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碳酸师生

碳酸师生

发布时间: 2021-03-05 07:20:46

⑴ 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长玻璃

(1)放热
(2)Na 2 CO 3 和NaOH的混合物
(3)错误;可能有碳酸内钠存在;CaCl 2 ; CaCl 2 +Na 2 CO 3 ===CaCO 3 ↓容+2NaCl; 酚酞
(4)NaOH
(5)水

⑵ 课堂上老师完成了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后,对浑浊液体过滤得到澄清滤液;接着师生对话如

根据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若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若反应中碳酸钠有剩余,所得溶液则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的混合溶液;若反应中氢氧化钙溶液有剩余,所得溶液则为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钙的混合溶液;其中两种可能已被另两位同学做了猜想,所以,丁的猜想只能为: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可能含有NaOH和Ca(OH)2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同属于碱,其化学性质很相似,但在发生反应时所现象的现象却因金属离子的不同而不同;如与气体二氧化碳反应时,氢氧化钙能形成沉淀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钠而无明显现象;利用变化时现象的不同,可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通入二氧化碳
出现白色浑浊
(2)乙同学在进行猜想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都有剩余时,反应还会继续进行;因此,乙的猜想错误;故答案为:乙同学不合理,因为Na2CO3、Ca(OH)2会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同时存在.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时,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的少量气体会被氢氧化钠吸收而观察不到有气体放出,因此,滴加少量稀盐酸看不到气泡不能得到溶液不含碳酸钠的结论;但甲同学误认为如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会产生气体.故答案为:如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会产生气体.
(4)若甲的猜想成立,则加入的Na2CO3应是过量,由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知,
106 80
Na2CO3与生成的NaOH之间的质量比为:大于106:80,故填:大于106:80;

