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㈠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手机号怎么改
操作流程:
移动手机号码个人资料可以更改,可以到移动大厅进行修改,下面是修改流程:
1、携带手机号原有用户身份证和修改用户的身份证到当地移动大厅;
2、移动大厅服务人员删除原有用户信息,然后输入修改后的资料;
3、复印身份证复印件,即可完成资料修改。
㈡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旷课怎么办,怎么补
补课或退课
㈢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算不算中考成绩
这个新学期,北京市中小学的课表将出现“大变脸”,未来,长短课、跨校上课、去高校等校外机构做实验等都会成为中小学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针对七八年级开展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其成绩将纳入中考评价,北京市教委也面向社会征集了“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单位和活动项目,11万名初一新生可在新学期登录北京数字学校进行选课。
开放性实践课包罗万象
从这学期起,北京11万名初一新生的学习生活中将增加一项全新体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据了解,市教委在暑假期间已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相关资源单位和项目,在新学期将有上百个项目登录数字学校的网络平台,北京市16个区县的11万名初一新生,均可通过数字学校网络选课。
具体课程内容包括自然与环境、健康与安全、结构与机械、电子与控制、数据与信息以及能源与材料等领域,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资源单位则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企业等。
据了解,科学实践活动的选课每学期进行一次,安排在开学第一周,学生可以通过领域、资源单位类型、涉及学科以及所在区域四大“菜单”选出自己喜爱的课程。学生在网上选定课程和时间后,需要导出课表并打印,再带着课表到相应学校登记,之后会收到一份“我的课表”,上面会标明项目名称、上课地点、上课时间、实施方式及完成情况等,每个学生要在每个学期内,完成5个项目的学习,每项活动时间为2小时。
开放性实践课纳入中考评价
暑期,市教委在北京市大峪中学召开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研讨会。新学期,包括“锁的开启秘密”、“科学探案”在内的数百个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将供11万名初一新生选择。
和普通课程不同的是,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每次课时长达2个小时,其中老师讲授的部分只占1/3。在研讨会上,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表示,未来两年,北京初中一、二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将参与该活动,而且学生参加次数、质量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评价中。
据了解,每个初中生将要用2年时间完成20个项目的学习,其中本校选课不超过30%,每个项目成员控制在20至30人。北京市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表示,人脸识别这个项目的任务单就经历了三次修改。一开始,缺乏基础教育经验的中国公安大学的警官找来了一张“被公认的世界美女”作为反例,由于不贴近学生实际而被否决。之后警官把范例换成了自己。“任务单的修改,说明了我们所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贴近学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才愿意学。”张毅说。
各学校开设各种开放性试验活动
三十五中开放9个高端实验室
记者了解到,北京多所学校都参与了开放性试验活动的申报,未来,这些基地校将迎来全市的中小学生跨校上课。
据了解,大峪中学开设了7个开放性实践活动项目,门头沟的师生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科院软件所、心理所、金山软件公司协作打造了很多此类型的课程,包括《科学探案》《油水混溶不再难》《人脸识别探秘》等精彩的科学实践活动项目。
新学期,三十五中与北航、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9个高端实验室并开发的配套课程,将面向全市初中生开放。
这9个实验室包括智能科学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纳米实验室,遥感实验室,数字化天象实验室,数学应用实验室,航空实验室,航天实验室,风动实验室。“这9个实验室都是与未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关,高精尖,关系到国家战略。”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说,“不要求初中生完成所有的实验课题,只要他们能够走进这样的高端实验室,动手参与实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就够了。另外,学校即将推出线上实验课程,学生们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
九中开放中草药和科学探案两项目
据了解,经过暑期紧锣密鼓的筹备,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资源单位和活动项目征集等工作成效显著。北京市2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企业、社会团体、教育系统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单位积极参与,共申报1200余个活动项目。
据北京九中校长林乐光介绍,北京九中之前就已经将高中实验室向初中学生开放,完全可以提供课外探究活动的场所。学校目前已经开发的学科实践类课程有快乐种植、科学探案和中医药制作等。其中,科学探案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合作开发,开设利用毛发DNA鉴定探案和痕迹学课程。
九中与中医药研究所合作开发中草药制作等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中草药中医药知识,同时,还可以学习制作山楂丸、制作金银花等。在开放性科学实践方案申报中,北京九中申报了2个开放型基地,外校和外区的学生都可以到学校上课。此外,学校也是石景山区生物、物理、地理学科实践基地。
十八中试点集群内跨校选课
去年,丰台区在方庄、南站、云岗、东高地四大教育集群进行试点,学生可在区域内实现跨校选择集群课程。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管杰表示,目前,足球训练已成为集群课程,区域内所有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跨校课程。艺术、科技、传统文化类课程也都被打造成集群课程。
方庄教育集群内的丰台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职业学校,目前,学校面向整个方庄教育集群开设中职职业体验类选修课。在集群内,学生凭借学籍号就可以在网上自主选课。目前,开设了西餐制作、财会技能、插画艺术、汽车美容、家庭网络实践等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艺术审美、生活技能、益智设计等3大门类19门。
管杰介绍,学生每次去上课都要带上体验表,及时写上自己的收获和体验。学生反映,在职业选修课上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因为每次动手实践,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并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家长分享。
此外,十八中在暑期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乐高机器人夏令营。乐高机器人属于课程型机器人,涉及传感器、编程、语文写作练习、音乐等学科知识,可以辅助老师教学,适合学生们动手操作和多学科学习。在夏令营,十八中的学生们就将成功地搭建机器人火箭,编写好程序,布置场地,调试后将火箭发射成功。十八中计划,将课程机器人纳入学校体验性课程。
同桌可能并不是你的校友,扩大了学生交流面
