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师德不市恩
A. 娄师德连胜吐蕃又慧眼识珠,为何却屡遭同僚轻视
如果有人告诉你别人把唾沫吐到脸上别擦等它自己干,我想大多数人一定会觉得这家伙是疯了。如果他还是当朝宰相的话,那么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个老好人官僚。只是,真实情况真是如此吗?
这位“老好人”叫娄师德,初唐时的进士(相当难能可贵)。本是文官出身、已经升到监察御史的他却在高宗上元年间意外地成为了一名武将,这一点还要特别感谢吐蕃人。

电视剧里的武瞾和狄仁杰
武瞾笑了:“朕之所以用爱卿,是因为娄师德力荐你是个贤才,看来娄师德还是有点识人的嘛!”然后把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折子拿给了狄仁杰看。狄仁杰惭愧得满脸通红:“娄公如此好的德行,我竟然还想着排挤他,我真不是个东西啊!”
娄师德出将入相三十年,恭敬勤勉而又朴实忠厚。在武周革命前后,酷吏横行,高官多不得善终。只有娄师德在这样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不仅保全了一家性命,更为国家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官员,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贤才。
B. 娄师德怎样推荐狄仁杰
一个“唾面自干”的典故,几乎使娄师德成了“犯而不校”的典范,或褒或贬,千古流传。其实,“唾面自干”也好,“犯而不校”也罢,我是很不以为然的,人总得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做人做到这步田地,实在也未免太乏。而且,根据“厚黑”专家李宗吾的剖析,对于此类人物也不得不存有一点戒心。
与娄师德同时代的狄仁杰,是由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而当上宰相的。狄仁杰是一代名相,可谓杰出人才,称之为“千里马”并不过分,娄师德自然也堪称为“伯乐”。但他从不以“伯乐”自居,从不向人(包括狄仁杰本人)透露他就是推荐“千里马”的“伯乐”,即使当了宰相的狄仁杰对他颇为轻慢,他也不介意。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娄师德能知人识人吗?”狄仁杰眼睛也不眨地说:“我与他同朝为官,没听说他有这样的长处。”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知道你狄仁杰,就是他娄师德推荐的,也可以称得上是慧眼识人才了。”狄仁杰这才感慨万分,说:“我为娄公的盛德包容已久,竟然看不出一点蛛丝马迹啊!”
确实,不仅是当时的狄仁杰为此而感慨万分,就是今天的人们也会由衷地赞赏娄师德的宽厚与大度,并为此肃然起敬。我想,古往今来,不少正牌冒牌的“伯乐”,或许就做不到这一点。不要说是推荐别人当宰相,就是推荐别人当科长、处长,也是事情尚未有定局,就先去吹风了,而且总少不了这句话:“是我推荐的”,甚至压根儿就没有推荐过,也会厚着脸皮去跟当事人说这类话的。不知是出于何种心态,或许是要人感恩戴德,知恩必报吧!倘若对方不领这个情,或者,甚至像狄仁杰对娄师德那样的还颇有些轻慢,恐怕就更会愤愤不平。然而,娄师德当伯乐,却全然不是如此。他之所以推荐狄仁杰当宰相,只是因为狄仁杰有当宰相的才干,并不掺杂任何个人的好恶,也没有自己的小旮旯。因而,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了宰相的狄仁杰对他感恩戴德,投桃报李,或者至少是另眼相看。两相比较,娄师德的格调,自然是高出一筹的。
娄师德当伯乐的故事,与他的“唾面自干”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呢?有的。因他推荐而当上宰相的狄仁杰轻慢于他,这就很容易使人有被“唾面”之感,而他泰然处之,没有因此而对狄仁杰嚷嚷“你当宰相还是我推荐的呢”,这就很有“不拭自干”的味道了。于是我想,“唾面自干”也是有其两重性的。为了自己能够升官发财而甘愿承受各种侮辱,这种人自是狗也不如。然而,为了顾全大局而不屑与人计较短长;因为心中坦荡而让吐在脸上的唾液,泼在身上的脏水“不拭自干”,却也是难得的宽厚和大度。按照史家的评说,在“罗识纷纭”的武周时期,娄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就是因为人们看重他的这种品格。这结论或许过于绝对,因为有这种品格的未必都“能以功名终”,但说这是重要原因之一,大概不算为过。
顺便说说,武则天不因为狄仁杰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而听任他轻慢娄师德,也不因为看不惯狄仁杰而严词训斥狄仁杰,只用寥寥数语,在褒扬娄师德的同时,委婉含蓄地批评了狄仁杰,使狄仁杰自察自省,这思想工作也可以算是做得及时而又得体的了。
C. 《娄师德雅量》翻译现代文
