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永昭
『壹』 李昭德 娄师德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父乾佑,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时有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太宗欲斩之。乾佑奏曰:「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尊之于下,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仁轨犯轻罪而致极刑,是乖画一之理。刑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臣忝宪司,不敢奉制。」太宗意解,仁轨竟免。乾佑寻迁侍御史。母卒,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太宗遣使就墓吊之,仍旌表其门。后历长安令、治书御史,皆有能名,擢拜御史大夫。乾佑与中书令褚遂良不协,竟为遂良所构。永徽初,继受邢、魏等州刺史。乾佑虽强直有器干,而昵于小人,既典外郡,与令史结友,书疏往返,令伺朝廷之事。俄为友人所发,坐流爱州。乾封中,起为桂州都督,历拜司刑太常伯。举京兆功曹参军崔擢为尚书郎,事既不果,私以告擢。后擢有犯,乃告乾佑泄禁中语以赎罪,乾佑复坐免官。寻卒。
昭德,即乾佑之孽子也。强干有父风。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长寿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员,时选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为之。是岁,又迁凤阁鸾台平章事,寻加检校内史。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以通行李。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民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寤之,乃止。
时朝廷谀佞者多获进用,故幸恩者,事无大小,但近谄谀,皆获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诸宰相诘之,对云:「此石赤心,所以来进。」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是时,来俊臣、侯思止等枉挠刑法,诬陷忠良,人皆慑惧,昭德每廷奏其状,由是俊臣党与少自摧屈。来俊臣又尝弃故妻而娶太原王庆诜女,侯思止亦奏娶赵郡李自挹女,敕政事堂共商量。昭德抚掌谓诸宰相曰:「大可笑!往年俊臣贼劫王庆诜女,已大辱国。今日此奴又请索李自挹女,无乃复辱国耶!」寻奏寝之。侯思止后竟为昭德所绳,搒杀之。
既而昭德专权用事,颇为朝野所恶。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言其罪状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归于下。宰臣持政,常以势盛为殃。魏冉诛庶族以安秦,非不忠也。弱诸候以强国,亦有功也。然以出入自专,击断无忌,威震人主,不闻有王,张禄一进深言,卒用忧死。向使昭王不即觉悟,魏冉果以专权,则秦之霸业,或不传其子孙。陛下创业兴王,拨乱英主,总权收柄,司契握图。天授已前,万机独断,发命皆中,举事无遗,公卿百僚,具职而已。自长寿已来,厌怠细政,委任昭德,使掌机权。然其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近于南台见敕日,诸处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请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张,不可胜数。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谘谋,要待画旨将行,方始别生驳异。扬露专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如此。州县列位,台寺庶官,入谒出辞,望尘习气。一切奏谳,与夺事宜,皆承旨意,附会上言。今有秩之吏,多为昭德之人。陛下勿谓昭德小心,是我手臂。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两族,兼挫侯、王二仇,锋锐理不可当,方寸良难窥测。书曰:知人亦未易,人亦未易知。汉光武将宠庞萌,可以托孤,卒为戎首。魏明帝期司马懿以安国,竟肆奸回。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资,将以托人,尚忧失授。况兼天下之重,而可轻忽委任者乎!今昭德作福专威,横绝朝野,爱憎与夺,旁若无人。陛下恩遇至深,蔽过甚厚。臣闻蚁穴坏堤,针芒写气,涓涓不绝,必成江河。履霜坚冰,须防其渐,权重一去,收之极难。臣又闻轻议近臣,犯颜深谏,明君圣主,亦有不容。臣熟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但使国安身死,臣实不悔。陛下深览臣言,为万姓自爱。」
时长上果毅邓注又著《硕论》数千言,备述昭德专权之状,凤阁舍人逢弘敏遽奏其论。则天乃恶昭德,谓纳言姚璹曰:「昭德身为内史,备荷殊荣,诚如所言,实负于国。」延载初,左迁钦州南宾尉,数日,又命免死配流。寻又召拜监察御史。时太仆少卿来俊臣与昭德素不协,乃诬构昭德有逆谋,因被下狱,与来俊臣同日而诛。是日大雨,士庶莫不痛昭德而庆俊臣也。相谓曰:「今日天雨,可谓一悲一喜矣。」神龙中,降制曰:「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强直自达。立朝正色,不吐刚以茹柔;当轴励词,必抗情以历诋。墉隍府寺,树绩良多,变更规模,殁而不朽。道沦福善,业亏嫉恶,名级不追,风流将沫。式旌坏树,光被幽明,可赠左御史大夫。」德宗建中三年,加赠司空。
