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暑期科研王

暑期科研王

发布时间: 2021-03-03 15:20:44

⑴ 王中华的科研经历

主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行专业专项、山东省重大属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奶牛良种工程、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欧盟小项目便捷基金项目、山东省技术质量监督局等40余项,所领导研究团队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在读研究生20余名,平均年到位科研经费200万元以上,具备较强科研实力和国内同行影响力。

⑵ 刘明举的科研项目

煤矿瓦斯来灾害危险源区瓦斯地质预测技术的完善,刘明举-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5-2006,60万.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筛选及适用性研究,刘明举-1,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子专题,2005-2006,5万.
矿井瓦斯涌出预测技术筛选及适用性研究,刘明举-1,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子专题,立项单位,2005-2006,5万.
湖南江西煤矿共性重大安全隐患专家诊断及治理技术,张铁岗-2,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5-2006,60万.
湖南江西煤矿共性重大安全隐患专家诊断及治理技术,刘明举-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5-2006,60万.
煤矿瓦斯灾害的地质构造作用机理,刘明举-1,“973”计划,2005-2010,560万.
煤岩动力过程电磁辐射测试及分析系统研制,王恩远-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2007,80万.
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方法示范及配套技术,刘明举-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2006,100万.

⑶ 王老师很不愿意参加科研活动,她认为每天要处理十几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已经很辛苦了不想搞,你怎么

我觉得我很理解王老师。虽然是只是十几个孩子,但是对于一个老师来讲,你已经付出很多辛苦了。他还需要照顾家里真的没有其他时间或者是心情去搞其他的活动。

⑷ 王超的科研简述

王超,男来,东北农业大自学园艺学院蔬菜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学位,20多年来一直从事园艺遗传育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一次。培育出蔬菜新品种“东农甘蓝系列”10余个。在研科研项目5项,其中主持国家863重大专项子专题,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一项,主持黑龙江良种化工程项目一项,主持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全国十字花科蔬菜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园艺学会常务理事。

⑸ 王超的科研项目

主持的国家或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静电传感的稀相气固两相流速度和浓度检测机理研究”(2011-2013);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成式电磁层析成像的关键技术研究”(2007-2009);
3、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生物电阻抗测量分析新方法探索”(2004-2006);
4、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静电感应的稀相气固两相流质量流量测量方法研究”(2009-2012);
参与的国家或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基于ECT/ERT 双模电学成像技术多相管流测量研究”(2009-2011);
2、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多模态过程成像关键技术研究” (2006-2009);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物电阻抗图像监护技术基础研究”(2004-2007);
4、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漩涡流量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研究”(2005-2007);
5、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油水两相流电阻抗成像技术‘软场’特性及重建算法研究”(2005-2007);
6、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研究”(2001-2004)
7、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总线结构的智能型可燃气体监控系统”(2000-2003);
主持多项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主要包括:智能仪表开发测试平台、热网监测系统(采用GPRS、GMS和无线电台等手段)、橡胶护舷硫化控制系统等。

⑹ 高职青年教师的暑假去哪儿了

教师们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引来一大拨人的“羡慕忌妒恨”。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吐槽”假期甚至比平时更忙。这不禁让人好奇,教师们的暑假究竟在忙些什么?时间都去哪儿了?

另外,尽管已经放假,但学生工作却不“放假”。暑期除了事务性的工作,青年老师还有指导学生进行暑期实践类工作的任务。

来源:中国青年报

⑺ 大疆无人机科研核心人物是王什么名字

是汪滔吧。

⑻ 王元的科研项目

已完成的重要科研课题 (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
1.1990.1—1995.12 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题“策勒县流沙治理试验研究”
2.1991.03-1994.12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070198 “塔南绿洲综合防护体系优化模式实验研究与数值分析”课题
3.1992.08-1996.10 主持完成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专题85-910-05-02“土地沙漠化形成、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
4.1996.06-1997.06 主持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题“额尔齐斯河北水南调工程中的防沙问题”实验研究专题
5.1999.09-2000.12 主持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五”攻关预研项目“塔里木盆地南缘荒漠化综合治理科技试验示范”(“山川秀美”计划980108001-04)专题980108001-04-01 “绿洲边缘保护系统优化模拟实验与设计原理研究”
正在进行的重要科研课题
1.1999.06-2002.6 参加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重大项目“新疆绿洲的时空变化生态过程及可持续管理研究。”(kz951-b1-213)与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长张希明同志共同主持其中专题“绿洲-荒漠交错带的生态保护和系统恢复研究”(kz951-b1-213-02-02)。
2.2002.01-2005.12 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再生利用研究”(50138020)

