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师德
❶ 杜学元的科研成果
(一)著作
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
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
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
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
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67.8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
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
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
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
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
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
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
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26.7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
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78.6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
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
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
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
(二)论文
◆1986年
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
◆1989年
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
◆1991年
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
◆1996年
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
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997年
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
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
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
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
◆1998年
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
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
◆1999年
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
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
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0年
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
◆2001年
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003年
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
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cation (HK),2003(16).
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004年
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
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
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
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
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
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
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
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
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
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
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
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
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
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
◆2005年
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
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
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
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
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
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
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
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
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
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
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
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
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
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
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
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
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
◆2006年
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
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
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
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
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
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
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
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
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
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
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
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
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
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
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
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
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
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
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
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
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
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
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
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
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
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
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
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
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
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❷ 吴振森的发表作品
1)“高斯波束入射下串粒子的散射问题”,物理学报,2005,5期
2)任意形状凸粗糙物体高斯光束相干散射研究,光学学报,25(1),2005
3)New technique for mixed potential intergral equation formulation in multilayered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ly small antennas connected with vertical Via-Holes, Chin. Phys. Lett.,
22(2),328-331,2005
4)分形粗糙海面高斯波束散射特性模拟,电子学报,33(3),534-537,2005
5)强噪声背景下红外弱小目标快速检测方法,红外与激光工程, 33(1), 47-58, 2004 SCI
6)一维粗糙介质分形海面电磁散射的扩展边界条件法, 电子学报, 32(1), 139-142,2004
7)植被散射的蒙特卡罗模拟及其在低掠角散射中应用, 电子学报, 32(1), 143-146,2004
8)纳米金属微粒M-Al2O3 介孔复合薄膜的光谱特性, 化学学报, 62(16),1524-1528,
2004,(SCI: ISI:000223627900013)
9)间距对空间球形目标表面温度的影响,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4),366-
368,2004
10)一种新时域交替隐式差分算法在散射问题中的应用,物理学报,53(12),4173-
4180,2004
11)“有耗平面和三维目标复合散射的FDTD分析,”电波科学学报,第19卷,第4期,第
438~444页,2004
12)无时间约束FDTD方法在三维散射中的应用,”电子学报,第32卷,第9期,第1499~
1504页,2004
13)激光在沙尘暴中的衰减特性研究,中国激光,31(9),1075-1080(2004)
吴振森教授同时承担多门本科、硕博士生教学工作。1988年至今,吴教授共培养了近80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其中博士后出站3名,已获博士学位12名。还致力于学科建设和教育改革,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和陕西省名牌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负责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物理实验示范中心负责人。近十年来,教改项目《无线电物理学科建设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加强工科物理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1997),《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和《加强无线电物理学科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2001)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加强学科建设、按创新体系建成高水平学术梯队》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3年),以及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项。1995年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学术带头人。1997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9月获“全国模范教师”的光荣称号。2006年获校特级教学名师,十佳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
