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摩梭人
1. 摩梭人是什么意思
摩梭人属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据《元史·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川滇交界的永宁地区曾是吐蕃统治地方,唐初么些部落定居于此,传至元初为三十一世,约七百多年。永宁藏语称“答蓝”,摩梭语称“吕底”,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途经此地,始定名为“永宁”。
摩梭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传统风味食品有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旧时,摩梭地区以农牧经济为主,还擅长赶马经商和家庭手工业(纺织、缝制、酿酒、打牛奶、做酥油等).
摩梭人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其中以春节和朝山节最为隆重。凡有年满12岁男、女孩子的人家,都要在正月初一举行成丁礼,摩梭人称“里给”或“毯给”,即穿裤子或裙子。每年农历7月25日,永宁的摩梭人要身着盛装步行或骑马,去朝拜泸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这叫“转女山”。其间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并在山上野餐,摩梭青年男女趁机结交阿夏。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称为“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不过达巴教的发展比东巴教缓慢,其形态亦因巫师达巴而得名,它没有系统的教义和经书,也无宗教组织和寺庙,只有几十部(回)口诵经,另有一种占卜经(俗称算日子书),是用32个不同形体的原始图画文字书写的。摩梭人能歌善舞,较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 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为美好而舞蹈。领舞者吹竹笛伴奏,舞者一律面向火堆,男女紧挽手臂,五指交叉合扣,逆时针方向环动歌舞,时而加入呼喊声,气氛欢快热烈。
2. 摩梭人走婚 200字以内的解释(诠释)
摩梭人的婚姻是以男不婚,女不嫁,双方各居其自己家里来实现其繁衍后代,享受甜蜜爱情生活的。男阿肖每天晚上跑到女阿肖家里去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天亮以前必须赶回家去接受女主人的安排。男子称女子为“阿夏”,女子称男子为“阿柱”,即为情人的意思。通常男女孩子到了13岁,行了成人礼之后,就可以阿肖走婚了。现在大约要到15或16岁开始阿肖走婚。
女孩子到了13岁以后,母亲会安排她住到花楼上去,一个人住一间屋子,以方便走婚。同样男孩子到了13岁也可以出去走婚了。
这种走婚有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严格界限,就是禁止叔伯、兄弟、姐妹、姨表之间走婚。所以,摩梭人没有因近亲通婚而造成的子女畸形和遗传疾病。除此之外,不分门第高低,贫富差距,只要双方愿意,均可自由恋爱。
3. 有关摩梭人的习俗
摩梭人习俗
1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长衫,少男剃光头,少女则留小辫、佩戴彩珠。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便改变服饰。
2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青稞、大麦、洋芋等。夏秋季节,以青菜、萝卜等新鲜蔬菜作佐食,冬春两季以酸脆菜、干萝卜丝、腌鱼、腊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议猪朦(称琵琶肉)为贵、还有灌猪脚、香肠、米灌肠等风味食品。
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以精把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饮食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时分菜共饭,主妇要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特别是对肉食或难以吃得上的稀有菜肴,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
分菜时,先敬长辈,后给晚辈,以示礼貌。平均分食的规矩,只有过春节吃年夜饭时才可例外,主妇在火塘周围摆上丰富的饭菜,大家团团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3换岁习俗
摩梭孩子长到13岁时,家人依俗要为之举行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称"穿裤礼"。成年礼在农历正月初一清晨举行。到时男孩站在正房左边柱下,女孩站在右边柱下,左脚踩着猪原肉,右脚踩着粮食口袋,象征今后吃用不尽。女孩由母亲为她脱去旧的麻布长衫,穿上美丽穿裙礼的金边衣、百榴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为其盘缠发辫,配上项链、耳环、手锡等饰物。男孩则由舅舅为其脱去旧的长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长裤,扎上
腰带,佩上腰刀。
这时,穿上新裙或新裤的孩子,还要把狗唤进屋来,给狗喂饭团和猪肉,并说:"狗能活60岁,人只能活13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
4.春节习俗
摩梭人,把春节叫“库诗”,即新的一年。摩梭人过春节,意味着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万物,这是“女儿国”里妇女最忙碌的时候。