⑶ 化学实验报告

小组交流】 小组1:A试管始终有气泡产生(期间仅3分钟),是二氧化碳气体B试管没气泡产生。C试管迅速产生气泡,又迅速停止。是二氧化碳气体D试管迅速产生气泡,又迅速停止。是二氧化碳气体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石灰石和稀盐酸。小组2:B试管开始有少量气泡产生后停止产生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石灰石和稀盐酸。【教师归纳】各组观察实验都非常细致。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石灰石和稀盐酸。【教师板书】CaCO3+2HCl = CaCl2+H2O+CO2↑CaCO3+H2SO4 = CaSO4↓+H2O+CO2↑Na2CO3+2HCl = 2NaCl+H2O+CO2↑Na2CO3+H2SO4 = Na2SO4+H2O+CO2↑【教师讲解】硫酸钙微溶于水,阻碍反应进行。碳酸钠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太快,难收集气体,碳酸钙与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适中,因此实验室选择它们做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药品。【点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巧妙地设计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整分析制取二氧化碳选择药品的课题。这是本节精华之处。【创设问题】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溶于水。请选择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师生交流】讨论中选择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点评】处理上好似过渡,又有点明下面实验关键作用。【小组实验】自己动手制一瓶二氧化碳,且注意验满。(其中5、6组无火柴,但有澄清石灰水和玻璃棒)【师生交流】各小组验满的方法:小组2:将燃烧的火柴放在瓶口上方。燃烧的火柴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小组6:将有玻璃棒澄清石灰水在瓶口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已满。【点评】实验方案不是唯一的,要从实际出发,启迪发散思维。【教师讲解】同学们所用方法都正确,这是二氧化碳的性质,下面我们加以分析。【教师板书】CO2物理性质:【多媒体展示】液态CO2灭火;固态CO2是干冰,能人工降雨;〖故事〗死狗洞。学生填表气体H2O2CH4CO2空气相对分子质量 29与空气密度比较 (向上、向下)排空气法 【教师归纳】理论上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下面用实验加以验证。【学生实验】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下面二个方案加以验证CO2A: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倾倒入已平衡的天平的烧杯中,观察是否平衡。【学生小组实验】现象不明显,但有时发现天平稍微向倾入二氧化碳的一端倾斜。【教师讲解】室温下每22.4升CO2质量为44克,每22.4升空气质量为29克。我们用的烧杯体积为20毫升,倒入CO2前后质量相差不大。而托盘天平能称准到0.1克。若操作中有CO2损失,现象就不明显。要求做实验细心认真科学严谨。CO2B:在烧杯中放两支高低不同燃烧的蜡烛。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倾倒入烧杯,观察现象。学生小组1、2、5、6: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又不支持燃烧,有灭火作用。学生小组3:蜡烛都不熄灭。学生小组4:高处蜡烛先熄灭。低处蜡烛后熄灭。 【教师讲解】学生小组3做出蜡烛都不熄灭的现象可能是在倾倒过程中蜡烛燃烧形成的热气流阻止二氧化碳的倒入烧杯。学生小组4做出高处蜡烛先熄灭,低处蜡烛后熄灭。可能是二氧化碳倒入过程中,二氧化碳恰好倒入到高处蜡烛的火焰上,因此出现高处蜡烛先熄灭。CO2为了防止小组3、4现象不明显,应对此实验做进一步的改进使二氧化碳顺利地倒入烧杯底部。可增加一种仪器―――漏斗。如图所示。【教师讲解】漏斗能使二氧化碳倒入到烧杯底部且避免倒入蜡烛的火焰上。【点评】教师能改进实验,使实验效果明显清晰。根据实际从出发,分析实验的成功和失败。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师板书】二氧化碳化学性质CO2CO2干燥石蕊试纸CO2湿润石蕊试纸石蕊试液【教师讲解】二氧化碳溶于水,可制做汽水。这一点同学们都知道。下面我们用实验加以验证二氧化碳溶于水。【创新实验】分别将二氧化碳通入三支试管中,A试管中放入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B试管中放入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C试管中放入蓝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现象:A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仍为蓝色。B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C蓝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教师讲解】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色。但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色。CO2+H2O = H2CO3H2CO3受热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给变红色的液体加热,观察现象。【教师讲解】加热后液体又变为蓝色。原因是 H2CO3 CO2↑+H2O【点评】本实验分析是二氧化碳还是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难点问题。设计实验简单新颖。【创设问题】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实验,请先说明原理后做实验加以验证。【学生分析】A组:向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上吹气,观察现象。因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B组:向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CO2,观察现象。C组:向充满CO2的饮料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迅速拧紧瓶塞,振荡,观察现象。D组: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教师与学生交流后,学生开始实验)。【教师板书】教师板书:Ca(OH)2+CO2=CaCO3↓+H2O【教师讲解】A组、B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C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饮料瓶变瘪。D组试管中气体体积减少,且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点评】学生熟知的内容,老师不要讲,而是启发学生如何去用,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发自己的发明创造。学生交流时又使每个学生大开眼阶,别有洞天。【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展示巩固练习:1、加热固体碳酸氢钠生成碳酸钠固体、水和CO22NaHCO3 Na2CO3+CO2↑+H2O请选择下列仪器制取CO2 2、长期盛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物质,它是如何生成的?如何选择合适的药品除去?【点评】两个习题真是画龙点晴,考察本节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创新作业】1、利用家庭厨房中的食盐、纯碱、白醋和酱油,制一饮料瓶二氧化碳。【点评】从生活实际出发,说明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激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理论上有①收集满的二氧化碳气球下沉。②两端有纸筒的杠杆已平衡,将收集满的二氧化碳倾入其中一纸筒,杠杆不再平衡。③将收集满的二氧化碳倾入有高低不同的蜡烛的烧杯中,低处蜡烛先熄灭。请你用实验证实其中可行的实验。【点评】理论与事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种方法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理由不足,因为气球本身也有质量。充满空气的气球也是下沉的。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现象较明显。3、烧水的水壶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主要成份是什么?如何除水垢?可利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点评】从课本获得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比较形成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家庭中常用热胀冷缩知识除去水垢,学生可能选择用稀盐酸,实际上用稀盐酸不科学,而用食醋除去水垢。【综评】本节课教师已融入到学生探究活动中,重视“过程教学”,这正是课程改革的精髓。FLASH课件制作精美,动画逼真,体现教师深厚编程功底。实验改进新颖高效,媒体运用得当。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⑷ 粉尘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过多吸入会不会与体内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

彻底消除教室粉笔粉尘污染
保护师生身心健康
粉笔教具是目前教学的必备工具,用它来传授知识,是最原始和最传统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粉笔从其应用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人类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粉笔教具的认识不断提高,即粉笔给人类教育事业带来进步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及学生带来巨大的危害。

