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面对校园欺凌

面对校园欺凌

发布时间: 2020-11-23 06:40:49

❶ 当遇到校园暴力时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校园暴力我相信大部分上过学的人都遇到过,而校园暴力多集中在初中,人性本恶,又处于最暴躁的年龄,发生校园暴力不可避免。

我来说说我自己吧,刚上初中时,我住一个大宿舍,一个初一的小混混总欺负我,那时候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敢告诉家长,不知为什么我感觉似乎胆子都被他们吓破了。近一年后,我觉得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竭尽所能的向那些高年级的混混讨好,最后,我成了一个人的小弟,原来欺负我的那个人也对我称兄道弟了,但是我心里还是恨他。在随后的几年中,我打过人,也和那些狐朋狗友欺凌过弱者,每当想起这些事我很是后悔,后悔自己曾经的卑劣。到了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发现班里的同学们似乎都很团结友爱了,可能是我们都变成熟了吧,原来那个欺负我的人我也不再恨他了,散伙饭的时候我们还提到此事并一笑而过。

有点跑题了,面对校园暴力的时候,告诉老师不一定有用,但是一定要告诉家长,他们才是你坚实的后盾,他们会确保你不被欺负。如果你够狠,可以在身上藏把刀,当某天再有人欺负你时,你就冲他亮刀子,被吓住了就不会再找你麻烦,或者你也可以找一个高年级的亲戚,帮你震慑一下小混混。最后,希望大家不要学我,因为那些狐朋狗友,我差点没上完初中,而且给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逃脱校园暴力,不等于为虎作伥。

被欺凌时不敢反抗是可以理解的,欺凌时往往的多人欺凌一人,被欺凌者往往又是身体不壮实而又胆小的孩子,没有力量对抗比自己强得多的团伙。但是,这些被欺凌者被欺凌后,往往不告诉老师,也不告诉家长,这有点让人不解。

其实,很多时候,正是被欺凌者的忍气吞声,导致欺凌者认为其软弱可欺,从而一次比一次放肆。换句话说,某种程度上,正是被欺凌者的懦弱,纵容了欺凌一次比一次严重,最后导致严重的后果。

我在处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时,我特别注意到,被欺凌者小A的同桌小B,他比小A的个子还略微瘦弱一点。而且,从班主任那里知道,欺凌者就是同班的三个大个子学生。早些时候,三个人瞄上的是小B,当时是放学后在校外的路上,小B拼命反抗嚎啕大哭,引来了路人制止了这场欺凌。回家后立即告诉了家长,家长第二天就来到了学校,跟班主任商量解决办法。

后来,三个大个子就再也没有欺凌小B。小A的情况跟小B差不多,但是,被欺负时只会隐忍着哭泣,过后又没有告诉家长和老师,连续发生几次,都是这样。三个大个子或是一个人,或是两个,或是三个,随时都欺负他一下。

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态度,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所以,家长和老师必须让孩子明确,遭遇他人欺负时,能反抗必须反抗,必须呼救。事后必须立即告诉家长和老师,让各方面联合采取措施,这样是可以制止校园欺凌的发生的。

要让孩子知道,忍气吞声只会换来更多暴力,只会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遭遇暴力欺凌时,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应该坚决打回去,无力打回去时,必须第一时间大声喊出来!

如果说对方不管你怎么道歉就想打你一顿,那就不能示弱了。对方人多打起来你一定吃亏,但是你也不能干等着挨打,要学会还手。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你不用管其他人,就抓住一个往死里打就行。别人打你三拳你会疼,但你打他们一拳也疼,下次再欺负你的时候,就要考虑清楚了。通常被欺负的同学有个共同点,见对方人多就怂了,其实你越是这样他们就越欺负你。

有个故事你听一下,有个痞子仗着人高马大,天天欺负我,只要一见到我,就非要打我一顿才行。有一日,我手里拿着一块板砖,死死的盯着他,就在他还早动手打我的时候,我一板砖砸在他的头上,从此以后,他见了我都要绕开走。当然,我不崇尚暴力,可真要是被逼无奈,就不要以软弱示人,勇敢一些,挨他们十拳只要打回去一拳,下次他们就不敢轻易欺负你。在遭受校园暴力前,你一定知道谁会欺负你,你也可以找老师说清楚,实在不行就让家长出面,不要让悲剧发展下去。