摩梭人保留着的母系社会,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在摩梭人中,母亲的权威最高,因此被称为“女儿国”。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纪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亲主持家政,全家每个人的收入都交给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过年前一个月,主持家政的妇女就要为全家每人买新衣裤,每人至少一套。接着,妇女们开始酿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节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备齐。因为,按照摩梭人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动用绳子,否则新的一年会遇到蛇。腊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妇女都从屋顶屋角到门缝铺下,进行彻底清扫。女人给孩子理发洗澡,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刚刚来临,摩梭妇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边背水,这叫“争头水”。谁起得最早并争到头水,意味着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财源茂盛。所以妇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边泛白时候,争先恐后来到山泉溪流边。水背回来后,主妇准备好早餐,全家祭锅庄,向祖宗和老人磕头。太阳出山,母亲带着孩子,背箩里装着猪膘、茶叶、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缘的各个家庭组成一个氏族)的长者家拜年。
禁忌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在生产、饮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个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脚跨过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在外做活累了,不能进家门就抱婴儿。不准虐待歧视残疾人。妇女正在分娩时,忌讳生人进家门。禁食狗、猫、蛙肉,忌捕杀缓带鸟。忌用刀子砍门槛,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说梦见的事,傍晚不扫地。孕妇不得横跨马缰绳,孕妇面前忌谈兔、蛇。孕妇天黑后不出门,产前妇女不参加葬礼。正在酿酒时,来人不能提喝酒的话。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树。果树第一年结的果要让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统内的人不能结交阿夏(情侣)。小孩的头一件衣服须用老人的旧衣服改做。
旅行社家访的那几家要收费,自己去就好,费用20。真正的摩梭家访还是自己去搭讪吧,看着哪家房屋古朴敲门进去就好,云南这边的少数民族都是很好客的,礼貌一点,摩梭人会很热情接待你的
5. 丽江旅游泸沽湖摩梭家访都有些什么内容值得去吗
摩梭家访挺值得去的,可以深度体验摩梭文化,也可以全面了解摩梭人的生活,饮食,品尝特色的小吃。
6. 跪求一部摩梭族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的名字。
民族:摩梭族 居住于中国的人口:
摩梭族-国画狄少英作品(5张)1991年:40,000 人 2000年:46,000人 2010年 (预计):53,700人 主要聚居地:四川省的盐源县及云南省的宁蒗县 官方身分:四川摩梭人归为蒙古族的支系,云南摩梭人归为纳西族的支系 主要信仰:喇嘛教 基督徒:约20人
7. 走婚一族的摩梭人走婚
摩梭人的母系文化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尊女崇母,姐妹兄弟终身同住在母系大家庭,兄弟协同姐妹抚养姐妹的孩子。
摩梭文化的核心最重要的不是走婚,而是家族和谐。以泸沽湖滨——摩梭人聚居区为代表的所有摩梭人,被称为走婚一族。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摩梭男青年最为激动的时刻,也是梳妆打扮后的摩梭姑娘最为陶醉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走婚夜生活又要开始了。每当这个时候,漂亮摩梭姑娘的花楼外,总是响起各种各样的声音:鸟叫、猫叫、蟋蟀叫、唱情歌的声音,(注:花楼——独立于祖母房之外的单独的屋子,摩梭姑娘在13岁举办过成丁礼后就住进了花楼)。
走婚感情体质最重要的规条是你情我愿,但在一段感情没有真正结束前,走婚对象是相对专一的。虽然走婚在“离异”率上比结婚高,但绝非外界讹传的滥交、群居、性自由、一夜情等等。
彪悍健壮的摩梭小伙子都有过走婚的经历,调皮机灵的小孩也有过看走婚的经历。因为走婚需要“走”,晚出早归需要体力,所以对摩梭男子的体能有一定的要求。彪悍健壮的男子走婚成功的机会多,漂亮女子选择的机会多,这顺应了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所以摩梭孩子品质比较优良:女孩大多漂亮,男孩大多英俊。
走婚的男女一般是在共同的生产、劳作(放牲口、采松茸、撒网抓鱼、划猪槽船、春种秋收)、聚会(各类节日、篝火晚会等)中认识并建立感情后才有的性行为。走婚当晚男子要把毡帽或衣物高高挂在女子的花楼门口,代表屋里有人,其他男子勿扰。
摩梭走婚在当地并不是那么神秘,只是在不明真相的游客的眼中很神秘。摩梭小伙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论摩梭姑娘谁漂亮,谁和谁在走婚,谁在走婚时被狗咬、谁从墙上掉下来,谁被拒绝等出洋相的话题。
