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新时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

新时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

发布时间: 2021-03-10 02:17:24

Ⅰ 论述题 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

我小孩今年年9月去华附中学,想问问初中一年的新生,要具备什么,他是一个很调皮的小孩,我很担心进了华附,可不可跟的上,我是我做当心的问题,谢谢在华附读书的大姐大哥,给点意见,谢谢

Ⅱ 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1) 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忠于职守,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2) 对待学生的道德——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
(3) 对待其他教师和教师群体的道德——相互信任和尊重,协同工作,共同发展。
(4) 对待学生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主动沟通,平等相待。

Ⅲ 新时期良好师德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

师德,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师德修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师德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志,师德修养更是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是走向教师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还有人说,老师是渡人的小船,把一批批学生送往知识的彼岸……这一声声赞誉,饱含着对人民教师师德的莫大崇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是关键。教师这个职业看似简单轻松,肩上的责任却是很大。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是注重加强师德修养的,确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部分教师都能恪守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也有些意志薄弱的老师没有经受住考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直接或间接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的形象,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们愧对“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也使我们意识到再铸师魂乃当务之急。要真正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就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要了解当前师德修养的基本问题
师德休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自己在职业生活中如何巧妙的面对教育职业、教育对象、教育行为以及人生发展问题,培养敬业精神,培养师爱,追求教育创新等,构成了当前师德修养的基本问题。
二、教师师爱的培养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可是其中确蕴含着很多道理。记得教育家罗素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啊!师爱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我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师,她以前教过的学生都很敬重她,他说什么话学生都愿意听,都愿意做,当我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位老师的时候,她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因为老师对我们好,关心我们。老师关心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相信每个老师都很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学生很少能够感受得到。
三、无私奉献的师魂
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又是平凡、琐碎的事业;既是为祖国和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也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事业。这里,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也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更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甘为人梯,为教清廉,以园丁的品格和“孺子牛”的精神去感动学生,教育学生。
四、教书育人的师艺
教书容易育人难,尤其是育文明人、爱国人、现代人更难。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除了对自己的教学业务要精益求精、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之外,还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多才多艺,你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智慧的化身”`“知识的偶像”,才能不负使命,培育出祖国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五、严谨求实的师风
无论是哪一科教师,都应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一丝不苟、因材施教,作风朴实、工作踏实,为人正派、处事公道,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处理学生问题,敢于负责、敢于承认错误,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才能以心动人,以情育人,要用“信任”这把钥匙,打开学生“真情”的大门。
六、身正为范的师德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我想说:道德也是力量,人格、理想、感情都可以产生力量。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品行的培育者、塑造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处处都对正处成长期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依法从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正直、兢兢业业,都是教师赢得学生的尊重的砝码;以人为本、学生为重,对真善美的由衷景仰、对假丑恶的无情鞭笪,都可折射出人格美的光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使学生能以教师为榜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总之,我们应做到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要以人民教师应有的道德规范锤炼自己、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Ⅳ (教师职业道德)结合实际,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首先要有爱心,因为老师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以要用爱心去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其次是要有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Ⅳ 我们应该倡导什么样的师德

