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师德楷模事迹
1. 十七大 全国道德模范 教育界的例子(人物事迹)
教书育人 行为世范(道德楷模 文明风尚)
9月10日是教师节,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开展了向优秀教师方永刚学习的主题活动,要求像方永刚那样真学、真信,真情传播、真诚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
方永刚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把三尺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年均完成教学任务200%,为官兵和干部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撰写论文100多篇,成为新时代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楷模。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学员至今还清晰记得今年1月15日方永刚教授给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方永刚和往常一样,整了整军装走上讲台:“我一直惦记着大家这门课,心里总是放不下,我要履行我的承诺,为大家讲这一课。”在学员们眼里,身患癌症的方永刚消瘦了许多,脸色蜡黄,讲课时身体也在微微颤抖,可他的声音依然洪亮。在课间交流时,学员发现他衣服下面露出了一根引流管。
课前,大家都听说方老师住院了,但谁也没想到他刚刚做完手术就来讲课了!课后,大家才听说,学院领导都不同意方永刚来上课,但他恳切地说:“如果离开了讲台,我可能真的会倒下。”说着说着他竟然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方永刚在磨难和伤病面前,甚至在死神威胁面前,从未掉过泪,但因上不了心爱的讲台,他却热泪纵横。
三尺讲台,是方永刚永远痴情迷恋的地方。一次同学聚会,有人问他:“搞理论教学是不是很苦啊?”方永刚坦诚地回答:“精神的痛苦源于理想和现实的悖论,如果不信它,还研究它、传播它,必定很痛苦。我写的、讲的,都是我的真情实感,我信它,所以我快乐。”
方永刚从辽宁西部一个贫困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高等军事院校的教授,把人生的坐标牢牢锁定在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上。对学员来说,方永刚在感情上是他们的兄长,在学业上则是严师。一次,一名研究生拿着一篇论文请他指导,论文中不少内容是从网上下载拼凑的。方永刚一看就火了,狠狠地批评了一通。接着,他又语重心长地说,沾染了不良学风,将会误人一生。
病重期间,方永刚一次次把自己带的几名研究生叫到病房上课,一讲就是大半天。学员们望着虚弱的导师,心疼了。学员恳求:“这些课让我们自学吧。”但方永刚的态度很坚决:“不行,不能因为我生病耽误你们的学业。”他硬是在病床上完成了研究生教学任务。
在方永刚心里,师德的标准就是行为世范。在大连举行的方永刚事迹展览上,一本《邓小平文选》格外引人注目:书的边缘磨破了,封面中间磨穿了,泛黄的纸上画满了圈圈点点,写满了心得批注,谁也说不清他究竟读了多少遍。
1997年5月8日,方永刚在意外车祸中颈椎严重受伤,医生在他的头顶做牵引,还吊了个16磅的秤砣。学员们去看他时,发现他用一只手举着书在看。他说:“我的脖子被固定了,但脑子没被固定。”方永刚住院108天读了43本书,完成了《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这部学术著作的初稿。
今年夏天,辽宁旅顺果农肖淑琴大妈挑出最大最红的樱桃送给在北京治病的方永刚。樱桃好吃树难栽,2001年,担心树不好养、果不好卖,肖大妈就要砍去栽种的几百棵樱桃树苗。方永刚结合党的政策,向果农讲解农产品结构调整,给果农们吃了定心丸。旅顺千亩大樱桃如今进入了盛产期。肖大妈种的大樱桃不仅在当地不愁销路,而且还能坐上飞机卖到了日韩。群众交口称赞方永刚:“大教授总是能讲清小道理,我们服了!”
