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德相
⑴ 印光法师 或 弘一法师 或 虚云法师 有没有关于“阿弥陀佛”发音的开示
阿弥陀佛!师兄,在心不在形,不在音。声音是生灭缘起之物,不足以依靠。我们念佛,就是清净妙明不生不灭之佛心,并非只是口中的言音高低,纯正与否。在心曰念,在口曰诵。哑巴亦得念佛!念念不离妙明佛心,念念万缘放下,不念执五欲,念念真心切愿,愿见彼佛。
任何一位大德的教导,不可能离开佛陀教导而独撰。佛的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就曾对于念佛三昧,吸过很详细的开示。摘录在下面,供养给各位大德: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师兄,大势至菩萨开示我们:假如有人,一个人特别想念另一个,而另一个人不想念另一个人,这样的话,两个人,有时能相逢,有时不能相逢,有时能相见,有时不能相见。假若两人,相互想念,而且思念极深,那么他们就会一生一生如同形之与影一般,不能舍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同母亲思念孩子。可是,孩子假若不想妈妈,离开妈妈而逃走,妈妈就算再想念孩子,又能如何呢?假若孩子也想念母亲,如同母亲想念孩子,母子生生不会分开很远。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不远的将来必定就会见佛。不会远离于佛,就能听受佛的教导,开悟其心。如同染香的人,身上也会有香气,这就叫做香光庄严。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⑵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人哭着来,笑着走,来去无牵挂。于佛家来说,生死轮回,本就是虚妄。每代高僧都希望能得生净土,得地悟道,而非轮回生死。所以弘一法师的事应该分两个层次说。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的多智多才多勇多慈的大法师。哪个才艺不通至高无上的真理?正如条条大路通达北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⑶ 求弘一法师所说的名言
1、意粗性燥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3、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4、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5、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
6、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7、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闻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
8、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9、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10、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11、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12、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13、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14、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祝。
⑷ 弘一法师,送给潘天寿的一幅对联
戒是无上菩提本
佛为一切智慧灯
弘一大师箴言语录
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常有超越古人之大志,欲成就一番大业于胸中,但有时候却对不少今人的言行无法容忍,目前我可为是有大志而小气量之人。
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不知是否真有才,但性格稍显愚木;向往智慧,大多时间能够保持一个和气的心境。大才和大智是我此生向往的境地,应该加以勤学苦练才对。
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宽恕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借口十足;也有能够宽恕别人的心,但是需要时日。斥责别人倒是不多,如有,却似乎很严厉,如雷霆,实不足取。但也常以斥责别人的姿态内责自己。
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这点倒是做的还可以,遇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言,不怕吃亏。
5、“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
做事情,还是替自己想的多,似乎还没有多替别人思考的习惯,这点今后应该多加注意。书面文字论人功过,虽然不属那些长舌妇类,但也毕竟不是好的品性气质,应引以为戒。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闲谈时候,一般不喜欢论人非;以前喜欢气功,还常常静坐,也能够思考自己的得失过错,但现在很少能够屏息静坐常思己过,虽偶尔留于行文,但毕竟不如静坐思过来得彻底。
7、“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与故人朋友相约,时常提起那些陈旧的往事,有得意的眉飞色舞,也有失魄时的义愤填膺和无所事事。以后如遇此等场面,应该简单掠过,不要多提自己,还是多听听他人的故事。
8、“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9、“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还能够做到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态交朋友;在杜绝或自行消化那些经过自己眼、耳的流言蜚语还需要下功夫;以后应该时常严厉自责,以弱的姿态化解外界的强势之力,鼓励自己做到居安思危。
10、“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经常被外物所扰动,可见定性之差。
11、“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感觉意粗和性躁的性格特征随着诸多经历增多而逐渐趋于心平气和,也许一事无成的态势会得到些缓解。
