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一、导入:
回忆起从幼儿园到现在,我们每位小朋友都已认识了许多的老师。老师的心像妈妈的心,慈祥、亲昵;老师的爱像妈妈的爱,温暖、真实。妈妈祝愿我们长得比花儿还美,老师培育我们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爸爸盼望我们早日长成栋梁材,老师叮嘱我们要为祖国贡献绿荫。伴随着《老师的心,老师的爱》歌曲和身体律动,我们开始探索老师的世界。
二、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
听完MTV后,我们发现这首歌描绘了老师夜晚在灯下辛勤工作,呕心沥血编写教材、批改作业的场景。歌声中流露着小女孩对老师的感谢、尊敬、关爱、爱戴之情。与MTV版相比,歌曲在演唱形式、速度和情绪上各有特点,磁带版更深情、情真意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歌曲,通过听伴奏、唱词、讨论艺术处理,最后变换形式演唱,增强了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三、老师朗诵歌曲《在老师身边》歌词
老师深情地朗诵着歌词,引人思考未来与老师、校园的分别,以及带着老师期望去实现少年时代的理想。这首歌是对《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一个完美的结课。
教学反思
通过歌曲《老师的心,老师的爱》导入,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情感与内容上的双重铺垫,让他们自然关注老师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教学中,通过对比磁带与MTV版,让学生体验不同艺术处理,激发了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结课时,歌曲《在老师身边》引发了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对老师的感谢与深情回望,达到了对新大纲、新课标的深层次和创造性运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高妙的构思,将学生的情感认识与现实世界自然联系起来。
从生活中找“米”写作指导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因为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看到作文题,脑中一片空白。有时好不容易凑足三四百字,但不是离题万里,就是杂乱无章。更有甚者,一节作文课下来,作文本上只有空荡荡的几行字,真是可怜之至!
其实,写作文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难。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同学们平时就走进生活,到生活中找“米”,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炊”自然就容易做了。
当然,写作文还得注意根据中心来选材,切忌随便抓一个材料就写,也切忌不对原材料做任何加工,全盘照搬。
〔学习目标〕⑴学会从生活中找“米”;⑵平时做到“四多”,养成收集素材的好习惯;〔3〕学习根据中心来选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实录〕
一、出谋划策
〔投影录音一〕我是您的学生吴垠,我最怕写作文了,因为每次提起笔总觉得没话可写。老师,您能帮帮我吗?
〔投影录音二〕我是您的学生陈丹丹。老师,每次上作文课,都是我最头疼的时候。写作文对我而言简直是种折磨,每次为了凑足那五六百字,我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这如何是好呢?请您救救我!
师:这是两个同学写给我的求救信,让我帮帮他们。其实,这种现状在大家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同学们,请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
生1:他们应该到生活中去寻找跟所写的作文有关的素材,再根据中心作个筛选。
生2:我建议他们多读读书,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学习别人的写法。
师:说得很不错。还有别的好主意吗?
生3:我个人认为多留心观察生活,多思考,多感悟,并随手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日积月累,写作水平定会提高,而且保证不会有没话可写的感觉。
生4:……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针对这两位同学的来信,我觉得首先要解决没话可写的问题。要有话可写,必须有材料可选。材料哪里来,靠自己去收集。生活是写作的“米仓”。毛泽东同志不是说过“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的源泉”吗?只要我们平时真正走进生活,投入生活的怀抱,做到多留心观察生活,多思考,多感悟,多积累,就能不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小显身手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童年的我们无忧无虑,快乐无邪。童年的路上洒满了欢声笑语。请大家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师:根据题意,你认为选材要注意什么?
生:一定要选择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来写。
师:对,“童年”时的“趣”事。请大家迅速构思,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选的趣事。
(思考2分钟)
生1:我有一次钓鱼,竟钓上来一只鞋子。
生2:我幼时以为香烟很好吃,结果被烟呛得咳了半天,裤子还被烫了个洞。
生3:我帮妈妈去买盐,不小心把盐弄脏了,便去洗,谁知全化掉了。
生4:小时候我真的喝过墨水,因为我总听爸爸夸别人肚里墨水多。
师:好,思维很活跃,看来大家蛮会选材的。我看都扣住了一个字——
生(齐答):趣。
师:请大家动笔去写,注意写出“趣”来。写好再分组交流一下,选出组内最好的作文。
(生写作交流。最后向老师推荐佳作。)
三、佳作欣赏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陈琳同学的作文。
(投影打出学生习作)
生:在记忆的天空里,有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星星,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暗淡无光,有的亮得刺眼。但有一颗是最耀眼、最亮的,它记载着我童年的趣事。
小时候,我最讨厌下雨,因为下雨时电闪雷鸣,一遇到晚上下雨,就会闹出不少笑话。
我清楚地记得,也是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我一个人睡在宽敞的房间里,爸爸妈妈睡在隔壁。我裹紧被子,把头捂在被子里,生怕雷劈到我。谁知,天公不作美,老天明知道我最怕雷,还给我这个“赏赐”。一个震破天的雷声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我吓得直哆嗦,竟然从床上摔了下来。又一个雷给了我下马威,我吓得不知钻到了哪里,只听见咚的一声,头皮开始发麻。我的一声惨叫惊醒了爸爸妈妈。他们跑到了我的房间,把灯一开,才发现,我正趴在床底下呢。妈妈大笑起来,说:“哟,丫头,咋爬到床底下了呀?”爸爸早已笑得直不起腰了。当妈妈把我从床底下拉出来时,我才发现我的身上全都是灰,然后我也跟着笑了。
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流走了,再也不回头,但那颗耀眼的星星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师:好,朗读得很有感情。请坐。现在请同学们来评论一下,你认为哪里写得最好,并简要说明理由。
生1:我认为开头、结尾写得最好,前后照应,中心突出,语言也很生动、优美。
生2:我觉得第四节心理描写很成功,尤其是“把头捂在被子里,生怕雷劈到我”和“吓得直哆嗦,竟然从床上摔了下来”这两处写出了我的胆怯心理。
师:陈琳同学,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写作的经验吗?