[5]春,一月,庚子,以夏官侍郎娄师德同平章事。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与李昭德俱入朝,师德体肥行缓,昭德屡待之不至,怒骂曰:“田舍夫!”师德徐笑曰:“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5]春季,一月,庚子(初十),太后任命夏官侍郎娄师德为同平章事。娄师德为人宽厚,清廉谨慎,冒犯他也不计较。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身体肥胖行动缓慢,李昭德老等他不来,便怒骂他:“乡下佬!”娄师德笑着说:“我不作乡下佬,谁应当作乡下佬!”他的弟弟授任代州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对他说:“我任宰相,你又为州刺史,得到的恩庞太盛,是别人所妒忌的,将如何自己避祸?”他弟弟直身而跪说:“今后就是有人唾我脸上,我只擦拭而已,希望不致使哥哥担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这正是使我担忧的!人家唾你脸,是因为恨你,你擦拭,便违反人家的意愿,正好加重人家的怒气。唾液,不擦拭它会自己干,应当笑而承受。”
D. 娄师德与狄仁杰 全文翻译
一、译文: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国相。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是一天了,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受重用,其实是娄师德的功劳。”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羞愧得自我责备,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包容!然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神色。”
二、原文:宋·王谠《唐语林》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以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4)娄师德不市恩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一、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用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二、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名将。
娄师德进士出身,由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内迁秋官尚书。后因征讨吐蕃兵败,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娄师德再次拜相,改任纳言,次年出任陇右诸军大使。699年(圣历二年),娄师德病逝,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E. 李昭德 娄师德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父乾佑,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时有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太宗欲斩之。乾佑奏曰:「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尊之于下,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仁轨犯轻罪而致极刑,是乖画一之理。刑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臣忝宪司,不敢奉制。」太宗意解,仁轨竟免。乾佑寻迁侍御史。母卒,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太宗遣使就墓吊之,仍旌表其门。后历长安令、治书御史,皆有能名,擢拜御史大夫。乾佑与中书令褚遂良不协,竟为遂良所构。永徽初,继受邢、魏等州刺史。乾佑虽强直有器干,而昵于小人,既典外郡,与令史结友,书疏往返,令伺朝廷之事。俄为友人所发,坐流爱州。乾封中,起为桂州都督,历拜司刑太常伯。举京兆功曹参军崔擢为尚书郎,事既不果,私以告擢。后擢有犯,乃告乾佑泄禁中语以赎罪,乾佑复坐免官。寻卒。
昭德,即乾佑之孽子也。强干有父风。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长寿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员,时选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为之。是岁,又迁凤阁鸾台平章事,寻加检校内史。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以通行李。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民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寤之,乃止。
时朝廷谀佞者多获进用,故幸恩者,事无大小,但近谄谀,皆获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诸宰相诘之,对云:「此石赤心,所以来进。」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是时,来俊臣、侯思止等枉挠刑法,诬陷忠良,人皆慑惧,昭德每廷奏其状,由是俊臣党与少自摧屈。来俊臣又尝弃故妻而娶太原王庆诜女,侯思止亦奏娶赵郡李自挹女,敕政事堂共商量。昭德抚掌谓诸宰相曰:「大可笑!往年俊臣贼劫王庆诜女,已大辱国。今日此奴又请索李自挹女,无乃复辱国耶!」寻奏寝之。侯思止后竟为昭德所绳,搒杀之。
