堆里,即使有苹果掉到他的头上,他也无暇去作过多的思考,就更不可能有 “万有引力”发现了。我们学校的学生,现在每天被学校的作息时间框的死死的,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什么草坪、绿地不许入内等等规定。从表面上看,校园井然有序了,环境卫生了。事实上,学生的自由空间被缩小了,久而久之就对在自己身边的环境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了,这就是当今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午间和课后,除了作业、打扫卫生外,有更多的时间徜徉于校园,漫步于绿地、草坪。欣赏鲜花、青草、绿树,在林间嬉戏,在草地上玩耍。拥有古人“春游青草地,夏赏绿荷池”的闲情逸致,在无拘无束中放松心情,放飞想象,享受童年。
再次,要让它们常说鲜活、适时的话。学校的教室、橱窗、黑板报、古诗文铭牌等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它们应当常换常新,富于变化。比如,春天到了,就换上描写春天的诗句、文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腊月春风似剪刀。”组织学生春游、踏青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到了秋天,可以让孩子们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中,体会“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气。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体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大雪纷飞的日子,吟咏“忽如一夜色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这样随着季节的更替,时令的变换,吟诵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文,既增加的语言的积累更受到文化的熏陶。再如,在奥运前后,我们的古诗文也可以更换为奥运精神、奥运口号等;橱窗、板报等布置则可换为与奥运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沐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汲取更多的外来的和与时俱进的知识养料。
最后,要让它们说说孩子们自己想说的话。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见识广了,能力也强了。我们学校教室内的墙壁更应该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他们的优秀书画作品啦,优秀作文啦,参观旅游时的留影啦,主题小报设计啦等等都可以一一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使教室墙壁最大限度地被学生利用,引导他们合理美观地布置教室,让孩子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得以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心声倾诉到墙壁上去了,这样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还锻炼了其动手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离不开“墙壁”的布置,我们要把每一面“墙壁”都交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孩子们有时间和空间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北京师范大学的邱耀德教授说 :“孩子的无意注意学到的东西比有意注意更多”,这句话的确值得我们小学教师去深思研究。
H. 如何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范围中生活的每一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具体化。高校校园文化深藏于学校的历史沉淀之中,反映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精神,体现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它以一种无形但超强的内聚力传承着校园精神,激励着教师和学生。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提升高校的文化层次、精神境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如何促进高校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成为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位,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首先必须在认识上达到对校园文化的正确认识。但现阶段一些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过分看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许多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舍得花钱,搞建筑、买设备、修道路、建广场、栽花植树,对这些外在的、收效快的项目,普遍比较重视,但对隐性的、潜在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校园文化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注意日积月累的养成,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是不可能的。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受到冲击和挑战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出现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出现了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这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一是西方文化的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涌入,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现代人文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叛逆的感官刺激,而西方文化的表现模式正好与部分青年学生的需求相吻合。二是文化功利性的挑战。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强烈。社会成员在市场经济中容易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行为,这使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网络信息化浪潮的挑战。信息电子时代网络上各种不良、不健康的内容,极易动摇大学生经过前期教育刚刚形成的价值体系,破坏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四是高校扩张影响的挑战。高校扩张影响校园文化品质。高校扩招在为更多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少的难题。学生数量增加了,但同时作为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却下降了,他们素质的降低也必然会影响到校园文化品质的下降。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培养独特文化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沃土,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时,应把握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力度,要旗帜鲜明地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占领高校思想阵地,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渗透力和吸引力。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二是要以人为本,客观务实。高校的和谐首先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才能推进高校的和谐,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以人为本,为广大师生创造公平竞争的空间,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激励师生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自觉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专心工作和学业而又和谐相处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三是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成功之路。要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人心,使广大师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
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