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伦中学
A. 曹孚的介绍
曹 孚 (1911-1968),字允怀,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普通农家。少时家境贫寒,靠在一所女校担任校长的姑母资助读完宝山县立第二高小和镇上教会所办罗店中西公学。1926年,因成绩优异免费保送麦伦中学高中部,这时他常在《民国日报》、《申报》的副刊上发表作品。1929年7月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初中国文、英文,并开始著述与翻译。18岁时翻译《希特勒传记》;19岁时翻译《励志哲学》。1933年,经沈体兰校长(解放初任华东教育部副部长)提议,麦伦中学为曹孚提供助学金入复旦大学教育学系深造。期间,发表了《克伯屈的动的教育观》《中国教育改造问题》《中国生产教育问题》《中国教育之生命线》等论文以及《科学发见谈》《苏联文学诸问题》、雪莱《诗辩》等数部译著。曹孚还曾兼任《教育学期刊》和当年颇享声誉的复旦文摘社的编辑,参与教授孙寒冰主编的《文摘月刊》。民国26年(1937年),以全校英文成绩最优、文学院毕业成绩最优、全校毕业生总分第一等三项第一名,获“异等茂才”金质奖章,并留校任教。
B. 流星蝴蝶剑 陈明是谁
是孟星魂用过的一个假身份
C. 继光高级中学的校史简介
该校是一所有着116年历史的沪上老校。学校的前身是英国教会伦敦会于1898年在沪创办的麦伦书院,1927年改名为私立麦伦中学。在进步校长沈体兰先生任校长的二十年间,提出了“科学、进步、民主”的办学思想,以培养爱国精神和救国能力为宗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聘请了一大批思想先进、知识渊博的教师,组织多种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邀请进步学者来校讲课,创办民众学校、补习学校,把一所外国教会办的旧麦伦,一手改造为进步的革命的新麦伦。
以后,历任校长都深受“科学、进步、民主”的办学思想的影响,努力创造办学佳绩。培养了以杨振宁恩师、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原北大副校长王竹溪教授,数学家陆家羲,计算机专家陆汝钤,世界集邮专家沈曾华等为代表的四万多校友。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为公办,于1953年更名为继光中学。“继光”校名具有双重寓意,一是“继承”和“光大”学校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二是纪念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烈士。当时继光中学被定为可招收归国华侨学生的上海市十所重点中学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学校教学规模达到鼎盛,学生将近四千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继光中学渐复元气,重现生机,各项工作蒸蒸日上。 北大校长、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1933年为该校题词“忠信勤勇”四字校训,激励麦伦学子形成对祖国忠诚热爱、讲求诚信、勤劳节俭、勇者不惧、无私无畏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今,在执行《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新时期,金晓文校长提出了以蔡元培先生为该校所题写的校训“忠、信、勤、勇”为基石,致力于培养“忠于义、信于实、勤于思、勇于行”(忠于义:忠诚事业,矢志不移;信于实:信奉真理,格物致知;勤于思:勤于反思,止于至善;勇于行: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继光人,实现“让我们成为未来的社会中坚”的目标。
学校有着一个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领导班子。近年来,学习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需求和学生特长为方向,积极构建“课程多元有效、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学校课改教改联动,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规范执行课程方案,提升教学质量,高考达线率基本是100%。研究型课程是学校的强项,我们曾举办上海市高中研究型课程实施研讨专场。
为促进和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进中青年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先后开展了《小班额背景下师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师生自主发展的评价实践研究》、《培养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教学实践的推广应用研究》、《普通高中小班额条件下温馨教室建设的策略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在市区评比中获等第奖。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聘请知名教师和专家指导教师的成长。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的德育传统,该校是虹口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的校史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学校还定期组织体育节、科技艺术节、英语节、清明祭扫等主题教育活动。该校是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机器人制作、船模制作等在全国、市区比赛中获奖无数。该校同时也是上海市女子足球传统学校,是上海电视台的青年足球培训点之一。学校拥有的图书馆是上海市一级图书馆,同时我们又承办 “虹口区博慧读书俱乐部”。另外,该校创建的物理、生物创新实验室也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了平台。
