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家访谈录
1. 杨澜访谈录采访过哪些人
周立波
贾樟柯
王菲李 亚鹏
希拉里·斯旺克
彼得·巴菲特
黄渤
胡玫
杨丽萍
高希希
孟京辉
萨马兰奇
威尔史密斯一家
冯小刚
郭富城
林兆华
陈文茜
刘伟、蔡岫勍
蔡康永
陈凯歌
崔健
马云,李连杰,韩寒,姚明,冯小刚,刘伟,
巩俐
多明戈
赵本山
祖宾梅塔
朱丽叶.比诺什
陆川
郭德纲
张黎
克朗凯特
李冰冰
让.雷诺
格林斯潘 奥运影片导演
蔡国强 设觉特效艺术家
谭盾 音乐家
张艺谋 电影导演
安德鲁·韦伯 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赖声川 台湾话剧导演
黄秋生 香港演员
成龙 香港演员
崔永元 主持人
吕克贝松 电影导演
柳云龙 演员、导演
杨紫烨 07年奥斯卡纪录短片获得者导演
洪英、沈冰、张悦然 会计师、主持人、作家
王全安 07年柏林金熊奖 导演
李连杰
甄子丹 23分钟改版 演员
六周年 特别节目
谭盾 作曲家
席琳迪昂 歌手
刘德华 演员、歌手
陈可辛 导演
吴宇森 导演
周杰伦 歌手
冯小刚 导演
Nicole Kidman 好莱坞明星
Sarah Brightman 莎拉布莱曼 歌手
周迅 香港金像奖影后
Lee Bollinger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吴思远 导演
Elaine Paige 音乐剧第一夫人
梁家辉 香港金像奖影帝
陈冲 演员
Huge Jackman 演员
成龙 香港著名影星
林志玲 台湾第一名模
贾樟柯 导演,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得主
翁倩玉 演员
蒋雯丽 演员
张学友 歌手
徐克 导演
黎明 香港艺人
陈凯歌 导演
章子怡、杨紫琼等 演员
安东尼·明格拉 导演
吴清源 围棋手
刘欢 歌手
李玟 歌手
李少红
罗燕 制片、演员
赵宝刚 导演
何冀平 《天下第一楼》编剧
田壮壮 导演
章子怡 演员
赵薇 演员
徐静蕾 演员
张艾嘉 演员
张小燕 主持人
陈道明 演员
郑佳明 电视剧《走向共和》总策划
孙周、孙淳 导演、演员
何平 导演
曾志伟 演员
金志国 青岛啤酒总裁
凌峰 台湾艺人
张元 导演
陈佩斯 演员
周小燕 声乐教育家、歌唱家
姜文 演员
焦晃 演员
费翔 歌手
周星弛 演员
2. 韦纯束的访谈录
值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广西文史研究馆馆长兼《广西文史》杂志主编文军,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广西文史》副主编刘
君达于2005年6月16日采访了他。韦老已83岁高龄,身体健康,精神笙栋,讲起当年往事滔滔不绝。下面,我们将韦纯束同志的访谈记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并以此作为本刊对杭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份纪念。
文军: 刚才您说了,您是1938年底参加学生军的,并在学生军中入党的。您能回忆下当年在学生军的经历吗?
韦老:我当时是16岁,是象县国民中学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中共地下党员的教育,早就立下了抗日救国的决心,所以一听说学生军招兵,
在父亲的支持下,就义无反顾地步行北上桂林去报名,但走到荔浦县境时就走不动了。那时正在修桂柳铁路,运材料的货车很多,放空的时候司机为了捞外快,愿意搭我们,当时叫“买黄鱼”。 1938年11月到桂林,桂林很冷。我参加了第三届学生军,住在七星岩旁边的一个岩洞,在桂林集训了个多月,我分在第一团二大队六中队,集训后就到柳州、平乐、钟山作抗日宣传工作,第二年冬调到邑钦抗日前线。
我被派到国军31军137师392团的重机枪连担任指导员。392团团长叫韦灿,是容县松山人,是个老团长了,已有40来岁。他本已升副
师长,因故还没有离任。韦团长人很好,我们去后,他热情地请我们吃饭,加了菜,有猪肉、鸡肉,还喝了两口酒。那时我已经有枪,有支德国造的七九式步枪,所以392团的战斗我都参加了,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枯埋战役中韦灿团长壮烈牺牲的一幕。
文军: 1944年n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您的家乡象县,您当时正在家乡从事革命工作,沦陷后又从事了一系列抗日工作,作出了很大的
贡献。您能回述下当时的斗争情景和您所从事的抗日斗争吗?
