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以下关于杜威师德

以下关于杜威师德

发布时间: 2021-07-16 19:17:38

Ⅰ 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除生长以外没有其他目的。认为教育就是人的天赋本能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生长的过程,与植物生长一样,不是为了一定目的而生长。

反对家长和学校为儿童确定教育目的,认为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它脱离生活实际,是遥远的,与用以达到目的的手段无关。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要使个人能维持生活,还应尽其所能为社会服务,把儿童培养成为美国社会的合格公民。

(1)以下关于杜威师德扩展阅读: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指教育过程中不存在着任何目标,而是他用来反对教育的外部目的,藉以提倡教育的内在目的的代名词。

杜威对“教育目的”有关理论的阐释,虽然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展现一个认识教育目的的新视角,但其理论论证的自相矛盾以及实践指导价值的缺乏,足以使我们对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

Ⅱ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进步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期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潮,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起源自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代表人物有帕克尔等。主要的理论和方法有前期的帕克的昆西教学法,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沃特的葛雷制和后期的以儿童中心取向的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及社会中心取向的教育理论和实验等。主要观点有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淡化权威意识的教师观,强调合作精神的学校观。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及其思想是美国教育界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所引发的挑战的回应,是现代城市工业文明条件下改革美国教育的一种广泛努力和改革方面的选择。

中文名
进步主义教育

时间
20世纪上半期

国家
美国

类型
教育哲学思潮

发展历程
进步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期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潮,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起源自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因为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仍沿袭欧洲的传统教育,强调严格训练,注重记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被称为进步教育之父的帕克尔(Francis Wayland Parker, 1837-1902)受欧洲自然主义思想影响,1870年代首先引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的原则。

20世纪初杜威(J. Dewey, 1859-1952)将其实用主义(Pragmatism)哲学运用于教育领域,其实验和理论更壮大了进步主义的声势,甚至远播至中国。1910至 1920年代,美国建立了许多新学校,许多旧学校也加入进步主义的阵营。都市地区的学校更广泛地采用活动课程、核心课程与设计教学法。这些学校的特色是儿童本位、较宽容的训导、男女合校、课程实验,不重视学业与考试,鼓励艺术与手工学习。1919年进步教育学会成立,193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进步主义的教育并不能提高知识水平,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遂渐次衰退,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宣告了这个时代的结束;但是进步主义的思想至今对美国教育仍有影响。

杜威曾对流行半个世纪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成败有所评价,也认为该思潮最大的成就是改变了课堂生活的气氛,对儿童的需要有了更多的认识,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化,但是进步主义教育的弱点,则在知识性教材的选择与组织方面,有待大力改善。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解体。就其衰落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1、它不能与美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始终保持同步,教育对社会的新要求应接不暇,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领先于美国,这无疑又对进步主义教育给予了重创;

2、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与事件本身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局限;

3、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性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的矛盾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和冲突,从而导致了内部分裂,当然经济大萧条时代的来临也加剧了其内部分裂;

4、教学方法在时间和能力上都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不具有现实性;

5、改造主义和各种新保守主义的抨击也也加速了其衰落

Ⅲ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原则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的定义,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并用经验指导生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教育不应该有目的。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奉行无目的论。但他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
四、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杜威建议“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五、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六、强调道德教育。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杜威认为,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

Ⅳ 1.结合实际,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思想会影响到教育的,因为老师的教育思想就会对学生的教育有不同的影响。

Ⅳ 谁来帮我讲讲:杜威的实用主义

希望下面的资料是你想要的
重新解读杜威
——《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评介

诸惠芳

在世界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历经百年仍不绝于耳,这就是“约翰·杜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实施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杜威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说是绝后,恐怕也是空前的。无论是赞誉他还是诋毁他,无论是崇敬他还是蔑视他,都无碍于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些遗产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即使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研究杜威,借鉴杜威,可以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的一门基本的功课。

《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下简称《探索》),是华东师大单中惠教授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他二十年磨一剑,长期思考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问题和关注有关的科研成果,利用出国进修机会,广泛收集资料。他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寒窗苦读的辛劳,写出了呈现给读者的这一本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上乘之作。我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有幸成为它的第一名读者。我感到此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脉络清晰地揭示了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第二,全面、客观地评价了杜威的理论,澄清了对杜威的一些误解。第三,作者掌握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中许多资料在我国学术界乃首次出现。由于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作基础,使作者能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一、杜威对现代教育的探索过程

《探索》一书,清晰地理出了杜威教育思想从形成到发展、成熟的全过程,从而把一个不懈追求真理的强者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从杜威的大学时代和教授生涯落笔,揭示了其学术生涯的开端。这一时期对杜威在学术上走向成熟并最终构建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是极为重要的。

