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的例子
『壹』 北大清华毕业生和三本毕业生,毕业10年后差距有多大
大家都知道,高考上大学,能考上北大清华是最好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受限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考场发挥的情况,有些人能够考上北大清华,有些人却只能够考上一所三本院校。从北大清华毕业或三本毕业,十年后彼此的差距有多大呢?现在,就让小编和你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资源不一样
从北大清华毕业,还是从三本院校毕业,你所拥有和能够利用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北大清华毕业,毕业生的同学们的工作,往往都有一个好去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可以成为助推北大清华毕业生今后工作发展。但是,如果你从一所三本院校毕业,你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你今后生活中,用得上的地方可能并不多。
『贰』 与老师相处不好的例子
使你对那门课不感兴趣,对学业有直接影响
偶也是个学生对于这种情况我通常是安慰自己不要对自己的学习有影响
毕竟为自己讨厌的人而受到损失的是蠢材。
我们学生去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不是去交际,无需为这些费心,何况我们与老师是平等的,如果有空可以谈谈,不想的话也不必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学好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
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可以说,尊重是爱的别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以爱为前提。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因为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二、 发扬民主,讲求一点“参与效应”。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如果适时让学生们体会“我长大了”的成人感,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可见,教学的民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活力所在。
三、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眼光。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所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不容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东西可以挖掘,关键是怎样挖掘,何时挖掘。对学生而言,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而教师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叁』 举例小学语文课怎样融洽师生关系的案例
小学生现在的我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我只知道以前的
可以经常准备些礼物什么的
比如大红花啊,比如糖粒啊
上课提问回答的好的有奖励
能提高积极性
也能拉近师生关系
『肆』 论述题,举例说明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幼儿发展
一个学校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领导与教师、领导与职员、领导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关系组合。但在这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以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极大地影响着教育全过程,是班级管理中及其重要的一环,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不协调的画面,听到的是不和谐的声音:老师往往“恨铁不成钢”,常使用的手法是嘲讽和刺激;对于“特殊学生”表现出冷漠、不信任、轻视乃至厌恶;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变得见怪不怪。有的老师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惟我独尊,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与信任。有些善良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学生,甚至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在课堂上,我们几乎极少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民主氛围,而满目皆是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不协调的师生关系衍化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链:老鼠和猫,警察与小偷。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和意义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中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师生交往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目的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的明确提出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并且生动活泼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个性的培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要实施这一目标,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在教师方面,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交往情景,将学生看作独立人格的主体,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平等的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活动,鼓励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认真分析其见解,改进教育条件与教育方法,使师生之间沟通渠道畅通无阻,达到教学相长,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可见教与学的平等互尊是促进教、优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 2.良好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师生关系是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三种相互作用的心理成分调解下逐步形成的。认识成分及师生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师生的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相互认识基础上的,师生在交往过程中相互理解,就容易形成协调、融洽的心理关系。情感成分及师生之间情感体验和情感上的联系,一般来说,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如热情、亲近、依赖、爱护、关心、满意等,都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而消极的情感如冷淡、厌烦、憎恶、仇视等,则可损害师生的融洽。在师生交往中,行为成分往往起着直接的作用。师生心理关系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行动的配合上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支持上。师生关系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心理环境。师生关系适应良好的学生,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里会健康发展;反之,师生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则会有对抗思想、自卑感,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是微观的教育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管理、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从而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实施。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使师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愉悦感,课堂气氛表现出宽松、愉快、生动和积极健康的景象;而师生关系恶劣,课堂上就会出现紧张压抑的气氛,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智力活动下降。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信任学生,不偏爱部分能力强的学生,也不轻视其他同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有利于维持课堂秩序和纪律,也减少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与教育效果之间还骑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激励力量,师生关系好,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教师的表扬或批评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确信教师教育的正确性,并转化为自为要求。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与学生之间确立的强有力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的关健所在。二、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一)当前师生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强硬专制型。教师独断专行追求个人权威,对学生严加监视,认为没有监视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学习。学生只能唯命是从,屈服在老师的专断之下,这种屈服只能是表面现象,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反感、怨恨教师的。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心理受到压抑。 2.仁慈专断型。教师关心学生,但这种爱是建立在“一切以自己为标准”的基础上。多数学生喜欢他,依赖他,但缺乏创造性,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3.放任自流型。教育活动无明确目标,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学生缺乏指导,任其发展,学生不仅道德差,而且学习也差,他们不知道应该干什么。 4.民主型。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尽可能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与指导,并且能客观公正的表扬与批评。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同别人尤其同教师一道工作,学生的工作质量很高,并且能够承担某些责任。 第四种类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的相互支持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自主发展的目标。而第一、二种更多的体现了“教师为中心”,第三种则主要体现为“学生为中心”。这三种类型都属于不良师生关系的表现。 (二)产生不良师生关系的主要原因有: 1.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常常把师与君相提并论,这时的教师自然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宗法关系。“师道尊严”的传统的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树立了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的典型——教师中心。当前,教育史上出现了要求以“新的中心”代替“旧的中心”的观念,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把学生理想化,片面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贬低教师的主导地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师生关系从“教师中心”而跃到“学生中心”,这都成为建立师生关系的障碍。 2.人际沟通不足。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是人际关系维持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师生之间有效的人际沟通能使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增进
『伍』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习的例子
宋濂 的例子 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6]送之,不敢稍逾约[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8],益慕圣贤之道。又患[9]无硕师[10]名人与游,尝[11]趋[12]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3]执经叩问[14]。先达德隆望尊[15],门人弟子填其室[16],未尝稍降辞色[1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8],俯身倾耳以请[19];或遇其叱咄[20],色愈恭,礼愈至[21],不敢出一言以复[22];俟[23]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陆』 找一个关于尊敬老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事例
LS魂淡(原谅我爆粗口- -)
例子(好想和新型师生关系没多大关系,不过可以作为旧型的事例,凑合看。。):
《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吕氏春秋·劝学》中讲道:“疾学在于尊师。”戊戌四君子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也曾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
《礼记·学记》中还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为:在所有做学问的道理中,尊敬老师可谓难事。尊敬老师是学生的本分,然而尊师难以持之以恒。初学尊师并不难,但是学生逐渐学有所成,甚至超过老师时,尊师就很勉强了。这也是有些人终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尊敬老师。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学风,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程门立雪
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的礼仪美德。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尊师的动人故事。北宋时,河南洛阳的程颢、程颐俩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学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长期在洛阳讲学传道,开创了宋代四大学派之一的洛学。
当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杨时又被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同窗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为了不惊醒老师,两个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同窗却还立在雪中。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柒』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案简便,不要举例子!)