硬件方面,学校现有教育教学用房7栋,总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电教中心、电子阅览室等,拥有报告厅、大礼堂、塑胶田径场、篮球场、室内体育馆等配套齐全的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我们的校园绿化也颇具规模,树种繁多、四季飘香,是上海市花园单位。
近年来,我们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图书馆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学习型企事业单位、上海市五一巾帼集体等荣誉。
D. Betty Barr 是谁,他的中文名是什么
贝蒂巴尔Betty Barr,1933年在上海英国乡村医院(今华东医院)出生,父亲John Barr为英国最大教会伦敦会派来中国的神职人员,在麦伦中学(现继光中学)任英语教师,母亲Ruth Barr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化专业的硕士,1930年来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工作,后在上海沪江大学任英语教师。直到1952年才离开上海。 Betty Barr 先后在上海西童女校和美国学校接受教育直至1950年离开上海赴美上大学。上海沦陷期间她与父母一起被日本人关押在龙华集中营。70年代,对上海充满感情的Betty Barr又回到上海,受聘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任
E. 继光高级中学的学校概况
继光高级中学(Jiguang Senior High School)是一所百年名校。它的前身是英国教会伦敦会于1898年在沪创办的麦伦书院,1927年改名为麦伦中学。麦伦中学培养的学生和历任教员中不乏饱学之士、知名学者和爱国人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学校同情、支持中共地下党和爱国人士的民主革命斗争,被誉为“民主堡垒”。
1953年5月,麦伦中学改为公立,更名为继光中学。继光中学在20世纪50年代被定为可招收华侨学生的上海市十所重点中学之一。 2003年,学校更名为继光高级中学。“继光”校名具有双重寓意:一是“继承”和“光大”学校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二是纪念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
1931年,爱国民主人士沈体兰任校长,提出了“科学、民主、进步”的办学指导思想,并付诸办学实践,培养新型学生,对学校形成先进文化和革命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任校长的办学,都深受这种学校文化的影响,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创造办学佳绩。
已形成“团结、勤奋、进取、求实”的校风,“勤问、多问、时间、创新”的学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技素养和爱国民主精神,已经成为学校绵延几十年的办学特色。
新时代的继光,承爱国主义教育之传统,扬科技教育之特色,展研究型课程之强项,翼青年学子之成长;新时代的继光,以蔡元培先生为学校题写的校训“忠、信、勤、勇”为基石,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让我们成为未来的社会中坚”为培养目标。这既是继光学子成材的方向---成为高素质、重能力的社会劳动者,也是继光教师成长的目标--- 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在全体继光人的努力下,学校以良好的办学传统及注重教育质量的办学实绩,受到社会的认可, 2009年被授予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学习型企事业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国际科学与和平”上海市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学校、虹口区校务公开工作示范单位、虹口区特色团组织等荣誉。
一个多世纪的拼搏,继光人风雨兼程,铸就辉煌,再次吹响“抓住机遇、创建品牌、共同努力、和谐发展”的号角。 曹亮 词
胡周淑安 谱
1、伟哉麦伦该校,时代之光耀,放射趁今朝,普照人类。
仗吾曹,年少英豪。必信,必忠,矢勤,矢勇。在吾曹,年少英豪。
2、伟哉麦伦该校,时代之洪涛,奔腾趁今朝,波动全球。
仗吾曹,年少英豪。必信,必忠,矢勤,矢勇。在吾曹,年少英豪。
3、伟哉麦伦该校,时代之前哨,驰骋趁今朝,表率大众。
仗吾曹,年少英豪。必信,必忠,矢勤,矢勇。在吾曹,年少英豪。
4、伟哉麦伦该校,时代之斧刀,磨砺趁今朝,翻造宇宙。
仗吾曹,年少英豪。必信,必忠,矢勤,矢勇。在吾曹,年少英豪。 忠——忠于义:忠诚事业,矢志不移;
信——信于实:信奉真理,格物致知;
勤——勤于思:勤于反思,止于至善;
勇——勇于行:勇于实践,敢为人先。 以蔡元培先生题写的麦伦书院校训“忠、信、勤、勇”为基石,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我们成为未来的社会中坚。
所谓“未来的社会中坚”是指“高素质,重能力的社会公民”,即有较强时代责任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者。由于高中招生比例规模的逐步扩大,区域生源总量的逐年减少,该校虽然是一所区重点中学,但生源多为全区中等水平学生,学校实质上是一所普通高中。鉴于此,我们就不能以培养社会精英为办学目标(事实上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学力,应定位于培养实实在在,能贡献的社会公民。
1.解读
忠——忠于义:忠诚事业,矢志不移 信——信于实:信奉真理,格物致知 勤——勤于思:勤于反思,止于至善 勇——勇于行:勇于实践,敢为人先
2.内涵
“让我们成为未来的社会中坚”是一个“双主体”。它既是继光学子的成才方向,也是继光教师的育人目标,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互动发展、交互推进、互为依托的。
