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师德
1. 求苏轼写得一篇文章
只有对方对你产生信任感,他才会相信你销售的产品。如何让客户信任你呢?首先,要让客户喜欢你,因为只有他先喜欢你,对你感兴趣,才会进一步了解你。�我接触到很多的业务人员,问他们喜欢自己的客户吗,多数都是摇头,只喜欢客户掏钱买东西,不喜欢客户本人;不喜欢别人却希望别人都喜欢自己,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他和佛印禅师一起坐禅。苏东坡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看来像一尊佛。”佛印说。�
苏东坡讥笑着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哦,是吗?”佛印神态依旧。�苏东坡满脸疑惑地说:“你尊我为佛,而我说你是大便,你不生�气吗�?”�“我应该高兴才是,怎么会生气?因为自己是佛,看别人也会像佛;自己是大便,看别人也会像大便。”佛印答道。�
苏东坡满脸愧色。�
http://www.jdkao.com/book/book_read.asp?b_id=135
2. 唐代诗人有哪些趣闻轶事
杜甫雇了几个当地人为他干活,在他的诗中出现的雇工有,阿稽、阿段、伯夷、辛香、信行,其中阿稽是女性,而伯夷这个名字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估计是杜甫起的。杜甫在夔州住了近两年时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百多首诗,其中有回忆使水流年的《昔游》、《壮游》、《遗怀》,也有怀念故人的《八哀诗》,还有《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等著名的诗篇,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杜甫诗歌写作的一个高潮。也是最后一个高潮,诗人的生命正在走向终点。老迈的杜甫这时候是很爱怀旧的,一次他在夔州府参加过宴会后,借着酒劲儿跨上了马背,“骑马忽忆少年时”。年轻时的杜甫是什么状态,那时候的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那时候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岗。射飞曾纵鞍,引臂落鹙鸧。”但毕竟年龄不饶人,“不虞一蹶终损伤”,骑在马上的杜甫没走多远就从马上摔了下来,在床上躺了好几天才缓过劲来。
大历三年正月,杜甫把那四十亩柑林赠送给一个叫南卿的人,自己携家小离开夔州顺江而下,大历五年四月,杜甫在江上的一条小船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谈论起杜甫的事情未免有些沉重,讲些轻松的事。
唐朝时各地进贡柑桔的包装是很讲究的,益州(成都)进贡的柑子每一颗都要用纸包裹起来。有一位益州长史认为用纸包裹柑子档次不高,就下令改用细布包裹。等到贡品送出之后,长史却又担心在运输过程中细布会磨坏柑子皮,造成瑕痴,心中不免忧虑不已。不久,有消息说朝廷的一位御史正在赶往益州,是为柑子布的事来的。益州长史闻听这个消息大惊失色的对下属说:果然被御史推问了。等到御史到达益州的招待所,长史忙着解释说:当时之所以用细布包裹柑子,完全是为了提高贡品的档次,这属于好心办了错事。
那位御史听到长史的这一番话,就好像掉到了浓浓的烟雾之中,分不清那儿是那儿。好一阵子大家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误会是由御史的姓名引起的。御史姓甘名子布,这个甘子布不是那个柑子布。
3. 师德字成语大全
减师半德 [ jiǎn shī bàn dé ]
基本释义
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
出 处
宋·陈善《扪虱新话·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又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4. 古文翻译
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浅:狭、窄小。
原文:
《夏后伯启与版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权
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翻译:
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儿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却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
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希望能帮到你,再见!
(我是在:中华军事网站 找到的,不是我的知识体现,但希望能帮到你一些。)
5. 古文翻译
典故。 出处:《晋书.惠帝纪》:“......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 释义:肉糜就是肉粥。晋惠帝在位时天下曾经暴发大饥荒,导致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老百姓被活活饿死的情况。
可晋惠帝司马衷生性呆傻,养尊处优,体会不到民间疾苦。当有人向他报告已经饿死了很多人时,他竟然惊异地说:“老百姓没有粮吃,为何不去吃肉粥呢?”