既而昭德专权用事,颇为朝野所恶。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言其罪状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归于下。宰臣持政,常以势盛为殃。魏冉诛庶族以安秦,非不忠也。弱诸候以强国,亦有功也。然以出入自专,击断无忌,威震人主,不闻有王,张禄一进深言,卒用忧死。向使昭王不即觉悟,魏冉果以专权,则秦之霸业,或不传其子孙。陛下创业兴王,拨乱英主,总权收柄,司契握图。天授已前,万机独断,发命皆中,举事无遗,公卿百僚,具职而已。自长寿已来,厌怠细政,委任昭德,使掌机权。然其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近于南台见敕日,诸处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请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张,不可胜数。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谘谋,要待画旨将行,方始别生驳异。扬露专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如此。州县列位,台寺庶官,入谒出辞,望尘习气。一切奏谳,与夺事宜,皆承旨意,附会上言。今有秩之吏,多为昭德之人。陛下勿谓昭德小心,是我手臂。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两族,兼挫侯、王二仇,锋锐理不可当,方寸良难窥测。书曰:知人亦未易,人亦未易知。汉光武将宠庞萌,可以托孤,卒为戎首。魏明帝期司马懿以安国,竟肆奸回。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资,将以托人,尚忧失授。况兼天下之重,而可轻忽委任者乎!今昭德作福专威,横绝朝野,爱憎与夺,旁若无人。陛下恩遇至深,蔽过甚厚。臣闻蚁穴坏堤,针芒写气,涓涓不绝,必成江河。履霜坚冰,须防其渐,权重一去,收之极难。臣又闻轻议近臣,犯颜深谏,明君圣主,亦有不容。臣熟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但使国安身死,臣实不悔。陛下深览臣言,为万姓自爱。」
时长上果毅邓注又著《硕论》数千言,备述昭德专权之状,凤阁舍人逢弘敏遽奏其论。则天乃恶昭德,谓纳言姚璹曰:「昭德身为内史,备荷殊荣,诚如所言,实负于国。」延载初,左迁钦州南宾尉,数日,又命免死配流。寻又召拜监察御史。时太仆少卿来俊臣与昭德素不协,乃诬构昭德有逆谋,因被下狱,与来俊臣同日而诛。是日大雨,士庶莫不痛昭德而庆俊臣也。相谓曰:「今日天雨,可谓一悲一喜矣。」神龙中,降制曰:「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强直自达。立朝正色,不吐刚以茹柔;当轴励词,必抗情以历诋。墉隍府寺,树绩良多,变更规模,殁而不朽。道沦福善,业亏嫉恶,名级不追,风流将沫。式旌坏树,光被幽明,可赠左御史大夫。」德宗建中三年,加赠司空。
史臣曰:裴炎位居相辅,时属艰难,历览前踪,非无忠节。但见迟而虑浅,又遭命以会时。何者,当是时,高宗晏驾尚新,武氏革命未见,炎也唯虑中宗之过失,是其浅也;不见太后之苞藏。是其迟也。及乎承嗣请封祖祢,三思劝杀宗亲,然后徒有谏章,何尝济事,是辜遗托,岂痛伏诛。时论则然,迟浅须信。况闻睹构逆则示其闲暇,俾杀降则彰彼猜嫌,小数有余,大度何足,又其验也。
祎之名父之子,谅知其才,著述颇精,履历无愧。师范王府,秉执相权,咸有能名,固惬群议。何乃失言于大隐,取金于万荣,潜见内人,私通嬖妾,使浊迹玷其清誉,淫行污于贞名。若言俗困滥刑,公行诬告,即又自昧周防之道,人非尽戮之冤。赐死于家,犹为多幸,临终不挠,抑又徒劳。
玄同富于词学,公任权衡,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则天居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是以唐之名臣,难忘中兴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玄同欲复皇储,固宜难免,死而无过,人杀何妨。
昭德强干为臣,机巧莅事,凡所制置,动有规模。武承嗣方持左相权,将立为皇太子,寻更所任,复寝其谋,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则天之旨。又观其诛侯思止,法王庆之,挫来俊臣,致朋党渐衰,谀佞稍退。又则天谓承嗣曰:「我任昭德,每获高卧,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此则强干机巧之验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则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专权,常能寡过,则复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盖由道乏弘持,器难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陈,邓注深论,瓦解而固难收拾,风摧而岂易扶持。自取诛夷,人谁怨怼?
