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红七条
❶ 红七条的产生影响
2014年初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将中小学教师骚扰学生、体罚学生、要求学生有偿补课等10大项行为,划定为“违反师德”。
此次《意见》也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红七条”禁止行为,涉及教学科研、兼职兼薪、招考推优、生活作风等方面。如违犯“红七条”,将给予最高至解聘或开除的处罚。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还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❷ 内蒙古大学红七条老师不敢收礼吗
通过对内蒙古几所重点高校的走访调查,记者发现大部分高校已经有了类似的条例规范。内蒙古医科大学已经出台了《医科大教师不能逾越的师德师风道德十条红线》,大部分内容与教育部出台的“红七条”相近,同时还有配套的《师德师风手册》、师德师风评价条例、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及评价办法等等。
据内蒙古财经大学宣传部部长杜和平介绍,学校对师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学术规范、教学工作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在2006年就有老师因为师德方面的问题受到了处分,当时有一个老师明着暗着向学生收受礼品被学校开除。内蒙古工业大学在2005年就出台了关于教师师德建设的意见,对于这些道德红线就有提及。与之类似的是,在200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也提出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加强行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到了领导廉洁自律、严格收费规范、规范办学等方面的内容。
同样在内蒙古大学,针对“红七条”当中提到的相关问题,早就已经有一些相应的规定出台。据该校宣传部部长肖平介绍:“就拿窃取学术成果这条来讲,我们学校一直都很关注,高校老师也很注意,因为这些问题和竞职竞升、评职称等内容都有挂钩。如果一旦有哪个老师反映自己的成果被盗用或被窃取了,那么一旦核实,窃取他人成果的高校老师就会承担一系列后果,如导致自己不能晋升,拿不到职称等等。”
内蒙古师范大学宣传部一位老师说,首先我们绝对不会允许高校老师做出有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事情,不仅对学生造成影响,对学校同样有影响。所以在“红七条”出台以前,我们已经有相关规定出台。其次,对于老师在课堂上不得宣讲有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不得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兼职兼薪等等问题,我们也都有明确的校规进行约束,而且这些规章制度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网站上都可以查询到,完全公开透明。
根据实际情况条例在不断完善
尽管在大部分高校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相关条例,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内蒙古大学宣传部部长肖平介绍,该校一直实行的是校务公开的政策,他说:“就拿招生来说,招生条件公开,招生过程公开,招生结果也是公开的,整个的一个系列都是公开透明的,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询到,我们很早就开始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不会存在问题。”
同样,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忠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是要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也将会很快组织人员开会来研究这份红七条,并且针对我们学校的境况进行调研,就这个《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来修改以前工作不足的地方。”
教师呼吁:重内容也应重执行
高校里除了实行相关的条例外,不少教师表示更应该重视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工作与执行力。内蒙古医科大学宣传部部长张立东坦言教育部出台的“红七条”只是一个意见,他希望这些意见可以上升为法律角度执行,因为执行力是最主要的。同样,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呼和在采访中也说道:“我认为相比红七条设立的道德红线,学校的工作重点应该在如何正确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上,通过一些实际行动让教师不要触碰这些道德红线。”
内蒙古财经大学宣传部的杜部长认为:“高校教师是高知群体的代表,承担着传播与创造人类文明的职责,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要作用。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崇德向善、以身作则,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才能培养出品格健全的人才,进而带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教师恪守师德,重塑教师形象,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引,潜心治学、倾心育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获得教育职业受人尊重,教师生涯不断取得新成就。所以,崇尚美德、拥有美德、践行美德,是为人师者必备的品质,应成为终身追求的职业道德。”
❸ 红七条的介绍
高校教师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不得索要或收取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突出问题,教育部已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
❹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的意见有哪七条
违反师德建设的惩处机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教师司负责人介绍说,《意见》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一是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三是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四是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五是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六是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七是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以及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对高校教师有违反“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❺ 师德师风有哪些内容
1、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师风。
2、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3、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
4、“德高为范,技高为师”,从这个标准衡量,老师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老师“两字可分解来看,中国历来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养,而这个“老”就代表了“德”,师者就不必细言了。
5、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等,这都是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等等,这都是师风。
(5)高校师德红七条扩展阅读
师德: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师德的民族。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013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将建立师德考核档案。
师德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可见师德的重要性!
❻ 什么是教师红七条
1、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3、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4、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5、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
6、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
7、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8、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❼ 教育部红七条的性质是什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
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
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1] [2]
❽ "红七条"禁令 能不能守住师德底线
高校教师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不得索要或收取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10月9日下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向新京报记者介绍,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突出问题,教育部已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学术抄袭,利用教学和论文指导机会“潜规则”女大学生,把科研经费当成个人消费“钱包”,索要学生或家长的财物,在招生、考试、推优和保研中徇私舞弊等等,这些高校师德问题,使得高校风气每况愈下,原本风清气正的高校变成了名利场、物质与欲望的交易所,令人焦虑。
对高校的师德问题,过去放得太松了,现在抓紧一下,很有必要。故而,教育部发布高校师德“红七条”,正当其时,而且,配套“红七条”,还将建立惩罚和问责机制,一方面,给“红七条”通上高压电,对违反“红七条”的教师严惩不贷;另一方面,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给高校负责人也套上了“紧箍咒”。
不论将来执行效果如何,教育部终于出手了,就此而言,值得点赞,更值得期待。因为,凡事管总比不管要好,有规则比没有规则要强。相信,有教育部的“红七条”这把利剑悬在高校教师和负责人的头上,过去那种随心所欲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加之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舆论监督相对比较给力,若有高校教师踩“红线”,将难逃“天网”。
不过,在问责机制威慑下,高校负责人担心“家丑外扬”之后影响其本人前途,极可能会把教师违反“红七条”的行为进行“内部处理”,从而捂住“家丑”的盖子,导致教师被从轻处理,问责高校负责人落空。所以,教育部还要建立和畅通举报违反“红七条”行为的渠道,及时发现问题,把高校“败类”清除出去,较好地扭转高校的风气。
因此,要使“红七条”真正发挥威力,接下来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将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能否一以贯之地把整治高校师德风气进行到底,防止人易事移,变成“昨日黄花”,考验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智慧。而且,整治高校师德,也需要与高校治理法制化和“去行政化”同步。
❾ 简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原则
1、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2、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
3、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
4、刻苦钻研业务。
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
5、加强学习、提升教师魅力。
在培养人的道德素质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受到他人的称赞和社会的褒奖,就是他具有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品质。
(9)高校师德红七条扩展阅读:
师德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