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壹』 访谈作家的开场白
(1)“犬子”改成“儿子” (2)“小有名气”改成“很有影响” (3)“有幸”改成“应邀” (顺序可颠倒)
『贰』 雨中的猫中海明威如何坚持他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
来源于《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一书
我总是用冰山原则去写作;冰山露在水面内上的是八分之一,水容下的是八分之七,你删去你所了解的那些东西,这会加厚你的冰山,那是不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如果作家略去什么东西是因为他不了解那东西,那他的故事里就会用个漏洞。
《老人与海》本来可以有千页以上(我买过英文原版,只有99页),把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怎么谋生、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有的作家这么写,写得很好很不错,写作这一行,你受制于已经完美的杰作,我得努力学着另辟蹊径。第一,我试着把向读者传递经验以外的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删去,这样他或她读了一些之后,故事就成为他或他的一部分经验,好像的确放生过(是真的,当我读《死在午后》是便有这种感觉,后来看到关于斗牛的图片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想法)。这做起来很难,我一直努力在做。
纯手打 所有括号里的字是我写的,其他都来源于《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叁』 鬼子的作家访谈
文学不是改变“苦难人生”的有意选择
陈纸:你从1984年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在这之前有关你的状况,我在你的自述文章和一些访谈中,不止一次看到 “生活艰难”、“从小就充满着苦难”这类的语言,就在这一年,你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妈妈和她的衣袖》,从此改变了你苦难的人生,使你走向了文学之路。请问,你在苦难中曾有过绝望吗?文学创作对于你苦难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鬼子:《妈妈和她的衣袖》改变了我的命运,但并没有改变我的“苦难人生”,走文学之路,也不是我为了改变“苦难人生”的有意选择,真的不是。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之后,我曾停过很多年不再写作。一直到1996年,我觉得我的人生,已经看不到其它的发展了,这才回头来关注了一下文坛。因为这一关注,我发现文坛有我可以努力的地方,就是关于对苦难的书写。这一点,我曾在很多访谈中谈到过。于是,我就回过头写起了小说。我的生活一直都处于底层,既然我能爬到今天,就证明我没有绝望过,所谓绝望,就是什么也看不到了。我这人的毛病是,这边看不到希望,我就会往那边走,等那边也看不到希望时,我就会转过身往别的地方去。
陈纸:近二十年来,新中国文学的最大进步是作家悲剧意识的觉醒。在这些作家笔下,造成悲剧的原因不外乎个体和团体、社会、民族文化和超自然力量等几个方面,在你的小说作品中,有人评论说展示的是“俄狄浦斯式”的悲剧,那么,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鬼子: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都是那些产生悲剧的作品之中,读者能看出是什么原因也许就是什么原因,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说浅了,搞文学的意义就不存在;说深了,那又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的事情。作家做的只是叙述他所理解的生命,而不是在媒体上给自己的作品摆出一堆大道理。现在这样的作家很多,我不想做这样的作家。如果一定要说悲剧的原因,那就是各个生命的本身吧。我能体恤的只有我的人物的生命而已。
陈纸: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的艺术》中说:“生活是一个陷阱,人生下来,没有人问他愿不愿意,他就被关进一个并非自己选择的身体之中,而且注定要死亡。”你的小说从《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的寒露,到《被雨淋湿的河》中的陈村、《走进意外》中的李条、《农村弟弟》中的“一撮毛”、《男人鲁风》中的鲁风到《瓦城上空的麦田》中的李父……我仿佛听到了这些人物都喊着同一句话:“我们在劫难逃。”这种超自然的宿命让读者产生了无可奈何的恐惧和怜悯。这些人物的命运和结果是不是你热衷描述的“苦难”的全部意义呢?
