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大愿法师德相

大愿法师德相

发布时间: 2021-08-02 17:19:00

Ⅰ 大愿法师:如何持不妄语戒

印光大师---佛将妄语作为根本重戒,目的就是防止虚伪心,这才能得真修实证。

自古高僧,无论是古佛再来,还是菩萨示现,都以凡夫自居,决没有说我是佛、是菩萨的。佛在楞严经上特别强调:“我灭度后,一切菩萨及阿罗汉,化作种种形像,示现降生,度脱众生。不允许自己说自己是真菩萨,真阿罗汉,以此泄漏佛的密因,除非临终前留下遗嘱说明。”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临终时尚且不说破,目的要让后学励志精修,不至于有点成就自以为是,以凡滥圣。如今的魔徒,胡说自己得道、开悟、得神通,说自己是菩萨;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吸引无知的人效法,他们就是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的大妄语人。这种大妄语的罪,比五逆十恶要严重百千万倍。大妄语师徒,当永堕无间地狱,永受极苦,不得出离。何苦为了一时的虚名浮利,承受长劫的惨罚酷刑?修行人必须韬光隐德,发露罪愆。倘若虚张声势,充假场面,纵然有些修行功夫,也被虚伪心所磨灭。所以佛将妄语作为根本重戒,目的就是防止虚伪心,这才能得真修实证。修行人不可向任何人夸耀自己的工夫。

《文钞增广卷一-与林枝芬居士书二》、《文钞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Ⅱ 在寺庙里见过大愿法师后,满脑子都是他的影子怎么

没事 每天念诵佛号 自然而然

Ⅲ 大愿法师:在学佛的道路上怎样才能不迷失方向

我们在六道苦海里面挣扎,我们要生起这样迫切的皈依之心去祈祷三宝,所以要皈命三宝。所以我们要知道皈依它不仅仅是一道走进佛门的手续,更加不是说通过一次皈依的仪式就可以大功告成的。
我们要知道,皈依它本身就是我们从皈依到成佛始终都需要修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根本的修行方法。任何法门都是对皈依三宝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释,任何法门都是由浅至深在解释皈依三宝。
有一些人以为说皈依三宝只是学佛的开始,跟修行没有多大的关系,皈依之前他不了解三宝的功德;皈依的时候,他没有生起畏惧心和信心,不能够得到皈依体;皈依以后也没有去修习皈依,所以他渐渐地对三宝的信心就逐步地淡化了,逐步地动摇了。所以学佛时间虽然很久,但是进步非常缓慢。并且时间久了以后更糟糕的是什么?以前世俗的习气和凡夫心又故态复萌了,甚至于变本加厉了。所以学佛就觉得不相应,觉得经上说,修这个法有多少多少功德,怎么好,怎么好,怎么我都看不到?我都没有得到呢?学佛产生一个无力感、无助感,对三宝的信心动摇了。原因在于什么?原因在于最初就没有得到皈依体,最初心就没有与佛法相应。这一切都是因为,虽然他已经皈依三宝了,但是没有真正地生起对三宝的信赖感和归宿感。
我们一定要从根本法上起修,反复地忆念三宝的功德,反复地修习皈依,对三宝产生最真切的信赖,生起最强烈的归宿感。这样才不至于在学佛的道路上面迷失方向。
我们要知道,我们皈依三宝,忆念三宝的过程就是学习诸佛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过程,也是将自身融入三宝的无尽功德藏的过程。通过对诸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克隆,最终在自身成就三宝功德。
----节选自大愿法师《随念三宝经讲记》