史臣曰:裴炎位居相辅,时属艰难,历览前踪,非无忠节。但见迟而虑浅,又遭命以会时。何者,当是时,高宗晏驾尚新,武氏革命未见,炎也唯虑中宗之过失,是其浅也;不见太后之苞藏。是其迟也。及乎承嗣请封祖祢,三思劝杀宗亲,然后徒有谏章,何尝济事,是辜遗托,岂痛伏诛。时论则然,迟浅须信。况闻睹构逆则示其闲暇,俾杀降则彰彼猜嫌,小数有余,大度何足,又其验也。
祎之名父之子,谅知其才,著述颇精,履历无愧。师范王府,秉执相权,咸有能名,固惬群议。何乃失言于大隐,取金于万荣,潜见内人,私通嬖妾,使浊迹玷其清誉,淫行污于贞名。若言俗困滥刑,公行诬告,即又自昧周防之道,人非尽戮之冤。赐死于家,犹为多幸,临终不挠,抑又徒劳。
玄同富于词学,公任权衡,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则天居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是以唐之名臣,难忘中兴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玄同欲复皇储,固宜难免,死而无过,人杀何妨。
昭德强干为臣,机巧莅事,凡所制置,动有规模。武承嗣方持左相权,将立为皇太子,寻更所任,复寝其谋,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则天之旨。又观其诛侯思止,法王庆之,挫来俊臣,致朋党渐衰,谀佞稍退。又则天谓承嗣曰:「我任昭德,每获高卧,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此则强干机巧之验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则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专权,常能寡过,则复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盖由道乏弘持,器难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陈,邓注深论,瓦解而固难收拾,风摧而岂易扶持。自取诛夷,人谁怨怼?
赞曰:政无刑法,时属艰危。裴炎之智,虑浅见迟。祎之履行,贷色自欺。昭德强猛,何由不亏?死无令誉,孰谓非宜。玄同不幸,颠殒亦随。
--------------------------------------------------------------------------------------------------
娄师德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将。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长史卢承业感到惊异。为此,卢承业对他说:“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属常礼待也?”(《旧唐书·娄师德传》)
上元初年,娄师德又累补监察御史。
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虽身为文臣,却也应召入伍。唐高宗对娄师德的行为大为赞赏,特意让他假朝散大夫。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参见青海之战)。唐军各路兵马计达18万,实谓空前。吐蕃闻讯后,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但唐军进展不顺,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战,后来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当李敬玄即率唐军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时,被噶尔·钦陵率军包围。幸得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则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吐蕃虽然不大举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这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唐高宗决意再次对吐蕃用兵。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面对吐蕃的不断进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战后,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河源一带共御吐蕃。为了不让娄师德推辞,武则天特意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娄师德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所以娄师德在主管北方营田十余年间,“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书·娄师德传》),取得储备粮食数万斛的巨大成绩。边镇兵土,粮食充足,免去了转运粮草的大事。