鬼子:如果停留下来看,也许是,但如果从发展的方向看,那也许就不是了。一个作家所追求的意义,不是一两部,两三部作品就可以完成的,他会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也许是一步一步地缩小,也许又是一步一步地在扩大。我知道我的方向在哪里,我也知道我的意义在哪里,我更知道我的难度在哪里,这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智力所决定的,不是由他人所结论的。只要我还在写,意义就都在我自己的手中。
伟大的作品都是书写人类苦难的
陈纸: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认为:“文学没有理由夸张痛苦。因为夸张痛苦是一种‘撒娇’行为,是一种缺乏足够承受能力的表现。”你作为一个“通过苦难理解人类”的作家,对这句话有何看法?
鬼子:痛苦与苦难,不是一个概念。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之中。很多叙述“自我”的作品,写的就是痛苦,而不是苦难。在那些作品中,痛苦是个人,是“自我”的。而苦难却是他人的,是民众的。我想曹老师那说的就是那些叙述“自我”的作品,夸张“自我”的痛苦,无病呻吟,当然是一种“撒娇”的行为,而写书民众的苦难,是不会出现“撒娇”的,也“撒娇”不了,因为你的心是肉长的。就我个人的阅读而言,优秀的作品可以不是书写苦难,但那些伟大的作品,却没有哪一部不是书写人类苦难的,尤其是关于灵魂的苦难。当然,搞文学是各有各的主张,不能所有的人都挤在一个道上。每个道都有自己的道理。
“温暖”比“批判”更残酷
陈纸:你发表在2004年第9期《人民文学》头条的中篇小说《大年夜》同样是描述“苦难的人生”,但小说写到后半部,特别是莫高粱与老阿婆在阴间相遇的情节,却引来一些文学评论家的非议,有评论家甚至批评说“这说明作者描述苦难的招数已尽,表现人物的力量已到了强弩之末。”你对这种评论怎么看?
鬼子:别人的说法有别人的道理。我对所有的评论都能接受。但我有点感到奇怪的是:很多不搞文学的人对这个小说的看法,与那些文学评论家的看法,却是完全相反,搞评论的人觉得我后边那样写,是给了一种“温暖”。因为“给了温暖”,所以失去了批判的力量;但很多不搞文学的读者却觉得不是这样,他们觉得这种“温暖”,比“批判”更加残酷,他们觉得那两个小人物是生不如死,死了反而找到了“幸福”,找到了和谐。相比评论家而言,我觉得那些不搞文学的读者更能读懂我的努力。也许,是因为我的叙述更多的是站在了民间的角度,而不是评论家们的角度。以为我的小说开始出现了“温暖”是一种误解,其实,我是在寻找另一种“残酷”。
陈纸:你取材莫言的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创作的电影剧本《幸福时光》其实也是表现小人物在现实生活里的窘境的,用你自己的话说是“拿刀给现实放血”,剧中人物这种冷幽默的语言和表演之中显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真正是用你个人化的方式去穿透公共话语,你从创作电影剧本中找到了小说创作的某些共同点吗?
鬼子:在这个电影中,如果说与我的小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对小人物的同情。那电影其实写的是弱者如何给弱者取暖的故事。他们是一群被抛弃的人,有的是被父亲抛弃了,有是被自己向往的女人抛弃了,或者说,他们是一群同时被社会抛弃的人,他们的日子都很艰难,为了给女孩以希望,他们甚至不得不拿牛皮纸当钱去欺骗她,但他们的心都是火热的。
『肆』 陈洛夕的作家访谈
写在访谈字前:
文字城堡
点亮了一整个洛城的春潮
我听到
这个少年生命里
落下的
有关青春的那些事儿
他曾经问我想去那个地方,我记不得我说的地方,却一直记得他说他有天要去西塘。
那天,哪天。这天,某天。他说他要去西塘,于是我记得了这样个地方,于是那里成了落下我生命里的尘埃。
决定访问他的时候,是因为《半夏夕年》的上市。我用了几个晚上读完了一整部书。《半夏夕年》应该是我读那么多书读得最艰难的一本了。其实很简单的。只是有关青春的那些事儿。
陈洛夕,这只是一个人的名字。镶携在照片里的少年很青春。他用文字温暖你,让你觉得,即使是哭泣也会那么的感动。
雨帆总编辑:秋女
秋女: 陈洛夕这个名字源自哪里的呢?
