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孔子的师德表现

孔子的师德表现

发布时间: 2021-09-29 14:13:59

A. 孔子的教师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位置。陶冶学生的品德,教导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才能,发展他们的专长等等,都是教师的重大职责。孔子根据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会执行;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
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偏与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语言。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孔子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尔已矣。”学生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至于圣与仁,我不敢当,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生说,这正是我们所难以学到的。学生子贡称赞道:“学不厌,智也;新不偿.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吕氏春秋•尊师》也有相似的记载:于贡问孔子:“后世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吧,就算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概就是这样吧!”

3、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学生,能够不叫他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对于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后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成年人呢?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观点。

4、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总之,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从《论语》上记载的材料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孔子对学生们的热爱,一方面也表现出弟子对老师的无限敬仰,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尊师爱生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孔子的经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的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认真地加以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

B.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师德规范什么是教师最神圣的权利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师德规范热爱学生

教育教学权是教师最神圣的权利

C. 孔子的仁学表现为哪些内容如何评价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D. 孔子德育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这德育观点和其现实主义都是一样的,所以当你看到孔子观点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现实主义都是一样的

E. 以下哪些是孔子的教师职业道德思想

1 对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要关心热爱,做到无隐无私
孔子主张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他说:“爱之,能忽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2 对待教学内容与教学态度,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应当勤奋学习,精通业务。在教学业务方面,孔子认为教师应主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的态度,并提出了“学而不厌”(《论语・述而》)这一流传至今的重要主张。
3 对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应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
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F. 1、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师德规范() A 热爱学生 B 严谨治学 C 为人师表 D 以法执教

正确答案为A
解析;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就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吸取教训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由此可见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三款中提到要热爱学生,这是为人师表的教师的一个职业要求,也是为人做事的一个基本道德行为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让一颗爱心长驻心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者。

热爱学生体现了道德情感,爱学生也是老师的天职。作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说:要我不爱不容易。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的主要工作是育人,途径包括信息传递,组织指导,示范感动,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沟通学生和教师心灵之间的桥梁,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有一个教师素质调查表明,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自己在对教师素质的重要性进行排位时,都将热爱学生排在首位。历来的教育家都是把热爱学生作为为师之本。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就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吸取教训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由此可见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但老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职业情感,而不能是个人情感,因此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老师要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老师无论教哪个班级,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级是劣级,都就是一视同仁,不能随老师个人兴趣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师爱。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一种道德情感不是私人情感,应是出于教书育人的需要,这种爱应严慈相济。就像人们比喻的哪样,师爱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

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学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当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 的信任时,他们便泽一种自豪感和喜悦,便会对老师产生更强烈的信任,从而促进 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品行端正学业上进的学生,或者对于那些铤错误,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都应给予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实践证明,只有当一个老师对学生充满爱时,他的教育效果就会特别突出。

G. 自己或身边的教师是怎样践行孔子师德观的呢

自己: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相处融洽,积极帮助同学
老师:教育思想中充斥着“仁爱”回思想,在教学答过程中饱含着“仁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育对象上,有“有教无类”的“仁爱”思想。尽心尽力的帮助每个学生,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差的,都一视同仁。

H.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

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

为了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中国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在个性心理发展中﹐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结构整体﹐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的任务﹐既反对侧重培养道德观念主智说﹐又反对侧重训练行为习惯的主行说。

孔子德育

孔子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立了统治中国社会达二千年之久的儒家学说,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传授了“礼、乐、射、御、书、教”六艺,实施了“文、行.忠、信”四科教育。同时,或多或少地发现了一些教育的客观规律。如:孔子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主张“有教无类”。

在教学方法上则创立了学与习结合、学与思结合、学与行结合、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方法。同时孔子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楷模,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昌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热点内容
怎么查qq 发布:2025-04-30 22:36:31 浏览:575
如何访问外网 发布:2025-04-30 21:13:09 浏览:679
什么犬什么什么 发布:2025-04-30 21:08:56 浏览:437
北师珠教学管理系统 发布:2025-04-30 19:19:56 浏览:919
教师暑期感悟 发布:2025-04-30 18:35:46 浏览:507
数学书2年级 发布:2025-04-30 16:22:56 浏览:664
老师磁力下载 发布:2025-04-30 15:38:26 浏览:478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发布:2025-04-30 15:34:06 浏览:125
颜色英语单词 发布:2025-04-30 15:25:42 浏览:350
语文象征 发布:2025-04-30 13:58:28 浏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