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蒙学中的师德

蒙学中的师德

发布时间: 2021-08-05 03:29:41

『壹』 论述学习幼儿蒙学经典的好处

提高记忆力,学习能力。
关键是学习方法。要从兴趣点出发,有的孩子以唱的形式听的时间长,表现主动积极,那就唱,先带进来,一段时间后,在深入一些。

『贰』 蒙学的中国古文学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等。
至于“四书五经”等等,那是“大学”了,起码也是“中学”。
经、史、子、集
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说、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四十类中,流别繁碎者,又各析子目。
所录之书,各以时代为次,历代帝王著作,从《隋书、经籍志》例,冠于各代之首,同时期的人,以登第之年或生卒年,或平生往来唱和之人排列;无可考者,则附于本代之末。
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
各类之首,冠以小序。
子目之后,有案语。叙述该类学术要旨,源流正变及其分类立名的理由,每类之下收录各书的提要,评介作者,本书得失,版本卷帙以及文学增删,体例极为严谨。

『叁』 中国传统蒙学有哪些

所谓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则《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1、《三字经》

《三字经》的成书,没有确切的著者,传闻称为南宋王应鳞编。清代贺兴思在《三字经注解备注》记载“宋儒王伯候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不过有待考究。

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当中,《三字经》最为浅显易懂,其言简意赅,取材典范,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2、《千字文》

《千字文》,全称《次韵王羲之之书千字文》,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原是梁武帝萧衍为了诸王的书法学习,命周兴嗣拓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体编撰而成。

《千字文》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篇,全文无一重复字体,而且条理清晰、对仗工整,囊括天文、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知识。

3、《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一本关于姓氏的传统启蒙读物,成为北宋年间。为钱塘某书生所编撰,具体姓名不详。

《百家姓》非指一百个中华姓氏,原书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肆』 今天蒙学的意义 如何对当今中国的传统蒙学教育作出评价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开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古代蒙养教育的传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蒙以养正。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
第二、德教为先。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对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第三、习惯养成。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在我国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规定得具体详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第四、环境濡染。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这一思想与实践被荀子概括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国传统处世箴言、家训教诲中几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谨慎交友的训诫。此外,古人也已经注意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问题。认为“父兄教之于家,师长教之于塾,内外夹持,循循规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陈宏谋《养正遗规》)
传统蒙养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首先,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在未成年人德育中应注重早教固本。蒙养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当然也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的正确道德观的教育、熏陶,对奠定我们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极为必要。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重视品德教育从母亲开始、从人生的最初开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果抓住这一阶段的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养正”的教育,就能为以后优良道德品质的“成型”打下扎实的根基。其次,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此外,在对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更要言传身教并施,注重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训导、激励孩子。再次,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当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社会风尚、现代传媒、法制环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际关系环境等,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力度,注意将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以身立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在今天似乎由学校教育解决了,但这一观点的实质也是强调德育环境问题,它启发我们要注意教育的多主体性,以更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伍』 古代的蒙学教育指的是什么

古代的蒙学抄教育,是指连接于小学与学前幼童之间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它通过乡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儿童进行知识传授和道德启蒙。

在这方面,宋代取得了重要成就。宋代蒙学的场所有乡学、村校、家塾、舍馆等,还有利用农闲季节专为贫民子弟设置的冬学。

『陆』 中国蒙学是怎样形成的

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开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古代蒙养教育的传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蒙以养正。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二是注重儿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长还制订了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各阶段的道德教育规程,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司马光曾经针对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认为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 第二、德教为先。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对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第三、习惯养成。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应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规矩去做。”在我国传统家训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学童的行为习惯规定得具体详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规》,在学童刚开蒙识字时,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 第四、环境濡染。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这一思想与实践被荀子概括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国传统处世箴言、家训教诲中几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谨慎交友的训诫。此外,古人也已经注意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问题。认为“父兄教之于家,师长教之于塾,内外夹持,循循规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陈宏谋《养正遗规》) 传统蒙养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首先,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在未成年人德育中应注重早教固本。蒙养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当然也包括托儿所、幼儿园)的正确道德观的教育、熏陶,对奠定我们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极为必要。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重视品德教育从母亲开始、从人生的最初开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果抓住这一阶段的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养正”的教育,就能为以后优良道德品质的“成型”打下扎实的根基。其次,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此外,在对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更要言传身教并施,注重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训导、激励孩子。再次,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当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比古人复杂得多,社会风尚、现代传媒、法制环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际关系环境等,对儿童品德培养的影响作用日渐增大,因而更应该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大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力度,注意将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以身立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在今天似乎由学校教育解决了,但这一观点的实质也是强调德育环境问题,它启发我们要注意教育的多主体性,以更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柒』 唐宋私学中的蒙学教育给你什么感受

