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画展
㈠ 画展开幕式学生代表发言稿
啊!
在xxx的天气下
我们xxx又迎来了xxx画展
在此,我代表学生发言
㈡ 小学美术画展前言
画展前言
有人说,美术的世界是多彩而梦幻的。干湿点染中,包容了整个大自然的色彩;一勾一画里,蕴涵着老师和学生无尽的情思。我校为展示美术教育的成果,举办了本次画展。它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文化艺术活动,也是我校特色教育建设的探索,更是向全校师生献上的艺术盛宴。
世界因为你们的描绘而变得更加美丽,世界因为你们的想象而变得更加神奇。如果说一个人成长的脚印连在一起就是人生道路,那么这一张张绘画作品正是你们所思、所想、所梦。
建设富有特色的教育是我校的发展方向。有特色的教育,学校才有灵魂,才有独特的风采和魅力。这次画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力图从继承和创新、课程改革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师生个人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等诸多关系中寻找联结点。我校的师资力量雄厚,美术老师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展览的大奖。这次展览我校老师拿出部分获奖作品和我校优秀学生的作品,这些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我校美术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一幅幅主题突出、形式新颖、风格鲜明、稚趣盎然的绘画作品,凝聚着老师和学生的智慧和心血。充分展示了广大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初升的朝阳正冉冉升起,我校的锦绣蓝图正徐徐展开,让我们全体师生一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留下最新最美的印记!
衷心感谢领导、老师和同学为这次展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学校的美术教育就一定能波起浪涌,蔚成大观,为我校特色教育的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㈢ 师生书画展观后感
[师生书画展观后感]曹宇先生从艺五十年暨师生书画展观后感作者;李晓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师生书画展观后感。2月14日,岐山关中大厦门前彩门夺目,鞭炮齐鸣,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曹宇先生从艺五十年暨师生书画展隆重开幕。来自社会各界的书画名家、曹宇先生弟子及省市领导约千余人汇聚西岐,于关中大厦八楼展厅内观赏作品,畅谈艺术,座谈交流。此次展览嘉宾之盛,规模之大,氛围之浓,让我深受感染,不由生出感慨和敬佩之情。因为自己是书画圈外的人,也不懂书法艺术,却无意中认识了一些圈子内的老师和朋友,和书画结了缘。这次,承蒙赵老师邀请,我这个即不会写毛笔和硬笔书法,又不会画画的人,也充当了嘉宾中的一员。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深深的敬意,参加了曹宇老师从艺五十年暨师生书画展座谈会,参观了次不平凡的展览,观后感《师生书画展观后感》。虽然对曹宇老师的篆刻、书法、绘画、剪纸已早有耳闻,却迟迟未能谋面。通过这次展览和座谈交流,让我对曹宇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执着的追求,让我这个不是艺术圈的人也深受感染,顿生钦佩和敬仰之情。当日展厅内,热烈的氛围,激情的场面,涌动的人群,这无疑是对曹宇老师从艺五十年艺术生涯的总结和定位。尤其是,艺术界老前辈们专业的评论和点评,让我感受出了有一种自然的原始光芒在曹宇老师身上闪闪发光。正如大家所说,曹宇老师他即是一位思想家、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学者、一位奇人。他献身艺术生涯五十载,追求真实、自然、平淡、永恒,这是他的一种境界、一种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心态。此次展览取材丰富,风格迥异,作品大多都是出自曹宇老师和他的学生之手,而且参展的作品都是经过统一装裱,皆为新作。因为自己不懂书法,对专业的评论术语更是陌生。因此,只能欣赏各位老师的佳作,却不敢妄加评论。以上所述,也就个人的观后感,用外行话做以总结,不到之处,还请曹老师多见谅!
㈣ 下午,全校师生和少先队员都去参观画展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大家一起去学习一下,
看自己有什么进步,
生活就是要不断的学习。
㈤ 求一篇《迎元旦校园书画展》教师寄语。
时值严冬梅花开,
莘莘学子展高才。
笔走龙蛇惊风雨,
画龙点睛称豪迈。
元旦新年钟声响,
校园新风处处栽。
㈥ 喻继高的师生情
继高年轻时师从工笔画大师陈之佛,后潜心钻研工笔画50年,在美术界享有回盛誉。已是75岁高龄的喻老还答在为艺术事业奔忙着,他准备明年去台湾举办工笔画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说到台湾,喻老还跟在场讲起了一段他和琼瑶之间的小故事,琼瑶曾想“弃文从画”,拜喻继高为师。琼瑶想拜师学画
喻继高和琼瑶的相识也是偶然,有次喻继高生病躺在床上,看台湾著名画家喻仲林先生的画集。“我看这个画集里有很多注错的地方,比如明明画的是鸽子,被注成斑鸠,这样的错一统计竟然有几十处之多。我就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了该书出版社,希望他们再版时注意一点。”喻继高没想到,这本画集是琼瑶和其丈夫为了纪念喻仲林而合出的,因为琼瑶曾是喻仲林的学生。
后来琼瑶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喻继高,当琼瑶写到第41本小说的时候,突然感觉很累,就想干点别的。于是每个星期三晚上去和喻仲林先生学画,可惜只学了一年,喻仲林就去世了。学画的这一年是琼瑶最愉快的一段时光。琼瑶想要拜喻继高为师。
来南京拍《青青河边草》的时候,琼瑶住南京金陵饭店,曾想去拜访喻继高。喻继高为琼瑶作了一幅画,叫“琼花摇曳笑春风”,由于一直没有见到琼瑶,至今没有送出。
㈦ 现校园新貌,展学子风采的作文
为了丰来富校园文化,陶冶师自生情操,展现师生的艺术才能,提升学校的艺术氛围,白寨中心小学在2010年11月5日举办了主题为“丰富校园文化,展现师生风采”书画展.