武周时期其所以能够取得收复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等重大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表现非常欣慰,并亲下诏书嘉奖娄师德:“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旧唐书·娄师德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为夏官侍郎判、判尚书事;长寿二年(693年)一月初十,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久,武则天考虑到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的供应,非常重要,所以对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旧唐书·娄师德传》)遂于延载元年(694年)一月任命娄师德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怀远(今宁夏银川)等军及河(治袍罕,今甘肃临夏)、兰(治子城,今甘肃兰州)、鄯(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边镇军事屯田非常兴盛,其中娄帅德主管时最为辉煌。
不久,娄师德再次被召回朝廷,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此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为加强君权,除掉权重一时的噶尔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杀重臣噶尔·赞辗恭顿。大论噶尔·钦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战功,以求保身。并与其弟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今属甘肃),进攻河西,以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唐廷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一月十一日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军迎战。二十六日,又以娄师德为左肃政御史大夫,并知政事。同年三月,唐蕃两军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交战(参见素罗汗山之战)。噶尔·钦陵因内外双重矛盾,所以督军做决死之战,结果唐军大败,伤亡惨重。经此大败,唐军元气大伤,朝野为之震动。娄师德被贬为原州(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员外司马,王孝杰则被削官为民。一次,娄师德在签署官府文书时,吃惊地说:“官爵尽无邪!”接着又说:“亦善,亦善。”便不再把这事情放在心上。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二十六日,武则天任命娄师德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时,武则天鉴于契丹对唐的威胁逐渐加大,便于同年四月十八日,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率军增援河北唐军;五月初八,又派同平章事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锋总管,率军20万进攻契丹,力图挽回不利的局面。在突厥的配合下,唐军进展顺利,很快便取得了胜利。由于契丹初平,所以武则天制命娄师德与河内王武懿宗以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对巩固这一地区起了重要作用。
九月十七日,娄师德代理纳言一职,累封谯县子。
圣历元年(698年)四月二十日,娄师德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
不久,吐蕃发生内乱,赞普器弩悉弄率军攻打噶尔·钦陵,噶尔·钦陵兵败自杀,其弟噶尔·赞婆率子论·弓仁等投唐。为此,武则天于圣历二年(699年)四月,派熟悉吐蕃的娄师德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仍充陇右诸军大使,负责招抚吐蕃的一切事。经此内乱后,吐蕃的兵势大为削弱。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博唇,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来,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新唐书·娄师德传》)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升为纳言平章政事后,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经定了,部下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因脚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门外的大木头上等马。不一会儿,有一个县令不知道他是纳言,自我介绍后,跟娄师德并坐在大木头上。县令的手下人远远瞧见,赶忙走过来告诉县令,说:“纳言也。”县令大惊,赶忙站起来赔不是,并称:“死罪。”娄师德说:“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县令说:“有左嶷,以其年老眼暗奏解,某夜书表状亦得,眼实不暗。”娄师德取笑他说:“道是夜书表状,何故白日里不识宰相。”县令惭愧不已,说:“愿纳言莫说向宰相。纳言南无佛不说。”左右闻后,都大笑不已。