韦老:1941年夏广西学生军解散后,转入广西合作训练班受训,之后先后在平乐、修仁(今属荔浦)工作。1944年10月日军入侵广西,
中共修仁支部经上级组织批准,转移到象县进行抗日救亡工作,我奉命回家乡工作...... 地下党交给我的任务是去联系留在象县的国军两个营一个排,争取他们抗日。这些国军原计划经柳州退到大后方去的,因柳州失守,他们过不去,就滞留在象县了。驻中平乡的一个
营属四川军杨森的部队,营长叫蒋云程,我们简称他为蒋营;驻扎在罗秀乡的营属于何应钦领导的军政部,营长叫崔永恭,我们称之为崔营。
3. 杨晓春的人物访谈
1、央视及50家地方台联合推出的“大艺术家访谈录”专谈人物、联合国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国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舒荣先先生进行了高端专访;
2、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名家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文书画院名誉院长一级书画师、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理事长名誉会长、北京人民画院院士侯炳桢先生进行了高端专访;
3、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文联艺术品中心艺术师、中国书画家联谊会 中国艺术家理事会理事、2008年书画艺术名家、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员、青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戴天传先生进行了高端专访;
4、中华诗书画印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书画印协会山东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联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人李国新先生进行了高端专访;
5、书画名家、漏白画创始人之一岳文石先生进行了高端专访;
6、世界词坛泰斗庄奴老先生关门弟子,被媒体及歌迷们贯以“中国当代邓丽君”的称号的歌手马丽进行了高端专访;
7、南非世界杯最火足球宝贝之一,“全能女艺人”、“小王菲”、“才女小徐静蕾”的称号,曾参演过电视剧《风的女儿》、《齐家小子少林僧》,参演话剧《审潘》、音乐剧《红玫瑰和紫玫瑰》的艺人纪百灵进行了高端专访;
4. “大艺术家”的歌词
大艺术家
歌曲原唱 蔡依林
填 词 严云农
编 曲 林迈可
LOVE WILL BE YOUR MUSE
他眼神 湛蓝 像从 爱琴海边 刚归来
上半身 像诗人 下半身像 流浪汉
你爱他 神秘 爱他 危险 YEAH
爱他 颓废 爱他的优越
他心里的野兽 比毕卡索更 狂野
桃花比村上隆 画的更泛滥 鲜艳
他爱你 随和 爱你 方便 YEAH 敢怒不敢言
你自我催眠 他是艺术家
你给他色盘 去拼贴背叛
他不是梵谷 也不是莫内
他的模特儿 却都从来不缺少
面对你他装的 乖的 乖的
背对你却乱来 坏的 坏的
NE NE NE NE NE… NEVER STOP
他只想搜集 更多 芭比娃娃
Wake up你是大艺术家 你真心 创作的爱 无价
Wake up别再做慈善家 你其实 没有那么 爱他
爱是缪思女神的吻
谁都应该被宠爱 纹身
GO GET IT.GO GET IT.
那种美能让 维纳斯诞生
你无需 忍受他的 人在曹营 心在汉
要学会 放下不甘 戒掉母性氾滥
他要你 让让 你就 让让 YEAH
说的爱你 只是嚷嚷
他的 博爱 始终没有极限
复制 谎言 瓶颈不曾出现
你该说再见 就说再见 YEAH千万别留恋
你自我催眠 他是艺术家
你给他色盘 去拼贴背叛
他不是梵谷 也不是莫内
他的模特儿 却都从来不缺少
面对你他装的 乖的 乖的
背对你却乱来 坏的 坏的
NE NE NE NE NE… NEVER STOP
他只想搜集 更多 芭比娃娃
Wake up你是大艺术家 你真心 创作的爱 无价
Wake up别再做慈善家 你其实 没有那么 爱他
爱是缪思女神的吻
谁都应该被宠爱 纹身
GO GET IT.GO GET IT.