如果你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一定要勇敢的及时告诉老师、警察或者家长。要通过正确的途道保护好自己,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如果你是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希望你能就此停止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世上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打人,这样肆无忌惮的攻击别人。也不要以为自己年龄小可以胡作非为。坏人终究是要食恶果的。也希望学院和有关部门能加大力度防范和制止校园暴力,给学生们一个安全和谐有爱的校园环境。

❷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能怎么办

遇到校园欺淩你应该做一个积极的检举工作这样他们就不会,在这样肆无忌惮了。

❸ 面对校园欺凌要怎么办

如果欺凌者想要殴打你,先警告他,如果他不停止,就反击他!而且要狠!就算欺凌者求饶你就当没听见!打残为止!假如别人羞辱你,别人也做了帮凶的话!你就拿起刀杀死它们!如果有人说另一种快乐是什么?那就是虐杀欺凌者,听欺凌者惨叫,哭泣,绝望才是最开心的事!

❹ 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

1、安抚孩子的情绪首先,家长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受到了校园欺凌,他的身心都会受到巨大的伤害。作为父母要多陪陪孩子,或者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

2、查出事情的缘由对于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家长发现孩子遭受了以后,要迅速向孩子问清楚事情的缘由,查清楚来龙去脉。并且找到施暴者与之进行交流,向施暴者施压,告诫施暴者以后不要再欺负自己的孩子。

3、向老师学校反应对于孩子遭受的校园欺凌事件,家长要和孩子的老师和学校领导反映。让学校和老师肩负起照看孩子的责任,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对施暴者的管教。

4、与施暴者家长交流找到校园暴力的主要施暴者的家长,双方家长可以电话联系,不过最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好好沟通一下,把问题都说出来,让其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管理。

5、触犯法律的报警处理对于触犯法律的校园施暴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家长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报警处理,通过法律的途径来惩罚校园欺凌当事人。

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处理校园欺凌

1、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版延时间。

2、必要时,向路权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

5、教育孩子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

6、给孩子的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7、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8、上下学、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9、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思想道德课程教育;适当组织同学间的协作活动,加强团队互助意识。

