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暑期实践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暑期实践

发布时间: 2021-08-06 05:24:41

1. 介绍蒙古族的作文400字

《蒙古》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风采,各色各样的服装,各色别致的民居,还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我要介绍的是我的家乡蒙古族。你知道是哪个民族住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你知道哪个名族住在富丽庄重的蒙古包里?你知道哪个民族最擅长骑马?是的,这就是蒙古。蒙古人的嗓音很清澈;蒙古人的歌声很优雅;蒙古人的骑马技艺更是让人赞不绝口!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住着蒙古族的人。他们世世代代男女老少都住在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蒙古包里。放眼望去,可以看见一匹匹飞掠过去的影子,不用想便知道,有人在练习骑马。说到骑马,那可是蒙古人最擅长的了,他们把马儿穿上五颜六色的马鞍,他们一跨就上到马背上,只一声驾,马尔就飞快的跑了起来。他们坐在马背上,一会直身,一会侧卧,足显他们高超的骑马技艺。我还太小,母亲从来不让我骑马,只好远远的观看。除了骑马,蒙古人最爱吃的食物是手抓羊肉。每到傍晚,走得远远的,就会闻到一股迷人的要肉的味道,原来,家家户户都在做美味的手抓羊肉。做法很简单,在一个超大的锅里面,再把洗好的羊肉放进去,再加一些调料。在锅里面翻过来,覆过去。每家的做法都有不同,彰显出他们不同的厨艺。怎么样?蒙古是不是很美,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请你来我家做客。

2. 有没有邦马鞍方便的办法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的誉称,而蒙古马鞍这种类似于驼峰的坐具经装饰后,用马肚带固定在马背上,使骑坐在上面的人感觉安全而又舒适。多伦马鞍以选材讲究,造型美观,乘坐舒适,结实耐用,做工精致闻名草原。本期节目以多伦马鞍为例,介绍蒙古马鞍的制作技艺。

蒙古族马鞍制作精湛、选材方便。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实用价值。蒙古族马鞍是木工、皮毛、金属甚至刺绣等多种工艺的综合来完成的。对于蒙古马鞍的长处,宋朝人彭大雅在其名著《黑鞑事略》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其鞍辔轻简,以使驰骋,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竖而后平,故折旋而膊不伤;镫圆,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阔,故靴易入。缀镫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断烂,阔才逾一寸,长不逮四总,故立马转身至顺。”

经过千百年的垂练,蒙古马鞍具的制造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自已生生不息的传承。兰州的景泰蓝马鞍、多伦马鞍、科左后旗的军鞍,都曾经是当时的名牌。科左后旗制作的马鞍,曾经支持过僧格林沁消灭八国联军。马鞍分为前鞍桥、后鞍桥、前鞍翅、后鞍翅、鞍座、鞍棱,在制作马鞍时要做到三圆、二平、一合。所谓“三圆”是说马鞍的前后鞍桥圆,龙口圆,梁头圆。所谓“二平”是说马鞍在马脊梁上的二块平面板。这两块板要平整光滑,要同马脊梁吻合。

所谓“一合”是说马鞍最讲究合套,由于它的特殊结构,工匠们不用锯子,这显然同其他木工活有区别.一副马鞍一般用四大块材料,两块凸形的称为鞍板,两块U形的称鞍鞒。在粘合这四块木料的时候,要注意角度、宽度、弧度的问题,手工匠人在制作马鞍时不用电动机器,完全凭匠人的眼力和多年的经验来完成,把另个鞍翅,用一种特殊的胶俗称鳔(是一种用动物的皮熬制的粘性很强的胶),把木板粘合在一起,就有了马鞍的雏形。

把马鞍放在窑里进行熏烤,熏干水分,做出的鞍子不开胶,不裂缝,不变型,使用久远。下一步在前后鞍鞒和鞍板、鞍座相接的地方,钻空打眼,以便安装附属部件,马鞍的后面要多打两个眼,因为后鞍桥下面承受着人臀部的压力,比较吃紧。左右鞍板的前后,还要各打4个眼,用来穿缀捎绳。左右鞍板前面各打一个眼,里面穿出绳环,准备将来连接后秋。用腻子刷马鞍,半天到一天左右的时间,用砂纸打光,保持马鞍的光滑,这样重复两遍,一直到马鞍光滑为止。之后给马鞍上油漆,一般蒙古族马鞍以红色为多,也有黑色的马鞍。油漆上二到三次,每次干三天,待到油漆干了,如果马鞍上有小的颗粒不怎么光滑,就用砂纸打光滑,最后打一次亮油,起到光滑美观的作用

