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师德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1 对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要关心热爱,做到无隐无私
孔子主张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他说:“爱之,能忽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2 对待教学内容与教学态度,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应当勤奋学习,精通业务。在教学业务方面,孔子认为教师应主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的态度,并提出了“学而不厌”(《论语・述而》)这一流传至今的重要主张。
3 对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应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
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㈢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㈣ 孔子的师德观有哪些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私。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孔子师德教育思想扩展阅读: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而孔子也能接受学生的批评,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平等的师生观。
㈤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㈥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文献,对我国传统教育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1.重视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把发展教育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国家人口众多了,要使人民富裕,富裕了要进行教化: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他_为通过教育的道德教化,社会治理效果比单纯依靠法制更好。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教育目标是培训内圣外王的君子 孔子提出了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他强调,“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并对君子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一段提出君子包括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目标和《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实质上开启了儒家教育追求“内圣外王”目标的思想源流。 来源:知识文库
㈦ 孔子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倾尽心 血献身教育,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1.教育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庶”、“富”、“教”。“庶”指较多劳动力,“富”指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指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先天素质,“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2.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利于教育和文化发展。它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孔子提出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4.教学内容:
孔子创立私学,以“六艺”为内容,主要教材是孔子编撰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教学的特点有: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存劳动
5.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人);因材施教。
6.道德教育: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仁” 与“礼”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原则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 改过。
7.教师条件:
孔子认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1)学而不厌(2)温故知新(3)诲人不倦(4)以身作则(5)爱护学生(6)教学相长
8.历史贡献: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很多贡献;如 强调教育的作用,创立私学,编纂六经,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等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全面、正确地去评价,批判继承
㈧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有教无类这个成语出自孔子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的有教无类在我们现代教育中也有直接体现,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践行“有教无类”,人有聪明有愚笨,学习有快有慢,我国现在施行的小学六年以及初中三年就是有教无类,践行有教无类的理念。
而我们现在教育中真正意义上的分科教育是从大学开始的,也就是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所以现在教育中,大学之前都是通识教育,大学之后才开始专业人才的培养。
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
不论学生的等级阶层如何,都有资格接受教育。因为春秋时期只有贵族才能接受专教育,孔子属的这个观点促进了私学的兴起,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后世的教育观点因此而起。。
有教无类,说的是教育的对象。既然说的是公平,也就是对于大家都一视同仁,无论贵贱与贫富。
有教无类: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才施教: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因用不同的方法教育
3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向他人学习是很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