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经唐娄师德
① 什么是宽容呢顾名思义,宽容就是( )求大神帮助
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不列颠网络全书)。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现代汉语词典)。宽容忘掉仇恨,远离仇恨,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宽容一切,拥抱一切,拥抱一切吧,和谐共存是永恒的主题。
② 一、简述古圣先贤关于“忍”的论述。二,怎样正确理解“忍”三,抄
一、先贤关于“忍”的论述:
忍耐与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儒家内柔。道家守柔,佛学始祖释加牟尼云:“六度万行忍为第一。”清代曾国藩在其家书中也有“万里长城万里长,让它三尺又何妨。”的著名文句。能忍人之不能所忍,这确实是一种能力,亦是一中修养。能屈能伸,这也是气度。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压力很大,也需要发泄以减轻其压力。但也要有度。“冲动是魔鬼”,理智是一种修养。在某些方面也需要一些忍性。这里从元代所著的《忍经》中选择一些故事,希望能从这些故事中获得一些启示。
1.细过掩匿
曹参当宰相时,他家的后花园与一些小官吏住房很近。这些小官吏日夜饮酒,大呼小叫。当官的怕引起曹参恼怒,就引着曹参去后花园游览并召见了这些小官吏,说说以后,就放走了他们。曹参回来后,独自坐在帐中,也一边饮酒,还一边唱歌呼喊,与小官吏们相呼应。曹参遇到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他掩饰。
2.车夫醉酒之过
丙吉担任宰相的时候,他的车夫屡屡醉酒。西曹要处罚车夫,而丙吉却说:“就因为喝醉酒儿斥责别人,叫人怎么呆下去呢?喝醉酒只不过是呕吐把宰相车里垫的毯子弄脏了而已,西曹,你就不要斥责他了。
3.圮下取履
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隧,逃亡在下邳。一天,他在一座桥上看到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这位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老人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感到很惊愕,强忍怒气把鞋捡上来并跪着送给老人。老人伸出脚来穿上鞋,对张良说:“孺子可教啊!”后来,老人传给张良一部兵书,使张良得以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
4.胯下之辱
韩信出门喜欢身佩长剑。一次,在集市上,一个少年侮辱他说:“你身佩长剑,你敢杀人吗?如果敢杀就杀我。如果不敢杀我,就从我的两腿之间钻过去。”韩信于是弯下身子,从那少年的两腿之间钻了过去。后来,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将侮辱过自己的少年召到跟前说:“你过去欺辱过我,现在还敢欺辱我吗?”那位少年求韩信饶命,韩信赦免了他,并封他校官之职。
5.尿寒衣
韩安国担任梁国内史,因触犯皇帝被关进监狱。狱中小吏田甲经常侮辱他。韩安国问田甲:“冷却了的火灰能重燃吗?”田甲答:“如果它能重燃,我就用尿浇灭它。”后来,韩安国释放出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田甲吓得逃跑了。韩安国说:“如果田甲逃跑,就杀他九族。如果不跑,可以原谅他。”于是,田甲来见韩安国。韩安国问田甲:“冷却的火灰现在重新燃烧了,你为何不用尿浇灭它呢?”田甲十分害怕。韩安国原谅了他,还封他做了亭尉。
6.诬金
直不疑与几个人同住。有一个回家的人,误将同屋人的金子拿走了。失主怀疑直不疑偷走了他的金子。直不疑向他认错,并给了他金子。等到回家的人回来如数归还了金子,失主很惭愧。因此大家都称直不疑是个忠厚的人。
7.诬裤
陈重同宿舍有人回家,误拿了邻舍人的一条裤子。裤主怀疑是陈重所拿。陈重也不申辩,买了一条裤子给了他。
8.羹污朝衣
刘宽仁慈宽厚,既使仓促中也不疾言厉色。他的妻子想试试他。于是,趁他穿朝衣时,派婢女端着一碗肉汤给他,故意将汤泼洒在朝衣上。刘宽神色不变,慢慢并柔和地对婢女说:“肉汤烫着你的手了吗?”