3. 蒙古族有什么特点

提到葛尔丹这个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康熙平定葛尔丹,康熙帝捍卫了大清国的领土完整,但是从蒙古族乃至客观的角度上来看葛尔丹确实为英雄,自元朝灭亡后,蒙古族便一直被打压,分为三个部落,直到葛尔丹继位才逐渐稳定各部落,葛尔丹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蒙古的土地,佛求也不给”,这不仅仅是葛尔丹的狂妄,更是准格尔汗国实力的体现。

其实葛尔丹并不弱,只是生不逢时,碰到了比他技高一筹的康熙皇帝!自古以来历史便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若是葛尔丹是胜利者,那么悲情英雄恐怕要改名易主了吧!

4. 蒙古族饮食文化论文急,急 ,急

蒙古住蒙古包
喝的是牛奶或奶茶
穿的是用羊毛纺织的衣服,非常保温

蒙古包内的家具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魏这首千百年来吟颂的民歌,不知令多少人对广阔无垠的草原产生无尽的暇思与向往。自古以来马背上的民族在这块神奇的上地上生息、繁衍,这里是他们纵横驰骋的历史舞台,他们不但谱写出咤叱风云震撼世界的传奇历史,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蒙古民族便是这—文化的集大成者。

奶豆腐模具
蒙古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狩猎,饲养牛、马、羊、骆驼。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游牧经济使人与草原之间通过牲畜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牲畜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来源,由此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传统饮食以红食、白食为主,红食指肉食,有羊、牛、马肉及其它肉类。羊肉是蒙古族最喜欢吃的食品,羊肉的烹制方法有很多种,最有特色的是手把肉,在食用时,用蒙古刀割、刮、卡、挖、剔。肉香味美,鲜嫩异常,是蒙古族牧民餐中佳品。牛活在寒冷地带的游牧民族为抵御寒冷使身体保持足够的热量,需要摄入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而畜肉及其它动物肉食正好提供这种需要。白食则指奶食品,大体包括饮料、食品两种。用奶制作的传统食品主要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饽饽等。传统饮料有奶茶、酸奶子和奶酒。奶茶是蒙古族牧民最喜爱的不可缺少的饮料,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酸奶子则由于其富有营养和滋补作用成为牧民喜爱的饮料。蒙古族牧人为了抵御风寒,自古就有饮酒的习俗,而奶酒最受牧民的喜爱。在奶酒中,最负盛名的是马奶酒,据史书记载,蒙古族从部落联盟开始就酿造马奶酒。马奶酒醇香浓烈,营养丰富,在牧民心中是一种圣洁的饮料。奶食品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上等的食品。在款待客人及逢年过节的喜庆宴会上,先端上各种奶食品请大家品尝;在婚丧嫁娶各类仪式上,都要请老人端着鲜奶祝贺;在家人出门远行时,要向其所走的方向抛洒圣洁的奶汁,祝福他一路平安。

蒙古民族多从事畜牧经济,过着“人随畜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要迁徙两次,夏择水草畅旺之地,冬择背风向日之区。为了便于游牧,蒙古人多居住传统的毡幕——蒙占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独创的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杰作。蒙古包由“哈纳”(墙部)、“陶脑”(天窗)、“乌尼”(顶部竿)、门、柱、外包毡子、牛毛绳等构成。由于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民族在利用蒙古包包内空间和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制。包中央为神圣的火位,不可侵犯。西面是男子坐位,东面为妇女坐位,东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猎枪等狩猎式具则放在西北方向。蒙古包冬暖夏凉,搭拆迅速,搬迁轻便。它随着四季的变换,随着蒙古牧民的迁移,在茫茫草原戈壁上移动,这里曾孕育出无数美妙的传说和史诗。它是蒙古高原的命脉,它给这片辽阔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蒙古民族多从事畜牧经济,过着“人随畜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要迁徙两次,夏择水草畅旺之地,冬择背风向日之区。为了便于游牧,蒙古人多居住传统的毡幕——蒙占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独创的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杰作。蒙古包由“哈纳”(墙部)、“陶脑”(天窗)、“乌尼”(顶部竿)、门、柱、外包毡子、牛毛绳等构成。由于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民族在利用蒙古包包内空间和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制。包中央为神圣的火位,不可侵犯。西面是男子坐位,东面为妇女坐位,东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猎枪等狩猎式具则放在西北方向。蒙古包冬暖夏凉,搭拆迅速,搬迁轻便。它随着四季的变换,随着蒙古牧民的迁移,在茫茫草原戈壁上移动,这里曾孕育出无数美妙的传说和史诗。它是蒙古高原的命脉,它给这片辽阔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勒勒车是蒙古族的主要运输工具,它是适应草原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而创造出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来拉水、运送燃料,搬运蒙古包。每当牧民迁居或聚会时常常是几十辆勒勒车首尾相连,仿佛一条游动的长龙,游弋于茫茫绿海中。在内蒙古西部沙漠地区,骆驼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浩瀚的沙海漫无边际,水草缺乏,沙底松软,骆驼与牧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访亲问邻、搬迁以及水、粮食、畜产品、日用品的运输都要依靠它,因此骆驼也被牧民誉为“沙漠之舟”、“旱地之龙”。