那种美能让 维纳斯诞生
美不美丽 不是安迪沃荷 能决定
大艺术家 要有属于自己的感性
爱过就要 拥有勇敢放手的淡定
大艺术家 会让爱情再文艺复兴
DO IT NOW!
Wake up你是大艺术家 你真心 创作的爱 无价
Wake up别再做慈善家 你其实 没有那么 爱他
爱是缪思女神的吻
谁都应该被宠爱 纹身
GO GET IT.GO GET IT.
那种美能让 维纳斯诞生
(4)大艺术家访谈录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大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古典以及当代流行艺术,以及蔡依林在休息的2年间,与许多艺术家们接触充电的学习。
《大艺术家》不同于蔡依林以往的舞曲,搭配歌词意境情绪上也多有转折,rap比以往更高难度。蔡依林在录音前想了很久,如何去处理。有一天突然有了灵感,重新配唱《大艺术家》的rap部分,一口气唱完情绪到位,这首歌从收歌到发片一共用了两个月。
5. 大艺术家的创作背景
《大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古典以及当代流行艺术,以及蔡依林在休息的2年间,与许多艺术家们接触充电的学习。
《大艺术家》不同于蔡依林以往的舞曲,搭配歌词意境情绪上也多有转折,rap比以往更高难度。蔡依林在录音前想了很久,如何去处理。有一天突然有了灵感,重新配唱《大艺术家》的rap部分,一口气唱完情绪到位,这首歌从收歌到发片一共用了两个月。
6. 张景中的访谈录
●那么多青少年喜爱我的作品,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可以把学数学比作吃核桃。核桃仁要砸开了才能吃到。有些核桃外壳与核桃仁紧密相连,成都人形象地叫“夹米子核桃”,如果砸不得法,砸开了还很难吃到。数学教育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砸核桃吃核桃仁;而教育数学呢,则是要研究改良核桃的品种,让核桃更美味,更有营养,更容易砸开吃净!
关键词:科普、科研
儿时读科普书是兴趣而今写科普书是责任
羊城晚报:张院士,您是怎样开始科普写作的?
张景中:我主要从事科研。社会为我们提供了科研条件和环境,我们当然有责任向大家说明研究对象的情形和研究工作的意义。国家要求攀登项目结题时一定要编写一本科普书,我认为这个规定很好,说明科普工作不仅是科普作家的事,也是科学家的责任。
当然,我做科普工作,也有我个人的原因。我小时候喜欢读科普作品。法布尔的书让我看到一个新奇的世界,伊林的作品让我知道了许多平常的东西包含着不平常的故事和道理。科普读物启发我思考,激励我探索,使我产生了研究和创新的愿望。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出书,也要写好看的科普书。就这样,我给自己加上了写科普书的责任。
张教授主编的好玩的数学系列有以下:
1,《数学聊斋》;2,《数学美拾趣》;3,《幻方及其他》;4,《数学演义》;5,《趣味随机问题》等十部。
好看科普书真不易写十几行字苦思两天半
羊城晚报:科研花费了您不少精力,您还挤得出时间?
张景中:写出好的科普作品确实不容易。如何选择话题,如何打比方,都要反复想,一再修改。有些东西,人家大科学家写过,你敢不敢班门弄斧?能不能给读者新启发?都是挑战。例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指出,分数355/113是圆周率π的一个很好的近似值,称之为密率。密率好在哪?这是一个不错的科普话题。数学大师华罗庚指出,在分母不超过366的所有分数当中,没有比密率更接近π的分数了。要说明其中道理,他用到数论里的丢番图理论。后来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在一本科普书里,用连分数的方法,更进一步地论证出,在分母不超过6000的所有分数当中,没有比密率更接近π的分数。
能不能用更浅显的方法,更充分地说明密率的好处呢?我反复思考,发现可以用初中生的数学知识,简捷地论证出更好的结论:在分母不超过16500的所有分数中,没有比密率更接近π的分数!并且指出,有一个分母为16604的分数,确实比密率更接近π。这点道理写在书里不过十几行,但想到它,却用了两天多时间。
羊城晚报:科普作家不仅需要有科学研究,还要有人文修养……您怎么看待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的关系?