一方面,学校通过三年高中教育,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高中生,使他们成为高素质、重能力的社会劳动者。 另一方面,重视和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能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F. 陆家羲在数学方面有什么成果
陆家羲是中国组合数学家,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市民家庭。父亲是个收入低微的小商贩,母亲没有职业,靠给别人缝洗衣服弥补家计的不足。他是这个家庭的独子,5岁开始上学,先后在上海正德小学、声扬中学和麦伦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父母亲辛劳节俭给他提供的读书机会,从小就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初中毕业后,因父亲去世家境困窘而中断学业,并到公共汽车五金材料行当徒工。工余时,他仍孜孜不倦地读书自学,立志日后要攀登科学高峰。上海解放后,他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的统计训练班。短期学习后,于1952年5月被分派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科担任统计工作。在此期间他自修了高中课程和俄语,并广泛涉猎天文、地理、文学、哲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1957年在职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接受高等教育。1961年毕业分配到包头钢铁学院担任助教。高校调整时该校下马,他被调入包头市教育系统,先后在包头市教育局教研室、包头8中、包头5中、包头24中以及包头9中等校担任物理教师直到逝世。
在哈尔滨电机厂工作期间,一次,他阅读了一本名为《数学方法趣引》的书——这是对他一生道路有决定意义的一件事。这本书是我国老一辈数学家孙泽瀛编写的数学普及读物。书中所介绍的两个问题——“柯克曼女生问题”和“斯坦纳系列问题”强烈地吸引了他,使他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愿望。此后,对这两个组合设计问题的追求再也没有同他的生活分离。
他的本行专业不是数学。尽管数学是理工科的基础课,但对从事数学研究工作是远远不够的。50年代末期的中国也还没有开始对组合数学的系统研究,没有中文的参考书。他也难以找到向这方面求教的行家。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和条件下,他靠顽强的毅力而闯入组合设计领域。
对于一个外行来说、起步时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女学生问题”如果对于较小酌阶数,还可以作为一种数字游戏,以拼拼凑凑的方式去寻求答案。但随着阶数的增大,设计问题的成功已远非碰运气所能奏效的了。在众多的(甚至近乎天文数字的)可能排列组合中去搜寻少得可怜的正确组态真犹如大海捞针,即使是现代高速计算机也难以完全胜任。这里的关键是要掌握现代设计理论的方法和工具。意识到这一点,他感到首先必须去艰苦地学习,才能尽快地进入前沿而想方设法地学习。笔者曾经有幸在他生前于1983年大连会议上听他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从一名数学外行最终得以入门进到组合设计的前沿,一要感谢孙泽瀛先生的小册子,它确实对我是一个有趣的向导;二要感谢那些可供不同层次读者学习的专业书籍。我没有时间也不需要从头到尾去读大部头的专论。我是带着问题学,实用主义式的。我当然还要感谢国内外数学界前辈和同行的工作,他们的文章为我打好了基础,也使我从中借鉴了不少好的方法。”这就是他所选择的学习道路和研究方式。
这既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进入大学后,他借阅有关的书籍,逐一学习自己不懂的数学概念、术语、方法,学习组合设计理论的方法。他边学边实践,搞懂了就去联想、构思,从实用中尝到甜头,提高信心,再进一步学习。这个期间,他先后学习了近世代数、初等数论、0—1矩阵理论、有限几何、差集理论以至正交拉丁方理论等多个数学分支。热切地追求真理的愿望和顽强执着地向既定目标迈进的精神,使图书馆、资料室、走廊灯下、校园僻静处都成了他的数学天地。在这个天地中,他的辛劳勤奋不仅使他以优异成绩取得物理专业的毕业文凭,而且完成了他自己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在攻克“柯克曼女生问题”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工作以后,他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再在自己心心思念的两个数学问题上投入力量,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不分日夜、没有节假、理发周期一再增长、简单的饮食乃至婚姻大事也一直被忽略到37岁的年纪。人们都知道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既类似马厩,又宛若马铃薯窖。但是谁又能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艰难程度相比呢?陆家羲一家4口挤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这既是卧室,又是厨房和写字间。室内仅有一些陈旧的家俱和寒酸的衣物。唯一的一张可写字的桌面要让给上学的女儿用。他是趴在多处贴补了旧报纸的破土炕上演算着世纪性难题!包头地处边睡,信息闭塞,资料缺乏。为了查阅文献,他除了通过各方面关系与一些高校的图书资料部门取得联系外,还不时要千里迢迢自费进京。他唯一的业余爱好是欣赏京剧唱段,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他的京剧唱片换成了英语唱片。他的一切:家庭生活、时间、精力和有限的金钱都完完全全地付给了唯一的目标——攻克尖端、他逝世后,他的女儿在“悼念爸爸”的短文中遗憾地写道:“爸爸,您走得这样匆忙……您前几年提出要照一张全家福,可一直没抽出时间。如今,我们只有把这张全家福印在心上了。”他的妻子曾说:“……是祖国和人民将他培养起来的……他所以不分昼夜地拼,更重要的还是要干出成绩来报效国家,报效人民。”
