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师家访
Ⅰ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二)学生工作
外国语学院辅导室负责全院本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现有专职辅导员4人,均为研究生学历。
辅导室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和生涯辅导为主要内容,采取个别引导与集体教育并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辅导室不断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新途径,从新生一入学就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定期培养提高,在党员发展方面严把质量关,形成了学院学生党员发展规范、程序和制度。
辅导室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展有外语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外语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全校品牌学生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学院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0个,连年被学校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07年被大连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新领军者年会—从达沃斯到大连”筹备工作先进单位。
辅导室高度重视贫困学生工作,确立了“解其贫困,育其精神”的工作方针,通过辅导员给学生捐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发放政府奖、助学金,实施“一元就餐制”等多种形式在经济上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同时,关注贫困学生人格、心理、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走出困境,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成才。
辅导室还通过电话沟通、辅导员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使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始终走在全校前列。辅导室连年获得“校优秀辅导室”、“辽宁师范大学就业先进单位” 称号。4名辅导员连年被评为校“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辅导员”,多次获得省市级“优秀学生工作者”称号。 年级简介:2009级下设15个班,其中英语师范专业6个班、英语国际贸易专业2个班 、日语师范专业2个班、日语国际贸易专业2个班、法语专业1个班、俄语师范专业1个班、俄语国际贸易专业1个班。
辅导员老师简介:李明,男,197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95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师范专业学习,1999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2004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07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博士研究生,负责2009级学生全面工作 年级简介:2008级下设13个班,其中英语师范专业4个班、英语国际贸易专业2个班 、法语专业1个班、日语师范专业1个班、日语国际贸易专业1个班、俄语师范专业1个班、俄语国际贸易专业1个班。
辅导员老师简介:安化春,男,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13年来一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大连市优秀学生工作者”、“大连市优秀辅导员”,主管学院学生工作 年级简介:2007级下设12个班,其中英语师范专业3个班、英语国际贸易专业2个班 、法语专业1个班、日语师范专业2个班、日语国际贸易专业2个班、俄语师范专业1个班、俄语国际贸易专业1个班。
辅导员老师简介:佟金泽,男,198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2000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学习,200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学生政治辅导员。2009年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现任2007级学生辅导员,负责2007级全面工作。2005年获“校工会活动积极分子”称号,2006年获“大连市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辽宁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获“辽宁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称号。获“辽宁省高校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年级简介:2006级下设13个班,其中英语师范专业4个班、英语国际贸易专业2个班 、法语专业1个班、日语师范专业2个班、日语国际贸易专业2个班、俄语师范专业1个班、俄语国际贸易专业1个班。
辅导员老师简介:陈阳,男,1981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99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国际贸易专业学习,2002年起任2002级兼职辅导员。200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学生政治辅导员,2008年获法学硕士学位,负责2006级学生全面工作。2004年10月任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负责全院共青团工作。2003年获“大连市优秀学生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辽宁师范大学优秀团干部”称号,2005年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获“辽宁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辽宁师范大学优秀团干部”称号。 学生会设置:主席、副主席、外联部、办公室、社团部、宣传部、生活部、安全部、文艺部、女生部、体育部。
Ⅱ 作文《爱是永远不变的话题》
爱是永远不变的
——记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教师王芳
“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学生,全心全意。”这是全国优秀教师、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教师王芳给自己立下的座右铭,这一普通的座右铭伴随着王芳走过了13年,把美好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全部热情贡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谱写出一曲曲爱的赞歌——爱是永远不变的。
教学改革的有心人