❻ 面对校园欺凌怎么办

作者:王文宇 想写这一方面的文章很久了,自从接手了一个遭遇校园的来访者,倾听了一个花季少年在遭受持续的欺凌之后变成一个问题少年的全过程。听后很久心里都不能平静,我意识到这个来访者触动了我自己的情结。所以一直都在心中酝酿写一篇关于孩子如何面对校园的文章,希望能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有些帮助。 到底什么是校园?它和校园欺凌有什么区别?目前学界对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宣传机构或各大媒体只是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校园的事件的描述上,对于校园的界定则很少提及。我个人认为所谓校园是指行为人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对在校人员进行的以性的侮辱、抢劫、、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给在校人员的精神、身体造成一定严重后果的行为。而校园欺凌与校园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不管是还是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如: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响(常常逃学、对老师不恭敬、寻求黑社会报复、诉讼等)。 一份对15个省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36%的在校学生被抢劫伤害等犯罪侵害过。而说起“有没有被人欺负的经历”时,则约有70-80%的学生均受过同学的欺负,大多数是受过身体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别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学用铅笔戳过眼睛,有个子小的同学曾经被个子大的同学一把抱起来,然后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还有个男生很委屈地说:“我被人看到我秘密的地方了。”还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铅笔被人拿走,书包被同学藏起来等。被冷落也被同学们看成是受欺负的一种形式。 如此的高发率其实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有关, 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呈现的一些特点,使他们易成为校园的高危人:(1)有自主判断能力,但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2)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希望充当伙伴崇拜的“老大”。在该心理驱使下,易以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另一些青少年则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护能力差,受侵害时选择气吞声,“受点皮肉之苦可消灾”,助长校园行为的滋生蔓延。(3)自我意识刚形成,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此时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们从小到大,无时不刻不处于有形/无形竞争压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扰,压力日积月累,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思想苦闷,易把压力转向对他人和社会实施攻击。(4)有强烈的伙伴集团倾向。这些集团容易在不良头目带领下发展成团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发展帮派成员,为扩大地盘打架,成为团伙的根源。(5)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大。青少年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交往技能,则难以和别人沟通,不能愉快相处,易出现孤独、彷徨等情绪问题。此时出现倾向的可能性很高。(6)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报复,甚至演变成故意杀人。“差生”自认“低人一等”,对他人心怀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等,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行为动机。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易成为欺凌者而哪些孩子又易成为受害者呢? 典型欺凌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欺压他人;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理心;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而一些孩子看见欺凌者的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嘲笑受害者无用,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者,则易成为被动欺凌者。 易受侵害的孩子往往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性格缺陷,而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家庭影响最深切。只有合格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孩子。因此,这些受害儿童大多来自家庭教育不合格的家庭。 类型一:弱势家庭 封闭、外来、下岗、贫穷家庭的孩子易形成自闭性格 类型二:富裕家庭 喜欢炫耀、露富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抢劫、勒索的目标 类型三:家庭 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孩子也习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而这样的孩子在互殴中往往也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类型四:单亲家庭 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敏感、不愿和别人沟通,缺少家庭管教 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害羞、老实怕事; 在同学间不受重视,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有身体或智能障碍者;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如有特长、爱张扬的学生易招来“教训”,邋遢的孩子容易成“出气筒”)。 各种各样的欺凌行为,如: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嘲笑、指责受害者;粗言秽语、喝骂;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身体或物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干涉或损坏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不想做的,威胁受害者服从命令;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分派系结党,孤立、或排挤受害者;画侮辱画;网上欺凌(即在或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 ;敲诈勒索或抢劫金钱物品等。 作为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凌,如果怀疑孩子受到了欺负,首先要弄清事实:你的孩子是受欺负者吗?因为有时孩子之间的打闹很多都是出于孩子之间的社交尝试,游戏,或者善意的追逐,并不会牵扯到道德领域的是非。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幸的是,当孩子们确实受到欺凌行为的身体或精神伤害时,又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向你透露这个情况。 这些孩子或许认同了别人给他起的难听的绰,或许认为他们应该自己来处理这件事情。此外,如果孩子们担心父母得知事实后,可能会有过激的反应;或者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他们往往就会保持缄默。 那么作为父母,要能及时观察和判断孩子是否受到欺负,应当注意哪些潜在的征兆呢? 经常发生的身体征兆 :1、伤痕与淤紫 2、衣服被撕破 3、头疼、肚子疼,胃口差4、失眠做恶梦;而社会性征兆则表现为:1、不愿意上幼儿园、学校或向家长要求转学。 2、经常丢钱或心爱的物品等。 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有些父母认为侵犯者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做必要的纠正。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效果不佳。芝加哥地区的教育专家克拉克说:“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是在家里学会用方式解决问题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除了导致同样的事件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从而吓坏他们的孩子之外,家长们并不能通过开展妈妈或者爸爸之间的交流而加深了解。……具有向后传递的特性。它从一代人传到下一代,又从下一代人传到下下一代。一个孩子喜欢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暴徒,而他父亲之所以是个暴徒又是因为他祖父也是个暴徒。”也有些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积极反抗和自卫,以免养成懦弱的个性。但是,大多数父母同时又理智地认识到,打回去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间的打斗基本上都是暂时性、代表性的,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敌意,他们今天吵明天好,在这一过程中互相磨合,逐渐学会交往。如果轻易地教孩子以动手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容易使孩子的争斗升级,形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激烈局面,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更何况,成人社会中,行为最终也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学会以智慧和能力取胜,才是孩子立足于未来社会,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 具体的应对方法可以是:1、给孩子的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2、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伴;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3、教育孩子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4、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东西,就给孩子要带到学校去的学习、生活用具上贴上姓名。这样有利于证明这些物品都是属于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5、教育孩子,如果他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尽早地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孩子会形成坚实的自我价值感,会认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样值得尊重。6、让孩子参加自卫训练。你也许并不希望孩子对侵犯者实施身体上的报复,但情况一旦恶化,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总是好的。这些训练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严,减小他成为受欺负者的可能。7、如果欺负仅仅是口头或网络上的,告诉你的孩子不要理会那个侵犯者。有时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应或是被欺负者并未因此而担惊受怕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失去兴趣,事情就过去了(当然,但愿他们不是继续去搜寻下一个目标)。如果情形继续,让你的孩子告诉侵犯者,他给别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为。有些侵犯者面临挑战时,会收敛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8、如果遇到校园欺凌,首先可以大声警告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说:你为什么打我,你这样做是坏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大声告诉周围的老师同学关注欺凌者的行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心虚,洪亮的声音可以起一个震摄作用。如果对方还是继续欺凌行为的话,应适当自卫,而不是受挨打。自卫的原则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样起一个震摄作用,以行动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软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软怕硬,若看到欺负对象奋起反抗,多会心虚停止攻击行为,而如果被欺负者默默受,反而会让他更加得意忘形,从而持续攻击行为,直到达到目的为止。如果反抗后对方仍未停止攻击,应该在自卫的同时大声呼救求助,并且寻找机会逃走,保护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9、如果遇到校园,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当他在公共场合受到一人胁迫的时候,应该采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态度,这种办免去一些麻烦。真正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到了一个封闭场所里面就比较难办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话,可能会遭来更加激烈的一些。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机会逃走,而不是准备在那儿受一切。受到这种以后,很多人都是被威胁报案的话会受到报复,但还是应该告诉孩子,碰到这种事情一个是,再一个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10、事情发生后,父母有必要保持冷静,并把发生的情况告诉孩子的老师、员、园长或校长。可以先问问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告诉,还是由你去告诉。严重的行为应以法律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以上为综合各地教育专家和本人关于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一些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广大学生家长一点启示。

