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孔子师生关系

孔子师生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7-30 21:14:49

⑴ 孔子和老子到底是不是师生关系,为什么老子名气小

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但是他们所主张的思想不同。虽他们并非师生关系,但孔子却经常向老子请教,毕竟老子较孔子而言,是长者,其道家思想也颇具道理。老子的思想确也让孔子对自己儒家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使得孔子开创了新儒家思想。因为孔子的儒家思想中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更适合教化众人,所以在之后两千年的历史岁月变迁中,老子的名气就越来越小了。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因孔子的儒家思想,更适合教化民众,所以为各朝各代主推文化思想,所以老子的名气较孔子而言,要小一些。以上为小编愚见,欢迎点评。

⑵ 孔子与其弟子的师徒关系,与现在师生关系相比,前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答--古代的师徒的关系是伦理敬孝的关系。如今的师生关系是培养互助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

⑶ 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500

孔子为 一代宗师
,其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就是现代很多教师所做不到的。

孔子主张的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也是现代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我们国家的老师,都比不过伟大的孔子啊

⑷ 孔子与老子是师生关系么

不应该算是,孔子只是向老子请教过问题。

⑸ 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兮

亦师亦友,可以各抒己见,可以有不同于老师的想法。老师不对的话,还可以批评。比如,孔子见南子之时,子路很不高兴,还说了出来。他们上课时,有时就像朋友闲聊,坐在一起,很随意,但又在心底对老师十分尊敬十分佩服 前者是古时候,学生是非常尊敬老师的

⑹ 孔子跟学生的关系是怎样的

《论语》记述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爱的关系。

孔子先后有三千学生,他不分贵贱贫富、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他的学生中只有少数是贵族,大多是平民。平民学生中有富有贫。子贡家庭富有,而颜回、曾参、仲弓、子路、原宪、闵子骞等都是穷学生;颜回穷到买不起碗,用竹筒盛饭,用瓢饮水,而孔子对他的赞许最多。无论贵贱贫富,孔子都诲人不倦,有问必答,严格要求,细心引导。经他教育的这些出身不等的学生,都成为当时社会杰出的人才,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贡献。如果孔子嫌贫爱富,那些出色的出身贫寒的学生就不可能脱颖而出。如果孔子对富家子弟不严格要求,子贡不可能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和一代儒商。

孔子的儿子伯鱼(名鲤)与学生一同受业,《论语》中有一章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这里有问号)”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这里有问号)’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这里有问号)’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第十三章)(学生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生不同的教导吗?(这里有问号)”

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天他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快步从庭院经过。他问:‘学过《诗》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不能用它来表达情志。’我回去学《诗》。又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快步从庭院经过。他问:‘学过礼吗?(这里有问号)’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不能在社会立身。’我回去学礼。我听他说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到三个收获,知道学《诗》的意义,知道学礼的意义,又知道君子对自己的儿子不偏私。”)孔子亲近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没有好恶和亲疏厚薄之分,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偏私,传授同样的知识,要求同样严格。学生子贡说自己的老师“学而不厌,智也;诲人不倦,仁也”。孔子正是以智者的睿智和仁者的爱心,不知疲倦地教育学生。他爱护学生,有的学生遭遇不幸,他极为悲痛,《论语》有以下三章: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十章)(学生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外握着他的手,说:“没救了,这是命吧!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个病呢!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第九章)(颜回死了,孔子说:“咳!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这里有问号)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里有问号)”(《先进》第十章)(颜回死了,孔子哭得面色改变。跟随的人说:“老先生太伤痛了。”孔子说:“有这么伤痛吗?(这里有问号)不为这样的人伤痛,还为谁呢?(这里有问号)”)孔子的学生伯牛,即冉耕;患的是麻风病,与探望者是隔离的,孔子还是去探望了,而且不怕传染,隔窗握着患者的手。颜回是学习最用功又能身体力行的学生,经常受孔子夸奖。“恸”字,郑玄注为“变动容貌”

,意为伤痛至极。孔子是主张“哀而不伤”的,因颜回之死,他也情不自禁地痛哭到伤痛的地步。他的学生中有一些是父子两代先后来受业的,如曾参及其父、颜回及其父。他的学生视他为父兄,他视学生如子弟。