❸ 周晓峰的其它
1997、1998年连续被评为文明教师,1999年“教育质量年”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2001年学院举办的“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获优秀奖,2002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5年获得周口市文学艺术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院“师德标兵”,2006年获得学院“教学优秀奖”二等奖。2007年获得学院科研先进个人,2007年获得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
发表的文章
1.《论网络艺术的拟像性与交互主体性》2007年第10期《装饰》
(中文核心)
2.《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刍议》2006年第8期《教育与职业》(中文核心)
3.《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汉字创意元素》2006年第3期《艺术教育》
(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
4.《现代汉字字体的创意设计》2006年第1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5.《传统吉祥装饰的形态特征及其创作主题》2006年第1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6.《论中国钧瓷艺术的历史演进》2006年第4期(《艺术教育》(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
7.《色彩创意与色彩构图》2006年第1期《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8.公益广告《自然、生命、人类》2004年第6期《文艺研究》(国家一级学术期刊)
9.标志设计作品系列2005年12月《东方艺术》
10.“海盐城市标志”、“中华老字号标识”、“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会徽”、“中国侨商联合会会徽”发表于2008年第11期《美术观察》(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❹ 评职称师德方面主要事迹
教师师德简要事迹材料参考
南平市第七中学英语教师徐玲,在党组织关怀、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在27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并树立良好的师德。努力工作、乐于奉献、热爱学习、不断进取、关爱学生、团结同志,在教育教学和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热爱教育、教书育人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根据教学大纲认真教学,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担任什么工作,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是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能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已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加强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与家长联系、配合,共同做好工作并取很成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从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帮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入手,达到树立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业成绩,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的目的。
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并两次获得南平市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指导二、三等奖,南平市中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指导一等奖。
二、业务精湛、成绩显著
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充电,学习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自1994年担任英语教研组长以来至今,带领本组教师钻研业务,探讨新课程改革,改变教育教学理念,认真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织集体备课,写好教案,拟好学案,并大胆地开展教学实践,正确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积极承担本校区级新课程改革课题组的实验,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热心指导年轻教师,经常听课、评课,给予指点,使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本人也获得了区教育局颁发的“骨干教师”的荣誉称号。
徐玲老师善于总结和运用担任班主任工作。20余年来,在班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拓进取,适应新课程改革,勇于承担课改任务,是本校的区级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是学校英语学科的带头人,有一定的教学教研水平。论文《英语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等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摭谈》获2007年南平市中学英语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受到同行教师的好评。
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从不骄傲自满,能认真备课、上课,刻苦学习、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徐老师既是值得尊
敬和信任的师长、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因此同学们总是喜欢上她的课,任课班级教学成绩也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
自工作以来,多次被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所带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延平区、南平市先进班级。如:2003年担任班主任的毕业班,在中考中成绩优异,其中一名学生获南平市中考状元;2006年担任班主任的毕业班,其中一名学生参加福州一中在南平市招收高中生的考试中,综合分数名列第一。
三、克服困难、忠于职守
多年来,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既担任班主任,又担任学校工会委员、女工委主任、英语教研组组长和英语教学任务,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女儿身患重病至今已21年,生活无法自理,必须有人细心照顾,但徐老师都能不计个人得失、讲求奉献精神,经常放弃休息,加班加点,自觉履行人民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❺ 评职称师德方面主要事迹
教师师德简要事迹材料参考。
南平市第七中学英语教师徐玲,在党组织关怀、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在27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并树立良好的师德。努力工作、乐于奉献、热爱学习、不断进取、关爱学生、团结同志,在教育教学和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热爱教育、教书育人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根据教学大纲认真教学,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担任什么工作,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是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能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已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加强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与家长联系、配合,共同做好工作并取很成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从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帮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入手,达到树立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业成绩,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的目的。
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并两次获得南平市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指导二、三等奖,南平市中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指导一等奖。
二、业务精湛、成绩显著
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充电,学习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自1994年担任英语教研组长以来至今,带领本组教师钻研业务,探讨新课程改革,改变教育教学理念,认真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织集体备课,写好教案,拟好学案,并大胆地开展教学实践,正确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积极承担本校区级新课程改革课题组的实验,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热心指导年轻教师,经常听课、评课,给予指点,使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本人也获得了区教育局颁发的“骨干教师”的荣誉称号。
徐玲老师善于总结和运用担任班主任工作。20余年来,在班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拓进取,适应新课程改革,勇于承担课改任务,是本校的区级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是学校英语学科的带头人,有一定的教学教研水平。论文《英语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等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摭谈》获2007年南平市中学英语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受到同行教师的好评。
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从不骄傲自满,能认真备课、上课,刻苦学习、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徐老师既是值得尊
敬和信任的师长、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因此同学们总是喜欢上她的课,任课班级教学成绩也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
自工作以来,多次被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所带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延平区、南平市先进班级。如:2003年担任班主任的毕业班,在中考中成绩优异,其中一名学生获南平市中考状元;2006年担任班主任的毕业班,其中一名学生参加福州一中在南平市招收高中生的考试中,综合分数名列第一。
三、克服困难、忠于职守