9.认马
卓茂,性情宽厚,待人仁义谦恭,既使行业不同的人,与乡下故旧也很友爱。一次,卓茂出门。有一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卓茂明知那人弄错你了,但还是平静地把马给他了。过了几天,马的主人从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将马还给了卓茂,并向他道歉。卓茂就是这样,从不与人争斗。
10.鸡肋不抵重拳
刘伶一次喝醉了酒与人发生冲突,那人挽起衣袖,握拳冲过来。刘伶说:“我这样长得像鸡肋一样的人,身子可抵挡不住老兄的拳头哇。”那人大笑着收起了拳头。
11.啐面自干
娄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的第第即将任代洲刺史。娄师德对他说:“我位至宰相,你又任洲官。受皇帝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忌的。你打算如何避免呢?”娄师德的第第跪在地上说:“从今以后,既使有人朝我脸上啐吐沫,我自己擦掉算了,绝不让你担忧。”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担心的。人家向你啐吐沫,如果你将他擦去,正违反了啐吐沫人的意愿你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吐沫,让它自干,并笑着接受它。”
二、当下关于“忍”的正确认识:
忍是有前提的,我们不能一味的、毫无原则的恬退隐忍.总之,忍是为人处世的法宝,在艰难困苦面前、在拨是弄非面前、在鸡毛蒜皮的小事面前,我们应该能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这忧.但是在真理正义面前我们不能忍,而应该以一种大无畏精神,勇敢的站出来大胆说不,坚持原则而毫不动摇,毫不退让.只有这样,才会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井然.
三、“无耻之耻,无耻也”这句话意思是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四、中国古代先哲圣贤历来把“知荣耻”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予以大力提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要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四有”新人,更需要加强“崇荣知耻”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新时期道德建设问题,提倡“八荣八耻”,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保持人性,维护做“人”的尊严。2、明辩善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3、自省自律,常怀知耻之心。4、崇尚荣誉,提升理想境界。5、见利思义,讲究谋“欲”方式。6、学校德育要以荣辱教育为基点。
③ 忍经的逐句翻译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原文>
《书》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曰:“不啻不敢含怒。”又曰:“宽绰其心。“
<译文>
《尚书》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自己应当加强修养,不要计较他们。“又说:“不只是不敢发怒。“又说:“是放宽自己的心胸。“ 詈:li,责骂
<原文>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译文>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译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谚语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丛山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君王忍受一些耻辱,这是自然规律。“
<原文>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
<译文>《左传;昭公元年》:“鲁国以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
<原文>《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尔?“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译文>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知伯进了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王在这里。“知伯说:“你没有勇敢的精神,怎么能被人尊敬呢?“赵孟回答说:我凭着忍性。你的耻笑对我赵孟有什么危害呢?“
<原文>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君王袒露着肩膀牵着羊来迎接楚国的军队。楚庄王说:“郑国的君王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对郑国的老百姓讲信用。“
<原文>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译文>
《左传》:“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惭愧一辈子吗?“
<原文>
《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论语》:“孔子说:“小的事情不忍让,就会破坏了大的计划。“
<原文>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译文>
孔子又说:“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的安全,这不是糊涂吗?“
<原文>
又曰:“君子无所争。“
<译文>
孔子又说:“君子处事谨慎不与人相争。“
<原文>
曾子犯而不校。
<译文>
《论语》载曾子说:“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计较。 “
<原文>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 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老子》说;、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对付它。“
<原文>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辨若讷。“
<译文>
《老子》又曰:“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像是弯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却很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原文>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老子》又曰:“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能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原文>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译文>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虽然不与别物相争,却能取胜;虽然不说话,却善于应答。“
