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第一中学
1. 少数民族风俗人情 文字介绍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及。蒗县的永宁区、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等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人口数为308839。根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交往较多,群众多能使用汉语文。纳西族曾在古代有过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为哥巴文。但都未在群众中推广使用,只是记载了古代的许多诗歌、传说、故事和宗教经典。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
根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与汉代称“牦牛夷”,晋代称“摩沙夷”,唐代称“磨些蛮”的部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不同的称谓,当是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同一族称。公元3世纪初,越膂郡定作县(今四川盐源)已有“摩沙夷”居住。8世纪末叶,在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雅砻江流域也有“磨些蛮”的分布。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雅砻江以东的纳西族先民逐渐向西南迁徙;盐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带的磨些族亦逐渐聚集于丽江地区并繁荣起来。定作地区的磨些部落,在唐代曾有一部分渡过金沙江,向南进入洱海东部今宾川一带建立了“越析诏”,亦称“磨些诏”,为当时洱海地区六诏之一。唐代吐蕃势力兴起,向东向南扩展。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持六诏中的蒙舍诏统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政权,成为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来牵制吐蕃。今丽江、永宁一带成为南诏、吐蕃角逐之地,先后为吐蕃、南诏所统治。公元1253年,蒙古征大理,由丽江东境渡江,木氏祖先麦良迎降,被授为茶罕章(丽江)管民官。1276年置丽江路,设军民总管府,麦良子孙世袭总管。丽江路隶云南行省,属呈朝中央的一级地方政权。明初,纳西族首领木得被授为世袭丽江府土官知府,统治纳西族和附近各族人民。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丽江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世袭丽江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木氏由世袭土知府改为土通判。
社会经济
丽江地区纳西族社会在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生产居于社会生产的主要地位。从10世纪初叶到13世纪中叶,丽江地区纳西族的农业生产超过畜牧业而居社会生产的主要地位,手工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元代丽江地区已出现“民田万项”,“地土肥饶,人资富强”。明代中叶,丽江纳西族社会已进入了领主经济发展的阶级。明代后期,丽江地区由于受到邻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影响,开始出现了土地的买卖和租佃,从而产生了地主经济。清雍正元年,丽江“改土归流”,为地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纳西族虽早已进入封建社会,但各地发展不平衡。丽江、维西南部和永胜等地为地主经济的地区,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因素;中旬县的金江、三坝等地区有领主经济的残余;维西县的北部、宁蒗县的永宁和四川的盐源等地基本上是领主经济的地区。
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地主经济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已达到相邻地区的汉族、白族的水平。占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60~70%的土地,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租率为50~80%。高利贷剥削残酷,年利率为100~300%。此外,有的地主还强迫农民每年为地主服无偿劳役一两个月,交纳“礼米”和贡献一定数量的土特产。这类地区的商业资本也相应地有所发展。抗日战争后期,中缅之间的交通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破坏,中印贸易活跃起来,丽江成为印度、西藏与内地贸易的枢纽,于是丽江城区出现了一些拥有巨资的商业资本家,其中有的是纳西族地主兼工商业者。这些地区,特别是丽江r县的手工业比较发达,有铜器、铁器、皮革制造及纺织、造纸、缝纫、建筑、雕塑等行业。铜器和皮革制品远销接壤的民族地区。
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纳西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生活极其困苦。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推行反动的保甲制度,在封建领主经济地区,把保甲制度与土司制度结合起来,于是纳西族人民又加深了一层苦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干部的60~70%是纳西族干部。由于兴修水利,增加灌溉面积,改良土壤,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林、牧、副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纳西族地区的工业主要是个体小手工业和少数工场手工业,现已建成机修、采煤、发电、电机、化肥、造纸、水泥、毛纺、化工、制药等中小型工业企业。他们生产的藏鞋、包银木碗、铜锁等民族手工业产品,畅销各个藏族地区;劳保皮手套、各类皮褥子、虎牌猪鬃、窖酒等名牌产品,已成为外贸出口物资,享有盛名。过去,纳西族地区没有公路,行羊肠小道,运输靠人背马驮;现在丽江地区70%以上的村都通了公路,90%的乡都通了公共汽车。过去丽江地区中学极少,有的县没有中学,多数乡村没有小学。如今仅丽江县就有40多所中等学校,适龄儿童都上了小学。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艺术
