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钱穆师生

钱穆师生

发布时间: 2021-08-05 00:02:26

『壹』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的迁移路线

一、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的迁移路线

1938年2月中旬到同年4月28日,长沙临时大学从长沙搬迁到昆明。师生主要有三条路线迁入昆明。

1、步行迁滇香港越南路线

经广州、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市,再坐火车到昆明。走这条路线的重要教授有陈寅恪等。陈教授的妻子因为心脏病被留在香港由许地山照顾。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选择了这条路线。

2、广西-越南路线

广西政府曾经邀请长沙临大师生迁移到桂林等地办学。临大常委采纳了北大经济系主任秦瓒教授的建议,决定仍然迁往更加安全的云南。

为了向广西政府解释学校不迁移到广西的原因,学校派遣陈岱孙教授去向广西说明。同行的有朱自清、冯友兰、钱穆、汤用彤、贺麟等十多人,由朱自清任团长。他们一行从长沙乘坐汽车经过桂林、柳州到南宁,再经过镇南关到越南河内,最后顺滇越铁路到达昆明。

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也选择了这条道路。他们从长沙坐火车到桂林,再从桂林换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到越南,沿滇越铁路到达昆明。

3、湘黔滇旅行团

这是最艰苦的迁移路线。1938年2月19日师生开始迁移,共计336人。师生徒步经过湖南湘西进入贵州,最后抵达云南昆明。

4月28日,师生经过艰苦跋涉到达昆明。迁移全程约三千里,可能为学生大规模迁徙路程之最。师生把这次迁移办成教学任务,在途中对抗日救国进行积极宣传,同时也不忘记在途中学习与实践。

二、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长沙临大,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是一所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长沙的临时性大学。

1935年,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湖南长沙。1937年10月,1600多名来自三校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长沙。1937年10月25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学。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8月建立,到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

『贰』 陈寅恪和鲁迅是同窗,两人妻子是师生,为何不愿公开谈论

亲情之外,同窗之谊最为难得。在民国的一众名人中,关系向来错综复杂,可却鲜少有人知道陈寅恪与鲁迅之间的关系。

一来,他们在年龄上有些差距,二来,他们从不在公开场合讨论。

众人只当他们是陌路,可到了陈寅恪晚年,他才不经意泄露,与鲁迅是同窗,他们的夫人更是师生关系。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不需要任何人,陈寅恪三个字便足以证明他自己。

他是行动不便、双眼不明的国学大师,是与吕思勉、陈垣、钱穆齐名的“前辈史学四大家”,是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齐名的“清华四大哲人”。

『叁』 关于闻一多

http://ke..com/view/3771.htm

『肆』 老夫少妻的例子

中国现代大文豪鲁迅就是一个例子。1923年,鲁迅就认识了小他18岁的女学生许广平,但他们的恋爱关系是在许广平于1925年6月30日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后,才开始的。

双方接着互通情书(即著名的《两地书》),持续了两年多,终于在1927年10月3日,在上海开始了同居生活。

鲁迅和许广平的恋情和结合,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人史上的一段佳话。

另一位五四才子文人是在二十年代因文学理念不合而与鲁迅大打笔战的梁实秋,在恋爱观方面却和鲁迅“志同道合”。

1974年,梁实秋的元配程季淑在台湾意外去世,梁实秋哀恸不已,写了一本名为《槐园梦忆》的书,回忆他与夫人从相识、相守到分离的故事。可是,在三个月后,梁实秋就遇到歌影坛才女韩菁清,并展开热烈追求。

在追求比他小近30岁的韩菁清的过程中,梁实秋写了上千封情书,有时一天竟要写三封之多,他们的恋情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和反对,但两人还是力排众议于1975年5月9日结婚。

两人婚后十分恩爱,在没有后顾之忧下,梁实秋花了十年完成《英国文学史》的翻译,朋友们才开始肯定韩对梁的贡献。这自然也就成了中国现代文人史上的另一段佳话。

曾经和梁实秋交情不错的台湾“文化顽童”,刚刚当选“立委”的李敖,在这方面也不让梁实秋专美于前,他和现任妻子“小屯”之间的年龄差距,同梁实秋和韩菁清差不多,相差29岁。两人恋爱8年,结婚12年,至今婚姻美满。而作家柏杨也早于1978年娶了年轻约20岁的女诗人张香华。