陈洛夕:曾在接受一个电台采访时,主持人有问过这个问题,当时我的回答比较概念,源于一个络绎不绝的希望。“络绎不绝的希望”=“洛夕”
秋女: 现实和网络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分开的呢?现实与网络中的你又有什么不同呢?
陈洛夕:现实中存在网络,网络中存在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与我有接触过的人,绝对看不出来我是写字的孩子。并且很怀疑我细腻的文字里的故事和情感,但人应该有一个保存完整的世界,那么内心的塑造和现实生活的打造需要有明显的分别。
秋女:最初的陈洛夕是如何开始写字的,《半夏夕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始创作的呢?
陈洛夕:02年吧,那时候开始接触的是新概念的文章,后来自己也尝试写过一本散文集《半滴水》,在稚嫩的年龄诉说自己的成长,就是那一状态下延续了《半夏夕年》的创作背景。
秋女:很多人都知道陈洛夕的《半夏夕年》,你能简单的描叙下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吗?
陈洛夕:《半夏夕年》出版以后,有媒体对这个故事做了简述:“写的是一个女子经过不同的爱情,遇到不同的男人,他们在她的人生里,饰演不同的角色。她总是满心充满期待的,希望得到真正的爱与被爱。只是,有些爱不能等,有些爱等不来。”大抵是这样,在爱情里面忘记爱情。
秋女:陈洛夕写的都是青春爱情。 写完之后,你是否会觉得自己不再青春了呢?
陈洛夕:青春是一纸空旷的遗书。似乎我已经忘记了自己说过的这句话,青春就是在不断地记忆下出现以及被抹掉。青春是一种状态的时候,也便不存在衰老的限制了。
秋女: 你是相信爱情的人吗?如果相信,你觉得你的爱情会是怎样的呢?
陈洛夕:无论我的爱情怎么遭受打击,我还是愿意相信爱情。爱情在两个人融合之时,是一个整体,当两个人分开了,那就是一个局部。局部不能纵观整体的幸福,因此,爱情是甜美的花朵也是有毒的果实。
秋女:你觉得你自己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陈洛夕:有爱有恨,有白天有黑夜,有满足有饥饿。大抵如此。
秋女: 对你来说,在一生中会一直珍惜的东西或人有哪些呢?
陈洛夕:亲人。
秋女: 《半夏夕年》里是否也是陈洛夕自己青春的一段旋律呢?
陈洛夕:我所写的任何文字,都有着我自己深刻的情感里面。《半夏夕年》里出现过的角色,哪怕配角都在诉说我的情感。那些情感的矛与盾都是我的青春中的旋律。
秋女: 陈洛夕内有没有什么新作?方便透露下么?
陈洛夕:《堇朵之蓝》是我的最新长篇小说,预计在深刻的冬天到来之前杀青。写的是从一个反面的故事里凸显出来的一种青春的励志小说。
秋女: 能透露下《堇朵之蓝》是关于怎样的故事么。
陈洛夕:同样是以爱情为主线,色调是盘踞在大学生生活里面的消极生活。余静在遇见傅正浩之时已经注定改写了她美好的人生,再后来遇见了叶寒寒之后,她的人生到达了顶峰的转折。一个在误解里面存在的背叛与善良。
秋女: 听说被喻为“80后的狂人”郭敖很赏识陈洛夕,计划帮你出一本音乐小说,对于这事,你本人是如何看待的呢?
陈洛夕:音乐小说的成本会增加一倍,这个得看公司最后的决定,但我还是写了5首与小说风格贴近的词让周暮寒作曲。一切都在计划中,尽力的争取。
秋女:听小道消息说,陈洛夕想进入娱乐圈,是否真有其事呢?
陈洛夕:是有这种想法,但还需要一个时间点,有些事情只能循环渐进。可能决定先进广州一家证券公司实习,完成我的学业,已经在安排了。
秋女: 到目前为止,陈洛夕同学写了几部小说了呢?