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正,诚实的品德还需要不断精进,从容不迫的心态还需要加以苦练。
1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志虽苦,但有意趣所乐相弥补;仍然需要扩大气度,在言行举止上更需要谨慎、周密。
14、“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做事情倒是经常能够获取满足,心灵也常常能够得到慰藉。如果说到无求的境界,确实相距甚远。至今,我还没有拥有过任何值得一道的东西,没有拥有,何谈无求?也许,将来能够倾其所能,创下一番业绩,再谈论无求的高境,或许还有资格,说不定到那时候,品德还会自然上个台阶。15、“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但是我感觉到自己还没有到应该停止前进的地步,因此,我仍需努力、精进。
16、“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谦虚退让做得还不错,待人也还有容,恬淡能够沾边,处事还不能够达到安详、圆融的层次。
17、“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
不喜欢别人以术待我,也很少以术待人;喜欢直来直去,不浪费宝贵时光。不想与人争斗,如果别人欺我太甚,则喜欢以刚克刚,往往搞得两败俱伤,实为失败之举止。未来欲成大业,还要学习水的品德,善于以柔克刚。
18、“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事业来衡量自己的心胸,但人生毕竟会有那一天的。如果想成就更大的事情,看来一是要抓住良好的机遇,二就是要修炼心胸,那种有忍乃大而后能成大德性的天下容器。
⑸ 关于弘一法师的
据我查到的资料,弘一大师不是绝食而死的,弘一大师乃律宗大德,目前佛教界著名的界诠法师便是弘一大师的法脉。大师不可能绝食而亡的,哪怕是在家佛教徒也知道自杀是大重罪,四恩未报,何以轻生呢?何况是弘一大师,大师怎么会不明白这么浅显的道理?而且大师是律宗,定然是严持戒律的,不知道这个说法您是从哪里听到的,我查到的资料是这样,大师最后写悲欣交集,定然是有得有证。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63岁2月赴灵瑞山讲经。但弘一提出三约: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3月回泉州百原寺,后居温陵养老院。7月,在朱子“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在开元寺讲《八大人觉经》。10月2日下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少促,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⑹ 弘一法师当初为什么选择出家
从历史上看,所有的高僧大德们,人们所关注的是他们的佛学修为,但对弘一法师,人们更关注的是他出家的动因。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政界失意说,不一而足。而事实上,这些解释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因素,背后的深层因素,还在他儿时接受的儒家思想。

为了避免亲人朋友打扰,他的禅房上贴着四个字:“虽存若殁”,将所有探访的脚步阻止在门外,真是绝情到极致。丰子恺说,李叔同是一个“做什么像什么”的人,无论诗词音乐,还是绘画戏剧,他样样认真到极致,就连出家,他也比别人做得决绝、彻底。或许,正是因为做什么事都如此专心,断绝其他念头,他才能成为令人景仰的弘一法师。
⑺ 弘一法师直到往生时尚未修成罗汉,所以舍利塔规格不高
阿罗汉的果位是需要证知的,而不是成为,至于弘一法师的果位就像海印放光师兄所言,末学不敢研判!
但是末学可以将解脱道所证知果位的次第说明如下:
论解脱道的修行次第,师兄可根据如下说明,核对弘一法师的文章,确认弘一所证知的境界,而确认其修行果位:(至于舍利塔末学理解,应该与高度没有关系,名相上的事情,均无实际意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
1、初果八万劫回心初果。即须陀洹也。谓断三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盘。过作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初果回心。(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出凡流而预圣流也。三结者。身见。戒取。疑。即三界见惑也。四恶趣者。修罗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七返者。天上人间共七番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2、二果六万劫回心二果。即斯陀含也。谓断欲界六品思惑而得此果。于天人中一番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盘。过六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二果回心。(梵语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谓一生天上。一生人间。得证涅盘也。六品思惑者。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贪爱之心曰思。此惑有九品。今云六品者。谓断九品中前之六品也。)
3、三果四万劫回心三果。即阿那含也。谓断五下分结而得此果。更不受生。过四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三果回心。(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五下分结者。即欲界贪。嗔。身见。戒取。疑也。)
4、四果二万劫回心四果。即阿罗汉也。谓永断三界贪欲嗔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过二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四果回心。(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谓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也。)
5、五果十千劫回心五果。即辟支佛也。谓永断三界贪欲嗔愚痴之惑而得此果。过十千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五果回心。(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⑻ 弘一大师有哪些名言
这是俺从《弘一大师文学集》中精挑细选的部分内容,供养给您,希望您喜欢!
