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幼儿师生依恋

幼儿师生依恋

发布时间: 2021-04-03 14:12:32

A. 幼儿依恋的类型及其特点

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1,全依恋 (Secure),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insecure- avoidant),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3,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1)幼儿师生依恋扩展阅读: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的方面。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B. 幼儿园个案分析:幼师如何对待依恋性强的孩子

个案情况:片段一:早上,杨艺凌来园了。好不容易从她妈妈身上把她撰下来,她却哭着找起了保育员外婆,看到外婆就拉着外婆的裤子。外婆走到哪她就跟到哪。过了不久,朗莹莹也来到了幼儿园。她也和凌凌一样一直跟着保育员。这时,陈家皓的奶奶回去了(奶奶从来园就一直陪着皓皓直到现在),皓皓把目光转向了外婆……片段二:保育员外婆要去拿豆浆了,她朝门外走去。凌凌、莹莹、皓皓紧紧地跟着外婆。外婆很快地走了出去,并把门关上了。三个小孩被关在了活动室。顿时,哭声、叫喊声同时响起:“外婆!外婆!”还有敲门的声音。老师的劝阻丝毫不起作用。哭声叫喊声一直到保育员来了才停止。保育员外婆刚进门,他们三个马上跟在了外婆的后面。片段三:到午餐时间了。保育员外婆要去拿饭菜了。三个孩子似乎心有灵犀,在保育员外婆出门的刹那,他们也跟了出去,保育员外婆想哄他们回去,可是没成功。于是,外婆只能带着这三个孩子去食堂。个案分析:从以上事件可看出,这三位幼儿的入园焦虑较严重。他们的依恋对象是保育员外婆,离开了外婆,他们就焦虑。这种依恋影响了保育员的工作,增加了幼儿在园的不安全因素,也使幼儿的入园适应性过程拉长、不能较快地适应集体生活。由此看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我和另外一位老师、保育员达成一致意见:不让孩子跟着保育员,老师要紧紧地拉着这三个孩子,跟他们亲近,保育员暂时对这三位幼儿保持冷漠的态度。可是这效果并不理想。老师根本无法使这三个孩子都与保育员孤立。于是,我们想出了第二套方案:从最依恋保育员的凌凌入手,“杀鸡骇猴”从而改变另两位幼儿的依恋情节,使这三位幼儿进入正常的集体生活中来。我紧紧地拉着凌凌。组织活动时,拉她坐身边;幼儿自由活动时紧紧跟着她;保育员出去做事情时,不让她跟着。而另一个老师则用语言提醒幼儿:“谁在跟外婆?”“外婆可以跟吗?”“乖宝宝是要跟着老师学本领的”……皓皓与莹莹每次想跟保育员时,都被我们用言语或眼神制止,他们看着凌凌被老师拉着,不能跟外婆,似乎有点明白了:不能跟外婆了。第二套方案有了些许效果,三位孩子慑于老师的威严,不敢跟着外婆。可是我知道,如果孩子没有从心底里认同你,那么,这种所谓的“效果”持续时间将会很短。于是,我们又制定了第三套方案:想方设法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良好感情,使她们喜欢和老师在一起,从而消除对保育员的依恋。

C. 幼儿的依恋的类型有哪些

宝宝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B型(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

