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师德禁令解读

师德禁令解读

发布时间: 2021-08-01 14:53:51

❶ 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内涵的理解

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师又是教育的基础,而“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因此,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书育人的根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在过去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加深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与思考,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1、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
从一定意义上讲,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师德建设的精髓所在。师爱是一种高尚的爱,无私的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功能。师爱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尊重宽容、热情关心是师爱最突出的表现,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爱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做到公正、宽厚、仁爱、有责任心、有事业心。师之爱又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祖国的未来,做一名教师就要“爱满天下”,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和人民。
2、让人格魅力提升师德境界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从一个优秀的教师身上透出的“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循循善诱”、 “躬行实践”等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可以说,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合作,能够以教师的身教、潜移默化解决灌输、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这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提升师德境界。
3、学习与创新 ── 新时期师德新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从科技发展看,现在的一年的确相当于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如果仍抱着过去所谓“十年寒窗,终生受 用”的观念,必然会成为落伍者。但现在确实有部分教师,自从跨进了教师队伍以后就好比进了保险箱,不思学习,不求进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除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从来不关注教育方面的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和网络信息,从未买过一本教育方面的书籍,知识贫乏,观念陈旧,教法呆板,在三尺讲台上凭“教参”念经,缺乏进取心和成就感,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再学习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严重的师德问题。如果一名教师离开学习与创新,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长此以往,必然误人子弟,害己害人。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树立新观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寻找新规律,这是区别传统的“教书型”教师与现代的“教科型”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志,更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师德要求。

❷ 谁知道吉林市教师师德禁令

1、禁止违规办班、违规收费、违规补课。
2、禁止收受学生、家长钱物版和在招生工作中施受回扣。权
3、禁止对学生施以体罚、变相体罚及其他身心伤害。
4、禁止擅自到外校(民办培训机构)工作或兼课。
5、禁止酒后上课或在课堂上接打电话、会客。

本禁令由吉林市教育局负责解释,从颁布之日起实施

❸ 教育部师德十条禁令

教育部师德十条禁令:

1、严禁传播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方针和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论;

2、严禁擅自办班或在工作日参与有偿补课和外出代课;

3、严禁收受学生或家长财物、谋取个人私利;

4、严禁向学生乱收费、乱发资料和推销商品;

5、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有对待学生不平等、不公正和讥讽、歧视和侮辱学生或者其他有辱人格尊严的言行;

6、严禁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

7、严禁随意停课和无计划、无教案上课;

8、严禁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在招生、考试、职称评审答辩等工作中,不得有弄虚作假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9、严禁工作时间玩电子游戏、炒股,不得在课堂接、打手机和接待客人;

10、严禁指责和训斥家长。

拓展资料

1、 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2、 学校及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发现教师可能存在第四条列举行为的,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有关事实。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听取教师的陈述和申辩,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委员会或者家长代表意见,并告知教师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❹ 教育部教师十条禁令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吗

教育部教师十条禁令不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十条禁令”所指“教师”,为教育系统所有教职工及教辅人员。

“教师十条禁令”具体规定:

1、严禁参与黄、赌、毒、邪教、非法宗教和传销活动。

2、严禁违规收费、推销教辅资料或向学生及家长推销商品。

3、严禁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及有价证券。

4、严禁在贫困生补助发放过程中收受回扣或克扣补助。

5、严禁有偿家教和各种形式的有偿补课以及到民办培训机构兼职兼课、替民办培训机构招揽生源。

6、严禁在工作日中午饮酒和在工作场所参与打牌、下棋、网购、炒股、上网聊天(游戏)等活动。

7、严禁在各类评比、评选、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

8、严禁造谣、传谣,散布和传播反动、虚假等不良信息。

9、严禁衣冠不整、言语粗俗等与教师身份不符的言行举止。

10、严禁随意让学生停课和劝退、开除学生。

(4)师德禁令解读扩展阅读:

《教师从教行为“十条禁令”》是教师从教行为的基本要求,是“红线”,任何人不得触碰。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接到通知以后,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并贯彻执行。今后,若教师违反“十条禁令”,一经查实,将予以严肃处理。

校(园)长是校(园)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如果教师违反“十条禁令”,所在学校必须及时开展调查处理。若学校、幼儿园调查处理不力,则取消该校(园)评先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追究校(园)长管理责任,给予校(园)长必要的组织处理。

❺ "红七条"禁令 能不能守住师德底线

高校教师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不得索要或收取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10月9日下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向新京报记者介绍,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突出问题,教育部已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学术抄袭,利用教学和论文指导机会“潜规则”女大学生,把科研经费当成个人消费“钱包”,索要学生或家长的财物,在招生、考试、推优和保研中徇私舞弊等等,这些高校师德问题,使得高校风气每况愈下,原本风清气正的高校变成了名利场、物质与欲望的交易所,令人焦虑。
对高校的师德问题,过去放得太松了,现在抓紧一下,很有必要。故而,教育部发布高校师德“红七条”,正当其时,而且,配套“红七条”,还将建立惩罚和问责机制,一方面,给“红七条”通上高压电,对违反“红七条”的教师严惩不贷;另一方面,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给高校负责人也套上了“紧箍咒”。
不论将来执行效果如何,教育部终于出手了,就此而言,值得点赞,更值得期待。因为,凡事管总比不管要好,有规则比没有规则要强。相信,有教育部的“红七条”这把利剑悬在高校教师和负责人的头上,过去那种随心所欲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加之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舆论监督相对比较给力,若有高校教师踩“红线”,将难逃“天网”。
不过,在问责机制威慑下,高校负责人担心“家丑外扬”之后影响其本人前途,极可能会把教师违反“红七条”的行为进行“内部处理”,从而捂住“家丑”的盖子,导致教师被从轻处理,问责高校负责人落空。所以,教育部还要建立和畅通举报违反“红七条”行为的渠道,及时发现问题,把高校“败类”清除出去,较好地扭转高校的风气。
因此,要使“红七条”真正发挥威力,接下来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将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能否一以贯之地把整治高校师德风气进行到底,防止人易事移,变成“昨日黄花”,考验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智慧。而且,整治高校师德,也需要与高校治理法制化和“去行政化”同步。

热点内容
睿思语文 发布:2025-05-26 05:10:02 浏览:924
初音的历史 发布:2025-05-25 21:37:34 浏览:870
女人做什么生意好 发布:2025-05-25 19:48:13 浏览:643
教育部大纲 发布:2025-05-25 19:23:37 浏览:960
2014高考地理试题 发布:2025-05-25 18:48:51 浏览:712
画角的教学反思 发布:2025-05-25 18:23:46 浏览:241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试题 发布:2025-05-25 17:18:36 浏览:173
英语地点单词 发布:2025-05-25 16:47:05 浏览:848
中国地理顺口溜大全 发布:2025-05-25 15:58:28 浏览:657
co化学式 发布:2025-05-25 15:35:28 浏览: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