Ⅳ 大愿法师讲解《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的文字版哪里

如果对佛学有兴趣看这个你会有大发现,这才是佛教终极秘密!
1.佛成佛以后,首先直接的给众生开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华严经》,准备讲明“次第一心三藏”的当下开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圆满。但是发现事与愿违,许多人不能接受。他们有的执着苦修苦证,有的执着自然外道,有的执着求神通术。。。当时印度就有96种外道。无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导,不与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着没有人会听佛的开示。2.为了破这些外道,佛讲了《阿含经》,十二因缘法等进行接引,用因缘法来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们的“果位”。这个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罗汉,辟支佛。属于不了义二乘人的果位。所谓不了义是指这个所证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针对众生不同的喜好执着,比如有的人喜欢执相修行,有的人喜欢执空修行等,都为他们讲各自的经典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藏教菩萨 → 他们的发心很大,执着在事相上来行持,也就是说他们是执相修行,行有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忏,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为的去行善,这叫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灭法,不能成佛。因为佛法不讲善只讲真。但是他们会得到很大的人天福报!但是因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功德是必须明心见性开悟)我们修行人学佛目的不是为了得福报,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报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恶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场不出轮回。 佛为了接引有缘众生先入佛门再说,总比闻不到法强,因此为这部分执相才愿意修行的众生开示了《无量寿经》《地藏经》等,这是藏教菩萨所修经典。所以我们可以与古代的梁武帝比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庙,度了十几万人出家,到最后还不得好死,达摩祖师直接告他说:“你没有功德”。通教菩萨 → 这了接引藏教菩萨放弃有为修行更上一个层次,也为了把喜欢执空修行的人接引进佛门,佛用《金刚经》《六百部般若》来破执相修行的有为法,《金刚经》就是把有为法判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金刚经》就是来接换《无量寿经》《地藏经》的。《金刚经》讲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怎么了? 行邪法不能见如来。这是佛讲的,所以我们念佛,拜佛,供养舍利,建寺庙有什么用啊?!这些与成佛与你明心见性没有关系,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谓那些念佛 拜佛 供养舍利,只能做为佛法形式上的有缘辅助接引众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与成佛无关。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经藏开了智慧才行。所以当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练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觉得是对的也跟风去做,不会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从而占用自己大量的学法时间去跑佛事啊等,还觉得这是自己往生的资粮,这不是与佛做交易吗?用世间人的想法与佛再做交换吗?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几千声佛号啊,还念经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这种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通教就是指禅宗的修行,执空修行,破一切相归空相,连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为无明相,这叫禅宗的无为法。他执在空相里不出来了,他却不知道空是对有而讲的,空本身也是一种相,是空相。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现有相,现空相,随缘自在变现。真心本来面目是非有为,非无为,非不有为,非不无为. 禅宗所认为的这个“无为法”,通过禅定的功夫来修成的,是不是以有为之心 修无为之法?!所以仍然判为是有为法,以有为之心修无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严经》第六卷中文殊菩萨就把月光童子还有孙陀罗难陀一些人修的禅宗判为不能成就。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此法门“恒沙莫一,亿劫希成”,就是讲修行这个法门能成就的人是恒河沙数的人中难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根基,这个银河系可能还没有恒河沙数的修行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是亿劫希成。可见是甚难成就的法门。别教菩萨 → 因此为了破掉众生在有相与空相两个相上的执着,接引众生继续探求真理,这个时候通过《华严经》,《圆觉经》开示众生从亦空亦有两个门而入,在禅宗见空性的基础上,从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圆融。这里的破掉不是世间法里的破,世间法讲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见性而不是破相见性。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破了,并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华严经》,《圆觉经》为代表经典,来接换《金刚经》。所以从开始讲“次第一心三藏”难以被人理解到绕了一大圈,众生撞到南墙又撞到北墙,路都行不通,这才发现原来真的不能执着于一部经,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阶一样,需要一个认知过程。这样众生就容易放下情执心,不再抱有先入为主的老观念,解放思想,比较开明了。就像我们要过河,只能乘船,过了河,还要船吗?有的人就是不肯丢下船,扛着船继续行,以至于障碍了自己前行的进程。这时再看《华严经》,《圆觉经》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这才理解佛之前讲的那些经那些法门啊是针对当时自己的根机而讲,是应机施教。并不究竟。当时自己就那样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导。圆教菩萨 → 到了法华涅盘时,佛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对弟子们说:【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讲【唯此一真实,余二则非真】(《请见法华经原文》):唯有这部经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认定这部《法华经》才是我佛所要讲的,前面那些经典是引导你们最终流入此《法华经》的,也就是说,《法华经》是前面藏教,通教,别教里任何一部经的接换经,这是方便说,究竟说为:《法华经》为十法界任何一个国土中佛讲的无量经中任何一部的最终接换经。此经破前的小乘因缘经及不了义大乘经。其实佛在成佛后当下就可以讲此《法华经》的,《法华经》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为了开示众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当时没有正法氛围,讲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会破法毁谤。因而佛讲了这么多经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导,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为了最后讲清“一心三藏”的辅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没有学过三藏十二部经能接受这个《法华经》的话,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弯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园,回归如来藏妙真如性。其实佛在之前41年的传法中,无时不在讲《法华经》只不过那时是旁敲侧击,暗示着讲,给弟子们心里留下一个痕迹。到了法华涅盘时,佛才全面的讲,正式的讲,直接的讲,真话真说,指出弟子们必须受持此《法华经》这样我才与授记成佛,这时佛已不问根性,只讲唯一佛乘。。《法华经》全名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佛最后七年就为了讲这部《法华经》。《无量义经》为《法华经》打前阵,《涅盘经》为《法华经》收尾。《楞严经》原名《妙法莲华王》,与《法华经》是同一部经,《法华经》是总讲,正面直接讲,《楞严经》是细讲,是从正反两面讲,把《法华经》要讲的道理全面展开着讲。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两部大经。圆教佛法是从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说空,遇空说有,非空非有当下即空即有。圆融圆满圆通十法界万法为当人当下一念当下随缘变现。此法不立修证,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印光祖师遗训说为:“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等觉菩萨就是像观音菩萨那样的大菩萨的果位!