根据全国和我省部分调研资料显示,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教师职业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职业病呈现多样化方向发展,其中粉尘引起的尘肺以及各种急慢性呼吸道疾病是中国目前职业病中最主要,危害最严重和最广泛的一种。学生近视患病率亦逐年上升,到了异常严重的程度。如教育专家田俊于1995年对福州30所中学、6所小学的312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呼吸系统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常见为慢性咽炎和声带疾病。其中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58.53%,女性慢性患病率为61.06%,而且均有随教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教育专家牛彩英等1996年12月对开封城区240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表明教师存在轻重程度不同的咽喉疾病,发病率为60.4%。教育专家鹿道温等于1999年对青岛162名大学教师进行疾病调查时显示:慢性咽喉炎89例,占54.94%,慢性喉炎69例,占42.59%,均存在着明显的职业病现状。据对我市57中、金水区二小等学校共219名教师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咽炎患病率为100%、鼻炎患病率为39%、哮喘病患病率为43%、支气管炎的患病率为8%、尘肺病的患病率为11.76%、癌症患病率为2%。

另对学生由于长期黑板白字、白纸黑字、以及教室粉尘污染所引发学生近视问题的调研资料显示:我国1992年资料与1980年同类资料相比,10年间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学生视力下降率平均上升了23.45%,目前我国小学生视力低下率达21.91%,初中生为55.86%,高中生为75.79%,大学生接近80%,均每年呈上升趋势。据对我市金水区二小、郑州市57中等学校共计2839名学生的调查显示:郑州市金水区二小学生弱视率为15.76%、郑州市57中初中部学生近视患病率为30.44%、高中学生近视患病率为74.7%

由于粉尘中含有致癌物质,我国疾病预防中心资料显示,我国3800万名专职教师癌症发病率占到了全国癌症总发病率的20%,为普通群体的8倍强。

通过系统动力模型对教室粉尘的分布及危害作出研究后发现,在讲台3m的直径空间内,工作环境竞与炼钢炉前工人受粉尘危害的严重程度极为相似。

粉笔从其化学成分构成上来讲,主要成份为碳酸钙(石灰石)和硫酸钙(石膏),少量的氧化钙以及其它少量的金属元素如铁、镉等,即使现在市面上原始粉笔的改进型为无尘粉笔,只不过是在原始粉笔中加入油脂或聚醇类物质作粘合剂,再加入比重较大的原料,使粉笔的比重和体积都增大,不易飞散,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明显。以粉笔的化学酸碱度来看属于弱碱性物质,从其物理性质即粉笔在书写和粉笔擦除过程中其主要化学成分,浓度、分散度、比重、形态、硬度、溶解度等来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具有现代特征的现代教具如幻灯机、投影机、电脑以及实验室等重要设备,影响这些设备的性能,使用质量和寿命。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必然需要开采大量的石灰石、矿和石膏矿,这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其中粉尘对师生的身心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师生呼吸系统的危害

1、 对肺的危害:粉尘对教师身体的危害,以肺最为常见,在教学过程中,粉笔尘很容易被吸入肺以后,多数被阻留在肺泡内,经过一系列的刺激,化学和免疫的作用便可造成肺部损失,包括呼吸系统炎症和肺通气功能下降,常见的肺部疾病有:慢性、急性肺炎、肺癌、尘肺病等(即粉笔粉尘中含有二氧化硅,被吸入肺部,在肺部游离的二氧化硅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上形成肺纤维化的粉尘,从而使肺泡纤维化,导致肺部呼吸功能下降)。

2、 对上呼吸道的危害:粉笔粉尘进入肺的途径是通过上呼吸道包括鼻、咽、支气管,在这一过程中,部分粉尘会停留于上呼吸道,对粘膜上皮细胞产生机械刺激和损坏,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会引起一系列的病变,其中对鼻的影响最常见的是诱发干燥性鼻炎,其次是肥厚性鼻炎,症状为鼻腔干燥、鼻塞、鼻腔粘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等;对咽的影响主要是诱发慢性咽炎,使咽部干燥,咯痰不爽、咽痛咽痒;对支气管的影响主要是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有时还会引发哮喘,另外还有可能引起鼻咽、支气管等部分的癌变。

二 对其它器官和组织的危害

⑸ 课堂上老师完成了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后,对浑浊液体过滤得到澄清滤液;接着师生对话如