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纳西象形文字产生于1000多年前。最初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写《东巴经》,故亦称为东巴文。13世纪初年,又创造了一种表音文字,叫哥巴文。《东巴经》卷帙浩繁,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对这两种文字产生的时间尚有不同看法。
明代丽江土司木氏努力学习和传播先进的汉文化,土司木公的《雪山始音》等六部诗集,木青的《玉水清音》诗集,木增的《云过淡墨》诗集,得到了明代学者杨慎、徐霞客的赞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分别选收了木公、木增的诗。到清代中叶,又出现了一些传世的诗文作品,如马之龙的《雪楼诗钞》,桑映斗的《铁砚堂诗集》,都有一定的造诣,反映了当时汉族文化在纳西族地区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纳西族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创世纪》,是一部描写纳西族人民开天壁地、与大自然博斗、歌颂劳动、反映男女忠贞爱情的著名的长篇史诗。还有《游悲》、《相会调》等都是以浪漫主义色手法、富于独特的民族风格的文学作品。纳西族人民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或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民间流传较广的有“喂麦达”、“哦热热”、“阿丽丽”等古老歌舞曲调。乐曲以笛子曲、口弦曲、葫芦笙误区较为普遍,优美清新,粗狂有力。《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是有名的两部大型古典乐曲。
著名的寺庙建筑,如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五凤楼”(福国寺内)及束河“大觉宫”等,是一群明代建筑,其技术既揉合了纳西、汉、藏3个民族的传统风格,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壁画颇有艺术价值,表现了纳西族人民吸收汉、藏艺术以丰富自己艺术创作的智慧。
风俗习惯
新中国成立前,丽江、维西、永胜部分地区的纳西族,基本上属于封建地主经济下的个体家庭。普遍盛行一夫一妻制,夫权极大。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无财产继承权。在永宁和四川盐源境内的部分纳西族中,直到民主革命前夕,还残留着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制度。家庭世系按母系计算,子女从母居。妇女为家庭的主要人物,担任家长。财产是母系继承制,由母亲传给子女或由舅父传给外甥或外甥女。这类地区在婚姻的缔结方面,有“阿注”异居、“阿注”同居、结婚三种形式。缔结“阿注”关系的双方通常是男子晚间到女家过偶居生活,次日清晨返回自己家中。这种婚姻关系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而建立和解除相当容易。由这种“阿注”关系所生的子女,属于母方,男子对这些子女没有必须扶养的义务。“阿注”关系到中年以后,一般都固定下来。还有一些男女,通过“阿注”关系的发展建立一个家庭。子女完全可以确认父母,如是女居男家,子女的世系按父方计算;如是男居女家,子女的世系则按母方计算。此外,姊妹共夫,兄弟共妻的群婚遗风,在个别村落还有发现。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旧有风俗等已有改变。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新中国成立前,纳西族比较普遍地信仰“东巴教”,这是一种多神教,天、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都被视为神灵,巫师称为“东巴”。凡遇婚丧、年节、治病,都要请东巴念经。在明代,喇嘛教传入丽江地区,曾为部分纳西族群从所信仰。道教、基督教都曾先后传入,但信仰者不多。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2. 迪庆总共有几所高中
中甸一中 [有38个班级] 维西一中 [有31个班级] 中甸县第五中学 [有22个班级]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 [有18个班级] 迪庆州民族中学 [有9个班级] 维西一中 [有8个班级] 中甸第五中学 [有7个班级] 中甸五中高二班 [有6个班级] 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 [有6个班级] 中甸五中 [有6个班级] 中甸县第三中学 [有5个班级] 中甸县第一中学高45班 [有5个班级] 云南省香格里拉第五中学初32班 [有4个班级] 迪庆香格里拉一中 [有4个班级] 迪庆州民族中学高13班 [有3个班级] 中甸县第一中学 [有3个班级] 中甸五中初23班 [有3个班级] 维西二中 [有3个班级] 维西一中 [有3个班级] 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 [有3个班级]
采纳哦
3. 关于怒族的资料
人口为28759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3县,兰坪、维西两县也有怒族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语言差别很大,碧江、福贡、兰坪等地怒语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但各地怒族还保留着自称、本民族语言等特点。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怒族人当奴隶。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社会经济
怒族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至清代已经开始种植麦类和蔬菜,但仍猎禽兽以佐食,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怒族已同外界发生密切的交换关系,以黄连到内地出售,内地的各族商人贩运食盐到怒江,彼此交换。1929年以后,碧江的知子罗、福贡的上帕等地辟为定期集市,铜币、纸币等货币开始流通,怒族中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小贩。目前怒族民间保存着少数的石刀、石斧,说明曾经历过石器时代。他们曾经以木、竹制锄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直到16~17世纪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后,有些人还继续使用这种木、竹锄。