同义词:饱汉不知饿汉饥。
含义:如果听见别人对自己说出“晋惠帝曰:‘~’?”这种话来,那一定是在说自己的处境比对方优越,说话不切合实际,体谅不到对方的难处。含有讽刺、批评之意。
原文: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翻译为:惠帝曾到华林园去玩,听见青蛙(蛤蟆)的叫声。便问随从这些乱叫的东西,是为官或是为私的?随从回答道:「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
又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为甚么不吃肉粥呢?」由此可见惠帝是多么的愚蠢糊涂。
因为没有专门的翻译所以结合了字典和典故自己做的,希望对你有用。
6. 跪求成语 师德()()快!!!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褒义
出 处
《晋书·司马元显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7. 林清玄一篇文章写到了苏东坡,能否帮我找找。
林清玄写的有关苏东坡的一共有三个小文章 都收在《凤眼菩提》一书里了。也就是所谓的《东坡三章》。
安之
宋朝有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个方向乱佛印禅师。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已呀!"
这个简短的禅宗公案,给我们一些深刻的生活哲学,就是"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已",这三个从生活里来的智慧,其实是一贯相通的,它是说:只有在宁静平安的心境里,人才会生出更清澈的智慧,不至于因生活的奔波在红尘里迷失。
如何才能求到宁静平安的心境呢?
答案是"求人不如求已"。
我们求人的地方愈少,依赖人的地方愈少,我们就更能看清人间世相,维持一种平安欢喜的心情。观世音菩萨念自己的佛号得大自在,我们如果每天多一分反观自照,我们就会多一分自在,而一个自在的人,就会像古代的禅师触机都是智慧,那是由于他心有所安,包容广大万事自然都有一个智慧的定位了。
瓦砾与无法上法
苏示坡有一次过济南龙山镇,那里监税官宋宝国拿出一册王氏所写的《华严经解相》给他看,并对苏东坡说:"这位王公修道已到了极致了。"
苏东坡就问宋宝国说:"华严经一共有八十卷,王氏怎么只解了一卷呢?"
宝国说:"王氏对我说,只有这一卷是佛语奥妙,其余的都只是菩萨所说的话,没有什么可观。"
东坡听了,心里觉得非常奇怪,就说:"我从大藏经里取几句佛陀说的话,再取几句菩萨说的话放在里面,你能分辨出其中那些是佛说或菩萨说的吗?"
"我不能分辨。"宋宝国说。
"不仅你不能分辨,王氏也不能分辨。我从前住在岐下,听说沂阳的猪肉味道最美,就派人去买一头猪回来,派去的人买好猪那天喝醉了。他买的猪也跑了,他只好随便买一头来给我,我不知道他带给我的不是沂阳猪。结果我就用那头猪来请客,告诉大家那是好不容易从沂阳带来的猪,所有的客人吃了都大大叫好,认为是别地猪肉不能相比的美味;后来我派去的人承认沂阳猪跑掉了,所有的客人吃了都感到非常惭愧。
"从前买猪的事情,使我悟到,如果人一念清净,墙壁瓦砾都说无上法,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即使像买猪肉、娼妓唱歌这种卑微的事也能令人开悟。像王氏所说的,佛语奥妙,菩萨不能相比,这就偈吃猪肉的客人一样,不是痴人说梦吗?"
宋宝国听了大表赞同说:"是呀!是呀!"
苏东坡用猪肉的比喻来破除对佛法的廖见,虽然有点过度,却颇有深意,就是一念清净的人见什么都是清净,心中有佛,所见皆是佛法,心中无佛,即使是佛亲口所说,我们也不能领会它的奥妙。有智慧的人,瓦砾对他都是无上法,没有智慧的人,无上法对他也是瓦砾。
愚痴的人觉得黄金最珍贵,聪明的人知道石头有时比黄金珍贵,智者金石同一观。
苏东坡体会到这个道理,曾经写过两首有智慧的诗,后来成为中国名诗,一首是: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另一首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惜 缘
苏东坡的朋友柳子玉,山水草木妙绝一时,子玉的儿子名唤子文,在京师得到一幅画,拿来给苏东坡题诗,苏东坡一看,原来这幅画大有来历。
传说,唐朝开元年间,房琯与道士邢璞出游,经过夏口村,进入一座废弃的佛寺,两人坐在松树下谈天。邢和璞叫人挖地,挖出了一个古瓮,瓮中有一幅娄师德送给永禅师画,和璞就问房琯:"你想起这件事了吗?"
房琯惆怅地忆起自己的前生原来是永禅师。
原来柳子玉本来有埋在瓮中那画的监本。而子文所求到的那幅正是真迹。
要给这幅画题诗的时候,苏东坡突然想起天佑六年三月十九日的一个梦,那时他从杭州回京,夜宿吴松江上。他梦到方外的朋友仲殊禅师带一把琴来看他,弹起来声音非常奇特,苏东坡仔细看那把琴只有十三弦,破得很厉害,不禁叹惜不已。
仲舒说:"虽然破损了,还是可以修理呀!"