根据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若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若反应中碳酸钠有剩余,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的混合溶液;若反应中氢氧化钙溶液有剩余,所得溶液则为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钙的混合溶液;其中两种可能已被另两位同学做了猜想,所以丁的猜想只能为: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混合物;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同属于碱,其化学性质很相似,但在发生反应时所现象的现象却因金属离子的不同而不同;如与气体二氧化碳反应时,氢氧化钙能形成沉淀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钠而无明显现象;利用变化时现象的不同,可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通入二氧化碳
出现白色沉淀
(2)乙同学在进行猜想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都有剩余时,反应还会继续进行;因此乙的猜想错误;
(3)通过向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时,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的少量气体会被氢氧化钠吸收而观察不到有气体放出,因此,滴加少量稀盐酸看不到气泡不能得到溶液不含碳酸钠的结论;但甲同学误认为如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会产生气体.
故答案为:可能含有NaOH和Ca(OH)2
(1)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通入二氧化碳
出现白色沉淀
(2)乙同学不合理,因为Na2CO3、Ca(OH)2会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同时存在;
(3)如果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会产生气体.

⑹ (9分)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

【分析讨论】 放热
猜想Ⅲ:Na 2 CO 3 和NaOH的混合物
验证Ⅱ:错误碳酸钠的水溶液也呈碱性,pH也大于7
验证Ⅲ:CaCl 2 或BaCl 2 其它答案合理给分CaCl 2 +Na 2 CO 3 =CaCO 3 ↓+2NaCl酚酞
【实验反思】NaOH
【拓展延伸】水

⑺ 如何解决粉笔产生的粉尘对师生造成的身体伤害

粉笔粉尘侵袭气管、支气管,刺激气管粘膜,损坏纤毛上皮细胞,促使专粘液腺增生、肥大,引属起支气管非特异性炎症。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授课时避免频繁写了擦,擦了写,板书内容宜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尽量减少擦黑板次数。
2.擦黑板尽量用湿抹布,动作应轻。
3.多媒体教学代替板书。
4.教室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打开门窗,利用空气流动将粉尘尽快疏散,让清新空气进来,课间实行换气制度,进行单侧或双侧换气,应保持教室清洁卫生,尽量降低二次扬尘污染。
5.教师本人还应采取一些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以加强个人防护,如使用具有保湿功能的过滤空气鼻塞,扩大授课活动范围,避免在高浓度粉尘环境中饮水,课后要立即洗手脸等。
6.同时学校卫生及职业病防治部门应多派医务人员深入学校,开展咽喉保健和防尘宣传,对教师、学生的咽喉卫生进行监督和指导。

⑻ 师生互动的例子

创设巧妙的问题情景。
如在复习碳酸盐与酸反应的原理时,首先给了学生如下情境:向装有10 mL 2mol / L Na2CO3溶液的试管中边振荡边逐滴滴加2mol / L HCl 溶液至 15 mL,最终可收集到CO2气体多少毫摩尔(设产生的CO2 全部逸出)。问题一出来,绝大多数同学根据Na2CO3 跟HCl 生成CO2 的反应方程式知道反应中Na2CO3 过量,按HCl的有关数据求知可得CO2 15毫摩尔。
此时教师没有急着去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让学生动手做如下实验:向某Na2CO3 溶液中边振荡边不断滴加2mol / L 的HCl溶液,注意观察现象。实验过程中学生好奇地发现开始滴加HCl溶液时并无气泡产生(这与原来的设想恰好相反),后来随着加入HCl溶液量的增加,才有气泡产生。这一与原来假设相去甚远的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情不自禁的议论,通过讨论、交流大家取得了共识:由于此实验中Na2CO3 跟HCl首先按1:1反应生成NaHCO3,然后NaHCO3再跟HCl按1:1反应生成CO2,故开始反应时不放出CO2。此时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研究前面的问题情境,大家一致认为此计算应按两步反应进行,可收集到CO2为10毫摩尔。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对Na2CO3跟HCl反应(实质是CO32-与H+的反应)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此时教师的任务是不能让学生产生满足感,要通过创设新的情境使教学过程中波澜再起。所以接下来这位老师又要求学生用刚刚实验中用到的两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在不加振荡的情况下向Na2CO3 溶液中快速滴加HCl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结果大家发现实验刚开始时就有气泡产生了。此时学生的表情由原来的好奇变成了惊奇:此结果不又跟我们刚刚得出的反应原理相矛盾了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强化,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再一次高涨起来。接下来的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理解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过程中不振荡溶液和盐酸的快速滴加,使反应物不能充分混合,从而HCl在反应中局部过量,故在反应开始后就发现有气泡产生。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一波三折的情绪体验。通过对两个实验现象的对照,使学生得到了如下的自我感受:即使对于同样反应物的化学反应,由于实验操作方法的不同,其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

