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暑期培训班
A. 东莞教育网的基本概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东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战略发展重点,确定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采取重大举措,创造良好条件,确保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东莞市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至2007年底,全市32个镇(街)全部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 (一)幼儿教育。
2008年,全市有幼儿园599所,其中公立集体办园163所,民办园436所,省、市一级幼儿园92所。3~6周岁在园(班)幼儿共156362人,入园(班)率达 95.02 %。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取消了学前班,实行六周岁入小学。全市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4.9%,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7.1%,幼教师资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义务教育。
2008年,全市小学共有349所,在校生52864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户籍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有初中164所,初中在校生184480人,户籍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为99.15%,毕业率为99.78%。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437人,适龄残疾儿童和残疾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8.75%和98.1%。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的要求。全市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87%、大专以上率为93.66%;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63%、本科率为77.64%。
(三)高中教育。
2008年,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有67所,在校生109689人,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41所,在校生63962人,中等职业学校26所(含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45727人。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有34393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有33215人,其中普通高中19792人,中等职业学校13423人。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6%。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约为6:4。全市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57%、研究生率为3.55%;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0.96%、研究生率为3.94%。东莞中学、东莞实验中学、东莞一中、东莞高级中学、厚街中学、常平中学和塘厦中学等7所高中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四)中等职业教育。
全市有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10所,省级重点1所,重点中职学校在校生2万多人,占整个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的66.1%以上。开设的专业有电子、计算机、会计、金融、服装、家具、模具、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美术装潢、机械、商贸、旅游服务与管理等40多个,其中有省级重点专业9个。全市有2个中职实训中心,即东莞理工学校的“东莞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虎门威远职中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实训中心”。我们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我市中职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制订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设置方案》,规划各中职学校主要骨干专业设置。我们积极推进小规模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自2002年10月实施以来,共组织了七期联合办学,共有3317名中职学校学生参加了联合办学。支持和鼓励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与我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市县职业学校开展“2+1”等形式的联合办学,积极鼓励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班,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对企业员工进行培养和培训。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积极鼓励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扩大“订单式”对口培养,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车间参加实践。目前,我市中职学校普遍与企业、行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同时,我们认真做好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会同财政部门制定了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方案,2008年,共对28098名中职学生进行了资格审核,共发放了国家助学金3638.4万元。
(五)成人教育。
2008年,全市有成人高等教育机构5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2所。全市32个镇街成校都建设成为市级以上示范性成校,31个镇(街)的成校分别与北京大学等37所高校联合举办成人本科、大专班,在学人数达到21000人,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开办的民办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有294个,各镇(街)成校和各民办成人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培训和新莞人培训,举办各类岗位培训班和讲座,全年共培训各类在职在岗人员62万人次。全市共有27135人报名参加成人高考,报考人数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列第三位。被成人高校录取共20248人;共有53295人报名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规模居全省第三位。