到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娄师德在驿站吃完饭,便让人牵来马。娄师德的判官这时说:“意家浆水亦索不得,全不只承。”娄师德说:“师德已上马,与公料理。”便叫来驿长批评他:“判官与纳言何别?不与供给?索杖来。”吓得驿长连忙叩头。娄师德说:“我欲打汝一顿,大使打驿将,细碎事,徒涴却名声。若向你州县道,你即不存生命,且放却。”驿长叩头流汗,狼狈而去。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对判官说:“与公踬顿之矣。”众人见状,都叹息不已。而娄师德做事,大致上都是如此。浮休子说:司马徽、刘宽,无以加也。
娄师德的忍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他:“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此外,娄师德为官清廉,虽官至纳言,但生活仍很清贫。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在扬州期间,曾与都尉冯元常一起去拜见张冏藏。张冏藏见到二人后说道:“二君俱贵,冯位不如娄。冯唯取钱多,官益进。娄若取一钱,官即败。”后来,冯元常任凌仪(今河南开封市)县尉。行为放肆暴虐残忍,巡察却认为他办事能力强,上奏皇上任命为云(今陕西三原西)阳尉,又因为他搜刮钱财的事得到平反,任命他做了清强监察。而娄师德为官数十年也未收取一文钱,后虽官至台辅,但家里仍非常穷。冯元常一直做到尚书左丞,后来犯了罪,被处自尽而死。
娄师德任监察御史时,遭遇旱灾,因求雨要表示诚心,所以按例是禁止屠宰的。娄师德到陕县视察,当地的官吏为了奉承他,还是做羊肉给他吃。为此,娄师德责问道:“你们为啥要杀羊?”厨子答道:“不是杀的,是豺狼咬死的。”娄师德明知是羊厨子所杀,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好笑笑说:“这只豺狼倒蛮懂得礼节的。”一会,厨子又端上了红烧鱼。娄师德又问,厨子故意说:“它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娄师德大笑道:“你这傻瓜!为啥不说是被水獭咬死的呢?这就不会露出马脚来了。”从此,豺狼咬鱼的典故便流传下来。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曾巡视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入境后,近处的县员都来迎接并且随行。中午到了驿站,娄师德恐怕人多打扰,就让大家在一起吃饭。娄师德见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饭,而别人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饭。便把驿长叫来,责备说:“汝何为两种待客?”驿长很惶恐,回答说:“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娄师德说:“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便换了黑米饭和大家一起吃。
随后,娄师德到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去考查屯田。和他同乡同姓的一个人因犯罪,都督许钦明准备杀他以儆效尤。那人便来见娄师德,请他说情。娄师德说:“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第二天宴会上,许钦明对娄师德说:“犯国法俱坐。”娄师德说:“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许钦明立即让人给那个人去了刑具,带到大厅。娄师德见状,严厉地训斥道:“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拿了一盘饼给他,并说:“噇却,作个饱死鬼去!”许钦明于是开释了那个人。
娄师德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同年八月,娄师德于会州(今甘肃靖远)去世,终年七十岁。唐廷追赠他为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都督,谥曰贞。
点评:史书称娄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出将入相共达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旧唐书·娄师德传》)在当时酷吏横行的时代,很多文武大臣都身遭不幸,唯独娄师德能“深怀畏避”,以功名始终,与郝处俊相亚,世称“娄、郝”。
『贰』 急求老人过世对联
1、松根扎土归天地,柏树成荫赖自然。
2、一世辛勤留美德,终生俭朴树廉风。
3、芳名正气人间在,美誉良操邻里传。
4、慈母先凋恩未报,家严新逝泪长流。
5、心因父逝心流血,泪以母亡泪湿巾。
6、慈萱谢世星光暗,孝子痛心泪雨寒。
7、教坛悲悼师尊,桃李有书谁作序,学界痛失旗手,字词无匹我诘天。
8、忆德挽先生,尤知凤藻堪传世,承恩催后起,更信遗风可育人。
9、奉献一生,尽把安康留梓里,光扬百代,犹将德义励儿孙。
10、大地焕生机,痛君撒手离尘世,纯心书正道,幸汝留香绕故园。
11、茹苦家慈留德范,伤心哀子哭萱堂。
12、屋折柱梁天地陷,风加霜雪斗星寒。
13、悲泪长流斑竹上,哭声哀绕白云间。
14、德韵仁风昭日月,慈怀清范炳乾坤。
15、教子情深趋孟母,待人德厚有慈怀。
16、悲声难挽流云驻,哀乐相随老鹤飞。