东坡说:"只可惜只有十三弦,又能奈何?"
仲舒没有回答,只吟了一首诗:
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只有十三弦;
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
苏东坡隐隐约约感觉到,仲舒的意思是自己乃邢和璞所转世,但不确定,就醒了。
第二天,苏东坡白天睡觉又做同一个梦,仲舒禅师又诵了同一首诗,他惊醒过来的时候,正好仲舒来访,感觉那么真实,仿佛不是梦境,以这个梦问仲舒,仲舒说:"我不知道呀!"
苏东坡于是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挂起来的磨擦琴,琴声还没有进到木头里去,可惜世人却偏爱这种新声音的追逐。旧的破琴虽然只有十三弦,其音节却像佩峥琮,琴意与情意都非常丰沛。可是世上的人都像房琯一样,轮回在流俗里面,不能知道无弦琴的曲调了。
苏东坡的感谓真是令人神伤,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都是由因缘和成的,我们固然不能知悉前世有埋画、破琴的因缘,但也不能不爱惜今生今世的因缘,唯有惜缘的人才能在无弦的琴里,也能听到佩玉一样的音声!
附记: 近读明朝徐长孺所辑的《东坡喜集》,人一些是坊间东坡传记及诗文集所没有的故事,非常有趣,随手剪裁,翻译了三则,名为"东坡三章"
8. 关于师德四字成语
【冰魂雪魄】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冰壶玉尺】玉尺:玉制的尺.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
【冰壑玉壶】壑:深沟.像冰那样清澈的深山沟里的水,盛在晶莹的玉壶里.比喻人节操高尚,品性高洁.
【冰壶玉衡】冰壶:冰心玉壶;玉衡:用宝石装饰的天文仪器.比喻高尚的品质,优雅的气质.
【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半天朱霞】半天:空中;朱:红色.半空中的红霞.比喻人品高尚,超凡脱俗.
【包元履德】元:善.指心怀善意,行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古代对帝王的谀词.
【抱瑜握瑾】瑜、瑾:美玉.比喻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存神索至】存神:保养精神;索至:寻找事物深奥的道理.旧指品德高尚的人注重保养精神,以探寻事物深奥的道理.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9. 关于“理解”的古代或现代名人事例
三尺巷的故事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2.孔子教导学生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3.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4.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5.高山流水觅知音
江湖上的人都知道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钟子期听俞伯牙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间,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从此伯牙视子期为知音。二人谈诗吟对,举杯邀月,对影奏琴,《高山流水》曲罢,弹者动情,听者沉醉,好不惬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十分不幸的是。
某一天钟子期仙逝了,俞伯牙自是伤心不已。 人死不能复活。俞伯牙将子期葬于村西的泾河旁,那里风景宜人,白色的水鸟栖息在河边,高大的垂柳扬枝吐绿,红色的玫瑰开向天边,子期的墓掩映其间。 伯牙长叹:“天下再无知音!”从此每天操琴于子期墓前,但奏《高山流水》,不再过问世间事。这自然引起俞伯牙老婆的强烈不满,整天抱怨他不懂赚钱,只会消费。俞伯牙心想妇人之见,实在俗不可耐,同床共枕几十载,却还不及楚人钟子期理解他,一个能达到心灵共鸣的知音岂是易得?
某日,伯牙和往常一样到子期墓前,忽然看到老婆追将过来,不禁摇头喟叹:“天下之大,知音却难觅啊!” 老婆这次却未数落他,只走到伯牙面前,取过他手中的琴,端坐下来。伯牙疑惑地看着她,结婚这么多年,他从未见过妻子奏琴,也未听她谈琴,不知这回葫芦里卖什么药? 却见她已经开始弹奏,正是《高山流水》,他无数次弹给子期听的曲子!他不曾知道妻子的琴艺竟是如此之高,远在自己之上!时而玉拨金鸣,如大江东去,万马奔腾。时而灵动婉约,如小桥流水,燕过柳梢。
一曲奏罢,万籁俱寂。 良久,夫人开口:“天下不只一个钟子期,也不只一个俞伯牙。所谓知音难觅,是自己的心难觅。” 伯牙颓然坐下:常慨叹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尝试过去理解别人?所谓知音,存乎一心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