走婚模式把感情同柴米油盐等现实利益彻底分割,男女双方没有家务、住房、经济等纠纷和纠葛,家庭关系也不存在婆媳、翁婿、妯娌、姑嫂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轻松自在、松散和谐的走访式“易居婚”模式。
走婚感情纯度高,合则聚,不和则散,不会象汉族一样不顾一切的维系夫妻名分。
摩梭走婚以往的感情是很稳定的,当地有所谓三年眉目传情、三年谈情说爱、三年交换信物、三年对情歌才能发生关系一说,绝不象外界的讹传和丑化。但区区2万不到的摩梭人毕竟是一个很弱势的边缘族群,在主流社会里一直缺少自己的主体声音,加上长期被外族研究者居高临下的研究、被外来糟粕文化不断的侵蚀、被某些媒体人为制造猎奇景观……. 摩梭人的传统走婚习俗渐渐被歪曲,异化,甚至以讹传讹……。
如今,丽江的艳遇,泸沽湖的走婚,已成为分泌丰富荷尔蒙的人体性腺的象征,成为拜金社会唯利是图的商人绝好的旅游商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的走婚已经呈现多角化、多元化、变异化的跨族裔走婚态势。
呜呼——神秘古老的摩梭走婚一族,他们的走婚路究竟还有多长......?。
8. 摩梭人是怎么回事
摩梭人属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据《元史·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川滇交界的永宁地区曾是吐蕃统治地方,唐初么些部落定居于此,传至元初为三十一世,约七百多年。永宁藏语称“答蓝”,摩梭语称“吕底”,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途经此地,始定名为“永宁”。永宁从元代开始建立永宁州,后升为永宁府,因摩梭人部落首领率众归顺并随军征战有功,赐袭永宁土司和蒗 蕖土司职衔,历经明、清、民国至1956年民主改革时止,阿姓土酋共传38任土司。宁菠县摩梭人的家庭组织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翠玉、新营盘、大兴、红旗、红桥等地,以父系家庭为多。而泸沽湖畔的永宁聚居区,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
摩梭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传统风味食品有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旧时,摩梭地区以农牧经济为主,还擅长赶马经商和家庭手工业(纺织、缝制、酿酒、打牛奶、做酥油等),但由于处在封建领主经济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民主改革以来,摩梭地区的各项事业建设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摩梭人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其中以春节和朝山节最为隆重。凡有年满12岁男、女孩子的人家,都要在正月初一举行成丁礼,摩梭人称“里给”或“毯给”,即穿裤子或裙子。每年农历7月25日,永宁的摩梭人要身着盛装步行或骑马,去朝拜泸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这叫“转女山”。其间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并在山上野餐,摩梭青年男女趁机结交阿夏。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称为“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不过达巴教的发展比东巴教缓慢,其形态亦因巫师达巴而得名,它没有系统的教义和经书,也无宗教组织和寺庙,只有几十部(回)口诵经,另有一种占卜经(俗称算日子书),是用32个不同形体的原始图画文字书写的。据研究,藏传佛教约在宋末元初从四川藏区传入宁蒗摩梭人地区,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他们的主要宗教。最早传入的是藏传佛教的萨迦派(花教)和噶举派(白教),至清代传入格鲁派(黄教),由于受到当地封建统治者的扶持,格鲁派的势力和影响居各教派之首。永宁摩梭人的藏传佛教活动,受当地土司的管理,寺院上层僧侣不能参与土司的统治,政教是相对分开的。然而寺院的行政大权又必须由土司的直系亲属,一般由土司之弟掌握,并实行世袭制,使封建土司统治与宗教融为一体,相互利用,相互依存,但始终未形成政教合一制度。
摩梭人能歌善舞,较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 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为美好而舞蹈。领舞者吹竹笛伴奏,舞者一律面向火堆,男女紧挽手臂,五指交*合扣,逆时针方向环动歌舞,时而加入呼喊声,气氛欢快热烈。
9. 泸沽湖摩梭人家访卖的银器是真是假
银器的真假其实真的不需要太担心,因为银本来的价格就不高,在大理价格大概是8~10元/克。银器是否值钱关键是看手工,就是制作的工艺是否很细致,很精良。
而泸沽湖家访后推荐的银器,真倒是真的,只不过含银量多少就不知道,而且手工确实一般般的,没什么特别,但价格会比在泸沽湖其它买的同等货色要贵2~3倍,建议还是别买。
(9)家访摩梭人扩展阅读:
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
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
摩梭人是一个未识别民族,该族群在国家的整个识别过程中,并未经中央政府以公告的方式宣告民族族别身份。
10. 请问,泸沽湖那边摩梭家访的银器是真的吗 我买了一条手链 19.8块一克 1200块钱 总害怕买到
银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其他故事,什么挣工分,扶贫,希望小学,老祖母,全部都是假的!假的!假的!这是我从泸沽湖管委会得到证实的消息。而且,那些银器肯定不是摩梭人手工制作的,全部是外面进货卖给游客的。不要相信,不要相信,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