创设有梯度的问题情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策略,让问题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把学习内容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倾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探究合成氨气的适宜条件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⑤综合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方面,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当教师把这些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师生、生生扩大了互动空间。

让学生的作业活起来。
二期课改提出,政治课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帮助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师生互动不仅表现在课堂中,还要延伸到课外,要刻意在布置作业上下功夫,改变传统的问答式的作业、练习册上的巩固知识点的作业,让政治课作业“活”起来。
(1)作业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联系时政热点,以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深度影响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作为作业的背景材料。如学习“一国两制”内容时,我以当时引起哄动的台湾“公投制宪”事件作为背景材料设计作业,这样能加深学生对“一国两制”重要性的理解。
(2)作业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如讲科学发展观时,要求学生为治理某一生活环境污染出谋划策。
(3)作业要具有开发性。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4)作业形式要多样化。比如布置学生看课本,看课本既可以有熟悉教材内容的功效,还有激活学生思维的妙用,学生课前看了教材,才能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效果。布置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课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交流新闻信息,有些学生带入课堂的热点新闻,恰巧可以作为课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素材。布置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社会实践,譬如学习“消费”知识,请学生分析家里的消费存在什么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认识了“价值规律”,请学生对父母所在企业不景气的原因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根据“银行”知识,请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申请银行贷款计划。布置学生动手做“经济小报”,要求图文并茂,新闻点评俱全,学生通过办小报,充分发挥了人的多元智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做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面对问题,学生会有意识地思考,寻求解决方法,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让学生动起来的作业,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单一的答案,力求开放型、创新型,有的甚至是由教师参与完成的。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会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是政治课的技能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抛弃“一支粉笔打天下”的陈旧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物投影演示、电视、音响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将课堂所要掌握的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感受、去体会、去争论。
利用电脑创建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在网站上教师设立一些拓展或研究的主题,让学生自发组成拓展性和研究性学习的团队,对选定的某个主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科网站,对学生的拓展型或研究型学习提供指导、交流。
政治课教学凸现师生互动,是促进政治教师进步、学生提高的一种科学方式,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动”是由教师发动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因此,我们要在二期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在深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政治课师生互动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升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视频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A%A6%C9%FA%BB%A5%B6%AF&fr=ala0

⑼ 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长玻璃

【分析讨论】“吹气生火”的魔术,也需要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与版氧气接触,②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本权实验一定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棉花团达到了着火点.
故答案为:放热
猜想Ⅲ:吹出的气体中既有二氧化碳又有水蒸气,因此可能是Na 2 CO 3 和NaOH的混合物.故答案为:Na 2 CO 3 和NaOH的混合物
验证Ⅱ:用pH试纸测得的pH大于7,不能确定固体是NaOH,因为Na 2 CO 3 和NaOH的水溶液都显碱性,因此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可能有碳酸钠存在
验证Ⅲ: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是为了排除碳酸钠溶液的干扰,再滴加酚酞试剂时,溶液显红色,就证明一定有氢氧化钠了.
故答案为:CaCl 2 ;CaCl 2 +Na 2 CO 3 =CaCO 3 ↓+2NaCl;酚酞
【实验反思】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能证明一定有碳酸钠,但是不能证明没有氢氧化钠.故答案为:NaOH
【拓展延伸】水不能太多,因为水能灭火.故答案为:水

热点内容
2017理科数学三卷 发布:2025-07-12 19:57:52 浏览:647
泡温泉哪里 发布:2025-07-12 19:48:11 浏览:713
师德阅读答案孙春平 发布:2025-07-12 17:44:03 浏览:999
老师被h 发布:2025-07-12 16:59:10 浏览:778
化学万能夹 发布:2025-07-12 15:22:16 浏览:206
师德师风大讨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2 13:36:50 浏览:887
教育功能有哪些 发布:2025-07-12 12:01:32 浏览:329
什么什么工作 发布:2025-07-12 11:04:17 浏览:624
dnf紧急任务是什么 发布:2025-07-12 09:36:55 浏览:227
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12 09:33:04 浏览: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