张景中:一般来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真善美应当是每个人的追求,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其实科学家写科普文章的并不少,只是要想写好太花时间、太花精力,而社会评价又往往不及研究论文。例如评职称不承认科普文章。在这种导向下,能够做研究的人多数自然不愿意在科普上下功夫。
写好科普文章可能需要人文修养和一点艺术素质,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成果本质的理解,是创新精神。
曾作论文与前人重复 华罗庚含蓄点拨后学
羊城晚报:听说您在北大读书时开始写论文,还和大数学家华罗庚打过交道?
张景中:在学习解析几何时,我看到一本教材上有条定理,说满足函数方程f(x+y)=f(x)+f(y)的函数f(x)如果连续,一定是“齐次线性函数”,即f(x)=a?x。我想,f(x)如果不连续,结果如何呢?应用课外看到的集合论中的“任意选择公理”,我解决了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于是就写成一篇稿子寄给《数学进展》,很快顺利地发表了。
不久,编辑部来函,说有读者来信,问这篇文章解决的问题出于何处?前人有何工作?我回信说问题是自己提出来的,不知道前人的工作。编辑部又写信来说,做研究工作写论文应当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的背景和前人的有关成果,这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做研究工作应当知道的。于是我就到资料室查文献,一年一年向上查,查了3个星期,查到30多年前,发现1920年有一篇德文的文献,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把查到的结果写信告诉了编辑部,编辑部在刊物上发了一条启事,说作者来函说明此结果与以前某某人工作有重复,向读者致歉,作为此事的了结。
后来,在数学所工作的邵品琮学长向我透露,编辑部信中所说的“读者”来信,实际上就是刊物主编华罗庚先生的意见。他因为出国,在刊物出版后才看到我的文章,发现与前人工作重复,就指示工作人员给我写信,促使我学习做研究工作的基本规矩。这个经历使我终身受益。华罗庚先生关心后学的热情,使我终身铭记!
关键词:奥数
一味讨伐奥数有偏颇
考试体制更难辞其咎
羊城晚报:近年来各地“奥数”成风,虽然不乏反对声,但风头仍劲。您怎么看?
张景中:有一阵子,媒体上出现不少讨伐数学竞赛的声音,我留意到了,有的教育专家甚至认为数学竞赛之害甚于黄赌毒。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中国现在值得反对的事情不少,论轻重缓急还远远轮不到数学竞赛吧。再仔细读这些反对者的意见:他们反对的实际上是某些为牟利而误人子弟的数学竞赛培训。
数学竞赛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参与,它是面向青少年中很小一部分数学爱好者而组织的活动。这些数学爱好者估计不超过约2亿中小学生的5%。
数学竞赛培训活动过热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升学考试体制以及教育资源分配过分集中等多种因素有关,这笔账不能算在数学竞赛头上。对于青少年的课外兴趣活动,积极的对策不应是限制堵塞,而是开源分流。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比如钢琴比赛、动漫比赛等,让更多的青少年各得其所。如果都办得像数学竞赛这样成功并且被认可,数学竞赛培训活动过热的问题自然就化解或缓解了。
奥数学习不应被限制
该反思的是获奖加分
羊城晚报:不少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往往选择高考、中考能加分的项目。
张景中:这还是说明各种竞赛办得成功的少,被认可的少。其实各学科都可以办奥赛,物理奥赛、化学奥赛、计算机奥赛等,这些目前发展都不够,认可度不高。我觉得接着应该认可信息技术竞赛,因为孩子适合学习信息技术和软件的很多,会远远超过5%,且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很多孩子扎堆报名奥赛培训班,我了解过,多数其实听不懂。不过好处也是有的,他学习之后再回到课堂,原来的东西就感觉容易了。虽然奥赛的题目他不会做,但至少知道了还有这样的题目,可以这样设问,眼界开阔了。
我觉得奥数不应被限制,需要反思的是奥数获奖后高考、中考加分的做法。如果不再加分了,为分数而学习的人就没有了,家长报名时也就不那么盲目了。而真正有兴趣有特长的人,不加分他也愿意学。
关键词:教育数学
数学难就难在壳太硬
要研究如何更易砸开
羊城晚报:有教育界人士认为中小学数学偏难,让孩子头疼。您认同吗?