17、生前有口碑,大德流芳感天地,去后留操节,高风仰止惠子孙。
18、生我养我,一世操劳心倾尽,思亲念亲,三更惊醒泪难干。
19、懿范长传村寨里,慈容永忆子孙间。
20、立身操德堪称范,辞世亲邻最感恩。
21、勤俭一生,相夫教子,贤诚八秩,济困睦邻。
22、英灵虽为蓬莱客,德望乃昭梓里人。
23、冷月寒光,一片悲凉伤学子,凄风苦雨,满门桃李哭恩师。(挽老师)
24、永别凡尘,留取英名传后世,长眠乐土,未泯壮志展来生。(挽老师)
25、生前劬劳传佳话,逝后劭德播美名。
26、疾病煎熬,祸从天降,慈萱闪失,悲自心生。
27、一生为善芳声远,千古遗风后裔贤。
28、德雨滋园桃李笑,福星沉海桂菊哀。
29、忆祖父恩德,永记言传铭遗训,思亲人抚爱,泣怀悲痛寄哀思。
横批:
高风亮节、名留千古、瑞气长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追念慈母、悲泣万分
风范永昭、天地同悲、典范长存、父严母爱、仙届风清、淑德常昭、风范长存
音容若昔、慈颜永驻、懿范长存、懿德永昭、善训永聆、教诲铭心、三载无改
泪溃天河、星月齐恸、芳流我心、痛感天地、良德佳操、母爱长存、余香霁月
遗志不忘、一别千古、杜鹃声寂、青史永垂、光昭日月、永垂后范、亲人永别
音容不朽、阴阳两隔、万古流芳、慈竹风凄、香消玉陨、慈恩永铭、师德示范
哀痛无极、遗训不忘、母仪千古、抱恨终天、遗志永昭、山哀水泣、声名远播
承前启后、深切怀念、恩孝未尽、德恩并重、芳名永在、思亲心切、日夜思亲
『叁』 曹锡华的后世评价
爱国家、爱人民、爱学校、爱学生,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数学专发展事业,属献给了华东师范,爱学校的教育事业。 曹锡华先生作为学者,是把中国代数群研究引向世界前沿的带路人,他从教50余年,著书立说、硕果累累、弟子数千、桃李满园。
他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壮心不已,为中华教育事业的振兴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曹锡华先生以身作则、团结同志、处事公道、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平易近人、甘为人梯、德高望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树立了一代师德风范,为数学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敦大闳深,承前启后,尚贤才,明师汲汲,推无为而治。未求功德,然功德无量泽后人,宽和谅直,乐业安居,教晚辈,慈父殷殷,盼有志竟成,长抱良知,独良知永存昭千古。
『肆』 瓯北镇的风景名胜
罗浮双塔位于瓯北镇龟、蛇二山之巅。于西晋元康五年(295)建造,宋元丰七年(1084)重建。温州古塔,以西晋浮双塔为最早。现塔为明代当地人林祥(号壶峰)重建。因年久失修,塔基倾毁,1991年,瓯北镇委、镇府在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拨款将罗浮双塔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同年10月25日竣工。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平面六角形,砖木结构,阁楼式。塔砖上印有“罗浮林氏塔砖”6号。塔基用块石铺成,铺面用条石做成平座。塔身呈锥形,逐层收缩,每层砌出券门,间或做出壁龛供奉佛像。倚柱六角形,(木兼)柱与(外门内东)额、普柏枋为扁方形。柱头以上施砖制斗拱,腰檐用置砖做出椽子与飞子,翼角成龙状,仔角梁起翘。罗浮双塔与江心塔遥相辉映,分外生色。
地以人著,景以人传。历代文人韵士为之吟咏赞诵。清永嘉教谕陈遇春《罗浮双塔》诗云:“把麾何所往,海上有名山。潮落渔堪拾,云低雁可攀。一城仙岛外,双塔画图间。当路谁知已,天应踢我闲。” 康乐楼,建于民国24(1935),七层,位于瓯北镇清水埠。1989年重建。是年春,谷尚宝、戴岩梁撰《康乐楼序》曰:
清水埠为两江咽喉,康乐楼乃永嘉华表。旧亭民国廿四年修建,残椽剩柱,难敝风雨。欣值国运兴隆,万象更新,当地耆老,集资伍万余元,铸铁为基,分三期工程,造此七叠高楼,等六和塔之俯钱塘,如滕王阁之临赣川,鼎足而立,不亦盛欤!亭临井傍埠,井泉清冽而埠头闹;楼枕山面江,山色苍翠而江涛涌。汽车穿梭,商旅接踵。登楼眺望:龟蛇并峙,环山林立新舍,僻壤变富邦;谢公像前,大桥横跨楠江,天堑成通途。华盖恍若玉簪,杨府如同螺髻。孤屿中川,双塔高耸丛林之表;望江大厦,霓虹划破鹿城夜空。楠港春早,晨曦薄同朝霞自海外升起;大江东去,巨轮逐浪与鸥鸟从天际飞来。物美景佳,令人心旷神怡。行见永嘉建设,步武温州,昔之武汉,正方来之东瓯。此楼矗立江岸,永昭青史而大放其光芒! 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永嘉记》:“此山(罗浮山)秦时从海中浮来”。《永嘉县地名志》:“罗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一名密罗山,今名山平头”。此山在瓯江和楠溪江汇合处的西北侧,有两座小山,相距180余公尺。早年,两山犹如两艘巨舰,浮在江中,四周水波粼粼,颠簸摇曳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这里形成一片冲积平原,将两山连在一起,遂成今日状况。