杜威的大学生涯先后在佛蒙特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完成。在佛蒙特大学求学期间杜威就已决定把哲学研究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充分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和教师的潜力。该校是美国第一所研究性大学,在这所学术气氛浓厚的学校中,杜威接触了许多对他起过巨大激励作用的学者,参加了广泛的学术活动和研究,从而更坚定了从事哲学研究的决心。也正是在这所学校,杜威开始思考一种新的心理学。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指出的,“在某种意义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从各个方面滋养了杜威”。

杜威的大学教授生涯是从密执安大学开始的。从密执安大学到芝加哥大学再到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条杜威在学术上走向成熟的道路,开始了杜威从美国走向世界的过程。

密执安大学时期是杜威教授生涯的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拓宽了研究领域,中小学教育成为他以后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工作的10年,把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创办了闻名世界的实验学校——杜威学校,进行了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教育实验,开始构建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本书作者认为,在这一阶段,杜威完成了从哲学家到教育家的转变。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期,是杜威事业的鼎盛时期。本书作者指出,在这一时期,杜威的哲学思想已完全成熟,最终构建成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杜威本人作为世界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学术地位得到了确立并被普遍公认。在这一时期,杜威通过他在国外的学生、本人的亲自出访以及其著作的翻译出版,成为了现代最具广泛和深刻影响的世界级的教育家。

《探索》一书的作者,跟踪杜威成长、发展的历程,从而使读者能沿着杜威思想发展的轨迹,去研究杜威教育思想和实践。

二、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

本书作者深刻阐明了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读了这本书,我们就能有充分依据地说,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杜威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年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杜威是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深入思考了大转折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树立了新的时代观,认为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才能具有时代意义、体现时代精神。在本书作者看来,杜威所说的教育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课程的扩充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是与美国的工业化同步的;学校中取消了旧的训练方法;学校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许多新的设施;大量引进新的科目和新的课程;教学中的思想灌输变得更有技巧和更有吸引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有人情味了。杜威还认为,教育的变革反过来也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去有意识地创造一种能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教育,培养能理智地、真正地投入社会生活的个人。教育要使个性在变化着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书作者以相当的篇幅阐述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以及民主主义信念的确立,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形成的关系。作者在书中分析了杜威是如何探索出一条新的哲学思路,把成为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理论基础的实用主义哲学应用到社会和教育领域中。心理学是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理论基础。作者在本书中解析了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观点。作者认为杜威揭示了新旧心理学的区别,阐明了心理意味着一种协调的功能,周密地研究了儿童的本能和发展,说明了心理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是杜威使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心理学的价值并把它应用于教育实践。作者还进一步说明了杜威不仅确立了民主主义信念,而且把民主主义信念作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剖析了杜威关于民主主义社会与民主主义的关系、民主主义的含义的观点,着重分析了杜威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的思想,指出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是对教育的挑战,是教育的参照点,而教育则是民主主义的首要工具。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密不可分。

在《探索》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杜威进行现代教育探索的实践,即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杜威学校)的实验。杜威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实验,在这所实验学校中,杜威把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予以检验并对之作出科学的评价。杜威主要对四个问题进行了实验:(1)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防止相互脱节现象的出现;(2)如何使学校的教学内容在儿童自己的经验中具有积极的价值和真正的意义;(3)如何激发儿童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动机;(4)如何使教材与儿童的理智和身体的活动联系起来。作者指出,杜威的实验活动为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

在比较中揭示杜威教育思想的真谛

《探索》的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与“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进行比较,从比较中揭示其教育思想的真谛。

1.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杜威积极参加了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规模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是他首先把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称为“传统教育”,于是,教育史上有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在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中杜威创立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

杜威严厉地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他认为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学校同社会生活隔离;(2)课程与儿童需要及现实生活需要脱节;(3)教学是灌输式的,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的接色;(4)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监督者或独裁者。这些弊病造成的后果是:(1)造成学校的最大的浪费,学校不可能利用儿童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学校成为“书本的学校”:(2)破坏了教育的统一性,造成了儿童生命的浪费;(3)阻碍了儿童思维的发展;(4)由于传统课程教材本身不适应个人需要和个人能力而失去了教育价值;(5)课程和教学方法划一,使儿童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6)造成教学双方在精神上的紧张。

《探索》一书指出,尽管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是尖锐的,但这是一种理性的批判,杜威充分肯定了赫尔巴特及其学派对教育理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批判不是杜威的目的,杜威是希望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理性的批判,从而更深刻地思考教育问题,得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以指导新的教育实际。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正是在这种批判和思考中形成的。

