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何谓师德

何谓师德

发布时间: 2020-11-19 08:08:33

Ⅰ 何为教师职业道德其特点是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他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
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性。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Ⅱ 五常市三中的语文老师何为师德呢让上你家补课的老师就有师德,不让的就没有对吗

师德个人感觉不是这个意思,以前的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们的前途,现在的老实则像白眼狼一样盯着孩子们,逢年过节家长如果给老师送点寿衣钱,老师则把孩子的座位以各种理由往前调整一两排,如果不送礼则以各种理由给孩子往后调整几排,没送礼的孩子和送礼的孩子吵架不管责任在谁,老师都毫不犹豫的批评没送礼的孩子,现在的老师都是家长惯的。本无师德,何谈师德!

Ⅲ 何为师德

师德,好传统的说法
现在的老师要是还关心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生活
不开口就谈钱 谈家庭背景 就算很不错了

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

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

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

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史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

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史学界有“盖棺论定”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在位,特别是对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教师,大家的评价常常言不由衷。因此,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或她)已不在人世,或者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称当官的为“父母官”,是期待这些官能为民办事,也是对好官的一种尊称。其实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封建社会把这个关系颠倒了。

当教师也有同样的道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尔有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千万不要把这当成对学生有恩,在学生毕业之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德”与“恩”。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牢记不忘的。

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



师德师风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特别是在大学,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这方面自勉。因为你有影响力,从正面说,人家都敬重你,从反面说,人家不敢得罪你。但你有才能,有成就,大家承认你,只是承认你的才能和成就。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你的道德,或者说,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Ⅳ 初三500字的日记:何为师德

今天,妈妈不在家。我看见楼梯上蒙着许多灰尘,就想把楼梯擦一擦。当一回“清洁工”,做一件家务,给妈妈一个惊喜。说干就干,我准备了一只盛有清水的水桶和一块干净的布。我先把水桶拎到楼上,把布拧干,弓着腰,顺着楼梯一级一级地往下擦。把楼梯角落和表面上的灰尘一擦而光。渐渐地,我感到有点吃力,腰很酸,像压了一块十斤重的大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自言自语地说:“这家务本来就是大人们做的,我才不自讨苦吃呢,不做了。”可我转眼又想到妈妈每天要上班,又要料理许多家务,真是太辛苦了。我咬了咬牙,对自已说:“没关系,再忍一忍,反正马上就要擦好了。”我只好硬着头皮接着擦。“啊!终于擦好了。“我直起身子,看着被我擦干净的楼梯整洁又明亮,舒心地笑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通过这次家务劳动,我体会到做家务劳动的辛苦。我平时应该多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我的生活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呀!

Ⅳ 则天禁屠颇切.御史娄师德至陕,厨人进肉,师德曰"敕禁屠杀,何为有此

武则天曾颁布禁屠令,禁止屠宰禽畜。当时娄师德担任御史大夫,到陕西公干,吃饭时厨子送上一盘羊肉。娄师德道:“皇帝严禁屠杀,怎么会有羊肉?”厨子道:“这只羊是豺咬死的。”娄师德笑道:“这只豺太懂事了。”于是吃了羊肉。厨子又端上一盘鱼脍,娄师德又问。厨子又道:“这只鱼是豺咬死的。”娄师德斥骂道:“你这个蠢货,豺怎么能咬死鱼呢,你应该说是水獭咬死的。”

Ⅵ 何为教师职业道德其特点是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为“师德” ,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体现出社会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完成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义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信誉和教师职业作风等方面。
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共性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水平高层性
二、道德境界高尚性
三、道德意识自觉性
四、行为举止示范性
五、道德影响深广性
六、道德内容先进性

Ⅶ 什么叫师德

教师的师德要在爱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教师要具有无私的爱,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修养,端正教学思想,更新知识结构,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常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的师德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体现。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和记忆力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所以教学的立足点应由“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逐步使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化成能力和素质。
教师的师德要在身教中体现。教师榜样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师德,不是长篇大论的大道理。它是教师生涯中的一点一滴,折射出每个教师人性的光辉,让满天下的桃李如沐春风。

