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师德修养概论

师德修养概论

发布时间: 2021-09-22 19:06:31

师德修养的核心是什么

师德修养核心是人文关怀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影响人生,教育承载着太重的社会责任。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自然也就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全社会对教师的关注既突显着我们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巨大的压力。加强师德修养,不辜负社会的期望,是每个学校每位教师永恒的课题。因此,我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就不是应景之作了。然而,对于“师德”的理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增强法制观念、遵守岗位职责当然是师德的表现,但我认为,加强人文关怀、提高人文修养才是当代教师师德的核心。
首先是关注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缺什么?教师的理想。我们没有青春的活力,没有创造的冲动,都与理想缺失有关。教育这个职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只把教师作为一份职业而不是作为一项事业。职业是谋生手段,事业才会产生奇迹。如果我们把第一年的讲稿重复几年去念,就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不断重复昨天故事的人,我们不会走到教育的彼岸。而没有理想的我们不仅会迷失方向,更会折损我们的勇气,让曾经追求的心永沉海底,这首先伤害了我们自己。
其次,我们要用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记住什么,更要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冶和理智的启悟。我们是否让《巴黎圣母院》教会学生辨别美丑、把握善恶?我们是否用《安徒生童话》指点学生懂得同情和善良?我们是否用《诸子百家》让学生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我们在课堂里不仅是把一个概念、一个公式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观念、一种文化传授给他们,让文明延续。作为教育,“意义的发现”比事物的科学描述重要得多。在教育中充实学生的精神感受,让他们了解广阔的世界,往昔的时代,了解他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建构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感受人类智慧的高妙和伟大心灵的美好。让学生感悟世界的一切都与我有关,感悟“生活没有旁观者”这一朴素真理。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教养的能力,离开老师还会努力,是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连自习都不能放心,这样教出的学生不会有出息。他自己要有发自内心的需求,这样的人你一辈子都不用为他担心。我们要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有独立思想的人。
第三,人文关怀还表现为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关注人文的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交流,而不是强制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要使自己和学生一起从狭隘走向广阔。让我们的心灵不再闭锁,头脑不再固执,思想不再僵化,眼界不再狭隘。这样的师生交流才会结出教育的丰硕成果。
历史不承认苦劳,历史只承认功劳,教育也是一样。没有人文关怀的死盯硬逼不可能有功劳,学生的成熟和成功才是我们的功劳。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推动下,让我们用更多的思考指导自己的行动,让我们在付出“苦劳”这一必须代价的同时收获“功劳”。

如何理解师德修养

当前,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把责任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是非常必要的。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办不好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斯霞、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一位位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❸ 什么是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一、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1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崇尚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和推崇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近代著名学者 梁启超 先生认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教师从事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学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要遵循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教师崇尚科学精神,就是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严格遵循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办事。
教师具有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及意义。知识既有事实层面,又有价值层面。近代以来,我们较多地强调事实层面的知识,或者过多地强调知识本身的事实及原理。一位有科学精神的教师会十分执著地追求科学知识所蕴涵的价值及意义,尊崇科学精神,并善于将这种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以激起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
教师具有科学精神,还反映在教师严谨治学的品格以及务实认真、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等人格特质也会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展示。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老师,不懂得科学遵循规律的老师,毫无疑问,他的工作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教师崇尚科学精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是 1965 年时任联合国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著名教育家 保罗 · 郎格朗 首先提出的,自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教育方针、政策或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 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举行了 “ 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 ” ,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自此,终身教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运动。
终身学习的涵义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 20 世纪最富有冲击力的教育思想, 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学会关心: 21 世纪的教育》指出,为适应 21 世纪的要求,教育体制不同于目前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 1996 年,德洛尔主持的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贯穿人们一生的学习,是进入 21 世纪的一把“钥匙”,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
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设想,如果一位教师他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他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要求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同年龄和知识梯度的新老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师生观。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学术精神,造就创新人才。
第二,针对少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与判断能力,因循守旧、习惯模仿、缺乏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越来越受人类重视。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和信息发展加上政治变迁,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个人潜能的变化是终身教育思潮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历史背景。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教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垄断者,抱着学历证书、躺在功劳簿上而抱怨 “ 谁动了我的奶酪 ” 的人必将被淘汰, “ 逆水行舟,慢进则退,不进则亡。
第三,针对一些老师,很少读书,只求文凭、不求水平;只求学历、不求学力;只求职称、 不求称职的现象。