从1961年到1983年,他共撰写了20余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除6篇于他去世前后在美国《组合杂志》上发表外,其余均在国内投稿,但结果不是退稿就是石沉大海。
当然,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数学会有关同志曾于1984年专门就此查询了陆所投稿件的处理情况,发现有的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文革期间,一些学术性刊物已处于实际上停刊的状态);有的是稿件本身的原因(信息的不灵,时间的滞误使国外已枪在前面);也确实有的应归咎于审稿方面(对问题的价值的不理解或判断的失误。最不能让人原谅的是对第2、3两篇的轻率处理,它使我们丢掉了在RB[3,1;V]和RB[4,1;V]方面的优先权)。但不论是哪种因素,对当时的陆家羲来说都是不公正的打击。面对这一再的挫折和不幸,他没有气馁,更没有自暴自弃。对接到的退稿,他或是加以修改,充实后再投、改投,或是更上一层,对新的高度发起下一轮冲击。
他所受到的不公正还不止这一方面。在极左思路泛滥和文革灾难时期,他时常受到一些人的巩笑,说他是“傻子”,有“精神病”;他还被指责为追求名利、不务正业;甚至有一段时间被扣上“不问政治、走白专道路”的帽子,送到干校去集训,接受批判,进行劳动改造……研究成果的不被承认,生活上的窘困,政治上的受压抑,统统压到了他那高度近视的、饱经沧桑的身体上。但是,他以惊人的顽强挺住了,凭着对事业的追求,凭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一颗耿耿爱国之心,他含辛茹苦、百折不挠,终于迎来了胜利的喜悦。1983年7月,他应邀在全国首届组合数学会议(大连)上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中外学者的一致称赞。国际组合论界权威性刊物,美国的《组合论杂志》A辑分别在1983和1984年的两期上,以总共99个印刷页的惊人篇幅连载了他的6篇论文“论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我国数学界的一级刊物《数学学报》也在1984年底全文发表了他解决“柯克曼女生问题”的重要论文。为了使他能更好地从事前沿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开始商调他去任教,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拟邀他去合作研究。美国《数学评论》杂志主管编辑则函请他担任该刊的评论员。1983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数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破例邀请他作为唯一的中学代表并在会上作报告。
1983年10月30日晚,他从武汉返回包头家中,兴奋地向他的妻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这几个月来内心的感受:研究成果所受到的重视国内外学术界给他的赞誉,自己进一步攻关的打算……。他妻子事后追忆说,她第一次见到他笑得这样爽朗,这样欢快!是的,他笑了,但是这已是积劳成疾的他的最后笑声。当夜凌晨,他带着成功的喜悦和未竞事业的遗憾长逝了!
他不幸早逝后,国内外数学界许多专家学者、学校、部门纷纷发来唁电、唁函表示惋惜、悼念。包头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在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吴文俊等主持的首届刘微数学讨论班上专门安排了一个介绍他的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1984年10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召开表彰大会,授予他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底,国家科委又将他的大集成果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也是他理所当然应当得到的荣誉。
1984年9月,我国组合数学界组织的“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委员会”对他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工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众所周知,1960年Bose等证明了t>1时欧拉猜想不成立;1961年,汉纳尼给出并证明了k=3和4时的B[k,λ;v]设计存在的充要条件。这是区组设计理论中的两大举世闻名的成就。陆家羲关于大集的成果可以与上述两大成就相媲美,并将同它们一起载于组合数学的史册”。国际著名的组合数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门德尔森在83年7月访华时赞扬陆家羲的上述成果是“组合设计领域中20年来的重大成就之一”,称他是“一位很好的组合学家。”多伦多大学校长在来信中则称陆是“闻名西方的从事组合理论的数学家”。对陆1961年至1965年未得发表的关于柯克曼女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威尔逊等国外学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1988年8月,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倡仪,在安徽屯溪召开了以纪念陆家羲先生为主旨的“区组设计国际会议”,中国数学会并委托内蒙古数学会组织有关专家编辑出版《陆家羲遗文集》。
G. 丁玲的丈夫陈明的资料
陈明原名陈芝祥,1917年生,江西鄱阳县人,1933年到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麦伦中学就读,不久担任了学校未名剧社社长,第二年他就参加了革命。在“一二·九”运动中,他是麦伦中学的学生领袖....