陈洛夕: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有三部。《半夏夕年》《赤道穿过的脊背》 《歌颂》
秋女: 我知道,陈洛夕同学还担任《帜》杂志社的主编,而且还兼职做很多工作,又要写书,还要上课,请问你如何支配你的时间呢?
陈洛夕:其实我很懒的,《帜》这本杂志,幕后的创作团队的核心人物是琥珀,她花了很大的精力在上面。,兼职的工作都比较轻松,晚上的时间除了看下电影外,有三个小时写长篇,白天认真上课,不排除会逃课。
秋女: 听说陈洛夕同学很多桃色新闻,是否真有其事呢?
陈洛夕:这个。。。算命的先生都说了,我的桃花运从小就开始了。。但相助的贵人,女性均多。所以,桃花新闻由此诞生。
洛夕与读者间的互动:
雨帆:今天非常荣幸请到洛夕,做客我们今天的雨帆访谈,对于他本人,我想各位在来之前,已经了解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洛夕的到来。
陈洛夕:我来了,你们好!
安儛落:问一下洛夕同学的三围,身高,婚否,家庭住址...写作习惯... 呵呵
陈洛夕:三围?额?学校的体能测试没见成绩单。
婲间~小筑:我想问一个问题,我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如果要写你一个很好的爱情小说,一定要谈一场很刻骨铭心的爱情,是这样吗?
陈洛夕:写小说,本来就是一场恋爱,只是现实的爱情比较客观性,而小说就有些主观了。
七ㄨi夜:一般喜欢文字的男生是不是都喜欢长头发的女生喃。
陈洛夕:喜欢是一种感觉,感觉对了就对了,而不是头发的长短。个人认为。比较钟情于感觉,也比较怀疑于感觉,所以与自己生活比较贴近的女子会好些。
安雪:洛夕同学,问下你创作《半夏夕年》的初衷是什么?
陈洛夕:写《半夏夕年》是想给自己一个写字的交代。
夏浅浅:洛夕同学,对于你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陈洛夕:周围的环境给了我不断可以学会稳定的感觉。
安雪:洛夕同学。我在秋女那看见这样的一句话:青春是一纸空旷的遗书。
说是你写下的,请问下,为什么说青春是一纸空旷的遗书?
陈洛夕:青春是一种年轻也是一种衰老,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
苏善生:请问陈 : 你写东西的时候听音乐吗 ? 需要什么环境吗 ?有什么特殊癖好吗 ?
陈洛夕:喜欢听音乐,在尝试做音乐。我一般都在宿舍写,内心的环境比较重要。
么:陈,想问你,他们说你是韩寒的另以半,你怎么看待的?
陈洛夕:估计韩寒也不知道。但我知道韩寒比我老。
尒咮:我的洛呀!我问你一下,我就是想写言情小说吧,我就那剧情太矫情了。你说怎么才能写的有创意?怎么才能不那么矫情?
陈洛夕:那么先好好生活,小说就不那么矫情了。另外也要看自己写小说的初衷。
夏浅浅:洛夕什么时候开始写字的呢?
陈洛夕:2006年,写得比较正式。
端木轻烟:你最初是在网上发文的吗?
陈洛夕:高中是文学社的社长,算是那时候开始在纸介上发文。
娃娃 :请问洛夕同学,你喜欢看什么样的书籍 ,看什么样的电影 。
陈洛夕:高中的时候经常看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接触比较多的是文革的小说。文艺性比较高的电影。
苏善生:你喜欢谁的小说 ,喜欢余华吗 ?
陈洛夕:没有固定喜欢谁的小说,根据年龄定,心态的演变其实也是一个多向性的选择,什么问题。
苏善生:陈帅哥 你认为写书最终的是文笔还是故事。
陈洛夕:故事是需要文笔来凸显情节的曲折,文笔也需要故事来填充它。
夏浅浅:洛夕,对于的疼痛文学有什么看法?
陈洛夕:疼痛的文学是传统文学下必然产生的。谁没疼痛过呢?
勇勇:小说发哪个网?