孔子对学生既慈爱和温和,又严格和严厉。他也对学生发过脾气。一次是学生宰予在大白天睡觉,他予以严厉的批评: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里有问号)”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第十章)(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刻,粪土堆的墙不能去抹平;对宰予这个人何必去责备呢?”过了几天,又说:“最初我对人,听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今我对人,听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件事以后我改变了态度。”)这一章有两段话,前一段以“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抹墙工具,这里代作动词)”,批评宰予不可造就;后一段批评宰予言行不一,都是丝毫不留情面的非常严厉的批评。这是由爱护产生的气话,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话是如此说,孔子并没有开除这个学生,还是继续教育。后世把孔子这句话通俗化,成为流传的名言:“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论语》记录孔子还有一次对学生大为生气,那是因为学生冉求的错误行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第十七章)(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冉求还在为他向民众搜刮来增加财富。孔子说:“他不是我的门徒,弟子们可以大张旗鼓去声讨他!”)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鲁国执政者季氏新订田赋制度,向农民增加赋税。冉求在季氏下面做官,季氏让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主张“薄赋敛”,不同意增赋。但冉求顶不住季氏的压力,在他管理的地方仍实行季氏的增赋制度。这违反了孔子的政治原则,孔子对冉求作出最严厉的批评。这位曾帮助季氏聚敛的冉求,经过批评,改正了错误,他们师生关系仍然很好。孔子六十八岁时,是这位冉求说服鲁国国君,把孔子接回鲁国的。

从这一章以及其他几章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他的学生保持着终生的师生关系。孔子曾经推荐一些学生从政去做官,学生们做了官以后,仍常来向他请教,他也仍然关心他们,始终诲人不倦,有成绩给予表扬,有缺点错误给予批评指正,不像现代社会,有的学生毕业出了校门,连老师的姓名都忘了,在街上相遇等同路人。

为什么孔子和学生之间有这样良好的关系呢?(这里有问号)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尊师爱生,平等友爱。尊师,如前面所引录的学生所言,老师“博我以闻,约我以礼”,充实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品德,使我们成长为人才。这也是现代人常说的,父母给我们生命,而老师培育我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必然会自觉地尊师。爱生,如上文所讲的,诲人不倦,视学生如子弟,时刻关怀教导学生的成长,这出于为社会培育人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出于对学生爱护和负责的爱心。尊师爱生的关系是相对的,没有出自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对学生的爱心,又何谈学生尊师?(这里有问号)尊师爱生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友好的基础之上。孔子是怎样做的呢?

孔子对学生襟怀坦白,事无不可对人言。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这里有问号)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二十四章)(孔子说:你们学生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这里有问号)我对你们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活动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常年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周游列国十四年,一批批学生紧紧相随,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彼此的思想性格、优点、缺点以及活动,都非常了解。孔子用渊博的学识来吸引学生,用高尚的品德来感化学生,用一颗爱心来团结学生。他平易近人,温良恭俭让,尊重学生,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自以为高出一等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实现与学生人格平等。

师生人格平等,首先是在真理面前、在社会正义面前平等。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第三十六章)(孔子说:面临仁德的事,对老师也不谦让。)孔子拜见卫国第一夫人南子,本来违背当时的妇女不干政的原则,而且拜会这位被认为作风不好的女人,也有损名声,为此学生子路表示不满。孔子为了证明自己没犯错误,急得赌咒发誓,连说:“天厌予!天厌予!