张景中:我认为初中的偏容易,高中的偏难;课上学的较容易,考试起来很难。学生只靠课本上的东西,考不出好的成绩,必须补许多课外的东西。
数学本身是比较难的,比如2/3+3/2这个分数题,按照一般的思维,应该是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但这是不对的,必须首先通分。我的体会是,数学本身很难,必须找到方法使它变得容易起来,要想办法改变数学知识的组织方式。
知识的组织方式和学习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如英语中的12个月的名字:January,February……背这12个单词要花点功夫;如果改良一下:一月就叫Monthone,二月就叫Monthtwo等,马上就能理解,就能记住,学起来就容易多了。生活语言如此,科学的语言———数学,何尝不是这样呢?
国外教育同样面临数学难的问题。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美国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要搞好数学教育,但收效甚微。一位美国著名数学家说,我们有钱,有人,但没方向。我也这样看,他们不成功的关键就是没找到正确方向。他们只是研究数学怎么教,而没有考虑改造数学本身,让数学变得容易起来。我在1989年提出的“教育数学”概念,就是让数学变容易。
羊城晚报:怎么理解“教育数学”?
张景中:简单说就是改造数学使之更适合于教学和学习。可以把学数学比作吃核桃。核桃仁要砸开了才能吃到。有些核桃外壳与核桃仁紧密相连,成都人形象地叫“夹米子核桃”,如果砸不得法,砸开了还很难吃到。数学教育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砸核桃吃核桃仁。而教育数学呢,则是要研究改良核桃的品种,让核桃更美味,更有营养,更容易砸开吃净!
致力于使数学变容易
盼千万学子从中受惠
羊城晚报:您花费很多精力致力于数学教育、科普推广,近年来又致力于教学工具“超级画板”的研发。您把它看成自己的事业?
张景中:数学教育、科普推广,教学工具“超级画板”都是有理论研究的。例如用计算机回答初中生的数学问题,还没有人研究出这样的系统。关键是要用学生学过的知识,用学生理解的方式自动解题,这就难了。
通常认为中学里三角难学。本来初中要学“解任意三角形”,现在这个内容放在高中了,就是大家认为太难了。如果把这部分变容易,变得小学生都能理解多好!这就是科研课题。我多年来研究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初步教学实验表明,用新的方法来讲三角,学生更容易理解。
把数学变容易是需要研究的。初等数学如此,高等数学也如此。为了把微积分变得容易理解,牛顿、拉格朗日、费米、库朗都下过功夫,华罗庚亲自写高等数学教材,也力求写出新意。林群院士在这方面做了十几年,研究出来还到中学去讲。要从基础上改进一个发展了几百年的学科,当然很难。一旦有所进展,会使千千万万学子受益,意义不可估量。 学习可以有趣不会轻松
羊城晚报:你在努力创造“无痛数学”?
张景中:是的,可以减少学习的痛苦。不过我不相信学习是轻松的。真正学习都是要下功夫的,想轻松只能学到肤浅的东西。但若学习方法对头,效率会高一些,并且会很有趣。
写科普作品也有两种,一种是把科学外的趣味放进来,调剂学习者的心情;另一种是把科学内的趣味发掘出来,是知识本身的趣味让学习变得有趣。后者是我努力的方向。
羊城晚报:听说您特别喜欢当老师,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邀请,您都很乐意去讲?
张景中:这也是学习,也是研究。教学相长。陈省身那么大的数学家,还要给学生讲微积分呢。我在北大读书时,一年级的课程就是由江泽涵院士和程民德院士来讲。那时不要求教授出多少SCI(科学引文索引),争取多少项目经费,教授把主要力量放在教书育人上。可惜现在很难做到这样了。
7. 吴冠中访谈录的阅读题
吴冠中访谈录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张公者(以下简称张):就请您谈一谈“经典”(古典)和“流行”的关系。
吴冠中(以下简称吴):艺术品的来源、创造与冲动,都与感情有关。当时的画家都是有感而画,当然有些是奉命画的。到后来,不是任务的,不是画院里的,多半都是很市民的。艺术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感情的冲动。画家要主动地画,冲动地画,是用形式表达一种感情。他有话要说,有感情要传达。真正好的作品是传达感情、流露感情的。技法各异,是因为感情各异。超越技法,才能突出感情。感情所产生的能量比技法所产生的能量还要大。比如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虽然画有很多,但是流传下来的却不多。有些被淘汰掉的画家画得也很好,和那些名家拉斐尔、达·芬奇等人的技法都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却没有留下来呢?同样的技法有的留不下来,主要就是一个情感问题。情感的深度、广度以及所产生的反映,对后代的影响、延续等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就是说,当时的感情与后代的感情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张:您是说有感情的作品才可以流传下来,可以成为经典。我想不管是前人还是后人,他们在创作的时候,都会投入自己的感情的,应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充满着创作者的感情,那为什么很多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呢?