1、师德教育我们年年搞,但效果并不理想。
2、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总体不如老年教师。
3、教师师德行为、师德意识没有与时俱进。
由此,我们需要反思。
反思我们的师德教育。广大教师的师德提升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师德教育:听名师或标兵在上面作报告,或统一学一个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李镇西老师曾在一次师德座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师德培训,一定要改变一种观念,就是把教师视为‘假想敌’,总觉得他们这样不好那样不对,需要用一些榜样来教育他们。不对!教师队伍中当然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总体上说比任何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都要高。”
于是我们又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师德教育才是有效的师德教育。师德教育需要教师自我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已经具备了这样的一种反思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有效的师德培训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既是被培训者,同时又是培训者,自己培训自己。自己既是培训对象,又是培训资源。事迹从身边的教师中来,事迹从身边的故事中来,这样的师德教育更具实效性,更具人文性。师德教育中我们更需要反思。
反思我们年青教师的师德。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们的年青一代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师德。有人给师德作了一些新的界定,认为:师德的主要内涵是看教师是否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责,不误人子弟;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教师也不例外;师德就是教师要做一位学生由衷敬佩的好老师。而我们觉得,这仅仅是对师德的简单理解,只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要求,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之为师德。
其实,师德的内涵是非常深刻而广泛的,教师的爱心、奉献精神和自我形象等都能体现师德。但是师德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上。特别是年青教师,有部分在进入师范学习时就存在这样的动机:社会竞争激烈,读师范只是谋求一只比较可靠的饭碗。而成为一名教师后,他们并没有真正把心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加上社会状况复杂,年青教师的师德重心一开始就没有放正,没有放稳。
“师魂”是什么?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师心中有爱。这里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细致入微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很难想象一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会拥有高尚的师德。而真正能评价师德优劣的还是老师自己和学生,他们是最为清楚的!当然,师德有它最基本的要求,需要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同时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的爱心、无私和奉献精神,包括我们的形象要求、精神面貌,还有人格魅力等等。
反思我们的师德行为。在我们现在多数人的观念中,师德的楷模应该是这样的:
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天不亮就匆匆离开家,顾不上给孩子做一顿早餐;深夜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孩子早已在等待中睡着。平日里忙碌不说,节假日还要给学生补课。
他们的身体大多不好,患有多种疾病,却长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一位教师为了早于学生到校给学生做出榜样,急急忙忙赶路出了车祸,全身鲜血淋漓,却咬牙坚持赶往学校,没有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而导致感染;还有的教师带病上课,当场晕倒,即使这样,第二天简单吃点药又坚持站在讲台上。
他们的家庭生活有的不太美满。有的公婆卧病在床,却不能侍奉左右;有的儿子活泼可爱,却只能反锁在家中;有的父亲病逝,却不能赶回去见最后一面。
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吗?这就是我们一贯持有的教师师德的标尺吗?难道一定要教师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若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吗?一心扑在工作上,精神固然可嘉,值得我们敬重,但若没有了正常的生活,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值得提倡和称道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去看这些问题,我们都不难发现生活和工作这两者对任何一个人都必不可少,都不可偏废。我们的教师要追求高质量,也要追求高效率的教育。我们的师德意识要与时俱进。