(六)民办教育。
至2008年底,全市经批准开办的民办幼儿园有436所,民办中小学有237所,其中,办学层次为小学的有115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4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2所,多层次学校8所,中职学校7所。全市中小学非户籍学生有49.15万,其中小学生39.18万,初中生7.96万人,普通高中生0.65万,中职学生1.36万,民办中小学接收了大部分非户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有34.65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的73.5%。 近年来,东莞市始终坚持教育发展“六个优先”,不断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围绕“优质、均衡、提高”的目标,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目前,东莞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东莞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措施有:
(一)实行“三转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家 “以县为主”的教育办学体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使市镇两级财权和事权划分更加合理,村级不再承担办学的责任,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效益,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7年1月起,中小学办学管理体制由市、镇、村三级办学管理转为市镇统筹办学、二级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收归市政府统筹办学,由市教育局统一管理,所需经费全部由市财政预算安排;初中由市、镇(街)共管,以镇(街)为主,小学由镇(街)统一管理,村(社区)不再负责学校办学和管理,镇(街)初中经常性办学经费由市财政按经市核定的学生人数和年生均教育成本的90%拨付,余下10%及超出市核定成本以外的经费由镇(街)负担,镇(街)小学所需办学经费由镇(街)财政承担。实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后,市级财政增加教育经常性经费投入8.4亿元。
(二)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
为提高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整合现有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根据办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东莞市在2007年7月颁发了《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决定从2007年起,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按照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及省、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省示范性中职学校的标准,新建高中阶段学校15所,扩建12所,全面整合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实行规模化、集约式办学,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优质化。争取在2011年前,将全部公办高中阶段学校都建成优质学校,将东莞打造成全省高中教育高地。截至2008年底,已有麻涌中学等6所学校的新建、扩建工程的选址和扩建规模已获市政府批复同意,7所学校的建设项目已经上报市政府。停止了清溪、凤岗、桥头、横沥4镇普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由塘厦中学和常平中学面向以上4镇招收高一新生。
(三)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我们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扶持引导,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2008年,召开清理整顿无证办学工作会议,制定清理整顿工作方案,全年共清理整顿无证中小学(幼儿园)146所,全市基本消除了无证办学行为。制订并实施《东莞市民办中小学督导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共评定7所民办中小学为“东莞市三星级民办学校”。发挥民办学校奖励专项资金作用,开展先进民办学校评比,对20所以招收新莞人子女为主、规范办学、成绩突出的民办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四)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
2005年底,东莞顺利通过省督导验收,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成为继深圳、佛山、中山之后的第四个省教育强市。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后,根据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教育强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定》,东莞重点扶持经济欠发达镇创建省教育强镇,在财政资金、政策、经验上给予支持,2006年和2007年市财政共投入4.5亿元,对创建省教育强镇的镇进行补助。2006年,沙田、茶山、中堂、洪梅等4镇顺利建成省教育强镇,2007年,石排、麻涌、企石、谢岗、望牛墩等5镇也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
(五)统发全市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工资
长期以来,东莞不同镇街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教职工工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部分镇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9月起,由市财政委托银行统一按市属学校标准发放全市公办学校在编在职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津贴和奖金,市财政为此增加对镇(街)经常性教育经费拨款1.09亿元。为使教师福利待遇得到进一步保障,东莞市委、市政府又决定从2007年9月起,将教师住房津贴纳入市财政统发,使全市教师工资统发机制更为完善,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这两项改革政策,从根本上保障了镇(街)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使一些镇(街)教职工工资水平得到提高,稳定了全市教师队伍,促进了城乡教育、区域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