生:也谈不上什么经验,我只是写出了自己的经历而已,我小时候就是那么胆小。
师:对啊,同学们,好的材料就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呀!让我们再来看看李叶新同学写的作文。
(投影打出学生习作)
生:“青铜板,铜板青,青铜板上钉铜钉……”小时候,妈妈总是说着这个歌谣,跟绕口令似的,可小时候的我就是伴着这绕口令入眠的。
还记得童年时的一件傻事。一个月明的夜晚,突然停电了,因为当时是夏天,天气出奇的热,于是全家决定去院子里乘凉。
当时的我还未满六岁,是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儿。我躺在妈妈的怀里,好奇地仰望着天上正向我调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全然不顾大人们的高谈阔论,这一片天地仿佛只有我一人,星星好像成了我的朋友,我正和它们亲切地谈话。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模糊了。正当我要睡着的时候,几颗流星从天空划过,划亮了我的眼睛。我从妈妈怀里挣脱,跑向大院,朝着流星划过的方向跑去。来到一个水缸边,我停了下来,因为我看见满缸的星星!我急忙喊道:“爸爸、妈妈快来看,我摘到星星了!”“在哪呢?小宝贝!”妈妈故意用身子挡住了星光。“咦?刚才还有的,现在怎么就没了呢?”我怀疑有人把星星偷了。可妈妈一离开,我又变得欢喜起来,因为我再次看见水中的星星了。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的我很幼稚,但却冒出了这样的想法:
星星啊星星,
总有一天我要把你摘到,
我要把你缝在爸爸的衣扣上,
缀在妈妈的心田里!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两句?
生1:我最欣赏她的结尾,充满了诗情画意。
师:好,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星星啊星星,
总有一天我要把你摘到,
我要把你缝在爸爸的衣扣上,
缀在妈妈的心田里!”
师:确实不错。如果跟前面衔接再紧些,会更好。
生2:老师,文章中有一段写星星的文字与我们学过的散文《繁星》中的很相似。
师:你的目光很敏锐。你觉得这样写,可以吗?
生2:还行。她作了些改动,而且用得很贴切。
师:其实,这一点值得推广。写作文时,可以适当地引用或模仿别人成功的东西,只要你用得好,用得巧。
同学们,写作的素材是不是又多了条获取途径?
生:是的。从书本中来。
师:对!写作的“米”除了可以来自广泛的社会生活,还可以来自他人或前人提供的资料(包括书本),甚至可以来自以生活和书本为基础的想象。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总结)归根到底,生活是写作的“米仓”。因为资料是间接的生活,想象也是扎根于生活、源于生活的。所以,想写好作文,我们首先必须走进生活,投入生活的怀抱,去感受生活花朵的芬芳,领悟人生的真谛。
四、布置作文
师:刚才,我们已一起探讨了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的问题。现在,大家还认为作文没话可写吗?要绞尽脑汁凑字数吗?
生:不了。
师:好!我们下节课的写作任务是:以“我爱我家”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附上学生习作一篇:
我的家
七年级 周欢
人们常说:“家是心灵的港湾。”这话一点也不错。假如我们是鸟,那么家就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窝”;假如我们是火苗,那么家就是维持火苗的油。家为我们提供我们想要的一切,我们又怎能不爱我们的家呢!
我的家是一个五口之家,在这个小小集体里,我享尽天伦之乐,尝遍喜怒哀乐。
喜
“我的征文获奖啦!”刚一进门,我便对正忙于锅勺之间的妈妈喊道。“真的?奖呢?快让我瞧瞧!”妈妈简直有点喜出望外啦。我连忙拿出奖状,妈妈顺手接过去。我感觉得出她那股望子成龙的喜悦心情。不一会,家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了,他们无一不为我高兴。吃晚饭时,爸爸又夹了许多菜给我,还叮嘱我要继续努力。整个晚上,家里都充满喜悦的气氛。我仅仅是获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家却给我带来巨大的鼓舞,我怎能不喜?我怎能不爱我的家?