Ⅳ 大愿法师:修行中怎样子才能够“离于妄想”

净空法师---为什么对初学者提倡念经?念佛号不容易,一面念佛号一面打妄想,你的佛号不得力。所以叫你先念经,念到心地清净,念到功夫成片,才专念佛号。

“便持经戒”,就是读诵劝进。天天要念经,念经有两个目的:一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读经不求解义,只是一句接一句的念,使妄想、分别、执著渗透不进来,就是把妄想、执著念掉,跟念佛号目标完全相同。为什么对初学者提倡念经?因为你一打妄想,经就念错,马上就把妄想找出来。念佛号不容易,一面念佛号一面打妄想,你的佛号不得力。所以叫你先念经,念到心地清净,念到功夫成片,才专念佛号。那个时候念佛号,一念相应一念佛。所以,这是过渡时期接引的方法。念经第二个目标是依教修行。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作法,到底那些是善的,那些是恶的,经典为我们说出来。经上讲那些是善法,劝我们要做;那些是恶法,劝我们不能做。经念得很熟,一遇到事情,你就能立刻判断是善是恶。是善就做,是恶就止,这就是修行的依靠。

修行在那里?在起心动念之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经教要是不熟,你依什么修行?依自己的妄想修行,靠不住!你以为是善的,说不定是恶;你以为是恶的,说不定是善。你把是非善恶都搞颠倒了,所以要依经典上的教训,来修正我们的见解、思想、行持。读经是这两个目标。这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所以‘便持经戒’一句,包括三福末后的两句。

Ⅵ 大愿法师讲解戒律书籍如何购买,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律篇)

大藏经有 经 律 论 三部分 这律就是讲戒律的 你可以找来读下 最简单的戒律 就是 杀 盗 淫 妄 酒 这是应该遵守的 但是 你要明白为什么要有戒律 不可死板 佛学 最根本的 还是明心见性 所谓明心 就是了解自己的心 所谓明 道德经说自知者明 智人者智 所以 你先要了解自己的心 市委明心 而后 官一切法无我 从而见到自性 整个过程是为明心见性 清楚自己的每个念头 然后 推荐一个法门就是忏悔 忏悔自己做过的错事 譬如 杀生 偷盗 我本人 所有戒都破过 刚刚忏悔而知自己的错误 真可谓 觉今是而昨非 另外推荐一部经 大乘理趣六般若菠萝蜜经 参考里面的那个 持戒 部分 必能有所收获