(六)实施完全免费义务教育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决定》,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9月1日起,免除本市户籍(包括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从2007年9月1日起,免收本市户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书本费,从2008年9月1日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本市户籍借读生杂费差额,实现完全免费义务教育。
(七)积极探索解决新莞人读书的有效办法
东莞市按照“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精神,并根据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采取在公办学校借读和举办民办学校的办法解决新莞人子女(即流动人口子女)读书问题。各镇(街)都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利用剩余学位尽量招收新莞人子女入学。为了减轻新莞人的经济负担,还规定经镇(街)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入学,并到指定公办学校借读的农业户口新莞人子女,其父母在同一招生学区所在地有固定住址,且连续暂住5年以上,并有合法就业经营证明和计划生育证明的,按本市普通生书杂费标准收费。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举办专门招收新莞人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并加大管理力度,着力提高民办学校的质量,使之成为解决新莞人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渠道。至2008年底,东莞全市经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有237所(含民办中职学校7所),全市中小学非户籍学生49.15万人中,在民办中小学就读的有36.21万人,占全市非户籍中小学生的73.8%。
(八)实现普及高等教育
东莞市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普通高考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7年,东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9%,实现普及高等教育。在此基础上,2008年高考再上新台阶,全市参加高考总人数23632人,其中普通类19803人,高职类3829人。在普通类考生中,本科以上上线总数7035人,比2007年增564人,增幅8.7%;第三批B线以上上线(总上线)人数15047人,比2007年增1772人,增幅13.3%。在普通类考生中,共录取16702人,录取率为84.3%,比全省平均录取率高13个百分点。本科层次录取8080人,专科层次录取8622人。高职类考生录取1414人,比2007年增408人,增幅40.6%,占全省录取总数的1/11。今年我市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为92人,升本科为43人,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分别排列第一、第二位。全市户籍人口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在校生53535人,每万户籍人口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在校生312人。 (一)积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原则,大力推进等级学校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特色学校建设以及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通过进一步探索建设优质学校的有效途径,强化优质学校建设的保障措施,加强民办学校办学管理,加强对优质学校建设成效的评估和对薄弱学校的整体改造,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化,提高省、市一级中小学比例,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化。
(二)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根据《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的要求,紧紧围绕提高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着眼长远,全面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点,整合原有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实行规模化、集约式办学,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优质化建设,打造全省高中教育高地。按照全盘考虑、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市计划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公办学校27所,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校舍及其设施建设。
(三)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推进国家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建设,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深化职校招生、学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产教合作和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办学创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切实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按照教师编制标准配足、配齐、配好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和业务水平,积极培养“名师”、“名校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保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研究意识和能力较强、适应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彻底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