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在研讨会当天表示,科学实践项目强调开放的教育模式。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兴趣,在组织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突破教育系统限制,向全社会开放,鼓励社会资源单位开发运行学生喜欢的科学实践活动;二是将科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评价相关联,实现科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全覆盖。过去学生们很少跨班交流,未来这种跨班、跨校之间的选课活动将会越来越多,未来将很有可能出现,走进一个教室成为同桌的同学并不是一个学校的校友。
教学管理将迎来新挑战
北京市中关村二小教学主任沈耘表示,此次课改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排课上,将会面对学生人数过多而对日常教学造成一定影响的问题。比如,去一些科研院所参观,一次只能派30~50人的体量,如何安排学生,势必打破班级和日常课表,同时也给老师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包括15次综合实践课如何给老师计算工作量,这恐怕要涉及绩效工资的发放等问题。此外,对于学校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都将带来一系列变化。
㈣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平台任务单怎么修改
可以在网上的实践活动平台的任务单上进行修改,根据实际情况来填写修改的具体内容原因
㈤ 初中生开放性实践活动系统不能取消课程是什么意思
第一环节:学会选择,上好“选课指导课”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项目选择是该课程实施的第一个难题。课程计划要求,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10个“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课程(两年共20个),学生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成绩将纳入中考总成绩。为此,北京市教委和各区县教委为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提供了1000余个“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课程,内容包括自然与环境、健康与安全、结构与机械、电子与控制、数据与信息、能源与材料等六大领域,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如何在千余个项目课程中进行选择,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为此,课程计划中要求学校安排七年级每周一学时、八年级每月一至两学时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或者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学习或项目学习,组织学生做好“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情况的认定填报。 其实,选择就是课程。布鲁姆在目标分类学中指出,知识学习目标的最高阶段就是评价,评价是选择的基础。初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选课指导课,指导学生对市、区教委提供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评价,最终作出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可以选择哪些课程?这些课程是怎样的学习形式?最终如何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这些课程,我能学习哪些知识、学会哪些能力?当学生已经作出选择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继续思考: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程?我要提前做哪些准备?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把以上思考整理成文字材料,作为“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部分学习成果,纳入学习档案中。这将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选择。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做好“现场实践课”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现场课程一般在校外实施。目前提供课程服务的有大学、科研机构、科普场馆、博物馆和从事课程服务的科技企业。这些机构的授课人员大都不是专业的教师,因此缺少针对初中学生的教学组织经验。此外,“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主要采取任务驱动式学习法。每个项目的学习一般是半天,约四课时。课程流程的组织设计是对授课人员的一个重要挑战。 为了提高“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现场课程的授课效果,教育部门应把好课程的准入关,加强对课程提供机构授课教师的培训。 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虽然不能到课程现场观摩,但也要在指导课程中对学生提出基本的学习要求:一是遵守课堂纪律,服从教师的指挥,遵守实验场所的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二是做好课堂和课后记录,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三是做好课后的成果分享准备,把实践成果固化为文字学习成果。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环节是现场动手实践。但要处理好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的关系,处理好完成实践任务与完成理性反思的关系,使实践与理论得到有效的整合。 第三环节:相互分享,重视“成果展示课” 从课程计划的角度看,学生在校外完成现场学习后,即已学完了课程的全部内容,但若要使课程学习更为完整,我们还应该帮助学生继续巩固学习成果。组织“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就是总结、分享学习成果的好形式。 由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由学生自主选课,因此,同一班级的学生可能选择不同的实践课程,因此,互相分享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学校可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选择同一个科学实践项目的学生组成学习成果总结分享小组,然后请每个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项目学习的收获。这既帮助学生巩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也使那些没有选择相关项目的同学能够了解其他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成果,进而为自己以后的选课提供参考。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实际上是整个课程的高级评价环节。无论是知识学习遗忘曲线研究,还是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都告诉我们,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不断巩固、综合应用。而分享展示,正是学生对实践学习不断内化并进一步综合分析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提升“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环节:双向促进,组织“学科回归课” 如何将学生在校外“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成果与学校内的学科知识学习有效衔接,是各学科教师都必须思考的新课题。有关学科的教师应通过学生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外参加科学实践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及时捕捉其与自己所教学科的联系,建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学科回归课,使“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撬动学生学科学习的动力臂,提升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