陈洛夕:发雨帆网比较好。
娃娃:洛夕,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进入体坛或者像韩寒那样涉及娱乐圈呢?
陈洛夕:不一定会,看自己能否创造的机遇是否存在经济价值性比较高。
夏浅浅:洛夕,你是怎么样走上文学之路的?
陈洛夕:老师的称赞。我跟你说,我语文经常不及格。最后有一次,老师想要念我的作文时,刚好下课了。
一珍:洛夕数学如何?
陈洛夕:在我厌恶数学之前,数学经常满分。
雨帆:呵呵,洛夕,非常感谢你做客我们今天的雨帆访谈,希望你的小说越写越好,也希望你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好。
陈洛夕:谢谢。
『伍』 张曼娟的作家访谈
张曼娟:诗可以让人心安静下来
主持人文坛:其实无论是曼娟的书也好,或者是意如的书也好,听它们文章的名字就非常富有诗意,《长干行》,《落红不是无情物》,还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听起来,哇,网友在问她们书的名字确实就很有诗意(笑),但是我看到曼娟的书里面,包括《长干行》也好,或者是《落红不是无情物》也好,都是男生送给女生的一种爱情的小信物一样的。张曼娟:我想在爱情里面,或者在人的很多情感里面,因为情感是一个很虚无缥渺的东西,有时候我觉得我很爱你,有时候又觉得没有那么爱你,所以我们会送礼物,或者为彼此做一些从来没有为别人做过的事情,一些很特别的事,或者一起去寻找一个所谓的秘密基地,就是这个地方只有你知道,我知道,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对于恋人或者朋友来说,对于情感部分来讲这个东西特别重要。所以这个情况下面,我们写作的时候也会很自然的把这样一些很可爱的小东西,或者小信物,或者一些诺言,或者一些特殊的场景,或者特别让人感动的事物就会放在我们的书里面。
主持人文坛:为什么会选择诗呢?
张曼娟:我觉得诗对我来说意义很不一样,年轻的时候就是在学校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后来我觉得诗太特别了,它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情感,而且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发现诗里面有很强烈的人生主张,我常常说这句诗,千金散尽还复来,你钱花关系没有关系,但是你必须要找到你的用处你才能够挥霍,我觉得这是李白非常好的一个主张,积极的,乐观的,而且是自我肯定的。
安意如:其实我这两天倒是被另外一句诗给煽着了,就是当我以现在的心情回过头读这两首诗的时候,少年时期你是不知道什么叫别酒不成杯的,只有当你现在沉淀你几年前的感情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所有的爱恨,所有的悲欢都可以去有相互一笑泯恩仇的感觉。
主持人文坛:刚才我们在开场的时候说到,两位是不是也觉得其实在每个女生心里,她都会有一种古典诗意的情怀,可能有时候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而已。
安意如:我认为是的,尤其是现在的女孩你已经不能像以前的女孩一样去刺绣,去学丹青,更多的课业,更多的社交应酬压抑着你,真正属于女性化特质的一部分如今逐渐的放弃,或者说逐渐的沦丧。对于感情的敏锐,但是不是让你去敏感到去喋喋不休,敏感到让别人觉得痛苦,对于感情的感知度,对于所有善的感知度。
主持人文坛:曼娟觉得呢?张曼娟:我觉得读诗就是发觉人跟外在所有事物的感觉或者交流,对于感情,因为现在生活太忙碌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变的,我们很短暂的相见,我们很快的交错而过,所以我们的心常常处于一种变动的状态。可是诗很有意思,它可以让你安静下来,你安静下来了,沉淀下来了,你的感受才会升起来,我现在常常带着一群孩子们读诗,我常常说你不要看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可是这里面包含了嗅觉、触觉、视觉还有内心的感受,因为这个诗人不忙,他安静下来了,所以他才能够完全感受这个外界世界带给他的一切感受。所以我觉得读诗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好的事情。
主持人文坛:另外我也知道像曼娟从1996年开始你就做了一个叫“紫石作坊”的一个工作室,是要培养一些新人的。
张曼娟:对,年轻的写作者。
主持人文坛:是不是像安意如这样的?