弘一大师文学集
晚晴集
一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2
二 知苦、厌苦、求离苦…………………………..2
三 达观、真观、平等观…………………………..3
四 少欲知足、静默养道…………………………..5
五 忍辱精进、一心向道…………………………..6
六 福慧始闻、老实念佛…………………………..7
七 净业警策………………………………………..8
八 禅偈……………………………………………..13
一、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1、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华严经修慈分)
2、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3、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欲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4、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 (朱法集要经)
5、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佛遗教经)
6、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智者大师)
7、元无我人,为谁贪嗔? (圭峰法师)
8、勿谈世间文学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 (藕益大师)
9、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藕益大师)
二、知苦、厌苦、求离苦
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 (佛说无量寿经)
2、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 (西斋禅师)
3、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灾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叶禅师)
4、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观无量寿佛经)
5、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 (袁宏道)
6、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 (天如禅师)
7、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 (藕益大师)
三、达观、真观、平等观
1、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 (藕一大师)
2、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 (莲池大师)
3、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与味萧然矣! (莲池大师)
4、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佛眼禅师)
5、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那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欢? (仁潮禅师)
6、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7、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 (彭二林)
8、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智慧? (藕益大师)
9、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金刚三昧经)
10、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身所得,唯二法门。
(灵芝元照律师)
11、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
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
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2、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乡,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
(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13、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竟,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也?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 (飞锡法师)
四、少欲知足、静默养道
1、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尤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佛遗教经)
2、身语意业不造恶,不脑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有部律周利盘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3、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有律部)
4、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 (智者大师)
5、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莲池大师)
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 (藕一大师)
7、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 (道宣律师)
8、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9、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10、从今以后,原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稳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
(彭二林)
11、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 (袁宏道)
五、忍辱精进、一心向道
1、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梵网经)
2、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动自心。 (妙叶禅师)
3、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拨哉? (藕益大师)
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动相嗔恚,原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 (诸法无行经)
5、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印光法师)
6、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 (莲池大师)
7、闻教便行,奚待更劝? (妙叶禅师)
8、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
(妙叶禅师)
9、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 (彻悟大师)
10、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 (彭二林)
六、福慧始闻、老实念佛
1、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富薄?答:此言甚是! (莲池大师)
2、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坚,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 (依迦才净土论引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文)
3、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印光大师)
4、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亦!倘有问者?必以此答。
(莲池大师)
5、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尤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 (莲池大师)
6、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 (悟开禅师)
7、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印光大师)
8、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担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印光大师)
9、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印光大师)
七、净业警策
1、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大慧律师)
2、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练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旙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 (盘山禅师)
3、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时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
(黄檗禅师)
4、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袁了凡)
5、只“强顺人情,免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西方确指)
6、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 (彭二林)
7、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沈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
(印光大师)
8、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 (印光大师)
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头颅上。 (印光大师)
10、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善导大师)
11、“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王龙舒)
12、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天如禅师)
13、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稳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已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 (妙叶禅师)
14、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难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
(妙叶禅师)
15、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 (幽溪法师)
16、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瞋。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 (幽溪法师)
17、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藕益大师)
18、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彭二林)
19、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 (张守约)
20、诚信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印光大师)
21、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
(印光大师)
22、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印光大师)
23、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印光大师)
24、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印光大师)
25、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印光大师)
26、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印光大师)
27、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都是手忙脚乱,呼爹叫娘。 (印光大师)
28、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印光大师)
29、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印光大师)
30、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印光大师)
31、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印光大师)
32、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印光大师)
33、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煊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沈溺之想乎? (印光大师)
34、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印光大师)
35、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印光大师)
36、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印光大师)
37、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印光大师)
八、禅偈
1、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永明禅师)
2、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归宗芝庵禅师)
3、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石屋禅师)
4、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禅师)
5、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诵帚禅师)
弘一大师格言别集
学问类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存养类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并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功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功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以和气迎人,则乖湮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生,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沈潜;溪刻当涵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持躬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尤,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愚宜厚。处至急之事愚宜缓。
接物类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易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隲处。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行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从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律己,宜带秋气。处事,须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惠吉类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为静。不为外物所实则为虚。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持躬类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比有人以挫之。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处事类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接物类
严之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⑼ 一代大儒是高僧“弘一法师”吗
弘一法师(1880-1942),原名李叔同,可谓不世出之奇才。早年年即为一代大儒、名士,在多个领域建树颇丰。他是中国话剧奠基人;他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启蒙者;他是中国现代美术先驱;他的书法堪称绝世珍品;他是近代篆刻界大家;他的诗词多为传世佳品。
⑽ 弘一法师说的到底是“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还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谢谢!