Ⅵ 新时期师德教育的要求是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为了培养造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而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涉及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也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好坏的反映,而且还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和晴雨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严于利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良好的师德师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全社会的尊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受影响的因素多样化、社会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社会上出现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的现象,教师团队中少数教师也出现了以教谋私、言行不一、敷衍塞责、体罚或变相体罚等现象。这些现象有损于人民教师的形象,也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施实纲要》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师德建设必须发挥表率示范作用,教师应成为全社会先进、文明的表率,这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一、用全新的视角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l、以党的大政方针为方向,加强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师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范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把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结合起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师德建设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中指出,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在教师,关键在师德。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 加强师德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特殊使命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美德的体现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未来的国家公民,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师生观,要求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和教学行为,要求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之中,从而形成尊重理解、平等交流的教育氛围。所以,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先决条件,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抓紧、抓实、抓好。 3、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加深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理解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者要深刻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朝着深层次推进,学校的布局调整不断深入,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关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诸多因素和情况给每一位教师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教育要想率先实现现代化,重要的标志是树立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教育整体形象,教育整体形象的形成,不可或缺的是教师的师德形象,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之一,这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 二、用以人为本的观点明确师德建设的针对性 以人为本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职业是以人育人的工作,尊重教师的职业劳动,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积极性,提高服务于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自觉性是加强师德建设的落脚点。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必须面对教师团队的具体思想和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化、职业化的运作,把握好原则。 1、共同愿景和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在师德建设中,不仅要讲社会的共同愿景,而且要讲个人的愿景目标,以利于调动教师实现社会目标的积极性,这也是师德建设适应转型期人们的价值从集体取向向个人取向转化的一个方略。 2、宣传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师德建设,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灌输、开展教育活动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要紧紧抓住影响师德形成的各个环节,通过学习、教育使师德内容入脑、入耳、入心,耳熟能详,并逐渐转化为自觉行为。使每位教师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同时要把舆论引导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把宣传提倡与约束管理结合起来,保证师德建设的科学化、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3、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广泛宣传和树立教师团队中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广大教师树立学习榜样。同时,要从广泛的现实基础出发,从社会关注的事情入手,从师德的底线抓起,保证教师队伍全体人员的基本师德水准,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和《规范》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杜绝社会反映强烈的一些失德行为,从而一步一个台阶地切实推进师德水平的稳步提高。 4、个体要求与集体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师德建设首先要向教师个体提出要求,对教师个体做出评价;其次,要对一所学校教师的整体师德提出基本要求,对学校做出评价。因此,必须把对师德建设的个体要求和集体要求结合起来,把对教师个体的师德评价与对集体的师德评价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整体提高。 三、用发展的眼光寻求师德建设的创新性 师德建设是当今实施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是学校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话题,个体规范、群体创建、社会评价、整体推进是创新师德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以法治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师德建设“创新”要在坚持传统做法的同时,在实践中出新,探索新途径,挖掘新招法,总结新经验,实现新提高。要实现政策导向与教育理念和谐统一,传统和先进管理和谐统一,民主公开与依法治校的和谐统一。 l、健全和落实评价机制是师德建设创新的切入点。正确的师德评价,可以增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规定教师道德修养的指向,促使教师沿着正确的修养道路前进,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现在社会上人们对教师期望越来越高,对师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探索完善教师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四位一体的全员参与、全员监督的教师评价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要在加强内部评价的同时,特别要增加外部(家长、社会)评价的比重,这是师德建设的突破点。要通过对问卷、意见箱、一票否决等形式的外部制约力与教师考核、评定职称、奖惩等形式的内部约束力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提升师德建设的整体水平。 2、深化创建活动是师德建设创新的有效途径。师德创建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开展教师乐于参与,有思想深度的创建活动是师德创新,取得扎实成效的有效形式。实践证明,创建文明组、创建师德风范校、赢得了教师积极地响应,增强了师德建设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积极推进学习型学校的创建,要求师德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努力为学习型学校的创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德法并重,是高层次师德的体现。当今,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因此,高层次的师德建设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保证,纳入到法治轨道中来,依法治教和师德建设密不可分。以德治国的方略和依法治国的战略是实现新时期师德建设向高层次发展的根本指针,教师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依法执教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思想道德新的提升。 师德建设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师德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只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师德建设必将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Ⅶ 我们需要提倡什么样的师德

首先,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天不亮就匆匆离开家,顾不上给孩子做一顿早餐:深夜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孩子早已在等待中睡着。平日里忙碌不说,节假日还要给学生补课。

其次,他们的身体大多不好.患有多种疾病,却长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一位教师为了早于学生到校给学生做出榜样,急急忙忙赶路出了车祸,全身鲜血淋漓,却咬牙坚持赶往学校,没有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而导致感染;还有的教师带病上课,当场晕倒.即使这样。第二天简单吃点药又坚持站在讲台上。

再次.他们家庭生活大多谈不上美满。有的公婆卧病在床,却不能侍奉左右:有的儿子活泼可爱。却只能反锁在家中;有的父亲病逝。却不能赶回去见最后一面。

我宁愿相信他们所说的都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进行了艺术的夸大和虚构,可这种想法无疑是对他们可贵付出的玷污和亵渎。

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吗?这就是我们一贯持有的教师师德的标尺吗?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一心扑在工作上,精神固然可嘉.但没有了正常的生活.却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值得提倡和称道的生活方式。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事实上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分析,我们都不难发现生活和工作这两者对任何一个人都必不可少,都不可偏废。可为什么这个问题出现在教师身上时,我们就可以视为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呢?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该符合现代教育的规范和要求.既要追求高质量,也要追求高效率。如果在国家规定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内还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就有必要追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如果说讲求工作效率是正确的,那么这些优秀教师为什么没有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如果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什么这么多教师深更半夜孜孜以求?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更为可悲的是这种颇受大众推崇的工作方式却常常受到它的直接受益者——学生的鄙夷和轻视。曾经有个学生“一针见血”地评价对他倍加重视的班主任:“你以为他真是为我好?他是怕我拉了班里的平均分.他自己少发了奖金!”天地良心,幸好操控教师命运的人不是学生.否则这将是多大的冤枉啊!