⑼ 王一的科研项目

1.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研究(上海市建委)
2. 上海地铁站提高城市效率研究(上海市建委)
3. 复杂专环境中属的空间认知模式(国家自然基金)
4. 城市空间形态整合与城市设计作用机制(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
5. 铁路客运站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6. 开封旧城1-2号地块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7. 开封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8. 大连滨海新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9. 上海北外滩地区城市设计

⑽ 关于著名科学家科研的故事有哪些

爱迪生小时候热爱大自然。7岁时被妈妈送到了学校。从此,爱迪生每天都要端坐在教室听恩格尔老师讲1加1等于2,或者说2等于1加1。爱迪生开始在课堂上琢磨其他的事,例如他想:既然摩擦动物的毛可以生电,那么,如果把电线接在猫身上,再用力摩擦猫的毛是不是可以发电?恩格尔老师最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的学生,于是他经常呵斥爱迪生,爱迪生的学习成绩成了全班倒数第一。更让恩格尔老师恼怒的是,爱迪生还爱冷不防地问些令人难以回答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为此老师跟家长说这个学生跟不上学习,令家长将孩子领走。爱迪生的妈妈说:“据我观察,爱迪生还算聪明……”恩格尔反驳道:“不不不,他总考全班倒数第一!并总提荒唐古怪的问题,例如他问:‘老师,为什么 2加2等于4?’等于4就是等于4,这还要问吗?”妈妈不以为然地说:“恩格尔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算荒唐的问题巴!当牛顿发现一个苹果掉下来,提出了个问题: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往天上掉?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问题,却成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一步。我们能说,牛顿不该提出这样的发问吗?”

恩格尔一时不好回答,可他还是坚持己见,边敲着桌子边说:“牛顿是谁,您的孩子又是谁,能相提并论吗?”

爱迪生一生中惟一正规的教育就这样结束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爱迪生对妈妈说了一句心里想了很久的话:“妈妈,长大后我要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发明家!”

陈景润-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又对此作了改进,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深受称赞。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蒙古族。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著名地质学家。1902年入武昌高等小学堂,1904年选送日本弘文学院留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0年回国,次年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不久参加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8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次年任北大地质系主任,率学生在河北、山西实习时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遣迹。1922年被选为中国地质研究所所长,1929年被英国伦敦地质学会选为国外会员,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193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31年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应邀赴英国伯明斡、剑桥等大学讲学,1936年回国,继续进行地质考察研究工作。1946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在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辗转回到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学会副会长兼国立京师图书馆副馆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至第四届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员。在古生物蜓科分类方面有重大贡献,在冰川学方面确定了中国数次冰川时期的活动证据,特别是奠定了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基础。在地质学理论上创立了地质力学,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出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两湖地区蕴藏在丰富的石油,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晚年对地震地质和开发利用地下热能等新领域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
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嘉兴.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陈省身1927年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该系的姜立夫教授对陈省身影响很大.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他还为姜立夫当助教.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在孙光远博士指导下,发表了第—篇研究论文,内容是关于射影微分几何的.1932年4月应邀来华讲学的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克对陈省身影响也不小,使他确定了以微分几何为以后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同年,得到汉堡大学的奖学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嘉当方法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从汉堡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间在法国几何学大师E·嘉当那里从事研究.E·嘉当每两个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面对面的指导,使陈省身学到了老师的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终身受益.陈省身数十年后回忆这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陈省身先后担任我国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极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代数、几何、李群和几何学等多方面.他是创立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简称陈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中国数学会在1985年通过决议.设立陈省身数学奖.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韦伊曾说,“我相信未来的微分几何学史一定会认为他是嘉当的继承人”.

