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后教育采取措施
Ⅰ 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农村儿童和留守儿童
现阶段留守儿童的特点:由于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但留守儿童总体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品学兼优者更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行为习惯欠佳,有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等不良行为。家庭管理一般仅限于吃饱穿暖,重养轻教,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督促和引导,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的指正,品德修养很难提升,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得力不从心。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我们应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留守儿童的普查登记。我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学校安排老师专门负责,使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管理日常化、正规化。 2.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3.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关工委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 4.学校各科老师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5.大力开展校园活动。如演讲比赛、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以此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6.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7.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8.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情感,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得到生活上温暖。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人人有责。做好了留守儿童工作,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广大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其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Ⅱ 家访后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通过家访,能够发现很多现象的根源,良好的家访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取得内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容有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也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提前告诉家长,否则,学生家长不在家,白跑了一趟,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目的。第二,必须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做好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第三,应针对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想要说什么,最好在心里有个提纲,到时一五一十,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有条有理,家长听起来肯定认真,觉得老师工作细心,很负责任。
家访活动记录表: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写的是,xx同学在学校里边的表现,可以自己看到的上课表现,以及学生反映的情况,综合学习成绩方面自己对他的评价描述的。突出问题、困难:可以写上课的一些不好的表现,成绩方面不足的地方,和家里的经济方面的困难;后边的三条,不能乱写了,要去家访学生后,有意识的和家长沟通,引导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将他们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之类的内容总结出来概括的。
Ⅳ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一)正确认识学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教师首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方面去考察和评价学生。要树立“不是学生不可以学习,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的观念,不断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后进生一般都有较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和好学生在一起,便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面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他们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班主任做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通过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和学生交谈,家访等形式来了解学生,努力做到对他们的特点情况了如指掌,然后一步一步慢慢地运用各种方法来促使他们转化,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后进生的必要条件。
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总是以师生关系为基本前提,并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激励、调节和德育等多种功能,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为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典范,使学生受到感染,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做人。
正确认识、了解后进生各方面的情况特点之后,班主任便要试着去走近他们,和他们建立感情的联系。要以情感人,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给他们以关怀和爱护,从而使他们感到老师亲,愿意接近老师和接受老师的帮助。
Ⅳ 幼儿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及效果
表现: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主要原因:1岁以内的宝宝爱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嘴巴认识世界,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即所谓的自我分化不良。
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查彩慧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为了给6个月的宝宝断奶,狠心将孩子寄放在老家,孩子哭了几天,这个孩子后来有严重的吸吮行为。
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
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除了心理治疗,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有利于减少孩子撕手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