吴:这个感情也有真假之分。当然不是说他们没有感情,有些感情比较虚伪。
张:怎么来区分作品所流露的作者感情的真假呢?
吴:应该在作品上看。行家在作品上应该能看得出的。比如说陈老莲画的梅花是非
常有性格、有性情的。还有王冕的梅花,都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真性情、真感情。感情这个东西是可以跨代的,跨越前代后代的,人情一代代传下来,虽然有发展,但是相通的是情。技法在变,古代的技法和现代的技法差异很大,而感情却有连贯性,真正的人性和感情是相通的。所以我觉得艺术作品流传久远的,依靠的是它的感情,真正的人性被抓住了。文学作品更是这样,唐诗宋词元曲留下来的都是比较动情的,包括李清照等都是“情圣”。李清照留下来的作品不多,但是她的情永远是打动人的。
张:具备真感情的人也很多,但是具备真感情的不一定具有绘画的技法。
吴:技法不具备,那他也成不了大画家。技法是最起码的创作基础,没有技法的话,诗人成不了家,画家不能画画。技法好的人比较多,但是感情的素质每个人都不一样。要改变一个人的素质很困难,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技法,这个却相对比较容易。
张:您曾经说过:“文盲不等于美盲。”那么作为一个创作美的画家,需要很多的情感积淀和修养;而对于欣赏者来说,是不是有没有这方面的积累都可以去欣赏?
吴:对。为什么呢?因为作家、艺术家要具备普通人的感情,要有群众基础。就是说作家、艺术家那种高尚的感情应该包容了普通人的感情,起码应该要有普通人的感情。如果他和一般人都没有共同语言,作品也不可能感动人。至于美盲的问题,它有专业的东西,因为绘画、造型艺术要用眼睛看美丑,它是一种另外的感觉,这种感情要通过视觉来呈现,绘画就是这样的。有些人本身接触到的美就很少,他看过很多传统的诗词等文学作品,文学量可能很广、文学积累很丰富,但是他的美术素养却不一定行。国外的很多作家同时也能欣赏、创作绘画,这与他们的形象思维有关。不是说你学得多了懂得多了就不是美盲了,美盲和文盲是两个性质。有些人本身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很高,但是他美丑却分不出来,一样属于美盲。
张:美的创造者需要具备相当高的文化素养。那么您怎么看待中国古代很多的画匠?
吴:古代的画匠他就是一个雕刻(画)匠,一辈子都在搞那个东西。他没文化,但他身外有很多有文化的人。他知道这个东西美与不美,但是他说不出道理来。他只是感觉这儿好看那儿好看。没文化一样可以发现美,但是有了文化则当然更好。匠人就是匠人,虽知美丑,但是没文化。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对美的感觉应该是首要的,没有美的素质和基础,经过再多训练也培养不出来。
【题目】(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通过访谈形式表现了吴冠中先生视艺术为生命的真情,以及他用心血来绘
画,用真诚来创造美,把生命赋予艺术的人生信仰。
B.毫无疑问本文的每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他对艺术深刻思考的结果,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充满真诚,痛恨虚伪但对画匠有一定偏见的老人。
C.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要打动读者,只要具备真感情和对美的感觉就可以了,绘画的技法可以慢慢培养。
D.本文思路清晰,一个个问题环环相扣,给我们展示了吴冠中教授对“经典”和“流行”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E.古代的画匠他就是一个画匠,一辈子都在搞那个东西。他没文化,但他知道这个东西美与不美,只是他说不出道理来。这个例子说明吴先生不认可画匠对美的感觉。
【答案】12.(1)BD
【解析】A项,整篇文章可以看出“吴冠中先生视艺术为生命的真情”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进而说明他“把生命赋予艺术的人生信仰。”从文中找不到根据,推出这样的结论也过于牵强。C项,根据文中对应区间的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要打动读者,不仅要具备真感情和对美的感觉,还要有绘画的技法。而不是绘画技法慢慢培养。E项,“这个例子说明吴先生不认可画匠对美的感觉”属于错误理解。原文“匠人就是匠人,虽知美丑,但是没文化。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对美的感觉应该是首要的,没有美的素质和基础,经过再多训练也培养不出来。”说明认可画匠对美的感觉。
【题目】(2)请根据文意理解 “文盲不等于美盲。”这一观点? (6分)
【答案】(2)1.