”(老天惩罚我吧!)为了能够从政一展抱负,孔子曾经先后打算应召去公山弗扰和佛肸那里去,子路都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并不以权威自居,俨然不可侵犯,老虎屁股摸不得,听不得不同意见。相反,颜回是他多次赞扬的学生,他对颜回也有批评: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先进》第四章)(孔子说:颜回呀,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赞同的。)他认为学生对老师不必完全信从,要有“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老师的话,说错了,可以帮助改正;说的不圆满,可以予以补充,这样才对老师有帮助。

全部《论语》,基本上是他们师生的问答或互相讨论的记录。《先进》篇第二十六章可以题名“侍坐”,是孔子与弟子们座谈个人志愿的记录。《公冶长》第二十六章也有同一主题的座谈记录,其中孔子也谈了个人的志向。他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讨论切磋,《八佾》篇有以下记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这里有问号)”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这里有问号)”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第八章)(子夏问道:“《诗》里的‘笑时脸上的酒窝多美啊,眼睛黑白分明流转得多俏啊,洁白的绢上画着花啊。’这三句是什么意思?(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先有素绢才能绘花。”子夏说:“礼要在后面吧?(这里有问号)”孔子说:“你是给我启发的人,卜商呀,可以开始同你讨论《诗》了。”)这段记录子夏问《诗经硕人》中的三句诗(今本《诗经》无第三句)如何理解,孔子做了回答,子夏据孔子的回答又推进一步,提出美还需要以礼规范。孔子对子夏这样发挥《诗》的义理大加赞赏,认为子夏的发挥给了他启发和帮助。这段记录反映了师生间互相切磋,教学相长。

平时,孔子与学生相处不拘形式,谈话比较随便,有时说说笑笑,亲密无间,绝无高高在上、俨然不可冒犯的态度。《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在郑国与学生失散,子贡到处寻找老师,有人告知东门外有个人“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句话相告,孔子听后并不恼怒,笑着幽默地说:说我“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可见他们师生在一起说话不受拘束。

“师道尊严”那一套,是后来人搞的,与孔夫子无关。孔子与学生亲密无间,靠的是尊师爱生、师生平等、团结友爱、教学相长。孔子周游列国,一茬茬学生相随,除了赶车的,学生一律步行,最多时曾达到二百名学生。他们在匡地被围,在陈、蔡绝粮,有的学生饿得下不了床,但始终团结在老师周围,冲不垮,饿不散。孔子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我们的典范。孔子视学生如子弟,学生视孔子如父兄;他视学生如朋友,学生报他以友爱。他不摆权威架子,学生对他无限爱戴、无限崇拜。当听到有人诋毁自己的老师,学生子贡就出来说: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焉;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这里有问号)多见其不自量也。(《子张》第二十四章)(不要这样啊!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是太阳和月亮,是不可能超越的。有人虽然要自绝于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损害呢?(这里有问号)只表示他不自量罢了。)学生们看孔子,是伟人中不可超越的人物,像日月一样,任何诋毁都无伤于日月的光辉。孔子死后,子贡自动到孔子墓旁结草庐,守墓六年。今曲阜孔林遗迹犹存。

孔子学说中最可贵的是教育思想,其中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反映了教育和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是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⑺ 孔子倡导快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难难难!子路差点一石头砸死孔子。

⑻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解析: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忠于职守;与朋友交往,讲求信誉。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解析: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解析:孔子说:“同学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4、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解析: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解析: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6、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解析: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诋毁的。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只显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解析: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解析: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解析: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解析: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⑼ 结合《论语》结合孔子师生关系,谈谈当今师生之现状,如何继承与发展

《论语》记载了不少孔子关于教育问题的言论,比如“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过高的要求就不说了,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恐怕是做老师的底线,当今的老师们能够做到这点就不错了。至于学生方面,家长们首先应当懂得尊重他人,进而尊师重教,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真正尊敬老师。

⑽ 孔子和庄子有师生关系吗

庄子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但没有师承。

热点内容
睿思语文 发布:2025-05-26 05:10:02 浏览:924
初音的历史 发布:2025-05-25 21:37:34 浏览:870
女人做什么生意好 发布:2025-05-25 19:48:13 浏览:643
教育部大纲 发布:2025-05-25 19:23:37 浏览:960
2014高考地理试题 发布:2025-05-25 18:48:51 浏览:712
画角的教学反思 发布:2025-05-25 18:23:46 浏览:241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试题 发布:2025-05-25 17:18:36 浏览:173
英语地点单词 发布:2025-05-25 16:47:05 浏览:848
中国地理顺口溜大全 发布:2025-05-25 15:58:28 浏览:657
co化学式 发布:2025-05-25 15:35:28 浏览: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