怒族最初使用的铁制工具是刀、斧。在刀耕火种落后耕作方式下,他们使用铁锄。后来才传入铁犁,实行犁耕。但山地耕作仍停留在刀耕火种或者锄耕阶段。贡山一区的怒族所用铁制工具曾受到纳西族和藏族的很大影响。
碧江怒族的农业耕作技术比福贡和贡山怒族都要粗放,早期的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占着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福贡地势、土壤都比碧江为好,又由于交通方便而便于购置农具。因而锄犁耕作技术比碧江先进。碧江、福贡和贡山三地的怒族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土地制度有差异性,福贡地区的怒族个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有的土地保留较少,但仍保存着个体成员共同占有的集体耕地。贡山一区的怒族因受到藏族、纳西族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这里形成了以地缘联系为纽带的村社,在村社内部存在两种土地所有制:村社内未经垦耕的山地和森林属于村社所有;经过垦耕的土地归个体家庭长期占有。此外,还存在个体家庭间的共耕耕地。由于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已能生产出一些剩余产品,从而使交换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当时已产生雇工,其工资分实物工资和货币工资两种。在怒族社会内外还出现了借贷关系,有实物和货币两种借贷,实物借贷多半是租借牲畜、粮食。同时已开始发生土地抵押和蓄奴现象。
建国前,怒族地区有的古老村寨还保存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的某些特点。在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体家庭成员间,保存不同形式的土地公有制和正在发展的个体土地私有制。碧江甲加、罗宜益的家庭公社保存的特点比较显著,他们曾以图腾作为共同的祖先。福贡怒族氏族血缘组织为“提其”,每个提其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始祖。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若干近亲家庭成员集团“的康”。由于成员不断增加,在每个“的康”之下,又形成近亲兄弟关系“的拉”。“阿沙”是家族公社的领袖,负责处理公社内外的公共性事务,调解成员间的纠纷,对外代表公社处理公社间的事务。
建国前,分布在兰坪菟峨和少数散居在维西县的怒族人民,生产与生活水平与汉、白、纳西等族相似,早已进入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怒族人民获得了解放,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1954年8月成立怒江僳僳族自治区(包括怒族分布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1957年1月改为自治州。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从怒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帮助怒族人民进行社会改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四十多年来,怒族地区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过去连一根铁钉也不会制造的贡山县,现已建起了农具厂,怒江州有了十几个行业的几十个厂矿企业。过去没有水利可言的山坡旱地,如今修凿了沟渠,开出了梯田,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以往崖陡路险,山封江锁,交通极为闭塞,现已修通了数条公路,修整了大量驿道,在江河上架起了钢索吊桥。怒族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过去怒族地区文化非常落后,在国民党设治局统治怒江几十年,只培养出一、二十个怒族小学生,现在县有中学,大部分村都有小学,80%以上适龄儿童入了学。昔日怒族地区痢疾、伤寒、霍乱、天花十分流行,如今从州至县、乡、村已初步建立了医疗卫生网,基本上控制瘟疫疾病的流行,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文化艺术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1957年初,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洞穴壁画和崖画。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图画,画中图形清晰可辨,如太阳、鱼鸟、牛马等,以红色颜料作画,笔画简炼,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据学者们推测,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怒族诗歌大部分为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其曲调有一定格律,内容广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芦笙等伴奏。流传较广的有《祭猎神调》和《瘟神歌》。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收包谷调,反映男女爱情的求婚调《婚礼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叹调等。在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故事。《瞎子求医》、《神仙草》等歌颂真、善、美,鞭挞残忍和邪恶,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报的美德和对邪恶势力的憎恨。
怒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为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无论喜庆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唱的《婚礼歌》,先从人类起源唱起,分为《创世》、《谈情》、《牧羊》、《剪毛》、《迎亲》等章节。