Ⅶ 大愿法师:成佛真的要三大阿僧袛劫吗

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之所以需要那么长时间是因为很多时候人修行走错方向了。真正的成佛就是明心见性,不仅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你真努力今生就能成佛

Ⅷ 大愿法师的个人简介

大愿法师是中国佛教界年青一代的高僧,1971年出生在风景怡人的洞庭湖畔,湖南沅江市东南湖芦苇场。父亲是附近中学教师,母亲是一个朴实善良、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子女三个,法师为家中长子,从小勤奋好学、天赋极高,倍受父母、师长疼爱,法师宿世善根佛缘深厚、自幼爱跟母亲去寺院礼佛,后读书接触佛学经论。1988年以优异成绩入读于湖南财经学院,在读书其间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佛法,于1990年8月依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得天柱上人授予曹洞宗第二十五代传人(界慧大愿禅师),于南台寺宝昙大和尚得戒,于香港宝林寺圣一大和尚得法,授予沩仰宗第十代传人(衍慧智明禅师)

Ⅸ 大愿法师:怎样判断我们是不是真正地在走向开悟

从五个方面就可以判断得到了。真正开悟的人,他的心智模式彻底改变过来了,将凡夫心转变为佛心。
1、去境界的误区。

升华五毒为菩提智慧。没有开悟以前,我们要断贪、断瞋、断痴、断慢、断疑。开悟以后就知道,五毒烦恼本来也是菩提自性,就能够当下升华为菩提智慧,不再有此为所断,彼为所取,没有所断、所取,没有能取、所取,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作善恶平等一味观,即是见性成佛道。
2、去时间的误区。

没有开悟以前,总是想着:我什么时候能够成就啊?真正地彻悟以后就能够知道,一念即三世,三世即一念,不再有“我需要多长时间可证圣果”的疑惑。开悟以后就明白,成就在当下,在每一个念头之中。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就知道一切念头的生起都能够看作是我们心性的自我光辉,是我们本觉能量的显现。这个时候不会执著于念头,也不拒绝它们,只是欢迎它们全部融入到真如自性的大海之中来,融入到本觉的广大怀抱之中来。
3、去心性的误区。

明了我们的自性本来具足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体性智,在一心中圆满具足,所以外无可断之法,内无新生之智,一切都是自在无为任运的。
4、去自性的误区。

上师本尊的一切功德在自性之中都圆满具足,不需要向外去攀缘。南岳慧思大师就说:“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亦不得,得亦非真。”这个都是开悟的法语,都是说明他已经去了、消除了自性的误区。
5、去慧的误区。

开悟以后就明白是上师加持自己修证而成就的,不是听闻理解而得的。因为你听闻理解的那个是生灭法,你有开始听的时候,有你理解的时候,生灭法,由生灭法是不会去到不生不灭法。所以修上师瑜伽,我们的心与上师的智慧心相应,就能够好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证悟。
——摘编自广东四会六祖寺上大下愿法师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学记》

热点内容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答案 发布:2025-05-25 14:09:24 浏览:756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 发布:2025-05-25 12:45:12 浏览:733
生物除臭池 发布:2025-05-25 12:44:35 浏览:554
2016年考研数学一 发布:2025-05-25 12:43:30 浏览:602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发布:2025-05-25 12:41:39 浏览:993
北美英语 发布:2025-05-25 12:01:03 浏览:4
教师公寓租房 发布:2025-05-25 08:52:15 浏览:160
2014年小学师德考核方案 发布:2025-05-25 08:50:44 浏览:152
给教师的评语 发布:2025-05-25 08:45:41 浏览:745
南昌在哪里 发布:2025-05-25 07:16:06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