赞曰:政无刑法,时属艰危。裴炎之智,虑浅见迟。祎之履行,贷色自欺。昭德强猛,何由不亏?死无令誉,孰谓非宜。玄同不幸,颠殒亦随。
--------------------------------------------------------------------------------------------------
娄师德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将。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长史卢承业感到惊异。为此,卢承业对他说:“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属常礼待也?”(《旧唐书·娄师德传》)
上元初年,娄师德又累补监察御史。
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虽身为文臣,却也应召入伍。唐高宗对娄师德的行为大为赞赏,特意让他假朝散大夫。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参见青海之战)。唐军各路兵马计达18万,实谓空前。吐蕃闻讯后,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但唐军进展不顺,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战,后来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当李敬玄即率唐军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时,被噶尔·钦陵率军包围。幸得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则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吐蕃虽然不大举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这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唐高宗决意再次对吐蕃用兵。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面对吐蕃的不断进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战后,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河源一带共御吐蕃。为了不让娄师德推辞,武则天特意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娄师德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所以娄师德在主管北方营田十余年间,“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书·娄师德传》),取得储备粮食数万斛的巨大成绩。边镇兵土,粮食充足,免去了转运粮草的大事。武周时期其所以能够取得收复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等重大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表现非常欣慰,并亲下诏书嘉奖娄师德:“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旧唐书·娄师德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为夏官侍郎判、判尚书事;长寿二年(693年)一月初十,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久,武则天考虑到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的供应,非常重要,所以对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旧唐书·娄师德传》)遂于延载元年(694年)一月任命娄师德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怀远(今宁夏银川)等军及河(治袍罕,今甘肃临夏)、兰(治子城,今甘肃兰州)、鄯(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边镇军事屯田非常兴盛,其中娄帅德主管时最为辉煌。
不久,娄师德再次被召回朝廷,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此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为加强君权,除掉权重一时的噶尔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杀重臣噶尔·赞辗恭顿。大论噶尔·钦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战功,以求保身。并与其弟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今属甘肃),进攻河西,以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唐廷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一月十一日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军迎战。二十六日,又以娄师德为左肃政御史大夫,并知政事。同年三月,唐蕃两军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交战(参见素罗汗山之战)。噶尔·钦陵因内外双重矛盾,所以督军做决死之战,结果唐军大败,伤亡惨重。经此大败,唐军元气大伤,朝野为之震动。娄师德被贬为原州(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员外司马,王孝杰则被削官为民。一次,娄师德在签署官府文书时,吃惊地说:“官爵尽无邪!”接着又说:“亦善,亦善。”便不再把这事情放在心上。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二十六日,武则天任命娄师德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时,武则天鉴于契丹对唐的威胁逐渐加大,便于同年四月十八日,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率军增援河北唐军;五月初八,又派同平章事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锋总管,率军20万进攻契丹,力图挽回不利的局面。在突厥的配合下,唐军进展顺利,很快便取得了胜利。由于契丹初平,所以武则天制命娄师德与河内王武懿宗以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对巩固这一地区起了重要作用。
九月十七日,娄师德代理纳言一职,累封谯县子。
圣历元年(698年)四月二十日,娄师德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