荣誉来自耕耘。在艰苦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王芳老师求新图变,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积弊固疾,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和推行素质教育,经过自己长时间的实践、完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一套具有创新特色的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语言教学体系,影响广泛,成效显著,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动、僵化和枯燥等长期难以突破的顽症,大幅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她大胆尝试了小学高年级语文式单元阅读教学的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读多思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了文式单元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以问题为中心,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以读为主,从培养兴趣,授予方法入手,使学生掌握要点,并在多种形式的读书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意创设多向交流的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有条医院之间。
这就是王芳老师。身为班主任的她,要争创优秀的班集体,身为语文教师的她,在教学上总是追求精益求精,身为语文主任的她,对待每一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总之,她对自己工作标准的要求是十全十美,即“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学生,全心全意”。虽然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在孩子与学生之间,总是让她难以选择,但她总是以事业为重,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她把的心血全部献给她所忠爱的工作——教育事业,把她的爱全部献给她所教育的对象——学生,而且,她对学生的爱是永远不变的。
爱是永远不变的
——记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教师王芳
“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学生,全心全意。”这是全国优秀教师、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教师王芳给自己立下的座右铭,这一普通的座右铭伴随着王芳走过了13年,把美好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全部热情贡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谱写出一曲曲爱的赞歌——爱是永远不变的。
教学改革的有心人
荣誉来自耕耘。在艰苦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王芳老师求新图变,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积弊固疾,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和推行素质教育,经过自己长时间的实践、完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一套具有创新特色的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语言教学体系,影响广泛,成效显著,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动、僵化和枯燥等长期难以突破的顽症,大幅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她大胆尝试了小学高年级语文式单元阅读教学的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读多思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了文式单元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以问题为中心,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以读为主,从培养兴趣,授予方法入手,使学生掌握要点,并在多种形式的读书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意创设多向交流的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在这种民主、融洽、活跃的气氛中,充分利用任何一个锻炼学生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悟出实质,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她主持的省小学语文多读多思的研究课题已通过中期验收。采用以启发引导为主的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法。班级学生能在15分钟写出五—六百字的作文(高年级),能在15分钟写出二—三百字的作文(低年级),学生的作文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她多次荣获省、市指导奖,并被聘为“全国中华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央教育科研所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
自然大方的教态、规范工整的板书,简洁流畅的教学语言,设计巧妙的教学全过程,不仅形成了她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透射出她丰厚的理论知识底蕴和自然娴熟的实践磨砺功底。
学生的贴心人
在班级管理中,努力构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尤为强调学生的脑袋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这里所强调的是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学生所具有的潜能是巨大的,这种潜能等待着教师去挖掘。因此,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必须与学生构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真心地爱每一名学生,不仅要爱,还要会爱。“爱学生吧!那是教育的源泉。”王芳老师献身教育,她对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崇高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应该说都源自于她对学生炽热的爱。她爱学生,千余次艰苦的家访,给学生送去了希望和温暖,给家长送去了感动和欣慰,特别是近几年,为人母,加之独自照顾孩子,别说家访,就不进行家访,每天都感觉像战斗,不管做什么,都在跑步前进,她就像一部上紧发条的钟表,不停地在奔跑。可家访又不能不做,她就把家访安排在假期,白天在教育学院念本科,在辽师大念教育硕士,晚上再进行家访,走遍了所教过的班级每一名学生的家,甚至有的学生的家去过多次。
