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传统文化师德

传统文化师德

发布时间: 2021-08-03 12:19:14

① 新时期师德修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明古国的中国,蕴育了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融合为一体,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② 简述我国古代优良师德传统的内容

古代重视思想教育,所以对老师极为敬重。老师是与天地君亲(父母)并列的… 而担任教师的一般都是大儒,德高望重,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具体内容,麻烦楼主查查教育史,传统文化一类的信息吧!

③ 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师德师风建设是建筑什么的长城

搜一下: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师德师风建设是建筑什么的长城

④ 师德的典故

孔子既注重礼貌,又很强调要有真情实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来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他看见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路上碰到的也赶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赶紧迎上去。乐师走到台阶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台阶”。当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席子”。等乐师坐下以后,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送走乐师以后,学生子张便问道:“这样不是太麻烦吗?”孔子回答说:“接待盲人就应该 ..........

⑤ 古代师德小故事

文化巨人——孔子的师德故事

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⑥ 关于师德的例子

文化巨人——孔子的师德故事

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

望采纳,谢谢!

⑦ 唐代师德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阵地,其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育人是教师的本分,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作,也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要求,更是新时代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

汲取传统师德营养

中华师道传承已久。

春秋时期,孔子独特的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的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的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的榜样。孔子师德观的核心:在教育对象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仁爱”思想;在教学态度上,始终坚持“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坚持身体力行的示范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为学生做出勤学、勤思、多闻的示范。

汉代从官学择师的条件中我们可以窥见这时作为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同时出现了诸如贾谊、董仲舒、王充、杨雄等不同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提出了影响后世的师德观。汉代学者杨雄在《法言·学行》中将“师”与“范”联合起来,第一次形成了“师范”的观念,认为教师应当是世人的模范:“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一思想对后代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代教育家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明确了教师的任务,一是传道,即进行政治伦理道德教育,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是首要任务,是教师任务的核心和灵魂。二是授业,即进行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学。三是解惑,即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现代教师其道德境界的修炼与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于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与感化。师德建设应汲取我国古代传统师道营养,并从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思想中挖掘师德内涵。

肩负育师神圣使命

加强新时代师德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基本前提。高等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抓立德树人工作,就要抓好教师教书育人。

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首先要有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教育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包括教育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新时代师德建设是强化高师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新时代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神圣使命,其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具有更高的要求。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加强新时代师德建设是提升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肩负着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重任。师范生是未来教师,师范生培养需要一批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师德建设应处在高师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予以落实;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应放在高师院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加以推进。

强化引领师德建设

师德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追求,高等师范院校应当将师德价值引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传承弘扬师爱精神,强化精神引领作用。师爱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应有的感情修养。高尚纯洁的师爱,能引起师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高师院校的师德建设必须具有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恒心和全心全意培养、教育学生的强烈责任感。要创新师德修养教师培训课程,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爱国主义精神与敬业奉献精神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价值引领,传承中华师道。

高师院校应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牵头部门明确、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工作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一要成立师德师风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师德教育、师德考核、师德监督、师德激励、师德惩处提出意见。二要实行教师师德承诺机制,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规范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三要加强职后培训的师德教育,让师德建设贯穿教师发展生涯全过程。四要落实教师管理“严管与厚爱、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原则,高师院校要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位。

“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铸造灵魂、育人新生的过程。新时代的师范教育应着力加强师德建设,既要坚守铸魂的朴素真谛,还要把握育人的时代脉搏。高等师范院校要坚定历史担当与使命担当,以教师的高尚师德推动形成价值引领与精神感召,进而造就大批具有更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卓越教师。

要系统开展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爱学生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全方位构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未来卓越教师。通过组织经典诵读、开设专门课程、启动“师德第一课”、进行公益支教、开展志愿服务等形式,建立师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引导师范生提高对教师职业特性和社会角色的认同,切实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涵养教育情怀,做到知行合一,力求实现师范生思想素质、道德水平、价值立场的持续提升。

⑧ 中国传统文化对师德培养的作用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指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同时在教育学生
时要勤奋教导、永不疲倦,即“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大教育家孔子
在《礼记·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也就是说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知道不足,知
道不足才能努力学习。西汉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别强调“学而不厌”的重要性,他说:“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也就是说,教师学习上勤奋努力,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明达;道义上刻苦努力,
品德就会与日俱增,日有长进的。此外,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育者更要要诲人不倦。柳宗元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切身感受,曾强调到“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他说:“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也就是说,若说讲道理和古代文辞,我是从来不对向我请教的人缄默不言的。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突出强调教师的行动教育,指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孔子曾经说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如果教师道德高尚、作风正派、行为端正,不需要相应的命令,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行为模式而行为,如果教师本身道德有问题,那么教师的命令学生是不会服从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归之”,主张“教者必以正”。西汉学者扬雄更是明确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可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这种巨大教育力量,
是来源于教育者的自我对象化的严格律己性和通过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潜移默
化的真实感受,因此,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敬仰、信任、共鸣、向往和模仿,从
而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三)学习之道,有教无类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学习之道,有教无类”的卓越思想,主张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那之前,“学在官府”,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有权接受教育,也就意味着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孔子创办了私学,他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报复。他的弟子不分贵族,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在他创办的学校接受教育。可以说“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并由此形成了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师德伦理思想。

⑨ 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认为知识储蓄处于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什么地位

师德师风的建设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品德修养,它是成功与否的基础,知识储备在其次,一个人即使再聪明,再有知识,没有好的品德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热点内容
内派教师 发布:2025-09-11 19:02:33 浏览:884
柚木老师 发布:2025-09-11 18:36:33 浏览:488
爱因斯坦教育 发布:2025-09-11 15:40:39 浏览:582
李建老师 发布:2025-09-11 14:09:05 浏览:237
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发布:2025-09-11 09:35:01 浏览:124
师德师风政治学习心得 发布:2025-09-11 09:06:43 浏览:485
阶梯数学4 发布:2025-09-11 07:08:42 浏览:884
氧分子的化学符号 发布:2025-09-11 07:06:35 浏览:28
化学课程论 发布:2025-09-11 04:13:35 浏览:883
新疆特岗化学 发布:2025-09-11 04:05:34 浏览: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