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师生关系是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⑵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是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关系。
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这种关系是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对两者关系作出的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
教不严师之惰,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一般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
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
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
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创造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师生关系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2、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3、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4、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5、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2)现代师生关系是扩展阅读:
构建和诣师生关系的方法: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思想力和创造力的活体,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想,快速接受事物的能力,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2、建立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是指使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由此而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特征。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深入学生,在课间尽量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接触,如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⑶ 新型师生关系包括哪三方面
第一是“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已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第二是“尊师爱生”。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热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是“和谐相融”。师生的心理相融是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和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能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教师的行动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响应。
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能被教师时时关注,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亲密无间,团结协作,彼此相互依存,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起着重大的情感作用。
⑷ 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师生关系,在我看来,很单纯。师生关系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又是长辈与小辈的关系,还是成熟思想和幼稚思想的关系。首先,我来谈谈教与学的关系。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知识尽可能的教给学生,完成自己工作,实现的自己社会价值。而学生尽可能的学老师教的知识,使自己健康成长。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因为人的客观或者主观的差异性,导致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现了差异。这些差异性,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严重对立。比如,有的老师的知识是传授出来了,可是学生不学,这就导致老师的工作不完成,也就实现不了老师自己的社会价值,老师就会感到苦恼,烦躁,这时,老师轻者批评学生,重者体罚学生,目的只有一个,使学生接受自己的知识。可是学生不理解,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老师管不着,结果就是有些学生就会顶撞老师,甚至殴打老师。而且,有些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很懂事的,学生学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师不会教,把家长自己的养儿习惯推得一干二净。更有些家长,更是肆无忌惮的说道:“我孩子就是坐牢也不关你老师的事。”,这种后果只有一个,使简单的教学关系,变成了“家长送孩子来学校不是为了学习,可是老师偏偏压着学生学习”,这样双方牛头不对马嘴,自然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了。所以,在我看来,老师可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好学的学生,那些骨子里不想学习或者家长根本不的学生,老师对他们不要太较真,这样就能好好的保护自己了。
⑸ 【求助】思品辨析题:现代的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急!!)
现代教育要求构建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师生关系确立的前提就是抛弃教师权威,改变教师权威过去所体现的绝对性、不可替代性,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的“教”不再是教师的职业,而成为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需求,学生把学习不再当成一项痛苦的、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自主、自觉的一种内心需求,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当中,师生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笔者认为:在师生关系的三种基本的关系——教学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没有教学关系就无法形成师生关系,就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但是,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配合,仅有教学关系也不能完成教育任务。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具有激励和润滑功能,能保证教育关系的正常运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是构建和谐师生教学关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001.用平等与互动来构建和谐师生教学关系
00教育本质上是成人之学。依照人学理论的框架,师生关系的建构必须考虑师生的属人性,师生双方的和谐相处是师生存在的根本。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彼此要相互尊重。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交往的实质是使学生获得发展,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在互相理解,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思想交换,拿自已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共享,使自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联结,最终形成主动参与、自主思考、协调发展的动态生成的互动场。这一目标的实现即依赖于教师运用教育智慧,采取教育策略,力避形式化的低效、无效互动,大力倡导和推动有学生认真思考、有思维火花碰撞的有效、高效互动。教师要相信学生,承认只要教育得法,他们将来定有作为。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学生是一个成长者,是一个探索者,要允许学生在这一过程发挥积极能动作用,提高认识水平。所以,课堂教学互动应尽力平等对待学生,将机会给予每一类、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在互动中表露自我个性,体验交流、沟通、对话带来的愉悦,真正地在互动中获得发展与提高。
002.用对话与交流来构建和谐师生社会关系
00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寻求知识与精神的际遇的爱心交流,这种对话既有言语交流,也有知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交流。从知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存在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看,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学生和教师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双方的理解与尊重,知与情二者的统一,构成师生双方关系的基本内涵。对于教师,它通过教师对某些教学事件、教学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讲述,发掘内隐于这些事件、行为背后的意义、教育思想和理念,从而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使叙事回到了鲜活的教育现实之中。对于学生,它通过学生对某些学习事件、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讲述,改进学生的学习实践,也使叙事回到了鲜活的教育现实之中。倾听、吸引、包容,是师生双方在精神层面彼此的“敞开”思想、经验和情感的“接纳”。通过这些对话,教育主体也就实现了教学对话以外的生活对话及生命对话,也因此,教育成了一种真正的交往活动。教育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师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双方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003.用尊重与关爱来构建和谐师生人际关系
00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为主体的交往是以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彼此的关爱为前提。一方面,对话是促成双方直接理解的前提,彼此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尊重和关爱。通过对话,产生不同的“界”的融合,形成新的共识,师生的尊重与关爱才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对话以尊重与关爱为导向,尊重与关爱是对话的目的。没有对话,难以达成共识,难以互相理解和承领;没有尊重与关爱,对话便失去了导向。只有主体间相互尊重,师生才能相互确认对方,把握对方的独特,才能与对方产生精神上的相遇和沟通,共同体验同一经验;只有主体间彼此间有关爱,师生才有彼此的“敞开”和“接纳”,真正进入对方的精神领域,做到精神理解精神,生成平等的对话。同样,教师要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同样的欢乐。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有句名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作为教师要主动放弃作为权威的优越感,尽可能地摒弃高高在上的“讲台情结”,要走进学生,“蹲下来”与学生平等民主对话,要善于体谅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问题,并且要适时加以表扬,恰当地给予鼓励,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恐惧感、疏远感。
00我们相信,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体验到平等、民主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与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与鞭策、鼓舞与感化、指导与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⑹ 论现代研究生的师生关系
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导学关系。导师制最早源于英国.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导师制的外延不断扩大,从一师一徒发展为一师多徒,多师多徒(导师维制)及Group制(由一个大导师、多个副导师及群研究生组成)。
在导师制的发展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在德国,导师与研究生是师徒关系;在美国,则表现为合作伙伴关系:而在我国既是师承关系,又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导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一直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
导师对研究生的为人教育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导师以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真挚的情感、高尚的人格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使研究生学会如何'做人”和“做事”。
⑺ 现代师生关系是什么
是服务人员与享受服务者的关系。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被明确定性为服务行业人员了……
⑻ 如何理解现代师生关系
一、教学相长的科学主义倾向:
1、共存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都把双方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他们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凭借教育教学媒体,共同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运行,有效地完成其任务。双方中若有一方打破这种共存关系,就会使教学秩序无法得以保持。
2、共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在成长和进步,可以说学生每天都站在一个新的增长点上。
3、共创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目的的引领下相互作用于一个平台上,共同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完成相应学段的任务。
二、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倾向
1、共长
师生的共长是互为前提的,学生的成长是自身努力和教师悉心培养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越高,学生的成长也越快。教师的成长程度在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也相应地受到学生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在专业知识和研究领域方面所成长的程度有相当大的差异,便是最好的例证。
2、共乐
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需要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任务,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学生付出辛勤的劳动,这就需要学生处理好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关系,想方设法变学习为快乐的活动,从中体会到学会知识、增长了本领的乐趣。
⑼ 新型师生关系有哪些呀
第一是“民 主平等”。 民 主平等已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第二是“尊师爱生”。 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热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是“和谐相融”。师生的心理相融是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和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能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教师的行动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响应。
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能被教师时时关注,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亲密无间,团结协作,彼此相互依存,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起着重大的情感作用。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 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