蒙古民族以畜牧业经济为基础,在生活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游牧经济使人们与植物和牲畜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牲畜即是他们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来源。这种游牧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崇拜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依赖大自然。因而,蒙占民族世代居住在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

5. 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是什么

1、射箭

射箭,是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

史载,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落后,曾大力发展和推广射箭活动,骑射之风闻名于世。而他的军队中,每个战士都配备有射箭用的弓和箭筒。成吉思汗的军师木华黎,就是一个著名的射箭能手。据《元史·列传》就记载了木华黎的事迹,说他“猿臂善射,挽弓二百强。”

2、马术

作为草原民族,马与蒙古族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除了赛马,人们以马作为平台而进行的各种技巧活动,也成为蒙古族的一项民族体育项目,这就是马术。

蒙古族民间流行的马术运动,形式多样。人们在马上进行的不同形式的技巧表演,多是技艺惊险,紧张激烈,引人入胜。这些技巧形式若按项目来分,主要包括马上技巧、乘马斩劈、乘马射箭、超越障碍、赛马、驯马和马球等。

3、套马

套马,原为蒙古族民众草原放牧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将其运用到体育娱乐中,形成为一项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体育项目。

4、赛骆驼

赛骆驼,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除了马,骆驼也是蒙古族聚居地常见的一种被人驯服的牲畜。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锡林郭勒盟,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聚居区,骆驼是经常见道德,而当地男女老幼也都习乘骆驼。

5、摔跤

可解释为摔倒在地上、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摔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两运动员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摔倒对手。

6. 蒙古马鞭子制作流程

蒙古马鞭子制作流程如下:

1.选料: 制作马鞭子杆的材料,是以牛骨头为原材料,牛骨头要选择上好的骨头。

(6)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暑期实践扩展阅读:

蒙古习俗中马鞭的禁忌:凡蒙古人骑马,皆随身携带马鞭,其俗不得将其带入居室或指人,否则即被认为对主人蛮横和有敌意。亦不得以鞭打来袭的家犬,因此举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

此俗由来已久,西方旅行家普兰诺·迦宾尼《蒙古行纪》在记述元定宗贵由(1246—1248年在位)时蒙古习俗曾指出类似禁忌:凡倚靠在马鞭上或用马鞭去接触箭,皆被认为是罪恶。

7. 蒙古族的养驼习俗是怎么来的

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一项具有系统制作理念和技巧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能,它包含和渗透了阿拉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是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阿拉善独特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完整性,至关重要。驼具是人类驯化、役使骆驼的产物,来源于驼产地居民驯驼、牧驼、控驼、乘驼、育驼、护驼、祭驼等朴实的生产、生活需要,简洁实用是其最大的特点。驼具的制作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手法简易,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凭经验传承,质朴的形式中积淀着深刻的生存智慧,包含着牧驼人朴素辩证的生活哲理和敦厚务实的生活态度。

驼具制作在阿拉善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一项普及性很高的传统技能,每个牧驼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自给自足。但近年来,由于受养驼业萎缩、现代文明冲击等多方面影响,驼具制作技艺只有一少部分主要牧驼区的老牧民掌握,从分布上看,衰势明显。此外,驼具制作技能在我盟以外的其它一些产驼区,如区内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区外的新疆等地也有传承。

驼具制作技能传承久远,从唐三彩载乐驼俑、清明上河图等古代遗物上,以及一些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的驼具已较为成熟。阿拉善和硕特、土尔扈特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对历史的有效继承和发展,与之一脉相承。

