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白朗县中学

白朗县中学

发布时间: 2020-11-23 02:09:32

⑴ 有日喀则市康马县的相关资料吗

康马,藏语意为“红房子”,原属西藏噶厦政府江孜宗管辖。1960年康巴县成立,隶属江孜专区。1964年,日喀则、江孜两专区合并,康马县归日喀则地区管辖。

一、自然地理状况
康马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距日喀则市140公里,是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边境县。境外与不丹王国接壤,边境线长78公里,境内与亚东,白朗、江孜、浪卡子四县相邻。全县总面积7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海拔最低的乡4100米,最高的乡4500米。县域内山大沟深,高山占总面积一半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80毫米,年平均温度4摄氏度,冬春多风,风力在5级左右。湖泊有冲巴湖、色木湖、白湖、美龙湖;河流有江如河、涅如河、康如河,均属年楚河流域;矿产有金、银、铜、铁等。耕地面积4.7万亩,可利用草场488万亩,绿色植被覆盖率7%。全县辖8乡1镇、48个村民委员会、160多个自然村、人口3529户20036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农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94%,大部分农牧民群众信教。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为8243万元,同比增长16%。地方财政净收入为145万元,同比增长83%,首次突破百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901元,同比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672万元,同比增长71%。

农牧区经济。农村经济总收入4741万元。工业总产值124.9万元;乡办企业9家、村办企业28家,产值308万元;个体工商户220户。粮油总产2350.28万斤;牲畜年载畜量33.61万头,年末存栏24.15万头,畜产品商品率达到40%以上。

基础设施。全县有水库4座,水塘99个,水渠350条,防洪堤坝228公里,农田、草场水利基础设施基本能保证农牧业的正常生产;公路通车253公里,乡(镇)、村基本通车;电站1座,装机容量1000千瓦,农网改造58.85公里,6个乡(镇)通电;6个乡(镇)通电话,4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县城实现了闭路电视。

教育卫生事业。全县有1所中学、9所乡(镇)中心小学、13所教学点。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100%、中学91%;适龄儿童入学率98.78%,中小学在校生3441人,毕业生升学率小学100%、中学83.42%;“普六”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普九”义务教育进展顺利,基础教育名列地区、自治区前茅。农牧科枝推广站9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名。“一甲”医院1所,医务人员33人,住院床位20张。乡级卫生所9个,防疫站所10个。人口自然增长率7.08‰。