师魂不朽--追记新疆叶城县教师阿木冬·吐鲁甫
“孩子,别怕!老师在你身边。”
“救人啊,牙生江·木沙掉渠里了!”正带着学生在学校实验基地上劳动课的阿木冬·吐鲁甫闻声拔腿就往渠畔跑。时间是2007年6月14日12时许。
30米开外的肖塔渠渠水中,有一个小脑袋时沉时浮。阿木冬几个箭步冲过去,纵身扎进湍急的渠水中。
“孩子,别怕!老师在你身边。”阿木冬几次托起牙生江,却无法上岸。急流把他们冲向下游。
闻讯赶来的干部群众,找来绳子、木棍协助救人。已经精疲力尽的阿木冬,没有把乡亲们伸过来的木棍攥在自己手里,而是一次次将木棍伸向孩子。此时的牙生江已经不省人事。阿木冬只好拼足力气,紧紧地抓住他往岸上游。
湍急的渠水一次次地将他们推开,在下游7公里外的一个闸口处,阿木冬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孩子推向光滑陡峭的渠边。孩子被前往营救的乡亲们拉了上来。而阿木冬却被激流冲走了……
倾心教育,鞠躬尽瘁
阿木冬·吐鲁甫走了。年仅33岁。
“老师,您为了救我的弟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您却……”溺水得救学生牙生江的哥哥吾布力卡斯木·艾沙得知阿木冬牺牲的消息后,对着恶浪翻滚的肖塔渠顿足大哭。
就在6月13日傍晚,阿木冬老师到他家家访时还鼓励他:“吾布力卡斯木同学,你的成绩很好,要争取考上内地高中班。你家经济困难,从下学期开始,我每学期资助你1000元学杂费。如果钱不够,我可以帮助你贷款。总之,你一定能上一所好的大学!”
木凯热木记得,仿佛就是在昨天,在大家的笑声中,阿木冬老师和班里的学生一一拉钩,要大家好好学习,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1974年,阿木冬出生在叶城县昆仑山脚下的一个教师世家。《福乐智慧》中说,“知识是黑夜里的明灯。”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阿木冬就遐想着自己就是这点燃明灯的人。当教师的父亲因势利导,鼓励他:“要好好学习,做个有责任心的人,才有资格当教师。”
在父亲吐鲁甫·阿西木眼里,阿木冬是他的希望,他的寄托,也是他理想的继承者。就在阿木冬牺牲的前一天,吐鲁甫办了退休手续,离开自己站了43年的讲台。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可以由儿子阿木冬继续做下去。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阿木冬就这样匆匆地走了。
在整理遗物时,同事们发现了抽屉里的3个本子:日记、读书笔记、学生学习和家庭情况记录本。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了所带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这是他执教14年学生家访的全部记录,是一位教师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的见证。
“教师世家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品格!”吐鲁甫为儿子骄傲。
学校就是他的家
阿木冬走了。妻子海日古丽·库都斯怎么也不相信这样的事实。
那天早上,两人分手时,阿木冬有些依依不舍,久久地注视着妻子,说了句,“你多保重!”笑了笑,走了。这最后的笑容,竟成了海日古丽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
就在前一天晚上,阿木冬还对她说:“等弟妹毕业了,等把贷款还完了,想办法买套房子,筑一个自己的窝。”这竟成了阿木冬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
在海日古丽的记忆中,结婚快4年了,他们已经搬了3次家,却没有自己的房子。刚结婚时住在阿木冬的父母家,后来搬到他任教的依提木孔乡五村小学,再后来为了照顾妻子上下班,又在附近租了间房子。对此,妻子也曾埋怨过,可后来还是理解了他。
在丈夫阿木冬的心里,学校就是他的家,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
海日古丽记得,一个冬天的晚上,邻居的孩子生病来借钱,可家里只剩下100元钱,阿木冬二话没说拿给了邻居。海日古丽几次扯他的衣袖,他都没有理会。邻居走后,海日古丽说,现在家里一分钱都没有了,明天你怎么回学校上课?第二天一早,丈夫早早起床,步行10公里赶到学校去上课。
2004年春天,夫妻两人都居住在阿木冬的父母家。每天清晨去学校上课,阿木冬都用车将一盆花带到学校,刚开始妻子还以为丈夫只是为自己的办公室装点装点而已。可一个星期过去了,丈夫仍然每天托着花盆到学校。妻子好奇地问:你把家里的花送给谁了?丈夫回答道:把花放在学校让学生养,装饰装饰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不到一个月,丈夫将家里的花全部搬到了学校……
阿木冬走了,他的爱却留在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