两者都说过,但前者境界更高
后者是李叔同书写的《华严经》的偈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前者李叔同写给年轻时的黄永玉的,这段故事很有名,是文学界的佳话,相信你看了之后就会懂为何前者要这样写了。以下是我的复制;
1942年春天,泉州开元寺一个小院里,玉兰盛开。那些饱满晶莹的白玉花朵,似一双双虔诚的手掌团握,朝向碧蓝的天空。
这些玉雕般素洁香雅的花朵,勾起了一个少年爱美的心。这个大胆顽皮的孩子,竟然偷偷溜过积满厚厚青苔的影壁,进院子摘花。
这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轻车熟路,瞅准了哪枝花开的繁密,“飕飕”几下,就蹿上了树。
花枝颇有韧性,不好攀折。少年小心扭着枝条,生怕碰落了花瓣。
不知何时,一个老和尚出现在树下,轻声问:“嗳!你摘花干什么呀?”
少年看看是个老和尚,毫不惊慌,不在乎地说:“老子高兴,要摘就摘!”
“你瞧,它在树上长得好好的……你已经来了两次了。”
“是的,老子还要来第三次。”
“你下来,小心点,听你讲话不像是泉州人。”
少年口里咬着花枝,几下子就跳到地上,灵活的像只猴子。他把“赃物”拿到手里,扬扬头:“下来了!嘿!我当然不是泉州人。”
老和尚岁数不小了,颌下留着几根疏疏落落的胡子,很瘦,慈眉善目的。
面对这个张口“老子”闭口“老子”的倨傲少年,老和尚不以为忤,笑眯眯地说:“到我房间里坐坐好吗?”
禅房寒简儿洁净,桌子上有纸笔,,几张字幅濡墨未干,还有几只信封上写着“丰子恺”、“夏丏尊”的名字。
少年叫着说:“老子知道丰子恺和夏丏尊,课本上有他们的文章,丰子恺老子从小就喜欢——咦!你老和尚怎么认识夏丏尊和丰子恺?”
“丰子恺以前是我的学生,夏丐尊是我的熟人……”。
“哈!你个老家伙吹牛!……说说看,丰子恺哪个时候做过你的学生?……”
“……好久了……在浙江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出家哩!”
少年心想,那是真的了,这和尚真有两手,假装着一副普通和尚的样子。他看看老和尚桌子上的字,问:“你还写字送人啊!”
和尚温和地回答:“是啊!你看,写得怎么样?”
“唔!不太好!没有力量,老子喜欢有力量的字。”
“平常你干什么呢?……还时常到寺里来摘花?”
“老子画画!唔!还会别的,会唱歌,会打拳,会写诗,还会演戏,唱京戏,嗳!还会开枪,打豺狗、野猪、野鸡……”
“哪里人啊?多大了?”
“十七。湖南凤凰人……”
莽撞的少年和老和尚做朋友的时间这么短,聊了会儿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
少年很兴奋:“老子爸爸妈妈也知道你,‘长亭外,古道边’就是你做的。”
“歌是外国的;词呢,是我作的。”
“你给老子写张字吧!”
老和尚笑了:“记得你说过,我写的字没有力气,你喜欢有力气的字……”
“是的,老子喜欢有力气的字。不过现在看起来,你的字又有点好起来了。说吧!你给不给老子写吧?”
老和尚依旧那么安然地微微笑着,说:“好吧!我给你写一个条幅吧!不过,四天以内你要来取啊!记得住吗?”
少年欢喜地走了。不过他天性顽皮,转眼就把与法师的四日之约抛到脑后,去找朋友玩了一个礼拜。
他回来后法师已经圆寂了,僧人们在院子里进进出出,准备为法师料理后事。
那个小院里玉兰花香尚未散尽,法师侧身躺在禅床上,如睡着一般。
法师留给少年一张条幅,条幅上写着:“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一音”
少年站在花落香残的玉兰树下,握着那张条幅,嚎啕大哭。
——————分割线——————
然后那个少年后来成为了著名美术家,雕刻家,书画家,文学家黄永玉。后者只是很小乘的领悟,前者是大师对一颗良木的点化,众生的终极目的不是在世间安乐,而是究竟解脱,所以才不为众生求安乐,不知当时情景自然不可知其意境。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