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她善于研究每一个学生,并采用灵活多样教育、管理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她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时刻关心学生的疾苦。先后把三个学生带回家照顾,像慈母一样照顾他们生活,帮助他们学习,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她无数次为学生过生日、买礼物,小到文具、书,大到衣服、鞋等,吃、穿、用样样具全。13年来,累计达数千元。她班有一名极特殊的学生,生下来三天就因父母离异而无人抚养,从小与外公、外婆相依为命。身为工人的两位老人,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本来就极为拮据的生活因外公不久前的手术就更加紧张,就连孩子感冒的医药费都拿不起,因此,她在班级组织了一次以“爱的奉献”为主题的自愿捐款活动,她带头捐款200元,当她和学生把全班募捐的400多元钱送到该生的家中,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每当过春节,孩子过生日,都把她装在心中,送去对她的关心。
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
她曾交流到知远小学任教语文,并分管学校的语文教学。除了大量的教学常规工作外,还要帮助上公开课的老师备课、导课,看其试讲,为其评课等。时间紧、任务重,她始终充满信心,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为了不影响教学,她婚前未请过一天假,婚后没休一天婚假,临产仍坚持工作,产后又租房,把婆婆从哈尔滨接来,提前二个月上班,为了不影响教学,又强忍泪水,让十三个月的女儿跟奶奶到了北京,后来,因为家中的一些事情,不得不把女儿接回来,每天清晨,孩子的哭声消失在她匆匆的脚步声中,每天晚上,只有当孩子睡下,才能够在灯下做自己的事情,由于孩子体质较弱常闹病,轻者输液,重者住院,她常常是打车奔走于学校与医院之间。
这就是王芳老师。身为班主任的她,要争创优秀的班集体,身为语文教师的她,在教学上总是追求精益求精,身为语文主任的她,对待每一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总之,她对自己工作标准的要求是十全十美,即“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学生,全心全意”。虽然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在孩子与学生之间,总是让她难以选择,但她总是以事业为重,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她把的心血全部献给她所忠爱的工作——教育事业,把她的爱全部献给她所教育的对象——学生,而且,她对学生的爱是永远不变的。
爱是永远不变的
——记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教师王芳
“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学生,全心全意。”这是全国优秀教师、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教师王芳给自己立下的座右铭,这一普通的座右铭伴随着王芳走过了13年,把美好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全部热情贡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谱写出一曲曲爱的赞歌——爱是永远不变的。
教学改革的有心人
荣誉来自耕耘。在艰苦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王芳老师求新图变,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积弊固疾,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和推行素质教育,经过自己长时间的实践、完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一套具有创新特色的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语言教学体系,影响广泛,成效显著,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动、僵化和枯燥等长期难以突破的顽症,大幅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她大胆尝试了小学高年级语文式单元阅读教学的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读多思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了文式单元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以问题为中心,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以读为主,从培养兴趣,授予方法入手,使学生掌握要点,并在多种形式的读书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意创设多向交流的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在这种民主、融洽、活跃的气氛中,充分利用任何一个锻炼学生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悟出实质,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她主持的省小学语文多读多思的研究课题已通过中期验收。采用以启发引导为主的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法。班级学生能在15分钟写出五—六百字的作文(高年级),能在15分钟写出二—三百字的作文(低年级),学生的作文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她多次荣获省、市指导奖,并被聘为“全国中华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央教育科研所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
自然大方的教态、规范工整的板书,简洁流畅的教学语言,设计巧妙的教学全过程,不仅形成了她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且透射出她丰厚的理论知识底蕴和自然娴熟的实践磨砺功底。
学生的贴心人
在班级管理中,努力构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尤为强调学生的脑袋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这里所强调的是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学生所具有的潜能是巨大的,这种潜能等待着教师去挖掘。因此,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必须与学生构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真心地爱每一名学生,不仅要爱,还要会爱。“爱学生吧
为了不影响教学,她婚前未请过一天假,婚后没休一天婚假,临产仍坚持工作,产后又租房,把婆婆从哈尔滨接来,提前二个月上班,为了不影响教学,又强忍泪水,让十三个月的女儿跟奶奶到了北京,后来,因为家中的一些事情,不得不把女儿接回来,每天清晨,孩子的哭声消失在她匆匆的脚步声中,每天晚上,只有当孩子睡下,才能够在灯下做自己的事情,由于孩子体质较弱常闹病,轻者输液,重者住院,她常常是打车奔走于学校与医院之间。
这就是王芳老师。身为班主任的她,要争创优秀的班集体,身为语文教师的她,在教学上总是追求精益求精,身为语文主任的她,对待每一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总之,她对自己工作标准的要求是十全十美,即“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学生,全心全意”。虽然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在孩子与学生之间,总是让她难以选择,但她总是以事业为重,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她把的心血全部献给她所忠爱的工作——教育事业,把她的爱全部献给她所教育的对象——学生,而且,她对学生的爱是永远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