怒
“新华社报道:台湾当局拒绝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刚听完这一句,我就怒不可遏了,对着电视机吼道:“什么狗屁话!台湾不是中国的,难道是美国的不成?”爸爸也火冒三丈:“台湾不是中国的,当年郑成功还收复什么?”爷爷对此也显得格外愤懑,认为台湾当局数典忘祖。妈妈、奶奶显然也支持我们。于是,这个夜晚大家都显得郁郁寡欢。虽然我对此事愤愤不平,但当我看到全家都那么支持我,那么关心国事,愤怒之中又有些许安慰。
哀
“不能经历狂风暴雨的鸟,与断翅无异。”我的家也经历了不少“风雨”。“奶奶的腿怎么又疼了?”我望着愁眉不展的爸爸。“老毛病又犯了,挂了水还疼。”“那赶快送医院。”“早就去过了,医生说过几天就没事了。”我感到很伤心,奶奶对我那么好,现在她生病,我却一筹莫展。这几天,我茶饭不思,整天都希望奶奶早日康复。
乐
“今天作业太难了。”吃饭时我不禁脱口而出。“太难就不用做了。”爸爸话中有话,“做了又不能保证对。”“对了考试又不一定会。”于是我和爸爸玩起了“语言游戏”。“考试会又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又不能保证分配到好工作。”“分配到好工作又不能保证工作好。”“工作好又不能保证考试时会”“考试会又不一定……”这时,桌上早已笑声一片。
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家。我爱这样的家!
[教学反思]
这节作文课主要想解决学生写作没话可写、拼凑字数的问题。应该说,通过这节课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至少让学生懂得了:1、写作要言之有物,要有写作素材。2、写作的素材要靠自己到生活中去寻找,去收集。3、要能根据中心选取合适的材料。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如何把作文课上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如何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等,还急需进一步探究。
写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想提高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才行。这节课仅是一个引子,生活的博大精深和五彩缤纷还得靠我们每个人自己去领略去感受。
③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18课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
:<<慈母情深>>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语文
第九册 第六单元第18课(需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时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重点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抓住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体现了平凡母亲的伟大.
学情分析:
学生多数朗读能力欠佳,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教学理念:
<<慈母情深>>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1.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如,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二)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
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慈母情深>>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语文
第九册 第六单元第18课(需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时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重点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抓住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体现了平凡母亲的伟大.
学情分析:
学生多数朗读能力欠佳,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教学理念:
<<慈母情深>>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1.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如,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二)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
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懂得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的力量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母爱的温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8、慈母情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正音。重点指导“攥、陷、龟裂、碌”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
(1)课文主要讲什么?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3)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引导质疑: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呢?
(三)研读课文,感受母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做简单的批注。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哪些?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
教师相机指导:
(1)“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感到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经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爱读书而兴奋不已。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子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这段话运用排比将母亲为整个家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拽着钱跑了出去……”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教师指导:找出文中描写了母亲的外貌和语言的语句,朗读后加以评议。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1)说说文章是怎样表现母亲深情的。(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纸船——寄母亲》是冰心早期写的一首诗,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抒发了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的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
3.课下搜集一些表现母爱的诗歌或故事
附: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外貌 瘦弱 疲惫 龟裂
母亲 动作 立刻立刻立刻立刻 慈母情深
语言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18《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
一、 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课前,关注预习中的读。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是必要的。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读。读通,读顺,读熟文本,这是于永正老师说的学习课文的“保底工程”。故在课堂中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的情况时,我只需他们说说课文的大意即可。
课中,关注自学中的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请学生自由地阅读,梳理学法,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投入到自主品读中,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个性化的见解畅所欲言,不亦悦乎。
对文本关键语段的深入理解、体会,感受慈母情深,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再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所以在之后全班的汇报交流中,学生把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授之以渔。
课堂上最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的境界”。
从扣紧题眼入手,我紧抓住“深情”两字,用着重号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唤醒学生对重点词的关注意识,旨在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阅读文本,暗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对词语有了敏感,就有了良好的语文意识。
阅读课的生命就在于教师为学生与文本之间创设桥梁进行对话。在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时,我也不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如:当学生汇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我相机引导: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说出“极其瘦弱”,于是让他再读,语感一出,体会也就到位了。又如:母亲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把钱塞到我手中,并对旁边的那个女人大声喊道:“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我顺势引导学生:用你们刚才抓重点词语感悟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学生对“揉得皱皱的”“龟裂”等词语有了敏感,深入体会,并从母亲的语言中读出了其蕴含的深意。学生的智慧,需要我们用方法这把钥匙去开启。叶圣陶先生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当学生习得了方法,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独立阅读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 以情促情。
课前,我由一首孟郊的《游子吟》引入主题。当情到深处,升华感情时,我播放一曲深情的《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时激活了学生亲近母爱的情感,学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美好境界。他们有的流下了感恩的泪珠;有的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对母亲的祝福;又的理解了母爱的伟大,陷入深深的反思……
叶嘉莹教授说“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事情方面的主题,更可贵的还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并读出作者的情感后,学生此时的情感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当然,由于本课内容及意境的深远,使得这一课时的时间会比较紧,我所预设的一些环节没能得到落实,使得本节课的交流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还不充分,读的递进层次没有得到完美的展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