(五)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建立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继续改革考试与招生制度,完善教育评价,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不断创新学校体卫艺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装备使用效益,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六)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适应全球化趋势,加强泛珠三角地区乃至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教育和人才的国际对话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适应国际竞争的开放性人才。不断促进教育的地区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
B. 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简介
这个问题直接到网络搜就出来了,我把网络的解释复制如下:(另外园州政府官方网站也可查询)
园洲镇地处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西部,坐落在珠江三角洲东部,东江之滨,跟东莞市石排镇、企石镇隔江相望,西与东莞石龙镇接壤,东与惠州市博罗县龙溪镇相连。全园洲人民广场镇面积达110.68平方里,截止至2008年底,该镇下辖27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达20万多,其中户籍人口6万多(非农村居民为6089人,农村居民为55729人),外来人口13万多,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港、澳、台和海外侨胞近5万人。 园洲镇是博罗县的经济强镇,被评为“惠州市六好示范镇”、“惠州市中心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广东省(制衣)技术创新专业镇”、“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宜居城镇试点”、“中国休闲服装名镇”。[1]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园洲四面环水,北有沙河,南有东江,因而得名“园洲”。 公元1629年(明崇祯二年)为东莞县辖地。 1950年,东莞县划分区人民政府。石排、园洲、民主、丰乐、大同共六个乡组成东莞县第七区。首任区长魏达(兼区委书记),期时,和平乡乡长香兆彬,云山乡乡长王设。 1952年12月,珠江专区撤销,设立粤中行政区,东莞划归粤中行政区管辖。 1953年,第七区改称为第六区,至1956年,第六区又改称为企石区,与此同时,划分石排、园洲、企石三个大乡。 1956年1月4日,因行政区划变迁,东莞县划归惠阳专区管辖。 1957年,东莞县开展撤区并大乡的工作,并于当年12月26日完成,成立了37个大乡。 1958年9月14日,东莞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园洲乡(现属博罗)成立,命名为“五一人民公社”。9月20日,废除大乡制,建立人民公社制,全县成立13个人民公社。10月1日,各乡群众集会,庆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11月13日,莞城人民公社成立。 1959年3月20日,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划归佛山专区管辖。 1963年7月3日,恢复惠阳专区,东莞县又划归惠阳专区管辖。 1959年,东莞县把园洲割给了博罗,从此园洲就划分到博罗管辖之内。 1983年改为园洲区,1986年建镇。镇政府驻下南圩。 2005年12月31日,撤销原九潭镇并入园洲镇,分为河南片区(辖园洲居委会、马嘶、田头、桔龙、廖尾、禾山、土瓜墟、深沥、沙头、阵村、上南、刘屋、下南、江头、白耀前、高头、李屋、寮仔、白马围)和河北片区(辖九潭居委会、上村、水口、凤山、马石岗、义合、佛岭、沥东、沥西、新村)。
[编辑本段]经济状况
工业
2007年,全镇实现GDP总量44.73亿元,完成财政税收13677万元(国税8119万元,地税5558万元),年末金融存款为17.91亿元人民币。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5070.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进一步优化了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8.9:50.6:40.5。 200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5.6亿元,其中实现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农业总产值3.6亿元。全镇完成财政税收19598万元,其中,国税11098万元,地税8500万元。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7亿元;其中工业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设备和土地购置费)2.41亿元;重点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4万元;城市建设竣工面积81056平方米,投资金额达5673.9万元。全镇年末金融存款为24.08亿元人民币。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纯收入不计在内)达5316.9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纯收入超500万元的有3个村委会;集体经济纯收入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有7个村委会。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570元,同比增长8.0%。全镇总供电量6.83亿度;总供水量3548.13万吨,平均日供水量10万吨。该镇工业企业在册登记个数累计达1775家,累计投资总额达83亿元。全镇工业企业中500万元产值以上的规模企业45家,产值超1000万元的44家,产值超5000万元的19家,产值超亿元的6家,规模企业全年工业产值达29.72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7.2%。
农业
园洲镇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盛产荔枝、蔬菜、甜玉米、塘 、猪、鸡、鸭、鹅等农产品,优质荔枝面积1万多亩,水产养殖面积1万多亩,高产蔬菜种植基地1万5千多亩。 通过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园洲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商业的转变。镇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瓜菜出口港澳地区及国外,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树立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效益。2008年该镇拥有多家绿色大型菜场和养植场,并建有一个8000亩的高标准、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另外,为鼓励外商投资发展“三高”农业,政府在用地和税收方面给予特别的优惠。[1]
房地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休闲娱乐业、金融保险业、物流仓储业、信息咨询中介业及广告业等第三产业在2008年都迈出了新步伐。相继开发建设并发售的名泽天下、东江华庭、园洲花园、御景豪庭、东洲花园、中心花园、盛园华府、明丰东江府、水岸香洲等房地产项目,提升了该镇的城市品位,打响了镇宜居好环境的招牌。继2007年“肯德基”落户该镇之后,2008年又迎来了另一巨头“麦当劳”落户该镇,强有力地拉动餐饮的发展。
特色产业