不久,吐蕃发生内乱,赞普器弩悉弄率军攻打噶尔·钦陵,噶尔·钦陵兵败自杀,其弟噶尔·赞婆率子论·弓仁等投唐。为此,武则天于圣历二年(699年)四月,派熟悉吐蕃的娄师德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仍充陇右诸军大使,负责招抚吐蕃的一切事。经此内乱后,吐蕃的兵势大为削弱。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博唇,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来,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新唐书·娄师德传》)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升为纳言平章政事后,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经定了,部下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因脚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门外的大木头上等马。不一会儿,有一个县令不知道他是纳言,自我介绍后,跟娄师德并坐在大木头上。县令的手下人远远瞧见,赶忙走过来告诉县令,说:“纳言也。”县令大惊,赶忙站起来赔不是,并称:“死罪。”娄师德说:“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县令说:“有左嶷,以其年老眼暗奏解,某夜书表状亦得,眼实不暗。”娄师德取笑他说:“道是夜书表状,何故白日里不识宰相。”县令惭愧不已,说:“愿纳言莫说向宰相。纳言南无佛不说。”左右闻后,都大笑不已。
到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娄师德在驿站吃完饭,便让人牵来马。娄师德的判官这时说:“意家浆水亦索不得,全不只承。”娄师德说:“师德已上马,与公料理。”便叫来驿长批评他:“判官与纳言何别?不与供给?索杖来。”吓得驿长连忙叩头。娄师德说:“我欲打汝一顿,大使打驿将,细碎事,徒涴却名声。若向你州县道,你即不存生命,且放却。”驿长叩头流汗,狼狈而去。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对判官说:“与公踬顿之矣。”众人见状,都叹息不已。而娄师德做事,大致上都是如此。浮休子说:司马徽、刘宽,无以加也。
娄师德的忍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他:“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此外,娄师德为官清廉,虽官至纳言,但生活仍很清贫。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在扬州期间,曾与都尉冯元常一起去拜见张冏藏。张冏藏见到二人后说道:“二君俱贵,冯位不如娄。冯唯取钱多,官益进。娄若取一钱,官即败。”后来,冯元常任凌仪(今河南开封市)县尉。行为放肆暴虐残忍,巡察却认为他办事能力强,上奏皇上任命为云(今陕西三原西)阳尉,又因为他搜刮钱财的事得到平反,任命他做了清强监察。而娄师德为官数十年也未收取一文钱,后虽官至台辅,但家里仍非常穷。冯元常一直做到尚书左丞,后来犯了罪,被处自尽而死。
娄师德任监察御史时,遭遇旱灾,因求雨要表示诚心,所以按例是禁止屠宰的。娄师德到陕县视察,当地的官吏为了奉承他,还是做羊肉给他吃。为此,娄师德责问道:“你们为啥要杀羊?”厨子答道:“不是杀的,是豺狼咬死的。”娄师德明知是羊厨子所杀,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好笑笑说:“这只豺狼倒蛮懂得礼节的。”一会,厨子又端上了红烧鱼。娄师德又问,厨子故意说:“它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娄师德大笑道:“你这傻瓜!为啥不说是被水獭咬死的呢?这就不会露出马脚来了。”从此,豺狼咬鱼的典故便流传下来。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曾巡视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入境后,近处的县员都来迎接并且随行。中午到了驿站,娄师德恐怕人多打扰,就让大家在一起吃饭。娄师德见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饭,而别人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饭。便把驿长叫来,责备说:“汝何为两种待客?”驿长很惶恐,回答说:“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娄师德说:“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便换了黑米饭和大家一起吃。
随后,娄师德到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去考查屯田。和他同乡同姓的一个人因犯罪,都督许钦明准备杀他以儆效尤。那人便来见娄师德,请他说情。娄师德说:“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第二天宴会上,许钦明对娄师德说:“犯国法俱坐。”娄师德说:“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许钦明立即让人给那个人去了刑具,带到大厅。娄师德见状,严厉地训斥道:“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拿了一盘饼给他,并说:“噇却,作个饱死鬼去!”许钦明于是开释了那个人。
娄师德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同年八月,娄师德于会州(今甘肃靖远)去世,终年七十岁。唐廷追赠他为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都督,谥曰贞。
点评:史书称娄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出将入相共达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旧唐书·娄师德传》)在当时酷吏横行的时代,很多文武大臣都身遭不幸,唯独娄师德能“深怀畏避”,以功名始终,与郝处俊相亚,世称“娄、郝”。
F. 娄师德举荐狄仁杰,为何狄仁杰还说他的坏话呢
娄师德举荐狄仁杰,为何狄仁杰还在武则天面前说娄师德的怀化呢,这实际上是狄仁杰的一种策略。因为狄仁杰揣摩对了武则天的心理。武则天最讨厌的就是朝中官员拉帮结派,因此的话她对娄师德狄仁杰两人的关系有所怀疑。而狄仁杰为了打消武则天这种怀疑心理,就故意在武则天面前说娄师德坏话,来显示两人的交情一般打消武则天心中的疑虑。这实际上也是变相的在保护了他和娄师德两人的性命安全。
而他的表现也被上报到了武则天的那边,再加上狄仁杰时常还在自己的耳旁边说娄师德的怀话,武则天心中的疑虑终于消除了。最后的实话告诉了狄仁杰说他能回到朝廷之中还是因为娄师德,让他不要忘了别人的恩情,做个忘恩负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