这次书画展学生作品描绘的大都是学习生活、校园趣事、未来世界等.学生的书法作品清秀美观,绘画作品突出了儿童的特点,童趣昂然,表达出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些书画色彩鲜明,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有的清新淡雅,有的艳丽明快.学生的作品表现的形式也比较新颖多样,有儿童画、粘贴画、书法、国画、剪纸、手工等.老师们的书画作品,在这次书画展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师的书画作品展现了教师的神采和风貌,透露出老师们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热爱.
这些作品吸引了众多学生和老师参观,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寨镇中心小学校长陈会云也和师生们一起,兴致勃勃的观看了师生们的作品,并对师生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㈧ 聂危谷的参加的画展
2012 中国画·画世界作品展,法国中国文化中心
2012 笔走龙蛇·彩墨晕章——聂危谷彩墨画展,更斯艺术馆
2011 江苏省国画院学术邀请展——聂危谷作品展,江苏省国画院
2011第六届中国画·画世界作品展,南京博物院
2011 文脉心象——当代中国画百家百扇艺术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11第五届中国画·画世界作品展,南京博物院
2011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哈尔滨卢禹舜美术馆
2011 “中国色彩-绘画艺术展”,无锡博物馆
2011只等闲——中国画提名展,诸子艺术馆
2010入选2010《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
2008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2008 《中国画画世界第二次展览》,南京博物院
2008 《金陵意象——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师生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7 《危谷图式——中国画.画世界》个人画展,南京美术馆
2007 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江苏省美术馆
2007 墨缘·100——中国宋庄水墨同盟第二届名家邀请展,北京宋庄
2007 “祝福香港—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苏港名家作品联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6 “清溪雅集第一回书画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6 “首届中国画·画世界作品展”,南京博物院
2006 “第11次大田·南京书画交流展”,韩国大田
2006 “江苏现代水墨画展”,意大利芬奇市
2006 江苏省“艺术与科学”美术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5 “现代金陵水墨画传媒展”,江苏省国画院
2005 “中国百家金陵水墨画展”,南京博物院,作品为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组委会收藏
2005 “聂危谷彩墨画展”,烟台美术馆
2004“傅抱石奖.南京水墨画传媒三年展”特邀参展画家,获评委提名奖,江苏省美术馆
2004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
2004 “聂危谷彩墨画展”,南京美术馆
2004 “中国—澳大利亚科学与艺术联展”,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崔德州城市艺术空间
2004 “《江苏画刊》30周年
2003 “聂危谷彩墨画展”,扬州市美术馆
2003 “抽象水墨展”,浙江杭州“图雅图艺术中心”
2002 “中国实验水墨艺术展”,山东、纽约、多伦多、北京等地
2001 “首届西安国际抽象水墨画大展”,西安国际展览中心
2001 “聂危谷实验水墨展”,南京博物院现代艺术馆
㈨ 画的内容是:一个孩子在树下荡秋千 关于画写一段文字 能够说满一分钟就行
再见了,母校
再过两个月,离别的大门就将开启了,我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和蔼可亲的老师、纯真友爱的同学。
每每想起即将离开的一幕,校园的一草一木,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的情景,老师在一旁看着,同学们一起荡秋千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一切都恍如昨日,牢牢地铭刻在心上。
母校给了我美好的童年,夯实了人生的起步的基础,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在心底深处把您珍藏。
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㈩ 师生情深刘侃生张大千对刘侃生的喜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刘侃生的子女印象中,对父亲和张大千先生印象最深的一段情,是张大千离开大陆去台湾前对父亲的一个建议:“你跟我一同去台湾吧。”这是张大千在他的学生中唯一询问过的话。刘侃生因顾及家族人口众多,故未能成行。
坊间相传,欲成为张大千的弟子,要有几大要求:
一、作品要过关,即达到他收徒弟的要求;
二、人品要过关,单单作品好,人品不好也不在考虑之内;
三、收费要过关,要想成为张大千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家底的人。而当时收刘侃生为徒时,却是免费分文不收。这不能不说是刘侃生的殊荣。
1908年刘侃生出生于崇明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对画画的爱好得到了长辈的大力支持。
1943年经朋友介绍,刘侃生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在上海生活的张大千,三年后,张大千正式收刘侃生为徒,行过师徒礼之后,刘侃生正式成为了大风堂门人。有一天下雨,来的客人没往常多,刘侃生临摹了一幅石涛的山水画请张大千指教,张大千看了一会对他说:“你这段时间在学石涛,我也用了好长一段时间研究石涛,不论古今,对名作眼观手临是最好的。但切忌偏爱……”说罢随手取出一张宣纸,略作思索,俯身画案,提笔舔墨,在纸上勾勒出两棵松树,造型奇异,从右下方又垒起了几堆怪石,疏密有致,再用淡墨染出远山,通过几根浓墨线条呈现出蜿蜒的小路消失在远山的尽头。一幅写意山水画跃然纸上,题款:侃生贤弟留念,蜀人大千张爰戏笔。1947年春,上海举办“张大千师生画展”刘侃生为此精心绘制了一幅《溪山行旅图》参加展出,甚得好评。二年后,张大千迁移台湾定居,从此师生分隔两岸。
日后张大千从巴西寄给刘侃生那幅《蕉下高士图》至今还在刘家子女中保存着。这幅画寄托着师生间的一种友情和师生间的思念和传承。
他们的相识,缘于必然中的偶然,他们的情感却缘于偶然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