北面的山称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长形,酷似一条自东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气势雄伟,因年代久远,早已荡然无存。南面的山称罗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极像一只自西向东爬行的龟,故又称龟山。山北侧半腰有杨府庙,稍远处有鼋亭和将军殿遗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终年不涸。 唐张又新《罗浮山》诗云:“江北重峦积翠浓,绮霞遥映碧芙蓉。不知来后沧溟上,减却瀛洲第几峰。” 晋书法家王羲之《法帖》中记:“近代华严石砚,颇佳。”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罗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为砚。”光绪戊子年出版的《永嘉闻见录》(孙同元著)中说:“旧志云:有华严洞,花木繁丽,自成佳境。有石可为砚。”可见,罗浮山及屏立于北面的华严山,昔以盛产砚石著称。
清《岐海琐谭》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永嘉周永岱陛任主事,尽取罗浮石镶嵌会器等物,满载而归。夏仲鱼诗云:“秋峰尚不载江山,止写临行入画间。今日江山移得去,罗浮石山水中山。” 罗浮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文化底蕴、教育教学质量优异的县直属高级中学,2004年3月顺利通过省三级重点中学评估验收,晋升为省重点中学,成为永嘉县第二所省重点中学。
学校坐落于素有温州“小浦东”之称的瓯北镇,是全县硬件设施最好的一所学校,是莘莘学子勤奋求学的理想场所。除拥有两幢教学大楼外,还拥有综合办公楼、实验楼、科技楼各一幢;学校拥有图书馆,配备有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电化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等现代教育设施;拥有同时容纳1200多人就餐的学生食堂,建有一个300米环型标准运动场及容纳1400多学生住宿的学生公寓两幢。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风气良好。现有专任教师138人,其中高级、中级教师共77人。省级名师培养对象、名优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4人;市级名师培养对象4人,市教坛新秀2人;县级名师培养对象10人,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共37人。
学校现为浙江省绿色学校,温州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市、县教科研先进单位,市、县尊老先进单位;学校党总支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校团委被评为市先进团组织;学校还是浙江师范大学和新温州大学教育实习基地。
学校自创建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贯坚持“安全第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改革,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树立“依法治教,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成功人生做好一切准备”的办学思想,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省一级重点高中”。我们时刻牢记“励精图强,追求卓越”的校训,形成了“文明、务实、勤奋、创新”的良好校风,走出了一条具有罗中特色的办学道路。办学48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罗中学子遍布海内外,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家党政军干部、科技人才、企业家和文学家等,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坚持改革发展的原则,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树立安全第一、德育为先、教学为中心的意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计划,强化教学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竞争评价机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如高考成绩显著,连续11年荣获“温州市高考成绩优胜学校”的称号,2004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重点上线31人,本科以上302人,本科上线56.4%,高考上线达97%;学科竞赛成绩捷报频传,仅2002年学生竞赛获奖达146人次,2003年学生竞赛获奖达120人次;教科研成果可喜可贺,2001年学校申报成功的省级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级刊物出版的教师学科专著共8本,荣获市级三等奖以上及省、市级刊物发表的教师论文达120篇,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教科研先进单位。