胡也频,是丁玲的第一任丈夫
两人结婚时,胡也频比丁玲还要小一岁
1931年2月7日胡也频被杀害与上海龙华时年29岁
至于陈明是后来丁玲到延安后认识的,两人结婚时
陈明只有25岁,但是丁玲已经38岁了相差13岁
这样的差距在那样年代很难获得人们的祝福但是两人一直相濡以沫
直到1982年丁玲去世
H. 找上海教会学校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把上海变为侵华的政治、经济、军事基地的同时,
还进行了大量的文化侵略活动,众多教会学校的出现便是一个明证。据史料记载,从1840年至1900年的60年间外国殖民者在上海共创立学校61所,其中小学33所,中学25所,大学3所。今黄浦区南片原属南市一带数量尤多。笔者在原南市地带的蓬莱区九所中学工作了近半个世纪,与原教会学校有所接触和了解。
1850年4月美国传教士在老西门方斜路“白云观”庙(近年已迁大境路重建)旁开设“裨文女塾”,后
改为裨文女中和市九中学;1851年法国天主教在董家渡天主教堂设“启蒙学堂”,后改名为仿德小学,现校址属一所职校;同年美国圣公会设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校址在今江苏路市三女中);1853年法国天主教创办仿德女中(校址在国货路);两年后又建徐汇女子中学;1860年美国长老会教士范约翰在陆家 浜路创办“男属”,第二年又设“女属”,后分别改名清心中学(校址是现在的市南和市八中学);1865年法国天主教洋泾浜教堂开设类思小学,后为四川南路小学。1886年法租界公董局创建“中法学堂”、“中法中学”(即今西藏南路光明中学)。
所有教会学校均开设“宗教课”,举行各种宗教活动。所学科目大多用外文教学。各校都不许升中国
国旗,只能升创办人所属国家的国旗,甚至连毕业文凭上也只印有外国国旗。
上海最早的三所教会大学分别为1874年筹警建的格致书院、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881年的中西书院。
外国殖民者兴办教会学校是为了培养洋奴和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最终为他们的整个侵略计划服
务。但历史发展的事实和办学效果并不能完全符合他们的主观意图,教会学校的高墙深院也难以挡住爱国学生的革命热潮和先进思想的传播,各种革命运动浪潮此起彼伏。学生中还涌现出不少中国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为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不少爱国学生还走上了革命道路。
上海解放后,所有教会学校都被政府接管,改为公立学校。
目前好象都被政府接管,地址没有变化
补充:现在的上海教会中学我已经找到了
中西女中 Methodist Girls’ High School(Shanghai) (美国 卫理公会 ) (忆定盘路11号)
- 圣玛利亚女中 St. Mary Girl’s School ( 美国圣公会 )(白利南路 65号)
- 晏摩氏女中 Eliza Yates Academy for Girls ( 美南浸信会 ) 闸北西宝兴路底浸会庄
- 沪江大学附中 ( 美南浸信会 ) 闸北西宝兴路底浸会庄
- 崇德女中 Tsung The Girls’ Middle School (西摩路) ( 美南浸信会 )
- 清心中学 (美北 长老会 )(大南门)
- 清心女中 Mary Farnham Middle School (美北 长老会 )(大南门)
- 裨文女中 (美国 女公会 )老西门方斜路
- 麦伦中学 Merst College (英国 伦敦会 ) (虹口兆丰路690号)
- 惠中中学 Grace School (徐家汇路) (安息浸礼会)
- 徐汇公学 (天主教 耶稣会 )College of St. Ignace ( 徐家汇 )
- 圣方济中学
- 金科中学
- 启明女中
- 善导女中
- 达义初中
您可以打114查询这些学校的电话,然后打电话问他们具体情况
I. 上海市麦伦中学为什么更名继光
继光中学的前身是英国教会伦敦会于1898年在沪创办的麦伦书院,1927年改名麦伦中学。版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5月改为公立,更名权继光中学。"继光"校名具有双重寓义,一是纪念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二是"继承"和"光大"学校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