老夫少妻并不是浪漫文学才子的专利。道德文章皆为人敬仰的国学大师钱穆1956年在香港和学生胡美琦结婚时,他62岁,她20多岁,两人年龄相差30多年。

武侠小说家金庸在《神雕侠侣》最新修订版的后记中,专门提到了钱胡的这段“师生恋”,指出他们的结合当时曾经受到徐讠于等香港文人的批判,但是他却亲眼见到钱穆夫妇婚后幸福的生活,对他们深为敬佩。

大概是受到“钱穆精神”的鼓舞,金庸本人后来也娶了个比他小足足26岁的现任妻子林乐怡。金庸对两人的相遇讳莫如深,传言他是在一间茶餐厅遇到当时不到20岁的林乐怡。据说,当时金庸经营的《明报》陷入瓶颈,林乐怡鼓舞了他,也点燃两人的爱情火花。

和金庸同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的香港才子商人、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在“老夫少妻”的年龄差距方面,创下了仅次于杨振宁“辉煌记录”。1989年,77岁的安子介在妻子死后两年续弦,娶了30岁的植字秘书郑惠荣为妻,两人年龄相差47岁!

安子介也是个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发明家,除熟练掌握英、日、法、德、西班牙语言外,还涉猎其他多种语言,并且发明了安子介汉学电脑编码法和安子介写字机。

安子介在华人名人圈里保持至今的“老夫少妻年龄差”记录,要等年龄相差54岁的杨振宁和翁帆正式结婚后才被刷新。

『伍』 南怀瑾与钱穆的区别,各方面。

长忆峨嵋路 绳床月满天
1918年,南怀瑾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现为县级乐清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家世代都乐善好施,并且每一代都有人出家,在历史上亦出过几位高僧。---编者附加)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焉。
他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抗战军兴,南怀瑾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在川时又就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恳植,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侩奇士。复又辞去敦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嵋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禅寺灵岩寺,南怀瑾至交传西法师在此寺住持。当时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德,他散尽亿万家财,行脚遍天下,求法忘躯,大彻大悟,潜心内籍,栖志心宗,悲大道之沉沦,众生之颠沛,乃以如来家业、孔老薪传,立己立人而及国家天下,与虚云大法师并世弘法,南怀瑾即其得意门生。
南怀瑾时常往来于青城山,结识了袁焕仙。袁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后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而师生情谊甚笃,有如父子焉。南怀瑾其时正二十五岁华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传,并随袁老先生赴重庆参访虚云大法师,随老师到潼南玉溪口过冬,更得老师亲炙:心得更是非同一般。其后,南怀瑾为求深入研究佛法,离开成都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闭关修持。
峨嵋山是中国佛敦五大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道场。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师开山,地处悬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两条崎岖的山路可通,山上无水,所用只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人迹罕至,为闭关静修的好去处。由于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经,又有挚友印华法师的提议,以及普钦大法师的首肯,南怀瑾便选定此处闭关了。
三年闭关阅藏,南怀瑾穿上僧衣,斋戒素食,日夜苦读佛家经典,印证个人修持所得。其间,袁焕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这位弟子,并在大坪寺为侩众们举行了一次禅七,又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对联——“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对于这一段生活,南怀瑾留有深深的记忆,“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对提议他到此处闭关的印华法师,南怀瑾心中亦时时感念。印华法师为当时川西尼众中之翘楚,南怀瑾闭关期间,她是虔诚发心供养的外护之一。南怀瑾在一首忆印华法师的诗中写道;“
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
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
对当时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细的描述,亦对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挚的友情。
后来,南怀瑾从峨嵋山来到五通桥多宝寺闭关潜修,后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抄书丛之中,披阅了《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典籍。
1945年,南怀瑾在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风了和尚为他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为他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查官谢子厚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也许由于南怀瑾拥有当时西康行辕公署少将参议的头衔,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带得到顺利的安排,并有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的方便。总之,南先生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师的印证,承认他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后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南怀瑾传授了显密大小戒律,并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给了南怀瑾。
在川九年,南怀瑾终于修得大成,岂非前世因缘?南怀瑾有诗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

热点内容
有违师德的故事 发布:2025-05-24 14:23:44 浏览:965
绘本如何 发布:2025-05-24 09:23:40 浏览:998
金蝶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24 08:18:25 浏览:958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自评报告 发布:2025-05-24 07:26:30 浏览:558
师德师风知识竞赛 发布:2025-05-24 06:49:19 浏览:759
生物实验高中 发布:2025-05-24 03:14:39 浏览:908
一年级上册数学算式题 发布:2025-05-24 02:46:10 浏览:378
欧美教师诱惑 发布:2025-05-24 01:59:43 浏览:581
化学画图 发布:2025-05-24 01:46:17 浏览:338
征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发布:2025-05-24 01:36:07 浏览: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