学校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及十六大会议精神,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主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德为先,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巩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永嘉县瓯北镇中学位于瓯江北岸,罗浮龟蛇山麓。环境清幽,交通便利,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瓯北镇中学的前身为清水埠中学,创办于1983年,89年更名为瓯北镇中学,她以先进的办学理念,超前的教育意识,完善的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队伍,严谨的学校管理,优良的学业成绩,赢得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和称赞。
学校占地面积3419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752.6平方米,现有1幢教学楼、1幢办公楼、1幢实验楼、1幢食堂、1幢体育馆。配有省一类标准生、物、化实验室;电教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课件制作中心、音乐室、闭路电视监控室一应俱全;配有先进的电教设备,设有一个多媒体阶梯教室,每一教室配有多媒体操作小平台,基本实现了教学装备初始化;体育场地较为齐全,有较齐全的体育器材,有供师生活动的环形300米塑胶跑道的运动场,设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室、游泳池、健身房;学校绿化面积为6872.2 m2,校园环境翠绿清幽,洁净美丽,是师生学习活动的理想场所。
瓯北镇中具有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21人,专任教师学历全格率100%。其中本科72人,高级教师24人,中级60人,市教坛中坚、市县教坛新秀、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达36人。
该校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创特色、争一流”的工作要求,坚持“团结严谨、奋勉创新”为校训,坚持“德明德格致、温故知新、博学笃行、至大至刚”的办学理念,严谨办学,育人求真,经过二十年的教育实践;逐步形式了“勤劳、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求素”的教风,“奋进、好学、文明、守纪”的学风,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发挥特长,全面发展”的原则,不仅在教学质量上名扬县内外,而且在学生素质、特长、能力、个性的发展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过镇中人不懈努力,该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获得多项殊荣:温州市示范初中学校、温州市数学家摇篮工程活动基地、温州市行规达标学校、永嘉县文明单位、永嘉县绿色学校、永嘉县新课程试点学校、永嘉县校本试验学校、永嘉县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温州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
『伍』 求八十多岁孤寡单身老人过世对联
1、松根扎土归天地,柏树成荫赖自然。
2、一世辛勤留美德,终生俭朴树廉风。
3、芳名正气人间在,美誉良操邻里传。
4、慈母先凋恩未报,家严新逝泪长流。
5、心因父逝心流血,泪以母亡泪湿巾。
6、慈萱谢世星光暗,孝子痛心泪雨寒。
7、教坛悲悼师尊,桃李有书谁作序,学界痛失旗手,字词无匹我诘天。
8、忆德挽先生,尤知凤藻堪传世,承恩催后起,更信遗风可育人。
9、奉献一生,尽把安康留梓里,光扬百代,犹将德义励儿孙。
10、大地焕生机,痛君撒手离尘世,纯心书正道,幸汝留香绕故园。
11、茹苦家慈留德范,伤心哀子哭萱堂。
12、屋折柱梁天地陷,风加霜雪斗星寒。
13、悲泪长流斑竹上,哭声哀绕白云间。
14、德韵仁风昭日月,慈怀清范炳乾坤。
15、教子情深趋孟母,待人德厚有慈怀。
16、悲声难挽流云驻,哀乐相随老鹤飞。
17、生前有口碑,大德流芳感天地,去后留操节,高风仰止惠子孙。
18、生我养我,一世操劳心倾尽,思亲念亲,三更惊醒泪难干。
19、懿范长传村寨里,慈容永忆子孙间。
20、立身操德堪称范,辞世亲邻最感恩。
21、勤俭一生,相夫教子,贤诚八秩,济困睦邻。
22、英灵虽为蓬莱客,德望乃昭梓里人。
23、冷月寒光,一片悲凉伤学子,凄风苦雨,满门桃李哭恩师。(挽老师)
24、永别凡尘,留取英名传后世,长眠乐土,未泯壮志展来生。(挽老师)
25、生前劬劳传佳话,逝后劭德播美名。
26、疾病煎熬,祸从天降,慈萱闪失,悲自心生。
27、一生为善芳声远,千古遗风后裔贤。
28、德雨滋园桃李笑,福星沉海桂菊哀。
29、忆祖父恩德,永记言传铭遗训,思亲人抚爱,泣怀悲痛寄哀思。
横批:
高风亮节、名留千古、瑞气长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追念慈母、悲泣万分
风范永昭、天地同悲、典范长存、父严母爱、仙届风清、淑德常昭、风范长存
音容若昔、慈颜永驻、懿范长存、懿德永昭、善训永聆、教诲铭心、三载无改
泪溃天河、星月齐恸、芳流我心、痛感天地、良德佳操、母爱长存、余香霁月
遗志不忘、一别千古、杜鹃声寂、青史永垂、光昭日月、永垂后范、亲人永别
音容不朽、阴阳两隔、万古流芳、慈竹风凄、香消玉陨、慈恩永铭、师德示范
哀痛无极、遗训不忘、母仪千古、抱恨终天、遗志永昭、山哀水泣、声名远播
承前启后、深切怀念、恩孝未尽、德恩并重、芳名永在、思亲心切、日夜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