风俗习惯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养子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建国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和富裕户也有多妻的。各地较普遍流行转房制。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与父母分居,并分到少量财产。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同耕作及相互协助的义务。幼子与父母同住,父母死后,所遗土地、牲畜、房屋主要归幼子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碧江怒族实行的父子连名制,是计算世系和财产的重要标志。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宗教信仰
怒族人民仍保留较多的原始宗教残余,相信万物有灵,奉行自然崇拜,巫术是较普遍的宗教迷信仪式。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
4. 云南省有多少所高中及名单
云南省高中名单:
1、五华区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云南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云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云南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 、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中学。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九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二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云南纺织厂子弟学校、昆明市五华区第一中学、昆明市明德中学 。
2、盘龙区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六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二中学、昆明市女子中学、昆明市第二十八中学、昆明市盘龙区第一中学。
昆明市第三中学、昆明市第二十六中学、昆明第十五中学、昆明第十六中学、昆明铁路局第七中学昆、明铁路局第三中学、昆明铁路局第五中学 。
3、官渡区
云南民族中学、云南省昆明市三十四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三十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九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五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七中学、云南省民族中学。
(4)维西县第一中学扩展阅读:
云南省近年来高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考生突破5000人,本科上线考生均在130000人以上。日前,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高考成绩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可喜成绩的背后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扎实推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综合改革,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增加优质资源总量,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稳步提升。
一批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化办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正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同类学校的差距。
5. 介绍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
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现为全国200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回族分布。“小聚居”的特点集中体现全国回族居住的情形中,在西部省区,回族以连片聚居为特点,反映在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在北方或西部地区。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回族服饰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5)维西县第一中学扩展阅读: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
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由于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北方回族地区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
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
6. 维西县到拉萨市沿途有什么景点
一般情况下,有两条路线,恰好我两条路线都走过。下面来说一下个人看法:
1,走怒江,经过丙察察,一路北上到波密,林芝,最后到拉萨。这条线路重点在怒江沿线风光,六库,贡山,福贡,都有不少怒江特有风光,值得一去。然后进入西藏的察瓦龙乡,算是正式走进西藏,著名的丙察察具有一定的挑战,这两年在修路,现在路况应该好太多了,也不必太担心。出名的大流沙,仙人掌林就在这段,然后到察隅县,三月的桃花堪比塞上江南,波密的森林晴天景色尤为震感,波密到林芝路上还有“鲁朗林海”,上色季拉山运气好还能看到南迦巴瓦峰(中国十大最美山峰之首)。然后到林芝,继续往西,不多远就到巴松措,晴天风景独美。最后抵达拉萨。当然,路上还有很多其他景点,太多不一一例举。
2,走德钦,到芒康,左贡,八宿,波密(然乌湖)以后跟线路1重合。这条路线可以在德钦飞来寺看梅里雪山(也是中国十大最美山峰之一),德钦到芒康段稍显枯燥,随后进入318国道,芒康到然乌中间有非常多的“抖音打卡点”比如72道拐等。但就旅游景点而言,跟第一条线路比起来,还是要差不少。
7. 迪庆总共有几所初中