使役骆驼,需具备相应的驼具。驼具不同于其它畜用器具,是别具一格的。驼具主要分为绳类和鞍类。绳类包括笼头、缰绳、驼绊,其中笼头又包括公驼笼头、驼羔笼头、骑驼笼头、母驼系绳;缰绳又包括驯驼绳、套驼绳、骑驼绳、大绳、蹄绳、拴绳。鞍类分为骑鞍和驮鞍两类。驼具内还包括鼻棍、驼铃、驼印用具、阉驼用具、驼搭裢等。相关器具主要有:蒙古刀(削鼻棍、阉公驼)、萨巴(掸毛用具)、额尔古勒格(合绳用具)、特奔(缝制驼用笼头、肚带、毛毡、毛口袋等制品的针)、额如勒(打驼毛线用具)、海如勒(烫阉骆驼的工具)。驼具的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劳动者在生活中的智慧和才干。驼具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红柳、手工毛毡、牛羊角等原料制成。

一、鼻棍

状如小铁钉,一头粗,从粗头逐渐变细,光滑,一般用红柳、霸王、冬青、野杏树、拐枣等木材制成。鼻棍主要用刀削制而成,直径约1.5厘米、长20厘米左右。鼻棍上有两个附件,即鼻板和鼻钥。鼻板呈三种形状:元宝形、椭圆形、长方形,材料多用牛羊角、红柳、霸王、冬青等制作。制作牛羊角鼻板,首先将牛羊角用清水煮软或用热盐水泡软,再根据形状定形、凿眼。鼻板中部的凿眼,约小于鼻棍粗头直径,将鼻板穿置于鼻棍钉头处。木制鼻板主要用刀削制而成,挡靠在驼鼻之右侧,可防鼻棍抽脱。鼻钥一般用羊蹄或皮子制作,鼻钥中有凿眼,将鼻钥套放于鼻棍尖端凹处,可挡缰绳滑脱。

鼻棍辅助工具:穿鼻眼棍,分木制、金属制两种。

(一)木制:材料用霸王、冬青、红柳、野杏村、拐枣等细纹木材削制而成,形状如针,直径约1.5厘米、长20厘米左右,主要用于穿鼻棍时扎鼻棍眼。选用细纹木材以避免长期使用后尖头开叉,不光滑。

(二)金属制:主要材料用铁、铜、银等。这种穿鼻棍呈筒状,一头尖滑,直径比鼻棍稍粗。穿鼻眼时将鼻棍装入筒中,穿出后将筒状穿眼棍抽出,留下鼻棍。铁制棍穿刺力强、光滑,骆驼受苦受伤少。

骆驼是力大身高的动物,人对它的控制与指挥全靠系于鼻棍上的缰绳进行。鼻棍一般在其二至三岁时穿戳,当于冬春天凉时进行。

穿鼻方法:先将穿鼻眼棍或鼻棍(为方便牧驼人有时直接将鼻棍削尖,一次穿过固定)的尖端,由右侧鼻扎后下方约一厘米处,用力向对侧穿过去,然后在鼻棍刻痕处拴上缰绳。穿鼻棍必须注意放置,不能过前或过后,过前易将鼻孔拉破,过后则牵动骆驼神经较少,不便控制。青年驼在穿鼻棍后即可调驯。

二、笼头

包括公驼笼头、驼羔笼头、骑驼笼头。

(一)公驼笼头:先将驼毛搓捻成细毛绳,直径约0.5-0.6厘米,再将左右手搓捻成的4-6根细毛绳相对拼缝成扁状。主要是在冬季公驼发情时使用,以防其咬驼、咬人或打呵,会把自己的嘴角和下巴崩裂,所以必须给公驼戴上笼头,把嘴控制在只能吃食物的范围内。公驼笼头的鼻梁绳长约1.1尺;下颌绳分左右两段,左段长约0.5尺,右段长约0.7尺,在公驼发情时,把左右这两段下颌绳扣紧,公驼口则不能张开;公驼笼头后脑绳长约3尺;笼头左侧扣绳长约0.6尺,鼻梁绳、下颌绳左段、右段的连接主要用套搓或缝结而成。公驼笼头除防止自伤和它伤之外,还有配合缰绳控制公驼的作用。

热点内容
数学拼搭教案 发布:2025-05-23 15:08:28 浏览:565
必修一生物课本 发布:2025-05-23 13:00:54 浏览:845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发布:2025-05-23 11:13:10 浏览:478
小学英语教师个人述职报告 发布:2025-05-23 09:09:51 浏览:731
恋足师生 发布:2025-05-23 07:40:50 浏览:880
德宏州历史 发布:2025-05-23 04:10:49 浏览:944
化学式hf 发布:2025-05-23 03:35:36 浏览:858
零基础学b超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23 02:08:22 浏览:876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 发布:2025-05-22 23:46:40 浏览:782
学美术赚钱 发布:2025-05-22 22:37:49 浏览:740