多年来,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既担任班主任,又担任学校工会委员、女工委主任、英语教研组组长和英语教学任务,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女儿身患重病至今已21年,生活无法自理,必须有人细心照顾,但徐老师都能不计个人得失、讲求奉献精神,经常放弃休息,加班加点,自觉履行人民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❻ 师德修养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一、求真策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何谓“求真”呢?陶先生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解释。早在1913年,陶行知在金陵大学读书时,就写了一篇《伪君子篇》,发表在《金陵光》学报上,对做什么样的人作了透彻的分析。陶先生说:“为人须为真人,毋为假人。”1930年,陶先生的二儿子陶晓光在成都一家工厂工作,工厂要学历证明,晓光让别人开了一张假证明。陶行知得知此事,给晓光写信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陶行知先生这种“追求真理做真人”的思想和行为仍是我们今天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为人真诚,以身立教。
教师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双重人格”。只有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言行一致的美好品德,才能受到学生的敬仰,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因此,教师应不断强化良好的人格意识,以身立教,在如何做人上给学生树立榜样。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要求学生讲卫生,教师就应把擦了座位的废纸放进垃圾箱;要求学生爱祖国,升旗时教师就应该肃立,行注目礼;要求学生守纪,教师就应不迟到早退;要求学生守法,教师就不能体罚学生……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不做。这样,教师说的话才有人听,教师做的事才有人跟。我们的学生也会从教师的身上汲取言行一致的优秀品质,获得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其次,教师要做到“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加注意检查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人格修养是一个长期的磨炼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修养贵在自觉,而慎独是提高教师人格修养自觉性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慎独,也就无所谓教师的人格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实践,经常反思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符合教师道德的要求,时刻注意自己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度自觉性,具有良好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人民教师。
(二)热爱科学,追求真理。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懒和爱戴,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无丰富的知识、科学的素养,是衡量教师人格品位高低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追求科学真理,使自己具有合乎教育规律的素养。
1、求知。
学风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在对待科学真理态度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自己首先应有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勤于获取真知的态度,心胸开阔,学识渊博,睿智深远。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努力使自己具有专博相济的知识结构。从纵向上讲,教师应学有专长,对自己所任学科教学有较深的钻研;从横向上讲,教师应具有较为开阔的科学视野,具有广博的知识;从发展上讲,教师应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而不断更新知识,汲取新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2、求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育人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①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教师要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工整流畅的“三笔字”(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能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教育信息,能撰写好科研文章等。
②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教师应掌握语言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技巧,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简明、形象,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和生动性。
③课堂驾驭能力。教师能根据课标、教材、学生要求,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能科学组织教学过程,运用生动活泼的方法教学,教学效果好。
④教育科研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创新求异能力等。当前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与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再把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按照教育规律教书育人,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3、求新。
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研究,不断探索创新。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自觉摒弃那些不舍时宜的陈旧教育观,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重视终身学习,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成为自觉的终身学习者。再次,教师要脚踏实地开展教育研究与实践,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创造性的进行研究,努力做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
二、求善策略
教师人格修养主要是伦理或道德的问题,也就是求善的问题。所谓求善,就是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价值,努力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一)提高思想境界,善待事业。
教师的职业非同寻常,是十分神圣的!她关系到孩子的现在和将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的兴衰。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各种观念的冲撞,社会利益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价值多元化的趋向。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生活变化的冲击。《中国教育报》开展的“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心态大型调查”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与高尚清贫安静的生活相比,现在的教师更倾向于追求丰裕优越的生活条件。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体现,但这不应是教师追求的唯一目标。党和国家对教育越重视,作为教师就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追求应更高。关于这一点,*****同志曾引用莎士比亚名剧《雅典的泰门》中关于对黄金的诅咒,来告诫广大干部要正确处理好责任感、使命感与追求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教师的崇高追求等同起来,不能为追求个人收入而淡化了教师最根本的育人职责,更不能追求自身利益而忘掉崇高的责任,丧失教师的人格。作为人民的教师,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把全身心的为学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方面,许多优秀教师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培养学生成才,放下高官不做,脱下西装不穿,到乡村坚持教育数十年。他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亮节,千古流传。当代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将心贴在教育事业上,她为培养学生成才,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智慧,她视奉献为教师天职的精神强烈感染、教育着学生。二十年后,她的一个学生在来信中写道:“您对工作精益求精,既教书又育人的精神,始终铭刻在我心头,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像您那样,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当代教师应学习、继承前人和当今优秀教师的崇高师德品格,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让学生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勤奋学习、提高素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二)培养爱生情感,善待学生。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的核心是“爱心”。这种爱蕴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用平等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做人的尊严,用信任、关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欲。那种目中无人,动辄拿惩罚来威胁学生的做法,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应遭到唾弃。
热爱学生,就要热情关心学生。这是师爱最突出的表现。有关这方面的典型事例举不胜举。有的教师献身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有的教师带病坚持工作;有的教师循循善诱地教导学习困难生;有的教师似慈母般关心、照料学生,清扫学生呕吐脏物,洗刷学生屎尿裤子……教师的爱犹如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以温暖和动力。
热爱学生,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情深似海,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开窍,就会进步,就能茁壮成长。
当然,爱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姑息迁就。总之,教师爱学生,就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来不得半点虚伪。只有自觉锤炼,净化心灵,才能师爱荡漾,爱满天下。
(三)锤炼心理素质,善待自己。
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心灵的工作,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据有关调查显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由于工作紧张,学习任重,加之家务繁杂,致使有些教师身心疲惫;有时,由于竞争上岗、职称评定未过关、年终评优落榜、班级评比榜上无名、学习困难生成绩落后等,使教师心理压力加大,经常焦虑不安。教师不良的心理,既影响身体健康,又影响自己的工作,还可能将不正常的情绪迁移到学生身上。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调控心理,减轻压力,锤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事业,教师要有无怨无悔的义务感,能守清贫之业,不为名利所动。工作苦也好,累也好,无怨无悔。这样淡泊明志,教师就会心胸开阔,心境乐观,积极向上。对同事,教师要有宽容、真诚之心,不斤斤计较他人过失,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自然就能与人团结协作。对自己,要正确认识,提适度的期望,抱着一颗平常心态努力工作,不给自己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免灰心、自卑,心理不健康。对学生,教师要发扬民主,善于制怒,能够抑制无益冲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