张曼娟:安意如不用了,安意如已经很厉害了。
主持人文坛:我觉得在内地也有非常优秀的一些伯乐,也发现了安意如这样的新秀。
张曼娟:对。
主持人文坛:我想知道在培养这些新人里面,是什么样的一些孩子,他们的作品又是什么样的?
张曼娟:其实我大概差不多这件事情做了十年时间,一直做到将近2006年。在这十年之中我们主要就是发掘台湾地区的一些参加过文学奖,而且有得奖,而且他们的作品确实都很不错,大家的理念又很相似,我们就聚在一起讨论很多关于创作的事情,有点像是一个沙龙,然后大家就阅读彼此作品。当他们差不多酝酿成熟的时候我就帮他们寻找适合的出版社,帮他们出书。我们是一个完全没有获利的经纪事业,但是我觉得文学本来就是有一个传承的使命,同时我们也出版了香港地区的年轻写作者,以及内地的年轻写作者的作品。
主持人文坛:我看到这个的时候觉得很感动,因为确实很少能有人这样特意的去栽培一些新秀,而且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可能很多人能走向他的文学梦想,实现他们的梦想。在这儿,我要代一位网友问的问题。
网友:曼娟,如果你现在再重新写《海水正蓝》的时候,你会颠覆其中的一些主人公的命运吗?比如说像小彤、意捷等等。
张曼娟:我会不会让小彤活着,这是很多读者常常问我的问题。
主持人文坛:我特别希望。
张曼娟:我想可能会有不同写法了,因为有人以为我写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很反对离婚,其实这是对我的误解,我并不反对离婚,我觉得如果是夫妻两个人关系不好,可是却硬要在一起,其实有时候对于孩子的伤害可能比他们理性分手,能够友善相处还要来的更大。所以我并不是反对离婚,但是我反对什么呢?我反对的是大人因为自己的任性,所以没有处理好孩子心灵的问题,我相信其实孩子我们自己都曾经当过,当我们小时候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可能比现在更透彻,我们可能是更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我们也更能够大人的很多所作所为,所以好好跟孩子说,让他的心理做成建设,那个伤害不会这么大。
我比较不能理解很多大人在处理他们自己情感的时候,完全不照顾孩子的感受,完全没有想过孩子在这件事情里面会承受什么样子的感觉,我觉得带给孩子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所以当时我写这个故事并不是因为我反对离婚,而是我反对一切伤害孩子的行为,跟没有仔细思考之后所做出来的一些比较粗鲁的决定。
主持人文坛:曼娟,我在学生时期读《海水正蓝》的时候,和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孩子母亲的时候再读《海水正蓝》,我就是不一样的感受。其实我很想问,如果现在你来写这个题材,对于这个孩子,现在离异的家庭更多,更多的孩子会面临这样的情况,那你的着笔点会不会有所改变?
张曼娟:会,里边有一个角色是小阿姨,当年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比意如还年轻一些,我那时候对自己不是很有自信新,我觉得我是一个没有办法去改变现状的人。所以在《海水正蓝》的故事里面,小阿姨是一个充满了爱,充满了同情,她完全了解这个孩子的痛苦,可是她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孩子的命运。但现在我知道该怎么样用爱拥抱他,让他不会走上绝路,我知道怎么样把他留在我的身边让他快乐的长大。
主持人文坛:我对那里面那个镜头心里觉得很难受,就是小彤带着妹妹偷了爸妈的钱,回来找他的小阿姨和他的姥姥、姥爷,当时爸爸和高阿姨接他的时候,没有办法,小阿姨只好让他跟着他们回去了。但是那时候那个小阿姨心里是非常非常难受的,如果是现在的你,你觉得你会怎么做?