❹ 师德修养是什么

什么是师德?网络词条如是说: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点击专此处添加图片属说明“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老师的风度。《北齐书·元文遥传》:“ 行恭 少颇骄恣, 文遥 令与 范阳 卢思道 交游。 文遥 尝谓 思道 曰:‘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然白掷剧饮,甚得师风。’我们最近也在搞关于师德师风的演讲~~~

❺ 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修养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公道正派,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争做文明公民。依法履行职责,赡养父母、抚育子女。
尊重、关心、理解同志,诚心实意帮助同志解决困难。要相互学习,不搞同行嫉妒,不谈论别人隐私,不诽谤他人。不挤压青年教师,不排斥新来教师,青年教师应尊重老教师,主动向老教师学习。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自觉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用良好师表形象熏陶引导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❻ 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师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魂是教师的道德观念,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质的外在体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与师魂密切相关。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也提出“教者必以正”,自己“身不行道”就不能教育别人。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新时期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尚的道德修养,能自觉严格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学教育的实践中能够做到爱国敬业,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在这些职业道德规范中,谁才是师德的灵魂呢?我的答案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爱才是真正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才是师德的灵魂!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陶行知说:“爱是教育的源泉”。对学生而言,你的爱是无言的信息和强大的力量!你的爱是学生健康发展的调节剂和“源”动力!你的爱表现在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你的爱表现在一视同“仁”,“爱而不‘溺’”(厉);你的爱表现在与学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得到充分发展,你就不愧为人师表了!你就会赢到孩子们的尊重和爱戴!尊敬的同仁,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让教育过程真正成为我们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沭阳马厂中心小学周光宇

❼ 什么是教师的师德修养

教师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视师德的民族。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7)师德修养概论扩展阅读:

师德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各师教育局、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深入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治理,务求取得明显成效;要明确自查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部门、人员,并落实领导责任和相关部门、人员责任。

要坚持以查促建、以查促改、边查边建、边查边改,通过全面自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责任督学日常监督工作机制;对无视教育部、兵团教育局禁令,顶风违纪的教师,一律严肃处理、公开通报曝光,同时追究教育部门、学校负责人的相关责任。

教师角色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其他角色——主要与学生——互动,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角色功能。这里就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问题。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因此教师的角色地位主要通过师生关系来确定。

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孰为主体孰为客体的关系。

对此,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处在绝对的受支配地位。这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

第二,学生为主体,教师完全受制于学生的要求。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被支配的位置。这种观点是“学生中心论”。

第三,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客体,但是学生作为有一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也是作为主体在活动着。针对教师作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也在这种活动中主动地认识着、实践着。学生也把教师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鉴于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现代教育思想中,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热点内容
高中物理和数学哪个难 发布:2025-05-04 02:49:32 浏览:471
献给幼儿园老师的贺卡 发布:2025-05-04 02:46:24 浏览:419
化学视频高中 发布:2025-05-04 02:04:35 浏览:248
身边的生物 发布:2025-05-04 02:03:01 浏览:664
大冶的历史 发布:2025-05-04 02:02:56 浏览:480
微生物标识 发布:2025-05-04 01:35:57 浏览:677
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测试题 发布:2025-05-04 01:13:54 浏览:605
高中教师节 发布:2025-05-04 01:12:35 浏览:301
爱我你就抱抱我舞蹈教学视频 发布:2025-05-04 00:21:58 浏览:329
男朋友多久 发布:2025-05-04 00:16:08 浏览: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