你好!一、 教师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自我了解是自我教育的依据,了解学生则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依据。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据此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正如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其次,教师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等。教师既要理解学生,将心比心,关怀备至,又要对他们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教师只有在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和教育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 师爱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师生关系是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对学生进行严厉体罚,学生也必须绝对服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关的关系是金钱关系,师生关系也受到这种金钱关系的污染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则是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是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他便是温馨的,温暖的。尊师和爱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尊重,就会产生光荣感,从而更加热爱学生和热爱教育事业,更加自励自勉,处处身教言教都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影响。而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又会更加尊重和热爱教师并听从教师的教诲。
三、 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爱生的基础,而正确的教师观则是学生尊师的基础。教师的学生观大致可分为两类:有的教师却片面地认为学生中调皮捣乱者多,愚蠢不可教育者多,因而他们处处与学生相悖而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对学生失去信心,放弃教育。与之相反,有些教师认为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拙的,听话的还是顽皮的学生,都是可爱的,可以教育好的,因而他们总是以满腔热情、坚强的意志、高明的教育教学艺术把学生教育好。可见,教师的学生观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教师不仅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而且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教师观。学生的教师观往往是教师的学生观的反映。学生尊敬教师,是向师性的反映,不能代表学生的教师观。学生的教师观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两个极端:尊师心理和轻师心理。师生双方都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冷静、客观、全面地考察分析对方,才能树立比较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从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四、 教师的民主作风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因素。
教师的民主作风对生关系的影响极大。有些教师不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不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上努力,而只是盲目地追求个人权威,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自己的要求和做法是否全合乎教育规律和原则,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一味要学生言听计从。他们还任意惩处学生,使学生受到心理压抑却不敢发表意见,这种独断 专行的教师作风是造成最坏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原因。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和蔼可亲、具有民主作风的教师;学生最讨厌甚至内心怨恨的则是那些专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与学生相处,教育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蔼。要相信,师生之间是心相通、情相连的,学生的心灵永远向他们的教师敞开着。
『捌』 尊师尊的是什么样的老师呢
古人很注重孝道,所以才有“百善孝为先”,然而对老师的尊重,不下于孝道,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此来比喻对待老师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敬重。古代儒家经典《白虎通义》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由此可见,老师等同于与君、父,应该备受尊敬。
那么,古人尊师尊的又是什么样的“师”呢?
那些教我们学习道德、为人处事、读书写字的老师,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尊师”、“恩师”、“师长”。在学堂或教育机构里面担当官职的人,他们有时可能不会亲自教授学生,但他们同样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受教育的环境,这些人古人称为“博士”、“祭酒”、“教谕”等。乡间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不忘教导和提携当地后辈,指引他们走上正确的道理,当地人都尊称他们为“夫子”或“老夫子”,以示尊称。一些掌握特殊技艺的人收授徒弟,传授本领,徒弟尊称他们为“师傅”。道、佛教徒蒙受一些教众的抚养、教育,也尊称他们为“师父”。
『玖』 试举例说明师生关系的多层面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地位问题,总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从而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重视这个问题。在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这已是无庸置疑的了。因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对象,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不同素质、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人;其次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有选择接受与不接受的权利。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他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教师只有清楚、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应该看不起学生,对学生应态度温和、谦逊、平等、友好,让学生有表达自我的机会,有保留意见的空间,有发挥特点的余地。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而不致消极、被动。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老师是同样平等的人,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拾』 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师生关系的典范
中国:孔子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最能体现他们关系的就是平等的相互促进。《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公冶篇第五》: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自己也说不如,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孔子作为一位名师,但并不以圣人自居,和学生平等教学,在教过程中又能学,可谓教学相长。孔子一方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学生学习,做到己愈教人已愈多,已愈教人已愈高。他赞扬弟子子夏和子贡在学问上对自己的促进――“起予者商也”。“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他也批评过颜回“无所不说(悦)” ①的态度,认为如此顺从老师,是“非助予者也”②,这体现了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一种新关系。 尊师:1.、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2、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3、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外国:悉心教导巴尔扎克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后来一次他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请他看看手中的作文。他结果后,看着那个小学生的作文本,语气肯定地说:“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之后才知道,眼前的老人正是他的老师,这作文正是他小时候的作文。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教导与坚守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思想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继承与发展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在继承恩培多克勤的四根说和阿纳萨格拉种子说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已经积累的经验科学知识提出了院子论哲学,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论、亚里士多德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合成为希腊三大体系,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老师爱奥尼亚学派的留基伯提出的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第一个建立了原子的颗粒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