⑵ 桑珠孜区的社会事业

截至2010年,全区18个县(市)参加了文艺演出,以原生态节目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参演人员达4000余人。每年文艺队演出300余场,观众达40万人次。
桑珠孜区组建了文物普查队伍,对聂拉木、定日、岗巴等县的文物进行了文化普查(补查)。截至2010年,共完成154处文物点的调查工作。在保护、利用好前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推进第三批国家级普查申报工作,并对萨迦县、江孜县、桑珠孜区和拉孜县的7个文物点进行普查,共收集、拍摄图片800余张,笔录文字资料近10万字。
2009年,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1263人次,检查经营单位731家,收缴各类盗版及非法音像制品2015盘(张),收缴各类出版物10896件,停业整顿32家。
桑珠孜区总投资485万元的亚东、定日、定结、白朗四县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为144个村的“农家书屋”配套发放了书籍。 桑珠孜区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个,业余文艺宣传队2个,各县乡还有不少群众自发组成的藏戏队。桑珠孜区群艺馆和县文化馆4座,新华书店16座。桑珠孜区有电影院2座,还有录像、VCD放映厅、卡拉OK等设施 截至2009年底,桑珠孜区小学共有224所、初级中学23所、普通高级中学3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与“十五”末相比,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提高了2.84个百分点,高中入学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在2007年和2008年,已全面完成“扫盲”、“普九”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
“十一五”期间,对口援藏省(市)对教育事业的援助力度加大,桑珠孜区教育系统项目建设总投资7.4亿余元,共新建校舍面积23万余平方米。桑珠孜区组织实施了“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9年底,桑珠孜区已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建立收视点235个,计算机教室78个,“班班通”教学资源系统111个,44%的乡(镇)完小实现了教学资源“班班通”。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共投入964.3万元,加强桑珠孜区职教中心基地建设;上海宝钢集团投入845万元,援建了仲巴县职教中心。 截至2010年,桑珠孜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243家,其中县级以上医疗机构22家、疾控机构19家、妇保院(站)8家、乡镇卫生院194家。全区有病床1873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2.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02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3人。
到2009年,农牧民年人均免费医疗经费提高到180元,农牧区医疗制度县、乡覆盖率均达到100%。
“十一五”期间,桑珠孜区共完成人民医院附属工程及周转房、妇保院医技楼建设;完成17个县卫生服务中心附属工程、8个县卫生服务中心完善项目、8个县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项目;完成72个普通乡镇卫生院、11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及日喀则市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从日喀则继续南行,就可到达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北则直达那曲,往东至拉萨、山南,西进则可直抵阿里。拉萨长途汽车站和八朗学和吉日旅社之间的北京东路,每天早上7:00起,有私营中巴开往日喀则。全区拥有各种机动车辆5000余台,年货运量达12.85万吨,客运量近10万人次。
桑珠孜区的主要公路有318国道、日(喀则)亚(东)公路、拉(萨)普(兰)公路、中尼公路贯通东西南北。由新路前往日喀则距离250公里。 拉萨至日喀则班车在拉萨西郊汽车站(靠近拉萨河畔的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上车。拉萨到日喀则约5.5小时。返程在日喀则安康客运旅馆对面的日喀则客运站上车时间需近5.5小时。现拉萨西郊汽车站有定班小车,大约4.5个小时到达日喀则;返程日喀则上车地点是日喀则东郊客运站,票价不变。
日喀则至江孜,一般是小面包车(得利卡)或桑塔纳拼车,途径白朗县、终点是江孜县。桑珠孜区距白朗县约40公里,白朗县至江孜县约50公里。每车坐乘客4人,每人25元。路程约1.5小时。等车地点与去拉萨相同。经过2005年的修缮,日(喀则)江(孜)公路路况大为改善,全程为平整的柏油路路面,若自驾车的话,时速可达每小时100公里。但由江孜至拉萨的路段仍未全线贯通。
由日喀则开往各地的长途汽车比拉萨所发车辆少,只开往拉萨及萨迦的有定期班次前往,亚东每日或隔日上午均有长途汽车前往,班次及时间视乘客人数而定。
前往拉孜的乘客还可在清晨06:00~21:00在扎什伦布寺外的广场西侧等候。所有车辆均要坐满客才开出,所以客车有可能因旅客人数不足而临时取消行程。

⑶ 哪位能告诉我云浮市的罗定市、云安县、新兴县、郁南县以及市区的所有高中学校名字请帮我列出来,感谢

云浮中学地址:兴云东路131号
电话:(0766)8982232

云浮市田家炳中学地址:兴云西回路70
河口中学广答东省云浮市云城区
云硫一中地址: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
云浮电大地址:河滨西路109号
电话:(0766)8866065