<原文>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译文>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言语,比用矛戟刺人人体还要厉害。“
<原文>
蔺相如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译文>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原文>
晋王*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译文>
晋代的王*曾经说过:“别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从人情上原谅他。“
<原文>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谴,终身无喜悒之色。“
<译文>
王*又说:“不要意气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于色。“ <原文>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招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
<译文>
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小官住的宿舍很近。这些小官吏日夜喝酒呼喊,当官的担心曹参恼怒,就引着曹参去后园游览,召见了那些小官,说说以后就放走了他们。曹参回来后,独自坐在帐中,也一边饮酒一边唱歌、呼喊,与小官们的呼声相应。曹参遇到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其掩饰。 <原文>
丙吉为相,驭史频罪,西曹罪之。吉曰:“以醉饱之过斥人,欲令安归乎?不过吐呕丞相车茵,西曹第忍之。“
<译文>
丙吉担任宰相时,他的车夫屡屡醉酒,西曹要处罚,丙吉却说:“就因为喝醉了酒而斥责别人,叫人怎么呆得下去呢?喝醉了酒,也不过就是呕吐物弄脏了丞相车子里的垫毯而已,西曹就忍住不要责怪他了。“ <原文>
张良亡匿,尝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上。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译文>
张良因犯法逃亡,曾从容不迫地在邳下游览。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起来:“张良感到惊谔,强忍着怒气,走到桥下,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头把脚伸出来穿上鞋,说:“你可以教育成才呀!“ <原文>
韩信好带长剑,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带长剑,能杀人乎?若能杀人,可杀我也;若不能杀人,从我胯下过。“韩信遂屈身,从胯下过。汉高祖任为大将军,信召市中少年,语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与其一校官也。
<译文>
韩信喜欢身佩长剑,在集市上,一位少年侮辱韩信。说:“你身佩长剑,但你敢杀人吗?如果你能杀人,可以把我杀了;如果你不能杀我,那么,就请你从我的两腿之间钻过去。“韩信于是弯着身体,从那位少年的两腿之间钻过。后来,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将曾经侮辱过自己的那个少年召到跟前,对他说:“你过去曾经欺负我,现在还可以欺负我吗?“那位少年求韩信饶命,韩信赦免了他的罪过,给他封了一个小官。 <原文>
韩安国为梁内史,坐法在狱中,被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燃,我即尿其上。“于后,安国得释放,任梁州*史,田甲惊走。安国曰:“若走,九族诛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见安国,安国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惧,安国赦其罪,又与田甲亭尉之官。
<译文>
韩安国担任梁国内史时,因犯法被关到监狱中。狱中小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问田甲:“冷却的灰可重新燃烧起来吗?“田甲说:“如果冷灰可以重燃,我就用小便浇熄。“后来,韩安国释放出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田甲吓得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如果逃走,就把他的家族都杀了;如果不走,可以原谅他的罪过。“田甲于是来见韩安国。韩安国问田甲:“冷灰今天重燃,你何不用尿浇熄呢?“田甲十分害怕,韩安国却原谅他的罪过,并授予他一个亭尉官职。 <原文>
直不疑为朗同舍,有告归者,误持同舍朗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舍,偿之。后告归者至,而归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译文>
直不疑住集体宿舍,有一个回家的人,误将同舍郎的金子拿走了。同舍郎怀疑直不疑偷走他的金子,直不疑表示认错,买了金子,还给了他。等到回家的人回来后,将同舍郎丢失的金子如数归还,同舍郎很惭愧。因此大家都称直不疑是忠厚的人。 <原文>
陈重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邻舍郎裤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市裤以还。
<译文>
陈重同宿舍有人回家去,误拿了邻宿舍人的一条裤子。主人怀疑是陈重所拿,陈重也不申辨,买了一条裤子还他。 <原文>
刘宽仁恕,虽仓卒末尝疾言剧色。夫人欲试之,趁朝装毕,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变,徐问婢曰:“羹烂汝手耶?“
<译文>
刘宽仁慈宽厚,即使仓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厉色。他的妻子想试试他,趁他刚穿好上朝服装的时候,妻子派婢子送来一碗肉汤,故意泼洒在刘宽的身上。刘宽神色不改,慢慢地问婢子说:“汤烫坏了你的手吗?“ <原文>
卓茂,性宽仁恭,爱乡里故旧,虽行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尝出,有人认其马。茂心知其谬,嘿解与之。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送马,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译文>
卓茂,性情宽厚,仁义待人,与乡里故旧友爱,即使行业不同,也友好融洽。卓茂曾经出门,有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卓茂明知这个人弄错了,但还是把马给了他。过几天,马的主人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于是将马还给卓茂,并表示道歉。卓茂就是如此不与人争。 <原文>