唐宋诗学中的蒙学教育给我的感受是古人真的是太聪明了

『捌』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能列为“蒙学”的有哪些例如三字经、百家姓。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小儿语,弟子规,五字鉴,千家诗,小学诗,蒙求,增广贤文,名贤集,世说新语,二十四孝,弟子职,修身,朱子家训,唐诗三百首,说苑粹英,训蒙骈句,声律启蒙,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笠翁对韵,格言联璧

『玖』 请问《三字经》《弟子规》《蒙学》《家训》等经典名篇中的德育故事

“幻世涤尘”吧中有《三字经》《弟子规》原文,其他的传统经典古籍,希望大家不断添加!

『拾』 《蒙学十三经》是指哪13部经典蒙学读物

13部经典蒙学读物——识字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训诫类的《小儿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和《论语》,韵语类的《千家诗》和《声律启蒙》,典故、知识类的《蒙求》、《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

拓展资料:

《蒙学十三经》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蒙学教育。中国的蒙学教育滥觞于周秦两汉,形成于隋唐宋元,繁荣发展于明清近代,可谓源远流长。据张志公先生的《蒙学书目稿》统计,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国的2000余年中,蒙学教材有580种之多。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初稿)》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1300多种。实际上可能还远不止此数。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各地应时出版的蒙学读物就有上百种。儒家的高文典册,一般人很难学习理解;而这类蒙学读物把那些艰深难懂的高头讲章用通俗押韵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易学易懂,易诵易记,更直观、更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正因如此,在普通民众中,其流传甚至比儒家经典还要广远,还要深入人心。但不尽如人意的是,一些出版单位往往在装帧设计上下工夫较多,而在内容的处理上重视不够,乃至读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文错讹、标音不准、引文不确、注释粗疏、译文生硬等瑕疵,轻者读来时时“碍眼”,令人心中不快,重者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作为主编,张圣洁说,这套蒙学读本借重“十三经”之名,是因为蒙学理应被提到“经”的高度来认识,同时也表明我们虔敬的注疏态度,要编出一套“拿得出手、站得住脚、传得下去”的蒙学经典,“为学界提供一个信本,向读者奉献一件精品”。

《蒙学十三经》的不同之处

张圣洁介绍说,考虑到童蒙教学重点首先是诵读,因此《蒙学十三经》特别着力于正音。十三篇正文全部注以汉语音标,并以古文应有的读音标注。编著者同时还对书中的生僻字、词和难解的句、段,典章、名物、典籍、掌故,重要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等,作准确、详明的注释,对所涉人物、事件等,均尽力核查一手材料,以史家之精神,“勘正谬误,流传真谛”。

热点内容
金蝶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24 08:18:25 浏览:958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自评报告 发布:2025-05-24 07:26:30 浏览:558
师德师风知识竞赛 发布:2025-05-24 06:49:19 浏览:759
生物实验高中 发布:2025-05-24 03:14:39 浏览:908
一年级上册数学算式题 发布:2025-05-24 02:46:10 浏览:378
欧美教师诱惑 发布:2025-05-24 01:59:43 浏览:581
化学画图 发布:2025-05-24 01:46:17 浏览:338
征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发布:2025-05-24 01:36:07 浏览:783
精雕软件教学 发布:2025-05-24 01:04:43 浏览:707
儿童劈叉教学 发布:2025-05-24 00:25:52 浏览: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