就是教师抱着殉道精神所坚持的带病上课,也很难成为值得仿效的标准。抛开带病工作的效果不谈,单是这种行为本身都让人难以接受。身体是工作的本钱,依靠透支健康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无疑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如此程度的献身精神委实令人敬佩,却实在不该是广大教师仿效和学习的榜样。我们的社会培养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长久地在教育岗位上做出贡献.而不是让他们正当盛年就像一部部快速老化的汽车超负荷地在公路上疾驶。我们只要看看身边的中小学校的课堂就不难发现,超过五十岁的一线教师几乎没有了.四十左右的一线教师也在急剧减少。这不能不说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我们常常提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是也应该重视一下教师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呢?当今教育界正在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什么我们的优秀教师宁可忍受病痛的折磨也不愿放弃哪怕一次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机会?难道这些教育战线的成功者呕心沥血的结果就是让他们的学生丧失哪怕一节独立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吗?究竟是教育改革的口号提得不对,还是我们对教师该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的提倡出了问题?

而为了工作置亲情于不顾的做法,更使我们感到心寒。在这些成功的教育者令人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对父母、子女的近乎冷酷无情的形象。再回想这些被誉为道德楷模的教师一面在讲台上告诉学生要爱他们的父母.一面却对自己的亲人的冷暖安危置之不理,这无疑是绝妙的讽刺。我们的教育给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我们的教师好像不是在教书育人,而是在演戏。难道一名教师的工作重要到无人替代的程度了吗?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在痛苦中挣扎.而无法在病床前流下一滴忏悔的眼泪。在没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之后.我很难想象教师们还能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充满自豪感。我们究竟是在倡导师德还是在鼓吹残忍?连起码的人性都没有了,道德的大厦还会巍然挺立吗?

如今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师德舆论。提倡师德,首先是公平合理地为这一平凡的职业定位.还教师职业一个平等的道德标准。教师都是平凡如你我的凡人.而不是笼罩在崇高光环中的圣人。与其用理想化的标准来自欺欺人地批评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道德高度,不如把教师从虚幻的神坛上拉下来。让这些不堪重负的园丁们恢复他们的本来面目,安安心心去种他们的花草。站在看似辉煌的崇高位置上的教师,其实早已处在难以支撑的境地.看看不断流失的教师队伍就可以了解。曾经有一位因儿子长期不完成作业而被叫到学校的学生家长,到校后一言不发,就对儿子一顿拳打脚踢。他对上前阻拦的老师说:“老师,你别拦我!我原来也是教师啊.就是因为受不了学生不学习的气,才改行做生意的……”我们再也不希望教师可怜地在早点摊子前等待永不缩小的人群,而背负起指引民族道德航向的沉重包袱:再也不希望教师悲惨地站在神圣的讲台上拖垮早已患病的疲惫身躯.而充当学生含泪学习的崇高榜样:再也不希望教师无情地把正发高烧的子女留给年迈的老母.自己却被颂扬为舍小家、顾大家的优秀典型。我们衷心地希望教师不再像某些社会舆论所鼓励和宣传的那样生活、工作,而是有健康、科学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们衷心地希望各级机关再评选师德标兵时,也能站在一个更理性、更客观的高度上。

希望下一次师德报告会上.优秀教师们在谈了自己可圈可点的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能谈谈自己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谈谈孩子欢乐的笑声.谈谈父母舒展的眉头.节假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动人气氛.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自豪和骄傲

Ⅷ 新时期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我认为,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是教师群体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师德的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被人提炼而成的。它与时俱进,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征。不同时代的教师就应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一、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表先进的文化。必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教师来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再次,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我觉得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二、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1、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一定会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会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2、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3、乐于奉献,实现自我 教师需要一种奉献精神。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我会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不断追求成功。建立平等的思想,建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为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德建设是与时俱进的,我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坚持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自我,我会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师德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我会努力成为“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育、善于育人”的好教师。

Ⅸ 在当代,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需要结合实际提高老师和家长们的配合,度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来加强师德观。

热点内容
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 发布:2025-07-11 14:51:14 浏览:105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
七律长征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1 06:31:58 浏览: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