该镇作为惠州市的制衣名镇,当地的制衣行业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园洲经济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镇共有制衣企业1000多家,其中印花、纺织、染整等配套企业200多家,占全镇工业企业总数的60%,年产各类服装近2亿套,销售总额达50亿元,从业人员近10万人,产品远销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当地政府也积极努力,为促进当地制衣行业的快速发展,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6年全镇已建成了园洲民营工业园上南制衣区、丰平乡工业园、东莞茶山商会园洲制衣基地等三个专业制衣工业园区。2006年11月23日,政府组织成立了园洲纺织服装协会,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互助和合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镇为制衣产业提供培训、技术合作等服务。为培养制衣技术人才,该镇与桦阳技工学校联合举办制衣培训班,为当地制衣企业输送技术骨干。同时,与东莞市虎门富民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技术创新制衣专业名镇。 该镇制衣行业得到了虎门服装技术创新中心的信息资讯互动平台、设计生产技术平台、人才培训交流平台、企业管理咨询平台、市场营销拓展平台等5大平台支持,使该镇制衣行业逐步向高效率、现代化转变。此外,规划建设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亿元,集布匹、服装辅料、配料于一体的商贸中心—中大轻纺城,填补了该镇缺乏大规模、上档次的面和辅料供应专业市场的空白。
[编辑本段]城镇建设
园洲镇坚持“以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围绕“五年再造一个园洲”的总体目标,致力于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全面优化投资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投资、置业者。 园洲镇污水处理厂按照“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的要求,于2006年重新修编了《园洲镇总体规划》,对全镇未来15年的经济发展战略、城性质与规模、镇域功能分区及空间布局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把沙头、阵村、岗头、高头四个村委会纳入河南片中心区范围进行规划,把新村、沥西、沥东、佛岭、义合五个村委会纳入河北片中心区范围进行规划,有效地拓展了该镇南北中心区的发展空间,带动中心区周边村的发展。 2006年以来,该镇努力加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农村饮用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投入,主要包括:投入了1200万元铺设第二自来水厂至河北区水厂总长度为7.5公里的自来水管道,于2006年5月实现通水;投入了1000万元完善了新世纪工业园的东坡大道主车道,于2006年11月通车;投入了740万元建成了政法大楼,于2007年2月投入使用;投入了3300多万元建成了广惠高速公路园洲互通口,于2007年11月通车;投入了850万元对县道X193线进行改造,于2007年11月完成;投入了700万元完成了河北振兴大道首期工程,于2007年11月通车;投入了400多万元建成了园洲镇机关便民服务中心,于2007年11月落成并投入运作。自2006年以来,该镇还先后投入了近3000万元,对全镇的主要道路、排水管道、绿化配套、路灯设施等进行了改造和完善,使全镇的城镇档次和品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除了完成以上工程外,该镇还先后规划并启动了中心运河美化亮化工程、河北商贸市场以及包括东坡大桥、和安大桥、振兴大桥、龙江东江大桥和东坡大道、和安大道、振兴大道、环城北路的“四桥四路”的建设。[2]
[编辑本段]交通网络
园洲镇被称为博罗县的西南“门户”,距深圳、香港、广州、惠州均70公里,南与东莞市企石、石排两镇隔江相望,西与东莞市的石龙镇相连接,堪称进入东莞的“桥头堡”,园洲得天独厚的区位易接纳港澳、东莞、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发展辐射,是拓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区域。 园洲镇对外交通极为便利、南经东江石洲大桥可直达东莞、深圳、西经园洲大道到东莞石龙火车不到9公里,北经沙河大桥直达广汕公路,经广惠高速到广州火车站仅50分钟车程。 连接东莞企石镇、总投资额近1.9亿元的龙江东江大桥以及和安大桥;东坡大桥、振兴大桥;广惠高速公路园洲互通口等工程已投入使用,园洲镇逐步形成以桥北路、福园路、东坡大道为三轴,以广惠高速园洲互通口、振兴大道、园洲大堤、沿江路为丝线、以河南区、河北区为双中心的“三轴四线——双中心”城镇结构。 到2010年,园洲成功打造河南区5分钟、河北区10分钟到达镇中心区生活圈。
[编辑本段]水电通讯
园洲镇水电供应充足,日供水可达34万立方;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可达5万立方米;2008年已建有220KV、 110KV和35KV输变电站各一座,可确保全镇生活、生产所需。 全镇通讯发达,镇内建有先进的微波发射网,城镇电话普及率及光纤电视网覆盖率均达100%。
[编辑本段]民风习俗
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每年的端午过后的几天,在该镇的部分村都举行龙舟比赛,来自附近地区的宗氏兄弟都会聚首一堂,派出龙舟参加比赛,促进交流,共叙情谊。
[编辑本段]文教卫生
园洲镇具有完善的从幼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成人中等教育的完善教学体系,尊师管教蔚然成风。2008年拥有完全小学26间,中学2间。该镇中小学教师以发展园洲的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勤教善导,使该镇的教育教学质量长盛不衰,长期稳居博罗县的前列。 博罗县园洲中学新校区坐落在园洲镇田头村东北面的“鹅岭岗”上。该校占地面积1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可容纳学生5500多人。园洲中学 园洲中学新校区按省一级学校的标准设计建设。硬件建设有:①六层高综合大楼一幢;②五层高教学楼3幢;③五层高实验(功能)楼3幢;④五层高图书馆1幢;⑤五层高学生宿舍楼8幢;⑥五层高孝师宿舍5幢;⑦学生食堂2座;⑧教师食堂1座;⑨风雨操场(室内体育馆)1座;⑩标准运动场1个,篮球场12个。 园洲中学新校区建设成为环境宽阔优雅、设备齐全、管理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过硬的现代化镇级中学。[3] 园洲镇人民医院采用园林式设计,环境优雅秀丽,是一所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康复、教学于一体的国营综合性一级甲等医院,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目前医院正按二甲医院标准建设和装修。现有职工118人,专业技术人员10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6人。设有病床152张,医院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和预防保健科,全院实行电脑信息网络系统管理。院内设急诊室、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骨伤科、痔疮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泌尿科、激光科、碎石室、心电图、B超、放射、检验等二十多个科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