楼主,可以进入网络地图-云浮市--视野范围内搜学校即可得到

⑷ 2016日喀则市白朗县中学中考成绩表

一般可以通过当地的省市教育网或者教育信息网可以查询,查找一下当地的教育网看一下是否有相关网站

⑸ 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描写得那样生动具体你从中学到了了哪些观察方法

在清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或者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通红的云,叫做火烧云,又叫朝霞和晚霞。有时候,没有云,天边也会出现火红的颜色,这叫火烧天。
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火烧云属于低云类,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它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在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在天空的西部。由于地面蒸发旺盛,大气中上升气流的作用较大,使火烧云的形状千变万化。火烧云的色彩一般是红通通的。火烧云的出现,预示着天气暖热、雨量丰沛、生物生长繁茂的时期即将到来。我们已经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成的。这些颜色的光的波长不一样,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气的分子和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够把太阳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叫作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光波波长越短的,像紫色、蓝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波长越长的,像红色、橙色光就不容易散射。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是斜射的,它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就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紫色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天上没有云的时候,悬在空中的雨滴少;中午空气层较薄,太阳光里的红、橙、黄、绿几种色光几乎全部通过,只把青、蓝、紫几种色光拦住,而这几种光中,又数蓝色光反射的最多,所以把整个天空染成了蓝色。
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太阳光射到地面上,穿过的空气层要比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厚一些。太阳光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在空气层里行走没有多远就已经筋疲力尽,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探出头来,将天边染成红色。
火烧云可以预测天气,民间流传有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就是说,火烧云或火烧天如果出现在早晨,天气可能会变坏;出现在傍晚,第二天准是个好天气。 作者:萧红
晚饭以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人起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边跑着,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是那么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想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有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一、早年生活
1911年(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编辑本段]二、求学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萧红在哈尔滨读初中期间,由六叔介绍,与哈尔滨道外三育小学教师汪恩甲订婚。
在第一女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逃婚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
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的。
[编辑本段]三、结识萧军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汪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裴馨园、萧军、舒群等人给了萧红很大的帮助。
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
[编辑本段]四、走上文学之路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可纪念的枫叶》、《静》、《春曲》、《偶然想起》、《栽花》等是萧红最早(1932年)创作的诗歌。
《幻觉》是萧红认识萧军后,创作的一首诗歌(1932年7月30日),后发表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上(1934年5月27日)。
1933年4月18日,完成第一篇纪实散文《弃儿》(载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1933年5月21日,完成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这年9月9日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由于青岛局势紧张,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舒群被捕,萧红、萧军处境危险。1934年10月底,他们离开青岛去上海。
五、与鲁迅的交往 萧红、萧军到上海后,住在拉都路福显坊内一处二楼上。鲁迅先生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写作情况,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斗争残酷复杂,无法会面,只好通过书信联系。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表示极大的关切,在精神上给他们很大鼓舞,为他们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与鲁迅先生的这次会面,对萧红、萧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使他们得到鲁迅的悉心指点,从鲁迅那里学会做人、做学问,为今后在上海立足,并从事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随后,散文《饿》,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分别刊登在《文学》和《太白》上。从此,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
[编辑本段]六、文学的收获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参与社会运动 1936年6月15日,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萧红是最初的发起人之一。
萧红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9年中,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和《牛车子》;另有《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三本散文专集,以及一些散见于报刊的作品。萧红独特的创造在于她打破了现代文学中小说通常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本作品中编选的小说大多是经较典型的“萧红体”作品,其中的《手》和《小城三月》还是她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逃难》、《马伯乐》等幽默的讽刺类作品在萧红的创作中并不多见,既是学术界萧红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是读者较少阅读的。但从这些作品中可见萧红多方面的创造才能,因此我们也将其选入,作为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⑹ 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有哪个小学是28个学生,8个教职工的

官方的欺骗苗敢欺骗
在于欺诈,损害普通老百姓
,谎报业绩冰山,充气的冒泡乱七八糟的不满。
伪造的千秋宏伟的各种犯罪的。
纳税人养着这帮人是繁忙的太无聊了
形式主义的东西像它!

热点内容
师德考核调查 发布:2025-08-15 18:12:45 浏览:340
暑期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发布:2025-08-15 18:08:35 浏览:531
天桥教师招聘 发布:2025-08-15 17:43:38 浏览:457
金坛黄老师视频 发布:2025-08-15 17:07:27 浏览:986
日军化学战 发布:2025-08-15 15:22:39 浏览:923
教师考mpa 发布:2025-08-15 14:59:14 浏览:934
教师资格证题库 发布:2025-08-15 14:53:13 浏览:25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发布:2025-08-15 12:44:45 浏览:8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 发布:2025-08-15 12:03:41 浏览:582
中考英语分析 发布:2025-08-15 11:36:03 浏览: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