没文化属于文盲,但是他们一样可以发现美。比如文中提到的,匠人就是匠人,虽知美丑,但是没文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有些人本身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很高,但是他美丑却分不出来,一样是美盲。3.真正的作家、艺术家应该包容了普通人的感情,既有高的文化素养,又有呈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而美盲和文盲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每点2分,共6分)
【解析】解答这道试题,要遵“循句不离断,段不离篇”的原则,找到句子的答题区间,认真分析文盲与美盲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
【题目】(3).在文中,吴冠中先生对“‘经典’和‘流行’的关系”是怎样看待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经典和流行都与感情有关,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情感的深度、广度以及所产生的反映,对后代的影响、延续。2.经典的作品是传达感情、流露感情的,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真性情、真感情。3.流行的作品多半都是很市民的,有些感情比较虚伪。
【解析】吴冠中先生说:“艺术品的来源、创造与冲动,都与感情有关。”从此可以看出“经典”的主要标准时有情感同时得以流传下来的决定因素,从而成为了“经典”作品,而吴先生反对的是虚伪的感情和带着任务创作的作品。情感的深度、广度以及所产生的反映和后代的影响、延续等等,都是“经典”区别于流行的重要的因素,而“流行”则是和“经典”有同样的技法但是欠缺的是真情感的投入。
【题目】(4)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美的创造者需要具备相当高的文化素养。”结合全文,联系社会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4)1.文化的提升也有助于美的提升,需要文化来丰富它。一个真正的作家,如果他文化水平不高,对美的欣赏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就像生活中,如果我没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就很难发现美;2.我们生活中匠人之所以是匠人,是因为他们只知美丑,却没文化。正是匠人没有文化,所以他们很难成为美学家挥着艺术家;3.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美的素质和基础,经过再多训练也培养不出来;4.文化素养能增加感情积淀,它所产生的能量比技法大,但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再好的作品终究会被淘汰掉的。
【解析】文化素养是美的创造的核心因素。要想创造出美的作品,我们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欣赏美的妙处,在文章最后一问可以归纳概括出本体的答案,同时通过“古代的画匠他就是一个雕刻(画)匠,一辈子都在搞那个东西。”说明文化素养对于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匠人之所以是匠人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素养不高,如果有了文化则当然更好。作为美的创造者对美的感觉应该是首要的,没有美的素质和基础,经过再多训练也培养不出来。
8. 大学生访谈录怎么写
如下:
问:师兄您好,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在毕业之前在网上找到的招聘信息,面试被录用,录用后就按照分配当上了餐厅的见习助理,主要职责就是排班,清点货物,计划进货量。
问:您在这个职位上,如果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并保持什么样的能力?
答:对内就是管理,对外就是沟通。
问:您认为做好这份工作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经验?
答:要全面了解自己工作的岗位要求和公司的概况,这样做起事来就可以随心应手。具备管理技能,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至于经验就是要靠自己在工作当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
问:目前,行业内要求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背景?
答:要想做到组长以上的职位,就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培训的话,餐厅会针对你本人进行专门的培训。
问:这种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其他能力?有什么样的要求?
答:其实我的专业和我现在的工作可以说是不对口的吧,但是我觉得我对于管理方面还是有很大的能力的,对于管理方面的能力是要餐厅里面各种理论知识的熟练,与客人之间的沟通能力;要求都没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能吃苦。
问:您是如何看待机会的?
答: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能力的人。所以在机会来临之前,要好好充足自己。同时也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可以晋升或者学习的机会,人非完人,不要因自己没能力等借口而放弃,你可以在这过程中慢慢地磨练自己,否则你会后悔。
9. 急!!!名人访谈录!!