香格里拉县第六中学 / 上江乡格兰村 / 8835101 香格里拉县第五中学关心青少年家长联育协会 / 第五中学 / 8222840 中甸县第一中学 / 建塘镇老州街文化路11号 / 8222941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第五中学 / 建塘镇建塘东路33号 / 8222840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第二中学 / 金江乡吾竹村 / 8810225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第三中学 / 虎跳峡镇桥头居民委员会 / 8806135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第四中学 / 三坝乡白地村 / 8866065 德钦县第二中学 / 霞若乡霞若村公所 / 8516162 德钦县城镇中学 / 升平镇南坪街 / 8412261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中学 / 叶枝乡叶枝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中学 / 塔城乡响古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拖枝中学 / 永春乡拖枝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瞪中学 / 维瞪乡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 保和镇 / 维西县叶枝中学 / 叶枝乡叶枝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 保和镇下北门 / 8626477 维西县第二中学勤俭服务公司 / 保和镇北街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中学 / 白济汛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中学 / 康普中学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中学 / 攀天阁乡皆菊村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春色中学 / 永春乡白帕村 / 维西县巴迪中学 / 巴迪乡巴迪村 / 维西县康普中学 / 康普乡康普村 /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 / 香格里拉县建塘镇文化路 / 8224550 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 / 香格里拉县建塘镇长征北路81号 / 8224094
8. 云南维西县有什么特产
维西百花蜜是云南迪庆维西县的特产。维西百花蜜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傈僳族先民迁居县地后即与当地野生土蜂(东方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学会了采集野生蜂蜜过度到家养中蜂以供生产、食用。维西百花蜜是由东方蜜蜂喜马拉雅亚种采集高寒深林多种蜜源植物的花蜜、分泌物和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制而成的成熟蜂蜜。色泽呈琥珀色或深琥珀色,常温时呈粘稠流体状,有典型的自然花香气息,口感浓厚孕柔、余味清香悠久,属蜜中珍品。
维西核桃维西县生物资源研究及开发协会维西县核桃种植总面积达到40万亩,每个农村人口平均拥有2亩以上核桃林。
维西乌骨羊维西县生物资源研究及开发协会乌骨羊肉质鲜美,黑色素含量丰富,具有滋阴补阳双重保健功能。肉:益气补虚,用于腰膝酸痛。骨:祛风止痛,用于风湿、四肢麻木等。羊胎盘可益肾、壮阳、补虚、调经,产后滋补有特效,另外心、肝、胆、血、肾、甲状腺等均可入药。所以乌骨羊全身都是宝,具有向药品、营养保健品深层次开发不可估量的价值。
普米族群众爱吃猪头肉,善做猪头肉。他们把猪头切下,刮洗干净,烤黄,再放在锅里慢慢炖熟,那悦目的颜色和扑鼻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琵瑟肉是一种采用藏族传统的腌肉方法制作的肉食。在迪庆藏族人家过大年三十时,丰盛的晚餐桌上有一道肉色油亮鲜红,肉味浓烈香鲜的腌肉。
维西甜茶先用红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亚东地区的甜茶做法尤其讲究,更是别有风味。
维西蒸牛舌,藏语音杰郎最。多见于拉萨等地。以牛舌肉为主料,经煮蒸而成。特点是入口软嫩,味道鲜美而带椒香。
维西县风干牛羊肉,风干肉往往是在每年的十二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通常将牛、羊肉切成条状,也有的抹上盐和一些野生的佐料,挂在通风、阴凉的地主,让其冰冻风干,既去水分,又保持鲜味。第二年春季即可食用,口感酥脆、味道鲜美。
维西氽灌肠又称三肠、五肠。以新鲜羊小肠为衣,分别灌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氽灌肠分称血肠、肉肠、面肠,合称三肠;另有灌以羊肝、羊油者,分别称肝肠、油肠,与前三肠合称五肠。此菜多为藏族同胞在新年时成批灌制,供年节氽食。
9. 张泽军的人物履历
1981.08——1983.08,在云南省丽江县红岩中学任教;
1983.08——1985.07,在云南教育学院政教专业学习;
1985.07——1987.08,在云南教育学院政教系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1987.08——1991.11,在云南民族学院任教;
1991.11——1992.07,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
1992.07——1995.07,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助理;
1995.07——1997.04,云南省维西县副县长(挂职);
1997.04——1997.09,云南省迪庆州委政研室主任;
1997.09——1998.10,云南省迪庆州委农工部部长;
1998.10——1999.08,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
1999.08——2000.09,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
2000.09——2003.08,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主任;
2003.08——2004.02,云南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处处长;
2004.02——2005.04,云南省畜牧局副局长;
2005.04——2010.04,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畜牧局局长;
2010.04——2014.05,临沧市委副书记。
2014.05——2014.06,丽江市委副书记、市长人选
2014.06——2015.01,丽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15.01——2016.02,丽江市委副书记、市长。
2016.02至今,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