D. 幼儿亲子依恋关系在幼儿教师的心里转换

有这样两个小孩: 丘丘刚三个月大,父母对他的哭闹,不烦不乱,而是跟他说话,逗他玩。 同样三个月大的小小的爸爸很少在家陪她,而小小只要一哭,她的妈妈就把她抱在怀里走来走去,有时候妈妈还会因为小小哭闹不止而生气。 很快,丘丘和小小都满一岁了。这时的丘丘已经可以在离父母不远的地方自己玩乐,而小小依然经常哭闹,常常要求妈妈抱着自己不能松手。 为什么丘丘更加自信独立,而小小却哭闹更多,更粘妈妈?分析案例可见,丘丘的父母更加有效地处理和满足了他的需求,因此丘丘的安全感建立得很好,能 自在地进行探索活动,也越来越独立,而小小没有习得这样的能力,她不能容忍与父母的分离,易产生焦虑或恐惧心理,也阻碍了其独立性的发展。 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种亲子依恋类型 温和妈妈,给宝宝无限的安全感 探索爸爸,把宝宝引向外在世界 科普知识:四种亲子依恋类型 依恋(attachment)是孩子与特定个体之间(最稳定的抚养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孩子对大人的依恋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 如果没有这种依恋心,宝宝就会感到惊慌和恐惧,甚至精神萎缩,这种影响会阻碍宝宝未来爱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因此,孩子在0~3岁的婴幼儿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非常重要。 根据宝宝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宝宝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混乱型四种依恋类型。 下面,我列出了四种具体的亲子依恋表现。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四种不同的亲子依恋关系,滋养出了四种不同的孩子。 父母们在读完下面的文字后,也可以在这个周末做个实验:一边让宝宝做游戏,一边让妈妈离开,此时,不同依恋类型的宝宝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而这通常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相关。 NO.1安全型依恋 宝宝表现: 妈妈在场时,能自如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靠妈妈,更多的是用眼睛看妈妈、对妈妈微笑或说些什么;对陌生环境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妈妈离开时,宝宝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一定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妈妈回来。 妈妈回来时,宝宝会立即寻找与妈妈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教养特征: 父母对宝宝的需要敏感,态度积极;与宝宝经常有互动,与宝宝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宝宝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宝宝。 NO.2回避型依恋 宝宝表现: 对妈妈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有时也会欢迎妈妈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宝宝并未与妈妈形成特别密切的亲子关系。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教养特征: 父母对宝宝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宝宝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或者,对待宝宝过分热情,刺激过度,经常对宝宝喋喋不休,强行给宝宝制造某些需要,让宝宝不堪其扰。 NO.3矛盾型依恋 宝宝表现: 这类宝宝在妈妈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 妈妈离开时会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妈妈回来时,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心里既想与妈妈接触,又有些反抗。如果妈妈想抱他,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这时他已不能再重新回到游戏,而是不时地朝妈妈这里看。 教养特征: 矛盾性依恋宝宝的父母教养方式通常不一致。他们对宝宝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宝宝对父母这样的态度和方式会感到绝望,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要么黏住父母,要么哭闹,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 NO.4混乱型依恋 宝宝表现: 这种类型的依恋最不安全,宝宝最没有安全感。 妈妈回来时,宝宝的表现比较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宝宝在得到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教养特征: 混乱型依恋的宝宝通常受过父母的忽视,或者受到过父母对其身体上的虐待。这些宝宝的妈妈通常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这些妈妈自己也会经常出现恐惧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