菲尔兹奖得主、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这样评价他的老师:“陈省身是世界上领先的数学家……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止一个中国人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2004年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

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竺可桢

竺可桢于1890年出生在东关镇一个普通家庭里。他的大哥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秀才。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这是我国高校建立地学系之始。1927年学校又改名中央大学。在此期间,他一面担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学通论。气候学,气象学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张宝堃、吕炯、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竺可桢在气象气候学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早年就从事台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在气候变迁领域的研究中,更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经、史、子、集,及中外文献,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前者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后一篇论文,可说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的结晶,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不,温度变动的幅度0.5—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小变动的原则与大气环流活动有关。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毛泽东读了竺可桢的文章后很高兴,邀他到中南海面谈,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竺可桢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确立了以“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回国后,他看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站,气象预报和资料竟由各列强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在抗战爆发前的十余年间,他靠着水滴石穿的韧劲,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观测站,初步奠定了中国自己的气象观测网。 此间,国内新军阀混战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当局没有多少心思用于建设,竺可桢却在兵荒马乱中奔走。建立气象站的艰难确非和平时期的人们所能想象。在此过程中,他又同帝国主义者的控制图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竺可帧坚持全国所有气象电报都由中央气象台集中广播,并改原先用英国殖民者规定的英制记录为国际通用标准。1937年,竺可帧去香港出席远东气象会议,港督安排晚宴时竟然把中国代表排在末尾。竺可帧认为这是故意损害中国国格,绝不能容忍,便与另外两名中国代表一起愤然离席以示抗议。 全国解放后,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利用气象学知识增加粮食产量。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O0多万字。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在科学研究中,竺可帧一丝不苟,喜欢事事躬亲。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几次迁移。虽条件极其艰苦,每到一地竺可帧总不忘收集资料,开展科研。学生们都知道,竺校长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和罗盘。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他严谨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自幼秉性温和,做事勤勤恳恳,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他年轻时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过六十的竺可桢根据工作需要又开始学习俄语,一直坚持到70岁,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1972年增补、修订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的事例已被选入小学课本。

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牛顿
1643年1月4日,艾萨克•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乡下的一个小村落埃尔斯索普村的埃尔斯索普庄园。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正如他在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中的贡献一样,不只是创立了某一种或两种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几条方法论原理。在牛顿《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科学方法:

①实验——理论——应用的方法。牛顿在《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科学史家 I.B.Cohen正确地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牛顿是从事实验和归纳实际材料的巨匠,也是将其理论应用于天体、流体、引力等实际问题的能手。

②分析——综合方法。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观点),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如积分,也包括天与地的综合、三条运动定律的建立等)。牛顿在《原理》中说过:“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已经把它们定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③归纳——演绎方法。上述分析一综合法与归纳一演绎法是相互结合的。牛顿从观察和实验出发。“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通的结论”,即得到概念和规律,然后用演绎法推演出种种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解释和预测,这些预言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证实。当时牛顿表述的定律他称为公理,即表明由归纳法得出的普遍结论,又可用演绎法去推演出其他结论。

④物理——数学方法。牛顿将物理学范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尽量用数学演出”。爱因斯坦说:“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满足近代物理学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顿把他的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好说明这一点。

牛顿的方法论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的四条法则中,此处不再转引。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简单性原理(法则1),因果性原理(法则2),普遍性原理(法则3),否证法原理(法则4,无反例证明者即成立)。有人还主张把牛顿在下一段话的思想称之为结构性原理:“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的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规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体系被爱因斯坦赞为“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纲领”。这是一个指引着一代一代科学工作者前进的开放的纲领。但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不可避免地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是科学处于幼年时代的最高成就。牛顿当时只对物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并且把时空、物质绝对化,企图把粒子说外推到一切领域(如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他所发现的“牛顿环”),这些都是他的致命伤。牛顿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机械的”时,提出了“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地井井有条……是否好像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问题,(《光学》,疑问29),并长期转到神学的“科学”研究中,费了大量精力。但是,牛顿的历史局限性和他的历史成就一样,都是启迪后人不断前进的教材。
名言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如何看我,但对我自己而言我仅仅是一个在海边嬉戏的顽童,为时不时发现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爱的贝壳而欢喜,可与此同时对我面前的伟大的真理的海洋熟视无睹。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遂成光明。”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你该将名誉作为你最高人格的标志。”

热点内容
绿色的金鱼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12:15:47 浏览:779
宫颈多久查一次 发布:2025-07-13 09:36:59 浏览:682
逆羽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09:16:35 浏览:476
幼儿英语口语培训 发布:2025-07-13 08:37:47 浏览:292
2017全国数学文科二卷 发布:2025-07-13 07:49:17 浏览:155
水泥多久干 发布:2025-07-13 07:12:13 浏览:105
中考语文要点 发布:2025-07-13 06:16:00 浏览:386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贺卡 发布:2025-07-13 06:07:45 浏览:28
英语考公务员 发布:2025-07-13 05:54:03 浏览:243
2017全国一卷语文题型 发布:2025-07-13 05:12:55 浏览: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