[编辑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而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代表作
《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新安吏》《垂老别》《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代表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司马迁
物生平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出生地韩城位置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他让儿子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他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所以我这里要介绍司马迁的漫游,于是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做了一次漫游,司马迁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那么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你比如说他亲自去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这大家知道,这个典故,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而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忍了。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两个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但是如果把他杀了,后来还能够建功立业吗?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汉,封王封个侯,回了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把你杀了,我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
再比如讲,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而且他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料,同时他深入民间,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认识逐渐深入。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我要讲司马迁这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史记》讲了许多能人的故事。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极高,有“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的说法,齐名于西汉的大文豪家司马相如、三国时期最璀璨的人物诸葛亮。
作为星象家的司马迁: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象司马迁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大师,绝对不会自划范围,限制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探索领域。古代的史宫本来以星历之事为其本职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学也不足为奇。不过司马迁能用史学家的高赡远瞩的眼光,把星象学与历史问题结合起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学家皆望尘莫及的向明之处。司马迁并末用星象学去占测具体的人事变异,而是用来总结历史规律,这不能不说是他对星系学的创造性应用。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史记》及“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慧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星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马迁又总结了战国以来的星象学的基本原则,表述如下(亦记载于《天官书》中):
“我仔细检查史书的记裁,考察历史上的事变,发现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现象。五星在逆行时,往往变得特别明亮。日月的蚀食及其向南向北的运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这是星象学所要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而星空中的紫宫星垣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及其所属的众多星辰,都是位置不变的,它们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离也是一定不变的,它们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这是星象学中作为‘经’亦即不变的依据。而水、火、金、木、土星则是上天的五位辅住,它们的出现隐伏也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但其运行速度快慢不均。这是星象学中的‘纬’亦即经紫变动的部分。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动的两种星象结合起来,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了。
何以同一词条内,司马迁的逝世年份3处尽不相同?
《史记》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白居易
简历
人物简介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父亲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在新郑生活到12岁,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又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 访谈录怎么写400字
地点:家里
人物:爸爸
采访记录人:李蕴晗
采访过程:
问:请问您爱读书吗?为什么爱读书?
爸爸:我爱读书。书中有知识,书中有智慧,读书可以知事明理,使自己成长、进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问:那么请谈一谈您对“开卷有益”这一词的说法。
爸爸:只要是书,去读了去学了,抱着一个正确的态度去读去学,对人都是有益处的。好的书,用积极的态度的去学习,吸收精华,不好的书用批判的眼光去读去看它,从反面也能吸取教训,获得知识,这就是我对开卷有益的理解,这说明了只要是知识的东西你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它,去学习它,去理解它,对人都是有用的。
问:那么请问您一般喜欢读些什么书?
爸爸:从分类来讲,我喜欢读历史、地理、人物传记和科学一类的书。
问:读完书后从书中得到了启发吗?这些启发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帮助么?
爸爸:我读译本书,都受到一定的启发。有写启发,直接用与我的生活供桌和学习,对我帮助很大,对我的能力提高很快,可以说读书是我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问:请问您有些什么关于读书的故事吗?
爸爸:有。我小时,图书不多,身边的书籍也不多。有依次,我从别人那里借来了叶永列的科普小说《未来世界》,在煤油灯下一口气就读完了,还不觉得过瘾,一直读到了天亮,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类发展进步的设想,现在基本上都实现了,可以说是我读的第一个科普启蒙书,对我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
问:请问您一般是怎么读书的?能介绍一下读书的方法吗?
爸爸:我接触一本书,首先看它的序,或者先看简介,看完简介以后再看看它的纲目,在阅读前大致了解一个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梗概间架,然后根据时间安排,再去认真的仔细阅读。
问:很多人读书都常常会把一本书读两遍,请问您一般会么?
爸爸:会的。有争议的书,或者是写得非常好的书,很感很有教育意义的书,我在第一遍阅读的基础上,都会更认真地读第二遍,精彩的章节,甚至会读第三遍,第四遍,有时还会做一些简要的读书记录。所以,重要的观点,精彩的故事情节,在我脑海里都能记很久。
问: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请问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爸爸:有,上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认识的水平是有限的,有些名著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读一遍就能领会的这种程度,因此,我们必须要一遍,两遍,三遍,多遍的去阅读,去理解,甚至有些问题,读更多遍仍然无法理解,这是阅读的现实。但是有一点,每多读一遍,多一次思考,就会多理解一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并不是说读书读一百遍你就会理解,而是说,读书需要重复读,读多了,慢慢地你就领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