张曼娟:我必须跟大家说一个小秘密,这个场景是真的发生在我的生活里面,那年我14岁,所以我觉得我当时写这个故事是带一点点赎罪的心理,那时候我眼睁睁看着这个场面发生,我无能为力。所以我一直处于还是无能为力这个状态写这个故事。我现在重新再写这个故事的话,或者我是那个小阿姨我会怎么办,我想我会叫一台出租车跟着孩子他们回去,我会让他爸爸听我说话,我会告诉他,不管怎么样,这个世界上这个孩子最爱的人就是你,我们是大人,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孩子他更不知道他应该怎么做,所以如果你很惊慌,你很愤怒,你要知道孩子比你更加惊慌,更加不知所措。
我想每一个父母亲内心都是爱孩子的,所以我现在更有把握,如果这个事情在现在发生的时候,我知道我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好一点。
『陆』 求推荐提高写作的能力的书吗
提高作文水平技巧:
1.细观察。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
2.多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等。
我读书、学习、积累知识一般是用快速阅读法,这里说的快速阅读不是简单地阅读速度快,跟略读、跳读扫读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快速阅读是一种科学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对抓住文章段落的脉络和重点有非常好的作用,帮助我们对文章做整理、分析和归纳。掌握速读记忆之后,可以把阅读效率提高很多倍,无论是阅读素材积累还是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时间紧张的高中生来说,非常有必要练习提高一下。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我自己用的是这个。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阅读从大的作用来说,滋养着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终生收益,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学生阅读可以增加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尤其对于写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写日记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柒』 哪些书能让你成为一枚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如今许多人都以文艺青年自居,自然也就出现了不少伪文青。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算一名合格的“文艺青年”?广义上,凡是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人,都可称作文艺青年。也就是说,成为文艺青年,至少要让周身弥漫一种文艺的气质。
其中,阅读是很多文艺青年都有的习惯。或许,他们不需要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但至少要胸中有墨,能谈古论今。
今天,精读君特意总结了一份“文青养成书单”。当然,这份书单并不完整,精读君希望各位读友也能对这份书单进行补充,提出你在迈向“文青”路上所阅读的书目。希望通过这份书单,让更多的人群真真正正成为一枚“文艺青年”。
1
文学类
“文艺青年”自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即使再聪明的人,想要积累一定的文学素养,至少也需要三年五年的时间。但只要你不间断地读下去,势必会变成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在这里,推荐3本精读君认为对文化素养提升有很大帮助的书。本书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读者对经济学的理解。这也是弗兰克教授讲授经济学的方法。书中关注的现象皆为现实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
你的问题 这里有答案 微信公众号 【精读君】
『捌』 有没有好的有内涵的书单推荐
1.《25岁,如何规划你的人生》
看这本书时,我正处于特别迷茫的时期,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有一种被推着走的感觉,非常需要找准自己的方向。书名好像有点鸡汤,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但是一翻开目录,我就果断付款买回家了整本书都是实打实的方法论。可以说是写给还未满25岁的年轻人的人生指南。如何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如何为10年后成为自己喜欢的人而努力、如何积累更多的人脉等等。在20岁的时候看这本书,就好像给我了我一道光,让我从此以后都不害怕,也不迷茫。
第二遍看之后,开始练习写作,现在写的文章频频登上公司内网的首页,《学习之道》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知道了每一个技能要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要专而不是博,推荐给大家。
『玖』 从《巴黎评论2》看作家们都在读什么书
除自传、日记、书信外,访谈应该是最能透露某位作家出身、癖好和阅读倾向的一种文体内。巴黎评论的访谈容提问都有一个套路,基本围绕着何时开始写作、受哪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写作时有哪些怪癖和对自己作品的解读等几个大方面展开。访谈结束,你对某位作家的那点“小性情”算是有个谱了。也许在别人看来,约翰·斯坦贝克和E.B.怀特不会有什么共同点,但是从访谈中你能嗅到透过文字后的一些真性情,他们都没有“知识分子”身上的“匠气”,而是对生活的诚恳、对追求的固执,那股朴实的可爱劲悄然浮于纸上。唐·德里罗的访谈充满自说自话的呓语,满篇都是谈自己的作品怎样怎样,而博尔赫斯却是沉迷于历史、语言迷宫的神秘小老头。但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作家们都在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