2.与“进步教育”的比较

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的矛头直指传统的学校教育。《探索》一书指出,杜威虽充分肯定并热情支持进步教育运动,但他与进步教育家在理论上是有分歧的。该书作者在详尽的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衰、实验活动和理论建树。作者认为,杜威主要从四个方面肯定了进步教育运动:(1)进步教育运动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冲击,进步学校的各种实验是对陈腐的学校制度的抗议;(2)教育是以儿童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为基础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使人的所有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3)进步教育运动使学校生活发生了富有意义的变化:在进步学校中气氛活跃,学生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较多的自由和独创精神,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有较多的合作,有较多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活动,有较多的反省思维,在团体生活中有较多的民主方式,学校较注意培养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4)推动教育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但杜威对进步教育运动也提出了一些严肃的批评。他批评进步教育运动的“儿童中心”学校的主张,批评该运动忽视对课程和教材的组织,批评运动所采用的绝对的思维方式。作者指出,杜威对进步教育运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进步教育运动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教育革新实验缺乏周密的计划,这个运动仅仅是一个与教师有关的运动,对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它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它的道路是崎岖的。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全面评述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研究成果很多,《探索》一书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杜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本书从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经验与课程、知与行、思维与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儿童与教师八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在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方面,杜威提出了有名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本书从这两个命题的提出、内涵着手予以全面论证,进而研究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以及杜威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的批判。关于学校与社会,本书通过对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的命题的涵义、意义的分析,对这一命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关于经验与课程的关系,本书首先分析了杜威的课程教材的依据及其对两种不同课程理论的研究,分析了杜威的课程教材心理化的主张、课程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本书分析了“从做中学”命题的提出、这一命题的含义和意义。关于思维和教学,本书解析了杜威关于“如何思维”的命题,分析了杜威的“思维”概念的涵义、思维的价值、杜威的“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介绍了杜威关于思维训练和教学活动的观点。关于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本书首先分析了杜威的“职业”和“职业教育”的涵义,接着分析杜威提出的强调职业教育的原因以及杜威对现行职业教育弊病的批评,杜威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的主张。在教育与道德的关系方面,本书也是从分析杜威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涵义着手展开分析,研究了杜威在道德教育的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观点。在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方面,本书评析了杜威的儿童教育观和教师观。

对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世界性影响的全面介绍

杜威从美国走向世界,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现代教育家。《探索》一书在丰富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杜威的世界影响作出了全面而详尽的评述。本书分别介绍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英国、法国、德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在苏联、在土耳其和墨西哥、在日本、在中国的影响。本书在介绍杜威教育思想对苏联、日本和中国的影响方面,尤有特色,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这几个国家在20世纪初的教育变革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部全面研究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佳作,特推荐给广大教育工作者阅读。

Ⅵ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什么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做中学。

Ⅶ 以下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关于教育的论述,请你做出分析

教育即经验的增长与组织。经验与他的生活共生,与他的成长并存,教育不能生产经验,只能组织经验,促进人的经验增长。

Ⅷ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具体内容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

(3)关于教学的基本原则。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8)以下关于杜威师德扩展阅读:

杜威从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出发进行论述,他认为,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来看,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从人类经验的交流来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由此,他提出了“教育及生活”,主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要求学校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杜威希望在使儿童学习前人知识和参与实践之间,即在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之间,找到一种“保持恰当平衡的方法。”

杜威把儿童“通过参与成人做的事去学习”称为间接的教育(即直接经验的学习),把“对青少年进行深思熟虑的教育”称为正式教育(即间接经验的学习)。

他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知识不断增长积累,“没有这种正式的教育,是不可能将复杂社会的全部资源和成就传递下去。在这种正式的教育中,儿童由于掌握了书籍和知识的符号,也就为他们开辟了一条获得知识的道路”。

Ⅸ 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五)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

拓展资料: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现代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新大英网络全书》(1979年版)在介绍杜威时说,他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教育改革中所谓进步运动的卓越思想家”。1930年,巴黎大学在授予杜威荣誉博士学位时,称他是“美国精神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转引自《新大英网络全书》第5卷,1979年版,第680页)。杜威的教育思想曾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有人说,“杜威的教育学说,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且影响了全世界”。可以认为,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热点内容
八年上册数学 发布:2025-09-14 16:04:25 浏览:358
标杆教育 发布:2025-09-14 15:51:08 浏览:149
教育运营管理 发布:2025-09-14 15:50:24 浏览:196
2017语文全国卷一作文 发布:2025-09-14 12:18:46 浏览:940
九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发布:2025-09-14 11:59:11 浏览:788
夏利的历史 发布:2025-09-14 09:20:56 浏览:780
历史游记 发布:2025-09-14 05:10:18 浏览:891
歪歪的历史 发布:2025-09-14 05:06:45 浏览:144
健康教育字 发布:2025-09-14 03:12:43 浏览:564
师风师德体会培训心得 发布:2025-09-14 02:35:01 浏览: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