E. 请大家帮我想想 学前幼儿,对教师有很强烈的依恋感情,行动容易受情绪支配的是几岁到几岁谢谢

3到5岁

F. 幼儿老师应该怎样开导矛盾型依恋幼儿

一、依恋的含义 依恋(attachment)是指某一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期持续的情感联结。在发展心理学中,J.Bow lby提出依恋特指儿童与为之提供安全照顾以满足其各种需要的特定养育者(通常是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连接,依恋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一般在婴儿出生 6个月后出现,2 岁左右形成。 二、依恋的特点及类型 (一)主要特点 1.代际传递性。特殊照顾者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与特殊照料者之间依恋关系的安全性。 2.选择性。儿童倾向于依恋那些能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如那些对婴儿需求满足反应敏感准确的母亲,能更好地与婴儿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3.亲近性。婴幼儿更容易与那些经常和自己有亲密动作的人产生依恋关系,如经常拥抱自己的母亲、父亲等。 4.依恋双方都获得内心安全性的满足。如这种依恋被破坏则双方都感到很焦虑和痛苦。 (二)依恋的类型 依恋根据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测验可以分成三类: 1.安全依恋。这种孩子当母亲在身边的时候他们感觉很安全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索和玩耍,陌生人出现他会慢慢地适应;当母亲离开以后他会感到很苦恼和不安,但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就会感到很高兴和安全,要求得到母亲的安慰,之后便能继续玩耍。这种孩子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预示他们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2.回避型的不安全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对这类儿童要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慢慢适应。 3.矛盾型的不安全依恋,这类孩子对母亲的感觉具有矛盾性,当母亲在身边他们很紧张,一旦母亲离开后又变得异常苦恼和不安,但母亲回来后他们又很矛盾,既想得到母亲的安慰又有一些排斥。对这类儿童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关注,要尽量满足他们的一些合理需求。 4.1988年Crittenden提出另一不安全依恋类型(insure- disorganized)混乱型。Cooper等对不同依恋类型的青少年在问题行为上的差异进行考察时发现,安全型依恋类型的青少年行为适应最好,而矛盾型的青少年问题行为和危险行为最多,但回避型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和危险行为与前两种类型的依恋没有显着差异。可见不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适应性不强。 三、关于幼儿园的师幼依恋 (一)影响师幼依恋产生的因素 1.亲子之间强烈的依恋关系。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在上幼儿园之前幼儿与父母朝夕相处,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孩子在幼儿园的新环境中感到很焦虑和恐慌。在入园初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极度焦虑,他们很难和教师相处,只想要妈妈。 2.幼儿自身的个性。幼儿的个性也影响他和教师之间依恋的建立。有些孩子的个性开朗活泼、喜欢说话,善于表达自己的感觉。在一个班里这些孩子更多地得到了教师的关注。相反一些幼儿自卑害怕、不喜欢说话,很安静。这些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相对的就少些。这也不利于师幼关系的建立。 3.幼师的素质水平。作为幼儿教师应当把孩子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一些教师对孩子的需要反应敏感准确,孩子逐渐就会喜欢和信任老师,有利于师幼依恋的建立。但相反一些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和漠视孩子的需要,有时甚至会向孩子发脾气,这使得孩子缺乏对教师的信任而且害怕、躲避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师幼安全依恋的产生,对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幼儿所处的环境。当幼儿第一次进入学校时,校园环境就展示在孩子面前,这个地方是否能极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融入其中很重要。之后孩子进入班级,这个小环境也相当重要,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氛围对孩子的安全依恋的建立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建立科学安全的师幼依恋 1.入园前家长多一些陪伴。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是一种很难短期淡化的关系,所以在入园之前,家长可以带孩子熟悉一下环境,让孩子和老师一起玩。或者园里可以组织一些简单易行的亲子游戏,加深孩子和老师之间的认识,之后慢慢地让家长淡出。 2.教师多一些爱抚。对于入园焦虑程度较高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地关爱,适当增加与孩子的交往频率,经常和幼儿进行身体接触,如拥抱、抚摸。还可以通过情感安抚、语言交流进一步使幼儿在教师那儿体验到了安全感。 3.师幼间多一些信任。教师和幼儿之间依恋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孩子需求,并做出敏感的反应。让孩子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并且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不要哄骗孩子,要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感。这样才能稳定师生之间的依恋。 4.让幼儿多一些伙伴。在孩子和教师建立安全依恋之后,教师应更注重发展孩子与同伴的关系。让孩子积极的与同伴交往,扩大孩子的交际圈,为孩子今后进入小学做准备。

G. 简述幼儿园亲子依恋的发展特点

幼儿园亲子依恋的发展特点是,随着时间推移亲子依恋程度逐渐减弱,刚进幼儿园时,亲子依恋程度非常严重,一两个月后,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父母亲也逐渐放松对孩子的担心,双方的依恋程度于是逐渐减弱。

H. 幼儿对谁产生依恋

对照顾自己的人会产生依恋。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母子依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荷兰心理学家VanDenboom(1988)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依恋与探索行为的双向模式。她的研究证明,可能影响幼儿依恋行为的因素有:内源性变量(如幼儿气质中的易激惹性),幼儿的内部工作模式,母亲反应的敏感性,影响母亲行为的两种外部因素(社会支持和压力)。

热点内容
汉乐府诗有哪些 发布:2025-07-01 08:41:05 浏览:409
短篇小说班主任 发布:2025-07-01 05:53:13 浏览:140
阳春教师待遇 发布:2025-07-01 04:22:37 浏览:201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信息 发布:2025-07-01 04:21:50 浏览:167
地理高二辅导 发布:2025-07-01 03:38:34 浏览:280
阿波罗在哪里 发布:2025-07-01 03:16:36 浏览:868
高考前班主任 发布:2025-07-01 02:52:57 浏览:591
如何封印 发布:2025-07-01 02:47:36 浏览:726
船长3连教学 发布:2025-07-01 02:27:57 浏览:2
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表 发布:2025-07-01 01:22:31 浏览: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