❼ 面对校园欺凌怎么办

作者:王文宇 想写这一方面的文章很久了,自从接手了一个遭遇校园暴力的来访者,倾听了一个花季少年在遭受持续的欺凌之后变成一个问题少年的全过程。听后很久心里都不能平静,我意识到这个来访者触动了我自己的情结。所以一直都在心中酝酿写一篇关于孩子如何面对校园暴力的文章,希望能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有些帮助。 到底什么是校园暴力?它和校园欺凌有什么区别?目前学界对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宣传机构或各大媒体只是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校园暴力的事件的描述上,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则很少提及。我个人认为所谓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对在校人员进行的以暴力性的侮辱、抢劫、强奸、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给在校人员的精神、身体造成一定严重后果的行为。而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不管是暴力还是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如: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响(常常逃学、对老师不恭敬、寻求黑社会报复、诉讼等)。 一份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36%的在校学生被抢劫伤害等暴力犯罪侵害过。而说起“有没有被人欺负的经历”时,则约有70-80%的学生均受过同学的欺负,大多数是受过身体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别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学用铅笔戳过眼睛,有个子小的同学曾经被个子大的同学一把抱起来,然后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还有个男生很委屈地说:“我被人看到我秘密的地方了。”还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铅笔被人拿走,书包被同学藏起来等。被冷落也被同学们看成是受欺负的一种形式。 如此的高发率其实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有关, 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呈现的一些特点,使他们易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1)有自主判断能力,但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2)独立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希望充当伙伴崇拜的“老大”。在该心理驱使下,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另一些青少年则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护能力差,受暴力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受点皮肉之苦可消灾”,助长校园暴力行为的滋生蔓延。(3)自我意识刚形成,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此时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们从小到大,无时不刻不处于有形/无形竞争压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扰,压力日积月累,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思想苦闷,易把压力转向对他人和社会实施攻击。(4)有强烈的伙伴集团倾向。这些集团容易在不良头目带领下发展成反社会团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发展帮派成员,为扩大地盘打群架,成为团伙暴力的根源。(5)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大。青少年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交往技能,则难以和别人沟通,不能愉快相处,易出现孤独、彷徨等情绪问题。此时出现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很高。(6)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激情报复,甚至演变成故意杀人。“差生”自认“低人一等”,对他人心怀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等,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易成为欺凌者而哪些孩子又易成为受害者呢? 典型欺凌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理心;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而一些孩子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嘲笑受害者无用,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

❽ 遇到校园欺凌应该怎么办

我觉得校园欺凌是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因为很多人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在学校受了什么委屈,所有人可能都会特别在意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校园欺凌应该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面对校园欺凌,不要害怕,一定要及时的去举报,去告诉老师告诉家长,不能让这些校园欺凌者肆无忌惮的放肆下去。

热点内容
民办文绮中学 发布:2025-08-18 20:34:33 浏览:355
中学师德培训总结 发布:2025-08-18 18:26:55 浏览:634
耻辱2教学 发布:2025-08-18 17:44:56 浏览:612
教师德能勤绩廉考核内容 发布:2025-08-18 16:13:14 浏览:594
哪里有买床 发布:2025-08-18 13:17:51 浏览:388
老师配图 发布:2025-08-18 13:16:58 浏览:748
故宫的地理位置 发布:2025-08-18 12:15:42 浏览:435
篮球裁判视频教学视频 发布:2025-08-18 11:42:44 浏览:660
野外生物起义 发布:2025-08-18 11:26:41 浏览:230
初一数学全册 发布:2025-08-18 10:50:16 浏览: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