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
<译文>
刘伶曾经喝醉酒,与一俗人发生冲突。那人挽起衣袖,握拳冲过来。刘俗说:“我这像鸡肋一样的身子抵挡不住老兄的拳头。“那人大笑而收起拳头。 <原文>
娄师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曰:“吾辅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嫉也,将何求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译文>
娄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将上任,娄师德对他说:“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决不让你担忧。“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这样笑着接受它。“ <原文>
张全翁言,潞州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对曰:“臣无他,唯能忍尔。“太宗以为然。
<译文>
张全翁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家中五世同堂。唐太宗讨伐并州时,路过这家,召见他家长辈,问道:“你有什么办法使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长辈回答说:“我没有其他办法,只是能互相忍让。“太宗认为很对。 <原文>
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
<译文>
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堂,唐高宗亲自光临他家。问他何以能九世同堂,他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回答唐高宗。高宗感动得流下眼泪,于是赏给了他家绸缎。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④ 宥坐之器的出处
【词语】:宥座之器
【注音】:yòu zuò zhī qì
【释义】:1.即攲器。古时国君置于座右,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
【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
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之又损之道也。
——《荀子·宥坐》篇
【白话易解】: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堂上参观,看到一只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放在座右,用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曾听说过这样的器皿,空了它便倾斜,适中时它就端正,满了就会倾覆。英明的君主以此来作为最好的鉴诫,所以常常将它放置于座位的右边来警惕自己。”说完,孔子回过头来对子弟们说:“放水进去试试看。”于是,一位弟子把水灌了进去,恰到好处时,它便端正,然而继续加水,水满了它就倾覆。
孔子看了,叹息说道:“唉!一切事物哪有灌满了而不翻倒的道理呢?”子路疑惑,进一步向夫子问道:“敢问夫子,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什么办法吗?”孔子回答说:“聪明睿智而能自安于愚,功盖天下而能谦让自持,勇力足以震撼世界却能守之以怯懦,拥有四海的财富,但能谦逊自守,这是所说的谦抑再加谦抑的方法啊!”
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看到宥坐之器空时倾斜,真感到像为人求学,不能不加以勉力。因为不学习就没有相当的学问、智慧、能力从事好社会工作或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从小就当要珍惜时光努力向学,才不至于空有理想,而无实现它的真才实学。
而宥坐之器适中时便端正,这个道理,也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好似与人相处,过于疏远或是亲近过头,皆难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君子之交淡如水“,清淡如水,平和而自然,反让彼此感情更持久。凡事皆需有度,过犹不及,确实如此。
知道人生当把握时光学习,并通过勤苦学习与钻研,学识高了,技能强了,名利地位也接踵而至。届时,会不会产生自满、骄慢之心呢?古人有云:“满招损,谦受益。”过于自满,自以为是,就不易听进谏言。听不进谏言,犹如被蒙住了眼睛耳朵,不知晓其中的危害,灾祸由此产生。古代圣王大舜传位于大禹时,便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提醒时时要保持一颗恭谨慎重的心,莫让危害起于细微。
拥有名利地位人皆欢喜,殊不知,身居高位、名声显赫,此亦是福。古有云:“福兮祸所伏”,当福来临时,祸患可能也隐藏在其中了。因为任何事物若过分突显、暴露或张扬,便易招来妒忌、诽谤、陷害等不祥之事,祸患也常起于此。如此,有何方法能保持不覆呢?文中,夫子强调:“损之又损”,谦虚了再谦虚,方为持满之道。谦虚厚德能载福,《易经》中有六十四卦,独一“谦卦”六爻皆吉。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谦抑上更加谦抑,才是真正保持满而不覆的道理啊!
对此,我们可在古圣先贤中的事例中见到诸多榜样,如晏子身居高位,平常却恭谨自守,安于平淡生活,不与人争,辅佐三代君王,最终安享高寿;范仲淹怀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爱国爱民,纵然被贬亦不怨,随遇而安,德风流芳至今;韩琦度量过人,性情浑厚纯朴,从不崖岸自高。虽功盖天下,位居大臣之首,对人总是谦虚礼让;《忍经》中记载娄师德性格稳重,谦虚谨慎。他曾对弟弟说:「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忌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娄师德的弟弟听后,跪在地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决不让您担忧。」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啊,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这样笑着接受它。」
至此,不免感慨,世人难以做到之事,对他们而言,却是生活的日常行为。正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拥有一颗博大、谦卑的心胸,正如天能覆盖万物,大地能承载万物一样,持满而不溢。
我们也当时时以宥坐之器自我勉励,好学、有度、谦恭,以智慧德能服务社会,以厚德仁心载福,付出自己的心力,期望家族绵延不绝、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⑤ 孔子让弟子给宥坐之器注水的目的是什么
让学徒弟子注水的目的是启发他为人与做事的道理,得到的启发并不只是这个简单的道理,一个注水的实验说明了很多问题,在生活中有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能用到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