Ⅷ 何为沟通,何为表达作文

所谓“理解”,意即谅解对方的“无知与无礼”,原谅他人的“不善与不尊”,宽容别人的“落后与不足”。著名学者殷鼎先生在他的《理解的命运》一书中,对理解的重要性做了非常形象的诠释:“离开了理解,人生顿时成为一片思想的荒原,没有任何的人生意义会在这片荒原上生长起来。”所以,对我们而言,理解可以说是人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它可以促使我们个体文化知识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发展和更新。
所谓“沟通”就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感悟,探求和期望。恰当的理解促成有效的沟通,有效的沟通换回可贵的理解,并在相当程度上改良个人的性格和价值、信仰与渴望。
学校的属性注定了校园里的师生关系必定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肯定也会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有鉴于此,作为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积淀的一中的师生们,我们更是不可忽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我们应该努力增进理解,加强沟通,谱写精致校园的和谐音符。
我们不会怀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天理,我们一贯追求你来我往、投桃报李的情怀。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势必终将得到同样的回报。你对别人礼貌,别人也会有礼于你;你体谅他人,他人也会为你着想;你尊敬别人,回报的自然是尊敬;你真诚待人,得到的应该也是真诚。师生间的交往概莫能外。要实现融洽的师生关系,理解是关键,沟通是桥梁。
作为教师,传授知识是完成工作,教育学生是寄托理想。高考当前,教师理应促成学生学业上的长进;放眼未来,我们更应注重他们思想上的修养,以谋求给莘莘学子们留下一些一生均能受益的精神财富。教师理解学生,贵在视之为一个精神整体,了解其心理特征,理解其思想情感,在尊重其人格的前题下用理智的心态与之进行平等自由的沟通,实施积极有效的教育,用无形的人格的力量去扶持鼓励他们,感召引导他们。
科技的力量正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心灵间的距离却必须靠我们自己去缩短。众所周知,人的心理复杂多变,五彩缤纷。我们有必要学会不因蓝天白云、阳光明媚而情绪高涨,也应学会不因待遇不公、处境艰难而心情沮丧。在心灵间的沟通中,我们应努力在“不恭敬中去培育恭敬,在不友好中孕育友好,在轻视中产生重视。”
恩格斯说过,“人的心灵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理解与沟通是美好生活的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理解与沟通,我们可以锤炼爱心,知己知彼,发展友情;通过理解与沟通,我们定会融化寒冰,唇齿相依,水乳交融;通过理解与沟通,我们必将共建一个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
三、班级管理的道德问题
德为立教之本。师德对于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法国作家雨果说:“道德是真理之花”。班级管理的所有问题,均与师德最直接且密不可分的关系。班级管理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有其育人功能所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垂范性。班级管理首先要体现以师德为基础,体现尊重与平等,教师在管理中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是育人性。班级管理要突出以学生成长为基础,体现关爱,做到厚积薄发,重育轻罚,服务学生成长。
三是民主性。体现自警自律,潜移默化,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民主性,促进学生发展。从以上看出,班级管理道德是以德治班的核心问题。
班级管理的道德问题包括管理思想的道德问题、管理者的道德问题和管理行为的道德问题。
1、管理思想的道德问题
班级管理中突出以师德为核心的思想道德观念,应重点体现以下几方面:
(1)摒弃歧视思想,树立教育服务观念
尊重与平等是班级管理思想的道德基础。但是,在班级管理中,不平等和歧视现象这类管理道德问题仍然比较普遍存在。如一是采取歧视性分类,对待后进生的态度问题等;二是过分强调陈旧的师道尊严,师生间难以形成新型的教学相长的平等关系;三是以陈旧的价值观看待现代学生的价值取向,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学生的进步,忽视对学生个性兴趣特长的培养。
(2)坚持师德垂范、服务育人的原则
在制定班规制度时,应遵守以德育为首位,以育人为核心,以师德为基础,培养学生自律意识的原则。这一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德表率作用;二是全面育人作用;三是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因而班级管理是师德在育人上的全方位体现。
(3)坚持“三本”,突出“三性”,建设“二风”是班级管理中最能体现道德内涵的根本方针与内容
“三本”:以生为本、以情为本、以仁为本。即班级管理要从关爱出发,以育人为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体现师德上的人本思想和人性化情操。
“三性”:教育性、民主性和开放性。即班级管理要从教育出发,体现平等、民主、开放的时代特征。建立管理上师生真正平等的关系实现师道尊严理念上的创新,使管理在重教育、重过程、重养成、重自律等上更能体现师德内涵。
“二风”:班风、学风。班级管理重点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带动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班风、学风建设是实行以德治班的永恒课题,教师的作风是师德的外在、表象。它是一种无形的管理力量,对班级管理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2、管理者的道德问题
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而班主任应具备以下素质修养:一是正确管理的思想基础。管理的一切都是以人为对象和主要内容的。“以人为本,以仁为本,以情为本”的师德标准应成为管理者管理思想的道德基础和核心;二是科学管理的基本能力。要求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建设性管理与引导性管理相结合、精神支柱培育和自律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有机互动的能力;三是先进管理的人格魅力即教师自身的道德魅力。班主任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风尚是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力量。在意志品格上,要求班主任教师具有先进的师德魅力,执着、诚信、公正、民主、宽容,做到先正己身、以德服人。这是管理之道的精髓,是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3、管理行为的道德问题
管理行为是管理工作成败的观念因素。管理行为是班主任将管理规范和学生实际整合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管理行为的道德原则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之以德、施之以仁。这是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以做人的根本即道德规范为准绳,把关爱之心落实到管理行为上。管理行为上的或严或宽,都必须遵循以上行为道德原则。
二是以身作则,身先垂范。正人先正己,这是管理行为效率的试金石。这就要求在管理行为中做到身先垂范,“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这就是施管的真谛。
三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理服”与“情动”是管理行为的道德依据和主要行为方式,在管理行为的实践中,必须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是循循善诱,举一反三。“善诱”与“反三”是方法,“反三”也是结果,二者都是师德在育人和管理行为艺术水平上的体现。

热点内容
泰益欣生物科技 发布:2025-05-13 23:45:47 浏览:206
好未来语文 发布:2025-05-13 23:30:47 浏览:798
胃有哪些 发布:2025-05-13 21:28:01 浏览:31
教学用琴 发布:2025-05-12 15:51:55 浏览:241
嘉美通教育 发布:2025-05-12 12:47:44 浏览:677
生物国家集训队 发布:2025-05-12 11:14:08 浏览:444
师德教师学习永恒 发布:2025-05-12 10:35:37 浏览:846
学生调戏老师 发布:2025-05-12 06:02:30 浏览:14
抗癌生物 发布:2025-05-12 05:09:05 浏览:656
巨鹏生物 发布:2025-05-12 03:15:27 浏览: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